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Ecologica Sinica

  • 11-2031/Q 国内刊号
  • 1000-0933 国际刊号
  • 3.2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专论与综述、学术信息与动态

生态学报 2007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生态学中的尺度问题——尺度上推4252-4266

摘要:尺度推绎是生态学理论和应用的核心。如何在一个异质景观中进行尺度推绎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是对当今生态学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环境问题的重大挑战。就目前的研究,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尺度推绎途径:空间分析法(如分维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基于相似性的尺度上推方法、基于局域动态模型的尺度上推方法、随机(模型)法。基于相似性的尺度上推方法来源于生物学上的异量关联,可将其思想延伸至空间上,研究物种丰富度、自然河网、地形特征、生态学格局或过程变量和景观指数等。基于局域动态模型的尺度上推方法需要首先确定是否进行跨尺度推绎,以及是否考虑空间单元之间的水平相互作用和反馈,然后再应用具体的方法或途径,如简单聚合法、有效值外推法、直接外推法、期望值外推、显式积分法和空间相互作用模拟法等。随机(模型)法以其它尺度上推方法为基础,根据研究的是单个景观,还是多个景观,采用不同的途径。理解、定量和降低尺度推绎结果的不确定性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相关研究仍然极少。以上所有有关尺度推绎的方法、途径和结果分析共同构成了尺度推绎的概念框架。

动物生活史进化理论研究进展4267-4277

摘要:综述了生活史性状、生活史对策、权衡、适合度及进化种群统计学等动物生活史进化领域的进展。权衡是生活史性状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分为生理权衡与进化权衡。适合度是相对的,与个体所处的特定环境条件有关,性状进化与适合度之间关系紧密。适合度是生活史进化理论研究的焦点。探讨动物生活史对策的理论很多,影响最大的是MacArthur和Wilson提出的r对策及K对策理论。随年龄的增长,动物存活率及繁殖率逐步下降的过程,称为衰老;解释衰老的进化理论主要有突变-选择平衡假设和多效对抗假设。进化种群统计学将种群统计学应用于生活史进化研究,为探讨表型适合度的进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将进化种群统计学、数量遗传学及特定种系效应理论进行整合,建立完整的动物生活史进化综合理论体系,是当代此领域的最大挑战。

榕树(Ficus)在中国的分布及其在协同进化研究上的意义4278-4288

摘要:中国有丰富的榕属资源(共99种),世界上6个亚属的榕树在中国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因此,中国榕属植物的资料对从大地理尺度研究种和种间协同进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介绍了榕树在世界的分布规律,着重阐述了榕树在中国的分布及中国榕树分布种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中国榕树的花序特点、开花物候及在协同进化中的意义,指出了中国榕树资料在世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学报杂志问题讨论
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4289-4300

摘要:我国生态补偿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生态学意义上生态补偿的探讨和经济学意义上生态补偿的摸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进入主动的基于环境损失赔偿的理论探讨阶段;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生态工程的实施以及保护和发展矛盾的加剧,生态补偿涵义拓展到对生态环境保护者进行补偿,进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并成为国内社会各界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生态补偿的涵义、理论依据和补偿标准等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生态补偿涵义经历了从生态学意义到经济学意义的发展历程,目前阶段的生态补偿涵义与国际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比较接近。理清生态补偿费与环境费、资源费的关系是生态补偿定位的关键,主要是确定与后者的包含或者补充关系;生态补偿的环境经济学理论来源是基本一致的,即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原理和公共物品理论,但是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还存在基于效益补偿还是基于价值补偿的争论;生态补偿标准确定主要包括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成本(机会成本)或通过供需双方的博弈等方法,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上述科学问题是决定生态补偿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性问题,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不同区域的现实出发结合理论探讨和实践需求进行研究,建议日后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与现实需求一致的生态补偿概念的确定和科学定位;(2)以现实有效性为基础的理论依据和补偿标准计算;(3)基于利益相关方多方参与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4)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与生态补偿研究的结合。

