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Ecologica Sinica

  • 11-2031/Q 国内刊号
  • 1000-0933 国际刊号
  • 3.2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专论与综述、学术信息与动态

生态学报 2005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春季和秋季东、黄海陆架区大型网采浮游动物群落划分1531-1540

摘要: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对黄、东海大面调查中浮游生物大网(孔径500μm)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陆架区内的浮游动物组成、分布、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秋两季陆架区浮游动物均可划分为5个群落:i黄海沿岸群落;ii黄海中部群落;iii黄、东海交汇水混合群落;iv东海近岸混合水群落;v东海外陆架高温高盐群落.各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

东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的演变及其沼泽化1541-1548

摘要:2002年东太湖水生植被调查结果表明,沉水植被和浮叶植被是该湖水生植被的主要生态类型,分布面积分别占全湖总面积73.6%和18.3%.东太湖水生植被主要有9个群丛,其中沉水植被主要的5个群丛是伊乐藻(外来种)群丛、金鱼藻群丛、伊乐藻+微齿眼子菜群丛、莕菜-伊乐藻+微齿眼子菜群丛、苦草+竹叶眼子菜+黑藻群丛,其分布面积分别占东太湖植被总面积的30.7%、17.2%、16.7%、15.8%、9.3%.随着对东太湖的不断改造和资源的不断利用,20世纪60年代东太湖人工种植沼泽植被菰群丛,20世纪80年代初环湖水陆交错带被围垦而芦苇群丛消失,微齿眼子菜替代竹叶眼子菜而占据东太湖40%的水面.近10a来,东太湖网围养蟹迅速发展,占全湖总植被面积25.6%的沼泽植物--菰群丛及其占40%的微齿眼子菜群丛被清除,外来种伊乐藻和无根植物金鱼藻分布面积达90%的湖区.东太湖水生植被由20世纪50年代的原生演替到现在的次生演替,群落演变激烈,同时东太湖沼泽化进程加剧.

温度、盐度和体长对西藏拟溞耗氧率的影响1549-1553

摘要:在实验室内研究了盐度(S=5、10、15、20和25)、温度(T=3、8、14、20和22 ℃)和体长(L=0.83、1.25、1.49、1.87和2.42mm)对西藏拟溞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盐度内该溞的个体耗氧率(IO)和比耗氧率(SO)均随盐度(S)升高而升高,其回归方程分别为IO=0.0014S+0.0126和SO=0.115S0.5612,数值范围为0.02~0.045 μg/(indh)和0.31~0.67μg/(mg·h).个体耗氧率和比耗氧率在温度试验中有同样的趋势,回归方程分别为IO=0.0049e0.1574T和SO=0.0678e0.1605T,数值分别为0.0076~0.13 μg/(ind·h)和0.10~1.71μg/(mg·h).体长试验中个体耗氧率随体长增大而增大,而比耗氧率则降低,回归方程分别为:IO=0.0545L25962和SO=-0.2059L+0.7908,数值范围为0.036~0.68μg/(ind·h)和0.38~0.63 μg/(mg·h).讨论了盐度、温度和体长对西藏拟溞耗氧率的影响.

汤溪水库蓝藻水华发生的影响因子分析1554-1561

摘要:汤溪水库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地区,是广东省东部的大型供水水库.1997年来该水库频繁在10~11月份发生蓝藻水华,但在2003年,蓝藻水华提前在7月份发生.对影响蓝藻水华发生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2003年蓝藻水华提前发生的原因.汤溪水库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流域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其中5月份降水多,水库营养盐输入量大;该水库浮游植物生长基本不受N、P营养盐限制,具备蓝藻水华发生的N、P营养盐基础.在4~11月份,水库表层水温为25~35℃,适合蓝藻水华的发生,水温与蓝藻、微囊藻的丰度具有显著相关性,较高的水温是蓝藻水华发生重要条件之一.在具备充分营养盐与适合水温条件下,水体稳定性是控制汤溪水库蓝藻水华发生时间的关键因子.2003年全年的降水仅为多年平均值的76.8%,且汛期7月份降水量只有64mm,远小于往年的同期降水量,汛期反常的水体稳定性导致了蓝藻水华的提前发生.

