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Ecologica Sinica

  • 11-2031/Q 国内刊号
  • 1000-0933 国际刊号
  • 3.2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专论与综述、学术信息与动态

生态学报 200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1498-1507

摘要:水分利用效率(WUE)是反映生态系统水碳循环相互关系的重要指标,开展生态系统水平WUE的时空变异性的研究有助于预测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水碳过程的影响。目前不同研究常常基于不同的算法估算生态系统WUE,一方面不同算法因包含了不同复杂程度的水过程而有着不同的内涵,另一方面各种算法又因包含了相同的核心过程而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人们通过传统的生物量动态调查和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测定来估算生态系统的WUE,但该方法大大限制了在短时间尺度上对生态系统WUE进行分析,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以涡度相关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生态系统WUE在多个时空尺度上的变异特征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生态系统WUE的主要影响因子与叶片尺度相似,主要有空气饱和水气压差(VPD)、土壤水分、大气CO2浓度、Ci/Ca等,另外,生态系统水分平衡特征也有着重要影响。比较分析表明,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WUE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WUE整体高于草地、荒漠和冻原。当前生态系统WUE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许多工作仍需深入开展,其中,多时间尺度以及生态系统间WUE的时空变异特征及机理的对比研究可能是未来工作的热点。

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生态控制1508-1518

摘要: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类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及频率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农业景观的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农业景观结构的变化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必然引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弱化,不利于实施以保护自然天敌为主的害虫生态控制。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导致自然生境破碎化,减少了农业景观的复杂性,使得作物和非作物变成一种相对离散化的生境类型和镶嵌的景观格局;破碎化的生境不仅会减少某些物种的丰度,还会影响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非作物生境类型如林地、灌木篱墙、田块边缘区、休耕地和草地等,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异质化环境。非作物生境较少受到干扰,可以为寄生性和捕食性节肢动物提供适宜的越冬或避难场所以及替代猎物、花粉和花蜜等资源,因此,非作物生境有利于自然天敌的栖息和繁衍,也有利于它们迁入邻近的作物生境中对害虫起到调节和控制作用。景观的格局.过程.尺度影响农田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度、多样性以及害虫与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区域农业景观系统的角度出发,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作物、害虫、天敌等组分在不同斑块之间的转移过程和变化规律,揭示害虫在较大尺度和具有异质性的空间范围内的灾变机理,可为利用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来保护农田自然天敌,实施害虫的区域性生态控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手段。

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分类1519-1524

摘要:随着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理论逐步深入和发展,生态用地分类及规划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和生态建设工作的重点。总结了国内外生态用地的研究进展,在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用地指的是区域或城镇土地中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可将区域土地分为“生态用地”、“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三大类型,生态用地按照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分为自然用地、保护区用地、休养与休闲用地和废弃与纳污用地4个二级类型,进一步分为20个三级类型。生态用地的分类可为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生态分类体系和区划提供理论基础。

血水草生态解剖学特征及其药理功能研究进展1525-1534

摘要:血水草(Eomecon chionantha Hance)是罂粟科(Papaveraceae)白屈菜族(Chelidonium)血水草属(Eomecon)多年生药用草本植物,为我国独属独种的特有物种。广泛生长于荫凉潮湿的生态环境,体内含有丰富的生物碱,具有抗菌、抑菌、灭螺功能作用,是一种开发生态型绿色药物的优良野生植物。从血水草的生态解剖学特征、化学成分和药理功能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可为血水草的资源保护、生态功能研究和开发生态型绿色药物提供系统性途径,并对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展望。

腐殖质呼吸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1535-1542

摘要:腐殖质呼吸是厌氧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微生物呼吸代谢模式。自1996年发现以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与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厌氧条件下,一些微生物能以腐殖质作为唯一电子受体,氧化环境中的有机质或者甲苯等环境有毒物质,产生CO2,参与碳循环;同时,腐殖质呼吸作用产生的还原态腐殖质可以还原环境中的一些氧化态物质,如Fe(Ⅲ)、Mn(Ⅳ)、Cr(Ⅵ)、U(Ⅵ)、硝基芳香化合物和多卤代污染物。因此,腐殖质呼吸能够影响环境中C、N、Fe、Mn以及一些痕量金属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且能够促进重金属以及有机污染物的脱毒,在水体自净、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污水处理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生态学报杂志问题讨论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环境及植被生长响应——以燕沟流域为例1543-1553

