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植物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的繁殖特性及其地理扩散
摘要: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Hemsl.)A.Gray原产墨西哥及中美洲,被作为观赏及绿肥植物引入我国各地栽培。引入云南栽培的肿柄菊于20世纪30年代在云南南部逃逸生长,现在云南的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形成危害。为了查明肿柄菊的扩散特点和入侵潜能,对选取的5个不同地理气候条件下的肿柄菊居群的果序直径、每序结实量、结籽率、千粒重、种子大小(长和宽)等6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个生物学指标在5个居群间都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并随着居群间地理气候条件差异的增大,这6个指标值在居群间的差异也有增大趋势。对新鲜采集的不同居群种子在15、20、25、30、35℃下做萌发实验,结果显示在前4种温度条件下5个居群间的种子萌发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35℃下萌发率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5个居群的种子最高萌发率不相同且差异极显著(p〈0.01)。分析对比作者以往对肿柄菊群落特征和克隆繁殖特性的研究结果认为,虽然肿柄菊在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下有性繁殖特性有较大差异,但群落结构差异不大,危害程度表现相似;由于肿柄菊有性繁殖和克隆繁殖的协同作用,使其通过人为引种、道路交通、水流等传播到新的地域后,极易建立新种群,并形成单优种群落而不断侵占和统治新的领地。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耐寒性理化指标
摘要:西藏飞蝗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西藏飞蝗在西藏、青海玉树以及川西高原上危害十分严重。通过对该虫各发育阶段过冷却能力测定,研究了各发育阶段虫体内生理生化物质与过冷却能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该虫耐寒性规律。结果表明,西藏飞蝗蝗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为最低,分别为-22.02℃和-16.36℃。在1-4龄蝗蝻期,过冷却点随体内水分、糖原和脂肪含量随着虫体的发育而升高,其过冷却点分别为-9.28℃、-8.51℃、-7.18℃、-6.46℃;到5龄蝗蝻时,虫体脂肪和糖原含量达最高值,过冷却点下降为-8.07℃。讨论了虫体脂肪、糖原和甘油含量变化与其耐寒力之间的关系。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冠和林地腐殖质理化特性、微生物量及酶活性比较
摘要: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高海拔潮湿生境的山地森林林冠层中,积累有较为丰富的林冠腐殖质(Canopy humus),是构成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景观结构的重要组分,为丰富的附生植物提供了重要的生长基质和营养物质。通过对云南哀牢山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林冠腐殖质和其相应林下地表腐殖质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由于林冠和林下地表腐殖质的来源、组成和空间分布的不同,它们之间的理化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林冠腐殖质中有机C、全N及全Ca的含量、C/N以及阳离子交换量显著高于林下地表腐殖质,而全K和全Mg的含量则显著低于后者,全P含量差异不明显;林冠腐殖质的微生物量C、N和呼吸强度,以及蔗糖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林下地表腐殖质,说明林冠腐殖质是一种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有机土类物质,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林冠附生植物多样性格局形成及其维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及其说明书出版
摘要:中国科学院中国植被图编辑委员会编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为主持单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说明书》,及其电子版DVD已于2007年底出版。该图件的电子数据库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数据库及植被信息系统》亦同时建成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是反映中国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以及生态和地理环境的重要基础图件,是研究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与监测等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和依据,是全国农业、林业、畜牧业区划与规划,县级以上行政单元和大中流域经济规划、地域性工程建设、中近距无线电通讯、军事、科研和公众教育等必备重要申明:本站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从事杂志订阅服务,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6 公安备案:5109220200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