不同寄主植物对山楂叶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1562-1568

摘要:室内采用叶碟饲养的方法研究了苹果、桃、李、樱桃和杏等不同果树对山楂叶螨Tetrancychus vienensi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李树上山楂叶螨的发育历期短、生殖力强、存活率高,rm值大,而在樱桃和杏树上该螨的发育历期长、生殖力弱、存活率低、rm值小.寄主转换试验结果表明,当山楂叶螨由苹果转移至樱桃和杏树时,其生长发育的历期显著延长,rm值大幅度降低;而由苹果转移至桃树和李树时,其生长发育的历期虽也有所延长,但差异不显著,rm值则明显降低.表明山楂叶螨对新寄主的适应因不同寄主而异,在桃和李上经历1代后即可适应,而在杏和樱桃上经历2代后才能适应新的寄主.

基于CLIMEX的桔小实蝇在中国适生区的预测1569-1574

摘要:桔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属双翅目Diptera,果实蝇科Tetriphitidae,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桔小实蝇分布的重要气候因子.根据桔小实蝇对温湿度等气候因子的反应,采用CLIMEX软件对桔小实蝇在中国大陆的适生区进行了预测.设置了CLIMEX中的相应参数17个:发育起点温度DV0、生长最适宜温度范围DV1~DV2、致死高温DV3、有效发育积温PDD.生长发育所需最低土壤湿度临界SM0、最适宜湿度范围SM1~SM2、最高土壤湿度临界SM3.冷胁迫日度临界DTCS及其积累速率DHCS,热胁迫临界温度TTHS及其积累速率THHS,干旱胁迫临界SMDS及其积累速率HDS,湿胁迫SMWS及其积累速率HWS.以印度和夏威夷为已知适生分布区,反复调试修正上述这些参数值,使之与已知广泛分布的地区达到最大程度的吻合.然后用优化后的参数和中国大陆85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模拟桔小实蝇在中国大陆的适生分布,结果显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浙江等11个省(区)是桔小实蝇的适生分布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南和西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华中和华东的部分地区.根据CLIMEX模拟结果的EI值大小,将桔小实蝇在我国大陆的适生分布情况进一步划分为最适宜、次适宜、适宜和非适宜4个气候区,即华南地区全部以及广西省全境是桔小实蝇的最适宜分布区,除桂林(EI=17)外,其余气象点的EI值均大于40;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两省及福建沿海地区是桔小实蝇的次适宜分布区,平均EI值为29.7;适宜分布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的少数地区,除赣州(EI=17)外,其余点的EI值均小于10;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是桔小实蝇的非适宜区,这些地区不适合桔小实蝇生存.

常规棉花粉和转Cry1Ac+CpTI棉花粉对拟澳洲赤眼蜂繁殖和存活的影响1575-1582

摘要:在室内评价了常规棉花粉和转Cry1Ac+CpTI棉(Bt棉)花粉通过不同处理方式作为食物源对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寿命、寄生卵数、子代羽化数和性比等繁殖和存活特征的影响。共设计7个饲喂处理,即不饲喂(UNFED)、水(w)、水+常规棉花粉(W+P)、水+Bt棉花粉(W+BtP)、10%蜂蜜水(H)、10%蜂蜜水+常规棉花粉(H+P)和10%蜂蜜水+转Bt棉花粉(H+BtP)。在提供或不提供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卵条件下,经W+P或W+BtP饲喂的雌蜂寿命与W或UNFED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短于H和H+P或H+BtP饲喂的雌蜂,而经H+P或H+BtP饲喂的雌蜂寿命又均显著长于经H饲喂的雌蜂(p〈0.05)。比较每雌寄生卵数和子代羽化数来看,各处理明显分为3类。即UNFED、W、W+P和W+BtP为最低,H为居中,H+P和H+BtP为最高。比较每雌子代性比来看,各处理也明显分为3类,即H、H+P和H+BtP为最低,W+P和W+BtP为居中,UNFED和W为最高。饲喂W+P和W+BtP的雌蜂寿命、寄生卵粒数、子代羽化数和性比分别与W+BtP和H+BtP饲喂间无显著差异(p〈0.05)。因而,棉花花粉需与蜂蜜组合才能成为拟澳洲赤眼蜂实现其最大存活和繁殖力的食物;Bt棉花粉对拟澳洲赤眼蜂无影响。