摘要:调查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辽东栎(Qwrcw liaotungensis)林地、荒草地、农地等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7种地类的土壤水分环境,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水分环境的生长响应。结果认为,各地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亏缺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阳坡刺槐林地991.57mm、阳坡荒草地941.21mm、阴坡刺槐林地866.53mm、阳坡辽东栎林地815.89mm、阴坡荒草地790.27mm、阴坡辽东栎林地745.20mm、农地325.55mm。土壤水分的交换深度农地达320cm,阴坡荒草地为240cm,阴坡辽东栎林地为200cm,阴坡刺槐林地和阳坡辽东栎林地均为160cm,阳坡荒草地为140cm,阳坡刺槐林地为120cm。试验期间,林地、荒草地和农地分别约有10%、14%、30%的降水储存于土壤中,林地、荒草地600cm深土壤水库可利用水量62.6~309.0mm,与农地728.6mm相比土壤水库的调节能力很有限。受林木耗水量和土壤供水能力的双重影响,阳坡刺槐林枯梢现象严重,有整株枯死林木;阴坡刺槐林有明显的枯梢,但没有整株枯死的林木;辽东栎林也存在枯梢现象,但较刺槐林轻微,林木生长仍然十分旺盛。人工林地植被较高的截留和蒸腾耗水是造成土壤干燥化的主要原因,在植被建设中应遵循区域植被的演替规律,以水定植,尽量选择低耗水的适生乡土树种,采取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栽植为辅的措施,同时实施好水土保持措施。黄土丘陵区天然辽东栎林是当地植被演替的顶级群落,林地土壤的干燥化是黄土高原气候整体趋于旱化造成的,并不是人为干扰导致植被过度耗水造成的,这种土壤干燥化不宜归属于干层的范畴。判别土壤干层应以当地稳定天然植被群落的生物量水平和土壤水分状况为基准。

基于网络分析的沈阳城市公园可达性和服务1554-1562

摘要: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自然景观元素,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公园的休闲游憩功能倍受关注。以沈阳为例,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结合道路和人口分布分析了沈阳及其各行政区城市公园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1)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可达性,两个服务评价指标(服务面积比和服务人口比)较传统的统计指标更能准确地反映城市公园的服务情况;(2)通过网络分析,研究区仅有19.47%的面积和43.41%的市民能够在15min内步行到达公园,沈阳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3)市区城市公园分布和服务情况好于郊区。沈河区、和平区和皇姑区城市公园可达性最好,东陵区、铁西区和大东区次之,于洪区和浑南新区可达性最差。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能够准确评价城市公园可达性,并可用于城市其它服务设施(学校、超市、医疗机构等)的可达性研究。研究获得了沈阳城市公园空间分布和服务状况的准确资料,为沈阳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环境影响评价中人文因素作用的空间计量1563-1570

摘要:辨明人文因素对环境影响作用的大小,并依此找寻发展的对策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采用中国2000年各省(区、市)的水足迹作为环境影响测算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中国2000年水足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市的水足迹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地理上存在集聚现象。进而在传统的人文驱动因素的随机回归影响模型——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加入空间项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定量地检验了中国的人口数量和富裕程度等人文因素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数量对环境影响显著,而富裕程度对其影响较小;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环境影响显著,城市化率对环境没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人口变量的基础上,现有样本数据支持倒U形的环境Kuznets曲线假说,其拐点值为10560.92元;在技术水效率方面,海南的技术水效率最高,而青海和内蒙古的技术水效率最低。

生态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瓯江口春季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布1571-1577

