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Ecologica Sinica

  • 11-2031/Q 国内刊号
  • 1000-0933 国际刊号
  • 3.2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专论与综述、学术信息与动态

生态学报 200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2309-2319

摘要:大气氮沉降已经并将继续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通量产生影响。综述了国内外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现状。由于森林类型、土壤N状况、氮沉降量及沉降类型等不同,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促进和不显著3种效果。在N限制的森林中,氮沉降对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无显著影响,或促进土壤CO2排放;在“N饱和”的森林中,氮沉降可减少土壤CO2排放,抑制对大气CH4的吸收,增加N2O排放。分析了产生以上影响效果的作用机理,介绍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软珊瑚(Sinularia flexibilis)和柳珊瑚(Plexaura homomalla)化学防御物质研究进展2320-2328

摘要:软珊瑚(Sinularia flexibilis)和柳珊瑚(Plexaura homomalla)属于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虽然这些动物自身缺乏有效的物理防御手段,却能在竞争激烈的海洋环境中生存与繁衍,这主要是依靠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防御作用。这些次级代谢产物聚积在体内或释放到环境中,作用主要体现在抵御捕食者、抗病原微生物、克生与防附着等方面。珊瑚化学防御物质的研究有助于探讨珊瑚与其环境中其它生物的化学生态关系,属于海洋化学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方法和思路对海洋活性天然产物乃至海洋新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综述了软珊瑚和柳珊瑚化学防御物质的研究进展,并阐释了软珊瑚和柳珊瑚中具有拒捕食、克生、防生物附着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及其化学防御作用。

旅游生态学研究方法评述2343-2356

摘要:从旅游生态学的源起、发生和发展入手,通过大量旅游生态研究文献的分析,总结了旅游生态学4类主要研究方法,即:野外研究法,包括野外描述、野外对比和野外模拟等方法;空间分析研究方法,包括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及“3S”技术的空间分析等方法;生态环境评价研究方法,包括空气质量评价、旅游区生态容量评价和生态安全(风险)评价等方法;旅游生态管理方法,包括旅游地环境质量价值测算、旅游地规划设计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等方法。指出了旅游生态学研究方法存在着难以精确量化和指导性不强等缺限和不足,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方向和途径。

生态学报杂志问题讨论
高蛋白和低蛋白型小麦花后氮素的同化特性2357-2364

摘要:为了解小麦花后介质氮素输入籽粒的同化途径,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施氮水平下,采用GS抑制剂(草丁膦)和^15N示踪结合,研究了高低籽粒蛋白两种类型品种花后介质氮素的同化特征。结果表明,叶片GS抑制剂处理使豫麦47穗中的NDFF(氮含量中来自介质N的百分比)显著升高,豫麦50则显著降低;穗部GS抑制剂处理使豫麦47叶中的NDFF上升,而豫麦50(开花期)低氮处理上升、高氮处理下降。花后豫麦47的介质N同化量远大于豫麦50,同化介质N的主要器官为根茎,根茎:叶:穗的花后介质氮同化量之比约为4:1:2;而豫麦50的主要同化器官则为叶片,根茎:叶:穗之比约为1:5:1。随施N量的增加,豫麦47叶片花后介质N同化量增加,豫麦50则减少;且豫麦47叶片花后同化介质N的输出量显著小于籽粒花后介质N的同化量,而豫麦50叶片花后介质氮的输出量显著大于籽粒介质N的同化量。说明不同类型小麦品种花后N素由根系到籽粒的代谢同化途径具有显著差异,高蛋白品种豫麦47花后由根系流向籽粒的氮素可以不经叶片直接到达籽粒,低蛋白品种豫麦50则必须经过叶片才能到达籽粒。

考虑森林植被影响的小流域降雨径流模型2372-2379

摘要:在一个面积为834km^2的森林流域上,采用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作为森林植被影响降雨径流的两个量化指标,并划分了两个等级:(1)森林覆盖率≥60%且蓄积量≥5000m^3/km^2;(2)森林覆盖率〈60%且蓄积量〈5000m^3/km^2。在构造的模型中,根据森林植被的两个量化指标,分别选取了不同的参数。在产流量计算中,该模型采用了蓄满产流模拟技术,土壤蓄水量计算采用了二层模式,流域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线采用了指数函数形式,即a=1-e^KP。在汇流计算中,采用了分水源的演算方法,其中地表水汇流采用了等流时线法与线性水库调蓄相结合的技术,地下水汇流采用了简化三角形法。经过对模拟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表明该模型不仅具有较好的精度,而且还能大致反映出两种不同森林植被条件对涵养水源、调节洪水的不同作用效果。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为森林水文功能的深化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近70年农业生态安全评价2380-2388

摘要: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近70a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参考PSR模型,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综合功能3方面构建黄土丘陵区流域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赋权的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纸坊沟流域1938~2005年农业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农业生态安全状况发生了先降后升的变化,1938年处于较安全状况,1958年为极不安全状况,1975年和1985年都处于较不安全状况,1995年处于临界安全状况,2005年属于较安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纸坊沟流域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系统结构,实现农业生态安全。

生态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祁连山浅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时间异质性2389-2394