Bt水稻Cry1Ab杀虫蛋白表达的时间动态及其在水稻土中的降解1583-1590

摘要:采用ELISA技术检测了Bt水稻克螟稻1号(KMD1)和克螟稻2号(KMD2)不同生育期茎和叶片中cry1Ab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植株组织(茎和叶片)室内埋于不同稻田土壤中其Cry1Ab杀虫蛋白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不论是KMD1还是KMD2,茎和叶片中cry1Ab基因的表达量为3.7~9.1ug/g鲜重,均以拔节期和孕穗期相对较低,灌浆初期显著升高,黄熟期又明显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的表达量).KMD1茎和叶片中Cry1Ab蛋白在3种水稻土即青紫泥田、黄松田和黄筋泥田中的降解,均以前期(处理后12d内)较快,但中后期明显较慢;处理后42d,这两种组织中的Cry1Ab残留量均稳定在μg级水平,分别仅有0.20~0.85μg/g干重和0.35~1.81μg/g干重.KMD1茎和叶片中Cry1Ab蛋白降解动态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青紫泥田中降解最快,黄筋泥田中次之,黄松田中最慢.淹水可加快土壤中茎和叶的腐解,从而促进其中Cry1Ab蛋白的降解.KMD2粉碎叶中Cry1Ab蛋白在有菌水稻土中的降解快于无菌土中,表明土壤微生物存在可加快Cry1Ab蛋白的降解.在各种土壤淹水与非淹水、灭菌与非灭菌处理条件下的Cry1Ab蛋白降解过程均可用指数方程进行拟合,算得其消减半衰期为2.2~11.6d不等.讨论了土壤类型、淹水等影响Cry1Ab蛋白降解的可能机制,认为土壤微生物是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一个因子.

花椒品种间化感效应的差异1591-1598

摘要:实验对4个常见的花椒品种(大红袍、汉源椒、大毛椒和七月椒)的化感效应进行了研究.花椒叶的浸提液分成2.5、5.0、10.0、20.0和40.0 g·L-15个浓度,以紫花苜蓿种子作为受试植物.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品种叶浸提液都显著地抑制了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同时也促进了幼苗根和茎生物量的增加.4个品种间对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有轻微的差异,而对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由于品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4个品种叶的浸提液化感效应依次增强的顺序为:汉源椒、七月椒、大毛椒和大红袍.另外,花椒人工林地内的土壤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也产生了显著的化感效应.最后,对4个花椒品种的叶挥发油进行了GC-MS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花椒体内化感物质的含量有区别,但它们的挥发油主要成分都包括桉树酚(cineole)、里哪醇(linalool)、乙酸里哪(醇)酯(linalyl acetate)、β-石竹烯(beta-caryophyllene)和萜品-4-醇(terpmen-4-ol)等.

水稻品种化感潜力的双重评价与筛选1599-1603

摘要:以初筛获得的7份水稻品种为材料,用特征次生物质标记法在HPLC上测定化感指数AI值并结合田间小区试验进行双重评价与筛选,得到3份既具高化感指数又具较高田间抗草活性的水稻化感品种(系),它们是:我国台湾品种I-Kung-Pao、Parahainakoru和大陆品种HB-1.它们对无芒稗根长抑制率分别达57%、64%、55%,均超过50%;其化感指数分别是0.61、0.56、0.59,均与美国化感潜力品种PI312777的化感指数0.59相近;结果表明,水稻品种I-Kung-Pao、Parahainakoru和HB-1是我国宝贵的化感品种资源.