摘要:研究2007年4月瓯江口海域(27°38’-28°02’N、120°50’~121°14’E)浮游生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这一分布特征与营养盐和其他水文要素之问的联系。结果表明,悬浮物浓度、DIP和DIN分布特征均是近河口最高,由近河口向外数量逐渐减少。在灵昆岛南侧和东南侧近口门水域,是DIP和DIN的高值中心,但该水域高浓度悬沙使水体透光率较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在口门外侧海域,悬沙浓度已经明显降低,因而是浮游植物高密度区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分布趋势基本相同,由内海向外海数量逐渐递减;其中,大型浮游动物丰度和浮游植物丰度,小型浮游动物丰度和浮游植物丰度之间显著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由瓯江口营养盐和悬浮物分布特征决定,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一致性,很好地反映出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有效的下行控制,从而使水域生态系统在此季节保持稳定。

椒江口化工园区及其邻近区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秋冬季分布特征1578-1586

摘要:为了解椒江口化工园区及其邻近区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评价工厂排污对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的影响范围及程度,在椒江口共设置6条潮间带采样断面,于2007年10月和2008年1月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野外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秋冬两季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5种,其中秋季64种,冬季29种;(2)物种数呈现河口外断面高于河口内断面的变化趋势;(3)在各断面软相基质站位,化工园区及其邻近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差异较大,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4)与国内其他河口近几年的调查数据相比,椒江口潮间带发现的大型底栖动物种数较高,且存在开敞型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大于内湾河口潮间带的现象。

文峪河上游河岸林群落类型及其生态适应性1587-1595

摘要:以文峪河上游河岸林为研究对象,采用TWINSPAN法对研究地区河岸林进行群落分类,对各群落类型特征进行分析。在提出河岸林群落生态功能适应性指标的基础上,对研究地区河岸林群落进行生态功能适应性分组。通过研究,文峪河上游河岸林可划分为阔叶混交林、华北落叶松阔叶混交林、云杉落叶松混交林、云杉阔叶混交林、阔针混交林、油松阔叶混交林、青杨林、沙棘灌丛和柳树灌丛等9个群落类型,但群落类型之间的分异性总体表现不高,且表现出突出的多样性特征;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组成复杂,草本层多为一些耐干扰种和耐水湿种,总体上越远离河岸,高地群落中的物种比例越高,表现出高地森林与河流之间生态过渡带的典型特点和河岸带生态环境的高度异质性;根据本文构建的群落的生态功能适应性指标,研究地区9个河岸林群落类型可以划分为强人侵性功能组、中等人侵性功能组、弱入侵性功能组和高逃避性功能组等4个生态适应性功能组,不同生态适应性功能组的群落中,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主要物种具有明显不同的生态对策,而草本层物种的差异不明显。

放牧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群落27种植物地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1596-1606

摘要:通过对比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27种植物群落组分种在放牧和长期排除放牧生境中的生物量分配差异,试图揭示长期放牧干扰对植物生活史对策的影响。结果表明:(1)放牧对群落物种个体生物量大小和生物量分配有着显著的影响;(2)总体来看:多数物种(24)放牧生境中的平均个体生物量明显小于禁牧地中的平均个体生物量;而多数物种在放牧后(23种)繁殖分配明显增加;茎分配有增有减(15减小12种增加);叶分配呈减小趋势(20种减小7增加)。(3)放牧的影响在不同物种间和功能群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放牧使毒草茎分配减小叶分配增加,繁殖分配几乎不受影响;豆科和杂草繁殖分配增加,茎分配和叶分配减小,其中豆科两个种的生物量分配变化都不显著;禾草叶分配减小,繁殖分配和茎分配增加;(4)在群落水平上,放牧使繁殖分配和叶分配增加,茎分配减少。

