流域“源-汇”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磷污染负荷的影响——以天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
摘要:基于1999年和2009年天津于桥水库流域两期TM遥感影像,应用遥感解译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于桥水库流域"源-汇"景观格局变化特征,通过磷污染过程模型对流域不同景观格局下的磷污染负荷进行空间模拟,并采用情景模拟方法对磷污染空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0a来,于桥水库流域"汇"型景观格局(林地和灌草地)面积比例减少了18.44%,"源"型景观格局(耕地、园地、村镇及建筑)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面积比例上升了12.34%。(2)流域不同的"源-汇"景观格局总磷污染负荷模拟值有明显差异。从1999年的1.00(kg/km2)上升至2009年的1.12(kg/km2),上升比例达11%。"源"型景观格局总磷污染量,由1999年的0.98(kg/km2)上升至2009年的1.49(kg/km2),上升幅度达51.5%。(3)3个子流域对磷污染影响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其中淋河流域总磷负荷最高为1.26(kg/km2),沙河流域总磷负荷为1.14(kg/km2),黎河流域的总磷负荷量最低为1.10(kg/km2)。"源"型景观格局中淋河、沙河和黎河流域中农田景观的总磷量分别为1.93(kg/km2)、1.85(kg/km2)和1.65(kg/km2)。马尾松和杉木树干韧皮部水溶性糖δ~(13)C值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摘要:通过测定亚热带马尾松和杉木树干韧皮部水溶性糖δ13C值的连日变化,及其对天气变化过程的响应,研究δ13C值对短期天气变化动态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春季马尾松和杉木树干韧皮部水溶性糖δ13C日均值分别介于-26.81‰到-26.49‰之间,以及-29.26‰到-27.47‰之间,平均值分别为(-26.58±0.12)‰和(-28.67±0.65)‰。进一步分析表明,马尾松树干韧皮部水溶性糖δ13C值与取样之前第4天的太阳辐射、水气压亏缺、相对湿度和空气温度显著相关(P≤0.05),杉木树干韧皮部水溶性糖δ13C值取样之前第3天的太阳辐射、水气压亏缺和相对湿度显著相关(P≤0.05),但与空气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在所测定的环境因子中,太阳辐射是影响马尾松和杉木树干韧皮部水溶性糖δ13C值的首要因素。当天降水事件可能导致马尾松和杉木树干韧皮部水溶性糖δ13C值连日变化出现异常波动。马尾松和杉木韧皮部水溶性糖δ13C值可以敏感记录短期天气变化动态。红光与远红光比值对温室切花菊形态指标、叶面积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摘要:以切花菊品种‘神马’(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Jinba’)为试材,于2010—2011年设计不同红光(R:(660±10)nm)与远红光(FR:(730±10)nm)比值(R/FR分别为0.5、2.5、4.5、6.5)的LED灯照射处理,研究不同R/FR值对温室切花菊形态指标、叶面积形成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R/FR=2.5处理的植株叶片数、株高、茎粗、花径、叶面积及总干重均为各个处理中最高,R/FR=0.5处理的节间最长。所有R/FR处理的单株地上干物质重量与光质处理天数呈指数-线性模型。随处理天数的增加不同R/FR值处理菊花植株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干物质分配指数差异均不显著,叶片和花的干物质分配指数随处理天数的增加分别呈降低和升高的趋势,茎干物质分配指数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R/FR=2.5处理下,菊花叶片干物质分配指数和花干物质分配指数最高,而茎干物质分配指数却为最低;R/FR=6.5处理茎干物质分配指数最高,叶片干物质分配指数最低;0.5处理花朵干物质分配指数最低,说明远红光比例增加能够促进干物质向茎中分配,R/FR=2.5处理利于干物质向花朵中分配。重要申明:本站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从事杂志订阅服务,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6 公安备案:5109220200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