条件价值法评估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可靠性检验4301-4309

摘要:CVM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在CVM研究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国内目前该方向的研究还是空白。本文结合武夷山景区非使用价值CVM案例研究,对CVM可靠性作一些探索。案例CVM的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景区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32.42×10^8元/a(2006年价格),人均保护支付意愿16.42元/(人·a)。以全国环评工程师为目标人群,相隔半年进行了可靠性检验。PC1、PC2样本数及地域分布基本一致,可靠性检验结果表明:①样本的性别、年龄、经济收入、对旅游的热爱程度、对武夷山景区的偏爱程度及对武夷山的熟悉程度等社会经济特征与相对应的是否具有支付意愿(正WTP率)的相关性分析比照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在中国环评工程师这一特殊的目标人群中,男性、到过武夷山景区特别是近期有计划去武夷山者、对武夷山较为熟悉者对于武夷山景区非使用价值通常具有较明显的支付意愿。②样本社会经济特征对支付意愿额度的影响相关性的重现性较好,在环评工程师中具有正支付意愿这一特定目标人群中,其支付额度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与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对旅游的热爱程度、对武夷山的偏爱程度及熟悉程度均不存在显著性相关,但与收入水平呈弱相关。③WTP中位数与平均数重现性良好。PC1、PC2的中位数相差1.58元(RMB),误差很小。通过本次可靠性检验,武夷山景区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CVM调查结果可靠性得到了保证。

生态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新疆短命植物小拟南芥(Arabidopsis pumila)种子萌发特性及其生态适应性4310-4316

摘要:通过显微结构及不同处理条件下种子萌发率的观察,对早春短命植物小拟南芥(Arabidopsis pumila)种子萌发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生态适应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温度和光照变化对自然生境和温室收获种子的萌发率影响均不显著,说明此种群在前期萌发阶段对光、温不敏感;(2)自然生境中采收的小拟南芥种子萌发率显著低于温室收获种子,说明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短命植物种子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可显著改变种子的萌发行为;(3)赤霉素使自然生境收获种子胚活性增强从而对萌发有较大促进作用,可使萌发率增加50%以上;(4)对种皮进行各种机械损伤处理使得种皮松弛或透气,可以显著提高自然生境种子的萌发率(超过70%);(5)盐和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复水后部分被抑制种子可重新萌发,显示盐和干旱胁迫可导致种子产生浅度休眠。结合小拟南芥自然生存环境及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其种子萌发特性与生境具有高度适应性。

湖南藤本植物胸径与其支柱木胸径的相关性4317-4324

摘要:采用野外样株调查方法和11种数学方程与计算机软件SPSS13.0相结合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湖南藤本植物胸径大小与其支柱木的胸径大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1)全部藤本植物胸径大小与其支柱木胸径大小的比率是1:6.36,而缠绕、卷曲、搭靠和吸固各攀援方式的胸径大小与其支柱木的胸径大小的比率分别为1:5.61、1:4.92、1:5.89、1:15.46;其中吸固类藤本的支柱木胸径的平均值是最大的。(2)全部藤本植物胸径大小(y)与其支柱木胸径大tb(x)的相关曲线是:y=-4.75×10^-1+3.44×10^-1x-1.13×10^-2x^2+1.61×10^-4x^3;缠绕类藤本植物胸径大小与其支柱木胸径大小的相关曲线是:y=2.68×10^-1x^0.829;卷曲类藤本植物胸径大小与其支柱木胸径大小的相关曲线有两条,分别是:y1=1.88×10^-1x1^0.981,y2=e^(1.93-12.222/x2);搭靠类藤本植物胸径大小与其支柱木胸径大小的相关曲线是:y=6.92-8.74×10^-1x+4.95×10^-2x^2-7.45×10^-4x^3;吸固类藤本植物胸径大小与其支柱木胸径大小的相关曲线是:y=-1.16+3.64×10^-1x^-1.72×10^-2x^2+2.56×10^-4x^3。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4325-4332