芦苇与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光合特性比较1604-1611

摘要:以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与本地种芦苇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 )与芦苇相比,互花米草具有更高的表观量子效率(AQY)、CO2羟化效率(CE)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2)生长季节初期,互花米草午间时段的光合、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高于芦苇,各指标与光、温的变化基本一致;(3)互花米草的净光合速率曲线呈"单峰"型,测定指标在强光合辐射、高温条件下迅速上升,芦苇则表现出明显的"午休"现象;(4)在生长季节初期(5月份)和活跃期(9月份),互花米草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芦苇,而在生长季节后期(11月份)则低于芦苇.该项研究有利于解释互花米草生长迅速,生产力高,竞争性强的生理生态学特性.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3种红树植物生理生态特性1612-1619

摘要:研究了淡水条件下潜流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红树植物海桑、桐花树和木榄的生理生态特性.一年后,海桑、桐花树和木榄株高增长量分别为134、32cm和21 cm,基径增长量分别为18.2、14.3mm和12.9 mm,生物量增长量分别为747、113g/株和55 g/株,表明海桑生长最快,桐花树次之,木榄最慢.从2004年1月至12月,海桑、桐花树和木榄各项生理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叶片总叶绿素含量1.91、1.26、0.91 mg/gFW,叶绿素a含量1.44、0.93、0.64 mg/gFW,叶绿素b含量0.5、0.34、0.17mg/gFW,净光合速率9.67、6.39、3.57μmolCO2/(m2·s),蒸腾速率54、38、24 mmolH2O/(m2·s),气孔导度285、222、110mmolH2O/(m2·s),电解质渗出率10.2、12.9、13.5%和SOD活性447、396、386 U/g FW.结果表明光合作用和水分代谢海桑>桐花树>木榄,植物受伤害程度海桑<桐花树≈木榄.另外,3种红树植物全年的生理生态特征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4~10月份生长较快,大部分生理指标维持高水平,1~3月份和11~12月份由于温度较低,生长比较慢,大部分生理指标处于较低水平.综合比较一年来人工湿地中3种红树植物的各项生理生态特征,结果显示海桑好于桐花树,桐花树好于木榄.

华北地区夏玉米土壤硝态氮的时空氮的时空动态与残留1620-1625

摘要:为了进一步明确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周年氮肥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与机制,在试验区夏玉米生育期年均降雨量400mm左右,轻壤质底粘潮土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通过设计不同施氮量(0、90、180、270kgN/hm^2)处理,重点研究了夏玉米大田土壤硝态氮动态与残留积累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夏玉米根系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吐丝期,最大根系分布深度约为1.2m。根干重密度(g/m^2)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明显降低。根群主要分布在表土层,0~80cm土体根重比例达95%以上,1m以下根重比例不足1%。土壤硝态氮测定表明.从播种前到收获期,各施氮量处理(0、90、180、270kgN/hm^2)2m土体土壤硝态氮平均含量均表现出“Ⅳ”型曲线变化趋势。在玉米收获期,施氮处理(90-270kgN/hm^2)2m土体均有明显的硝态氮残留积累,并且残留积累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大,施氮处理下层土壤(120~200cm)硝态氮残留积累量比不施氮处理高出50.4~95.4kg NO3-N/hm^2。这说明,在玉米生育期降水影响下氮肥发生了淋溶,有部分氮肥已经向下移出玉米根区以外,积累在下层土壤中。这些残留积累在下层土壤中的硝态氮对于玉米来说很难被吸收利用,不仅降低了氮肥的利用率,也成为污染地下水的潜在隐患。分析表明,各施氮处理籽粒产量和植株吸氮量都显著大于不施氮处理,但施氮处理之间比较,籽粒产量和植株吸氮量并无显著差异。90kgN/hm^2、180kgN/hm^2和270kgN/hm^2施氮处理下,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11.52%、13.37%、9.93%。根据本研究结果,从小麦-玉米种植体系考虑.玉米根区以下残留积累氮素的回收利用是提高周年氮肥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

基于SHAW模型对农田小气候要素的模拟1626-1634

摘要:能量平衡是作物冠层水热传输的基础,气象因子(如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和土壤温度)是影响作物活动的外界条件,而叶温反映作物的整体健康状况.对冠层状况的理解和模拟有利于了解小气候特征并加强农田管理.采用SHAW(the SimultaneousHeat and Water)模型模拟:冠层表面能量平衡,表面辐射温度,冠层中叶温、气象要素和土壤温度廓线,模型的输入数据来源于华北平原禹城综合试验站.模型很好的模拟了表面能量平衡、冠层表面辐射温度、土壤温度、冠层2/3高度以下叶温和2/3高度以上气象要素.模型模拟净辐射(Rn)的效率达到0.97,潜热(LE)和感热通量(Hs)的模拟效率分别为0.81和0.78,模拟的表面辐射温度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其模拟效率为0.91,冠层2/3高度以下的叶温模拟效率为0.76~0.86,但该高度以上的模拟结果不理想.除了2cm深度外,各层土壤温度模拟较好.