湖南省4种森林群落土壤氮的矿化作用1607-1615

摘要:2007年7月,用树脂芯原位测定土壤无机氮含量的方法,对湖南杉木、马尾松、樟树和枫香4种森林群落的土壤氮矿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8d培养,4种森林群落土壤中NH4^+-N含量分别下降了31.4%~50.5%,NO3^-N含量增加了8.2~17.3倍,氮矿化主要表现为硝化作用;氮矿化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樟树(0.05mg·kg^-1·d^-1)〉马尾松(0.04mg·kg^-1·d^-1)〉枫香(-0.12mg·kg^-1·d^-1)〉杉木(-0.15mg·kg^-1·d^-1)。在4个森林群落的土壤中,NH4^+-N是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表现为在杉木群落中占78.42%、在马尾松中占79.17%、在樟树中占71.14%和枫香中占79.22%,而且NH;.N的变化可以解释氮矿化量变化的96.1%~98.8%。土壤氮矿化速率与0~15em土壤的C/N、pH值呈显著性正相关,但与凋落物量和0~30cm土壤中细根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

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二型种子的休眠与萌发1616-1621

摘要:盐生草的果实和种子存在二型性,这两种类型的种子在形状、大小、颜色及包被其花被片背部是否具翅上均有显著差异。绿色种子,圆形,直径为(1.552±0.116)mm,宿存花被革质,背部有紫红色翅状附属物,单粒重为(0.808±0.033)mg;黄色种子,椭圆形,长为(1.752±0.155)mm,宽为(1.146±0.088)mm,宿存花被革质,背部无翅状附属物,单粒重为(0.568±0.011)mg。两种种子在3个变温条件(5/25℃、5/25℃、15/25℃,暗12h/光12h)下的萌发率均较低,绿色种子为36%,而黄色种子为17%(15℃/25℃)。延长储藏时间和划破种皮均能显著提高绿色种子的萌发率,表明绿色种子属于非深度生理休眠。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黄色种子的萌发率也能缓慢提高,但不显著,而划破种皮能够显著促进其萌发,表明黄色种子属于深度生理休眠。

基于NDVI的社会-生态系统多尺度干扰分析——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1622-1628

摘要:作为人类与自然界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等级结构,需要以多尺度的视角进行分析。恢复力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属性是指系统进入新状态前可以承受的干扰大小,由此可见系统所受到的干扰在恢复力的研究中至关重要,但由于社会一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目前尚缺乏对于扰定量化研究的案例。选取社会.生态系统运行的驱动因子——干扰作为研究对象,将遥感技术中对植被覆被/变化敏感的NDVI指数作为干扰反馈变量,采用移动窗口运算法则,以一个行政单元(甘肃省榆中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社会-生态系统多尺度干扰的一种计算方法,从而为评价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构建生态保护网络、增强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土地覆被/变化、生境破碎化)的适应能力、探索可操作的社会.生态系统案例研究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特征1636-1646

摘要:研究了重金属污染裸地植被恢复4、5、6a和7a后的植物凋落物积累量、土壤化学特征、重金属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特征。结果表明:与未恢复裸地相比,植被恢复显著地提高了根际土壤中的有机碳(18.6—31.1g·kg^-1)、总氮(0.88—1.56g·kg^-1)和总磷(0.34—0.39g·kg^-1)含量(P〈0.05);上述指标以及植物凋落物积累量没有随植被恢复年龄增加而提高。植被恢复地土壤pH、重金属铅、锌、铜的总量和DTPA(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可提取量均显著地高于未恢复裸地(P〈0.05),并且随植被恢复年龄增加呈现出一致提高的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在5个研究样地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最大值均出现在样地RV(恢复5a)(127.34mg·gdw^-1和2.45mg·gdw^-1),然后在样地RVI(恢复6a)和RVII(恢复7a)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微生物量氮在4个恢复样地中变化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基础呼吸和功能多样性最大值发生在样地RVI(59.10mg·gdw^-1和3.14),随后在样地RVII中略有下降(P〉0.05)。未恢复裸地的土壤微生物对羧酸和胺类化合物利用率显著大于4个恢复样地(P〈0.05),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聚合物和杂合物的利用率显著低于4个恢复样地(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未恢复裸地的CLPP(community level physiological profiles)指纹与恢复样地存在显著差异(P〈0.05),4个恢复样的CLPP指纹相似。

第六届全国景观生态学学术第一论通知研讨会会议1647-1647

2007年度总被引频次较高的20种期刊(1765种期刊)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