摘要:应用PCR-RFLP和测序分析对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真菌18SrDNA基因进行了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在20a龄云杉(Picea likiandensis var balfourianan)人工林和菜地两种类型土壤中,共得到238个阳性克隆,限制性内切酶MspⅠ和RsaⅠ进行RFLP分析后得到56个不同的分类操作单元(OTUs),其中20a龄云杉人工林样地获得137个阳性克隆和37个OTUs,而菜地样地获得101个阳性克隆和19个OTUs。在两类样地中具有不同的优势种群,其中20a龄云杉人工林样地有1个明显优势种群,占总克隆数的20.4%;菜地样地有2个明显优势种群,分别占总克隆数的25.7%和21.8%。对14个克隆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的相似性在86%一99%之间,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与已知序列的相似性在92%~100%之间。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有的18SrDNA基因被分为3个主要的簇,其中20a龄云杉人工林样地的克隆都聚集在第一和第三簇中,而菜地样地的克隆都聚集在第二簇中。结果说明,两类土壤中具有较为丰富的真菌多样性,而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明显变化。

浮床植物净化生活污水中N、P的效果及N2O的排放4333-4341

摘要:在温室内采用浮床无土栽培技术,研究了黑麦草(Lolium mutliflorum)、水芹(Oenanthe javanica)和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3种植物对生活污水中N、P的去除效果及净化过程中N2O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浮床植物系统对生活污水的TN、Nn4^+-N和TP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同对照系统相比,浮床黑麦草、水芹和香根草系统对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6.2%,22.9%,4.1%;对NH4^+-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1.4%,14.5%,3.0%;对11P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3.1%,54.2%,15.5%。净化周期内,浮床各系统的TN、NH4^+-N和TP浓度随着污水停留时间的延长直线下降,而NO3^-N浓度却因系统内硝化强度大于反硝化强度而产生了累积;植物的存在明显的促进了浮床系统的N2O排放,浮床黑麦草、水芹、香根草和对照系统N2O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74.44μg/(m^2·h),82.19μg/(m^2·h,112.49μg/(m^2·h和44.81μg/(m^2·h。浮床系统N2O排放通量的日变化呈现出夜间下降而白天增加的规律,与温度的昼夜变化规律基本相同,表明温度的升降直接影响了N2O的生成及排放。

南海北部浮游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4342-4348

摘要:于2004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使用肠道色素法研究了浮游桡足类群落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将底到表垂直拖网(网孔径200μm)获得的桡足类分为中型(〉500μm)和小型(200—500μm)两个体长组。冬季:中型桡足类的丰度为103—2343(平均633)ind/m^3,肠道色素为0.15~2.71(平均1.31)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1(A4)~0.019(c1)min^-1,个体摄食率为3.13—58.48(平均28.36)ng/(ind·d),群落摄食率为1902—62369(平均18679)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25%-6.39%(平均3.04%)。小型桡足类的丰度为418—6250(平均1691)ind/m^3,肠道色素为0.18—3.44(平均1.19)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2(A4)-0.016(C1)min^-1,个体摄食率为3.67—70.04(平均24.34)ng/(ind·d),群落摄食率为1540—158561(平均44227)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44%-15.70%(平均6.59%)。浮游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1.02%-20.10%(平均9.63%)。夏季:中型桡足类的丰度为111—1298(平均621)ind/m^3,肠道色素分别为0.22—1.58(平均1.03)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7min^-1,个体摄食率为5.52—39.92(平均25.95)ng/(ind·d),群落摄食率为4411-26667(平均12878)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23%-6.52%(平均2.52%)。小型桡足类的丰度为756—8804(平均2990)ind/m^3,肠道色素含量为0.09—2.92(平均0.87)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20min^-1,个体摄食率为2.73—87.77(平均26.26)ng/(ind·d),群落摄食率为9309—139817(平均47191)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0.86%-37.79%(平均10.99%)。浮游桡足类�

黄海特定断面夏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4349-4358

摘要:根据2001年8月和2002年8、9、10月共4个航次,在黄海特定断面的10个站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度指数,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MDS标序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性。调查共得到定量样品36个,经分析鉴定有大型底栖动物182种,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54种,软体动物29种,甲壳动物66种,棘皮动物17种,其它类群生物16种。相对于邻近海区,物种丰富度指数较小,物种多样性指数相似,均匀度指数较高;各航次中4、5号站种数明显较少,而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没有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该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发现,可将研究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为沿岸广温性群落、温带性群落和暖水性群落,各群落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性;主要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在2001年和2002年出现较大变化,而在2002年的8、9、10月的种类组成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因子对褐飞虱两种生物型种群参数影响的比较4359-4365

摘要:比较了孟加拉型和生物型Ⅱ褐飞虱种群对高温、饥饿、浸水和杀虫剂等因子的反应。结果表明,35.0℃下孟加拉型若虫的致死中量时间(LT50)显著高于生物型Ⅱ,但两个生物型在26℃和37.5℃下的LT50间差异均不显著,而40.0℃时生物型Ⅱ若虫的LT50显著高于孟加拉型。在26、35.0℃和室内自然变温(26~35.0℃)条件下测定成虫耐饥力,两生物型间LT59均差异不显著。在各饥饿处理时间下,两生物型褐飞虱单雌平均产卵量差异均不显著。褐飞虱卵浸水1、3d和5d,两个生物型孵化率无显著差异,但生物型Ⅱ卵浸水5d后孵化率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说明浸水5d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卵的孵化率有影响。取食经浸水5d处理的稻株168h后,生物型Ⅱ若虫的死亡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而孟加拉型死亡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不浸水对照处理两个生物型的2~3龄若虫168h时就已全部发育为成虫,而浸水处理则到216h时才全部发育为成虫,这表明水稻浸水处理延迟了两个生物型若虫的发育进度。对于甲胺磷,药后1d,2d孟加拉型的致死中浓度(LC50)均显著小于生物型Ⅱ;对于噻嗪酮,孟加拉型药后5d的LC50均显著小于生物型Ⅱ,表明孟加拉型对这两种杀虫剂较生物型Ⅱ敏感。

广义Lotke-Volterra生态模型的非线性奇摄动近似解4366-4370

摘要:非线性奇摄动问题在国际学术界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它涉及到许多学科。在一些生态现象中,原始的研究方法只是采取某些简单观察和统计数据来得到结论。但是它对生态现象的实质的研究达不到效果。近来在国际上提出了研究生态学的动力学方法,即人们首先把它归化为代表它的现象本质的微分方程的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来求解对应的方程,最后研究关于生物和数学理论的动力学方面的规律。目前,非线性摄动问题已经被广泛地研究。许多学者已经研究了一些近似理论。近似求解方法已被发展,包括平均法,边界层法,匹配渐近展开和多尺度法等等。研究非线性广义Lotke—Volterra捕食一被捕食生态模型,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摄动方法被应用到捕食.被捕食生态模型。提出了捕食一被捕食的一个模型,它是一个微分方程系统,并用小的正参数按幂级数展开未知函数,然后得到关于幂级数的系数的方程,并求出它们的解。于是利用摄动方法得到了原问题解的渐近展开式。得到了它是原模型解是一个好的近似的结论,它是一个解析展开式并且能保持其解析运算。最后,给出了一个对应的例子,它说明得到的解具有很好的精度。

地球景观生态陨击成因推想4371-4372

摘要:地球景观生态系统由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等逐步演化而来;当人类以其较高智能的优势从动物系统中分化出来后,人类与自然协调构建的经济圈也逐步形成。从此,地球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态学报》光盘版发行启事4375-4375

《Acta Ecologica Sinica》英文版启事4375-4375

中国兰科植物保护成绩斐然4376-4376

摘要:中国是全球兰科植物重点分布地区之一,有兰科植物1300多种,种类具有从原始类型到高等类型丰富的多样性,其中约500种为中国所特有,在世界兰科植物中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Conservation of Orchids in ChinaF0003-F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