人类周期性活动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及其预测1635-1641

摘要:人类活动通过作用于栖息地而影响着物种的种群动态,从而影响着物种多样性的变化.首次提出了不同时间尺度人类周期性活动干扰下的多物种竞争动力模式,模拟了千年时间尺度,物种多样性对人类周期性活动的响应过程,开展了人类周期性活动所导致的物种多样性的量的变化的预测研究.有关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在人类周期性活动的作用下,物种多度变化对栖息地变化的响应也做准周期振荡;同时人类活动强度越大,物种多度振荡的幅度也越大;并且在栖息地减少过程中,人类周期性活动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幅度要小于栖息地扩充过程中的.在一个完整的周期内,并没有物种的灭绝,只是物种的多度和强弱关系变化很大.当人类周期性活动仅持续1/4个周期时,最强的几个物种将灭绝,而其它物种做准周期振荡,但振幅相对较小.

缙云山生境片断化对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642-1648

摘要:采用Simpson、Shannon-Wiener和Hill多样性指数以及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在缙云山进行了植物群落调查、小气候观测和土壤肥力的测定以及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片断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比连续常绿阔叶林低,不同生活型的表现不同;各片断阔叶林斑块边缘均存在明显的小气候边缘效应.随着斑块面积的减小,各斑块的△Ta、林缘及林内△Ts、林缘和林内ARH、林缘和林内Vmax林缘和林内ApAR(正午)均呈增大的趋势.各斑块的小气候边缘效应,以最大斑块波及林内的深度最浅(约至林内15m)、最小斑块波及林内的深度最深(约至林内25m);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受林内外有效光合辐射(正午)差、气温日较差、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有效钾等因素的影响.

水分梯度上放牧对内蒙古主要草原群落功能群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影响1649-1656

摘要:应用样线法对放牧对内蒙古草原沿水分梯度分布的主要植物群落:小针茅(Stipa klemenzii)群落、大针茅(Stipa grandis)群落、羊草(Leymus chinensis)群落和羊草杂类草群落多样性、生产力以及两者关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羊草杂类草群落外,物种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和水分生态类型多样性随放牧强度的加大而降低,但适度放牧增加了羊草杂类草群落的上述多样性指标.群落地上现存量一般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下降,但小针茅群落反之,主要与1年生植物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的生物量迅速增加有关.除羊草群落外,其他群落0~10 cm地下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变化不显著;放牧显著降低羊草群落和羊草杂类草群落0~30 cm地下生物量.多样性和生产力间的关系在群落水平上的趋势是不同的,但放牧影响下内蒙古草原4种群落多样性与生产力总体而言呈线性增加关系;同时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和采用哪种多样性指标和生产力指标有关,用水分生态类型多样性比物种多样性更能反映与地上地下总生产力间的关系,得到放牧影响下内蒙古草原植物群落地上地下总生物量与水分生态类型多样性的回归方程.

内蒙古草原大针茅群落地上生物量与降水量的关系1657-1662

摘要:根据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在大针茅样地(面积500m×500m,地理坐标43°32'20"~43°32'40"N,116°33'00"~116°33'30"E)的地上生物量与气候观测资料,利用SPSS分别进行大针茅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年降水量、月降水量、关键时期(4~6月份与6~8月份)降水量以及1~7月份总降水量的相关分析;对年降水量接近的1982、1983和1989年(分别为283.2mm,289.9mm,287.2mm)的地上生物量进行方差分析;运用积分回归模型模拟了降水的季节分配对群落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群落生物量的年际变化与年降水、月降水、关键时期降水(4~6月份和6~8月份)以及1~7月份降水量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1);(2)在年降水量接近的年份,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降水量季节分配的变化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