摘要:资源供给的时间异质性与环境异质性对植被群落动态甚至景观格局的形成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植被通常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组织特征,土壤水分时间异质性可能在这种自组织格局的形成和稳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林草复合景观为例,通过连续监测林线附近草地、灌丛及林地对应的土壤水分状况,比较不同植被类型降水截留以及植物根系提水作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发现在生长季内典型月时间尺度上草地、灌丛及林地之间土壤水分时间异质性(变异系数CV)具有显著差异(5cm深度,F2,27=11.25,P〈0.01;20cm深度,F2,27=5.51,P〈0.01),草地与灌丛5cm深度土壤水分时间异质性(CV=0.65、0.61)明显高于林地(0.52),灌丛与林地20cm深度土壤水分时间异质性(CV=0.84、0.84)明显高于草地(0.72)。灌丛5cm深度土壤水分具有较高的时间异质性是因为其较高的冠层截留率,而草地表层5cm深度具有相对较高的时间异质性是因为强烈的土壤蒸发;20cm深度土壤水分时间异质性差异则主要由植被截留差异所致。不同植被类型5cm深度土壤水分时间异质性均明显低于20cm深度(P〈0.01),土壤湿度变异系数最大值并不一定发生在表层。

华南4种乡土阔叶树种枯落叶分解能力2395-2403

摘要: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了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 Lec.)、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 Dandy)和黎蒴(Castanopsis fissa Rehd.et Wils.)4种华南乡土阔叶树种枯落叶在阔叶混交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下的分解能力。4个树种枯落叶的分解速率大小依次为:樟树〉米老排〉火力楠〉黎蒴,它们在混交林中的分解速率均大于松林。4个树种枯落叶的分解动态符合Olson指数模型,分解系数(K)在混交林中均大于人工林,且在两种林地中均表现为樟树〉米老排〉火力楠〉黎蒴。不同时间枯落叶养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4个树种枯落叶的N元素分解均出现先富集,后释放的特点,但仅在松林下出现N元素的净释放;K元素释放方式表现为先释放,后富集,仅在阔叶林下出现K元素净释放;Ca、Mg和B元素均表现为分解前期少量富积,之后开始大量释放的变化趋势,它们在阔叶林和松林下均出现净释放。4个树种在P元素释放方式上差异较大,趋势不明显。

濒危植物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 H.T.Chang)自然种群结构及动态2404-2412

摘要: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 H.T.Chang)是中国特有的山茶科单型属猪血木属的珍稀濒危植物,目前只在广东省阳春县八甲镇有分布且种群数量不足200株。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了猪血木种群的高度结构和径级结构图,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寿命期望等重要参数,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猪血木种群幼年个体丰富,中老年个体相对较少,受环境因素和人为干扰的影响,种群在第Ⅱ级出现死亡高峰,且只有少量幼年个体能进入成年阶段生长,个体平均生存能力的期望在第Ⅳ级最大,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型,猪血木种群目前仍表现为稳定型种群。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猪血木种群具备一定的恢复潜能,故现有植株和生境斑块的保护是保持猪血木种群自然更新和进行种群恢复的关键因素。

生态建设补偿的定量标准——以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保护区一期生态建设工程为例2413-2416

摘要: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重点和难点。以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保护一期生态建设工程的补偿为例,探讨生态建设的补偿标准。从工程投资和机会成本的角度分析生态建设的总成本为1.46亿元/年,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并结合专家咨询赋权,计算出生态建设工程成功实施后,建设区域所增加的生态服务效益为0.83亿元/年,外部区域所增加的生态服务效益为2.13亿元/年;综合生态建设成本和生态效益,提出了根据生态服务效益分担生态建设成本的补偿标准分析思路,并由此计算得到外部区域对建设区域的补偿标准为1.11亿元/年。

乳山湾东流区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2417-2423

摘要:对2003年8月在乳山湾东流区采集的沉积物样品中的不同形态磷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这些磷的形态分布与贝类养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磷在贝类高密度养殖区含量大于低密度养殖区。养殖区的垂直分布比较复杂,在1~20cm范围含量均出现较大波动,这与贝类养殖活动有关。Fe-P、Al-P含量出现较大波动还与污染程度有关,Or-P还与浮游植物活动有关。养殖区Ex-P、Fe-P、NAIP占TP的平均百分含量大于非养殖区,De-P、Oc-P恰好相反。Ca-P是乳山湾沉积物中含量最高的磷形态,Fe-P和Or-P是最主要的两种生物可获得磷。TP、Or-P含量在养殖区与非养殖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养殖区Fe-P含量高于非养殖区,3种磷的平均含量一般大于其它海区。非生物可获得磷约占TP的60%左右。

地球的生态负债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挑战——WWF《生命行星报告2006》分析2424-2429

摘要: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生命行星报告2006》的最新数据(2003年)显示,从1961年以来,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增长了3倍。目前的生态足迹已经超出地球自身再生能力的25%。报告中的“生命行星指数”(LPI)显示出自1970年来脊椎动物的数量减少了大约1/3,生物多样性正快速持续地遭到损失。影响“生态足迹”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如生命行星指数所示那样,人类对释放CO2的燃料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这些影响气候变化的污染气体占到了生态足迹的48%。将生态足迹与“人类发展指数”(HDI)进行对比发现,目前全球的发展还在继续背离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发展的代内不公平、代际不公平还在加剧,人类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之路仍遥远而漫长。

《生态学报》投稿须知2430-2430

《生态学报》光盘版发行启事2431-2431

《Acta Ecologica Sinica》英文版启事2431-2431

2006年度总被引频次较高的20种期刊(1723种期刊)F0004-F0004

生态学报杂志专题征稿
“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恢复重建”专题征稿启事I0001-I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