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Ecologica Sinica

  • 11-2031/Q 国内刊号
  • 1000-0933 国际刊号
  • 3.2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专论与综述、学术信息与动态

生态学报 200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江苏典型淤长岸段潮滩盐生植被及其土壤肥力特征1-6

摘要:江苏沿海中部在辐射沙洲的屏蔽下,成为典型的淤长性岸段.滩涂土壤具有特殊的肥力特征.通过对东台市笆斗垦区这一典型淤长性海岸外侧潮滩断面的地形测量和盐土植被群落调查,结合历年TM遥感卫星影像图片,选择了5个地点,分别代表海堤内茅草滩、海堤外茅草滩、原生盐蒿滩、由互花米草演替而来的盐蒿滩及互花米草滩,并对各代表点进行群落样方调查和土壤采样,对土壤样品进行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等肥力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①1号点的有机质和全氮最高,分别为1.632%和0.067%,3号点的全磷最高,为0.151%,而5号点的全钾和全盐最高,分别为1.724%和1.823%.②1号点的有机质和全氮在表层非常高,到第2层急剧下降,再往下变化也较小,其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点.③各点土壤的平均粒径从1号点向5号点逐渐变粗.对这些土壤肥力特征和盐生植被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凡受互花米草影响的土壤,其垂直变化梯度较小,而其它盐土植被类型土壤的垂直变化梯度较大.

玉米冠层内太阳直接辐射三维空间分布的模拟7-12

摘要:太阳直接辐射在植物冠层内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植物生理生态功能,是衡量植物群体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利用田间实测的玉米冠层内植株各器官的三维空间坐标进行冠层结构分析,将冠层内的植株器官表面划分成小面元;根据几何光学中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利用面元沿太阳光线的平行投影和投影深度排序(Z-buffer)算法计算冠层内面元受太阳光直接照射的情况,建立了太阳直接辐射在玉米冠层内三维空间分布的模拟模型.模型可计算出作物冠层内任选植株的器官表面或冠层内地面上的太阳直射光斑(Sunflecks)分布,也可输出选定空间位置或范围上的太阳直接辐射的分布,同时可实现模拟结果的三维可视化.根据此模型的模拟结果可对太阳直接辐射在玉米冠层内的空间分布进行各种分析.利用玉米冠层内光斑的三维分布测定试验,在光合有效辐射(PAR)波段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模型适用于任意三维结构可测并可进行面元化划分的植物群体或个体.

四川大头茶在不同群落中的遗传分化及适合度成分13-17

摘要:研究了四川大头茶在3个群落中的遗传分化和适合度成分.12个引物的RAPD分析表明,仅有10%左右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种群间.四川大头茶纯林结实率(31.86%)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22.53%)和常绿阔叶林(24.52%).每果种子数和每果种子均重各种群间差异均显著,每果种子数和每果种子均重分别为常绿阔叶林(29.50,0.0154g),四川大头茶纯林(28.39,0.0172g),针阔混交林(27.44,0.0195g),表明二者间存在着负耦联关系(trade off).而以R=∑lxbx表示的适合度却以常绿阔叶林最大.

施肥对小麦冠层温度的影响及其与生物学性状的关联18-22

摘要:利用红外测温仪等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冠层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可改变小麦基因型的冠层温度,对于同一基因型品种,养分胁迫越严重,冠层温度越高;籽粒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及一些农艺性状与冠层温度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优良的生物学性状和较低的冠层温度相联系,冠层温度的高低可能成为反映水、肥等栽培措施是否科学合理的便捷而较准确的指标.

生长环境光强对两种热带雨林树种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23-30

摘要: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演替后期种绒毛番龙眼和先锋树种山黄麻为材料,于雾凉季测定了不同光强下生长的2种树苗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光合色素含量和比叶重(LMA),探讨了不同生态习性热带雨林树种幼苗对光强的适应及光保护机制.发现在一定光强范围内随生长环境光强的增加,2种树苗LMA、荧光的非化学猝灭(NPQ)、类胡萝卜素(Car)含量、Car与叶绿素(Chl)之比升高,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也有随生长环境光强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Chl含量降低,2种树苗均能通过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变化适应不同的光强环境.相同的生长光强下,绒毛番龙眼光抑制明显比山黄麻重,山黄麻适应强光的能力强.随生长环境光强的增加,山黄麻NPQ增加不显著,热耗散较少,相同光强下其Pmax显著高于绒毛番龙眼.绒毛番龙眼则相反,其热耗散随生长环境光强的升高显著增多,但Pmax差异不显著.表明先锋种山黄麻主要通过提高Pmax利用光能防止光合机构光破坏,而演替后期种绒毛番龙眼却较大程度通过增强非光化学猝灭来耗散过量光能.上午人为降低光强度对先锋种山黄麻影响不大,但可以明显缓解绒毛番龙眼的光抑制,表明上午一定程度的遮光(如有雾)可减缓绒毛番龙眼光抑制.

奉节脐橙不同器官元素含量分布特征31-36

摘要:对奉节脐橙果、叶、干、根中的必需大量元素(N、K、Ca、Mg、P、S)、微量元素(Fe、Mn、Cu、Zn、B、Mo)、有益元素(Si、Co、F、Se、Ni、Sr)、有毒有害元素(Hg、As、Cr、Cd、Pb、Sb、Bi)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果、叶、干、根对各元素的吸收与富集特征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叶、干、根中大量元素含量次序均为Ca>N>K>Mg,叶、干、根中微量元素含量均有Fe>Mn>Zn>Cu>Mo的规律,根、干、叶中有益微量元素含量次序均为Si>Sr>F>Ni>Co>Se,叶、干、根中有毒有害元素含量次序均有Pb>As>Sb>Hg的规律;在脐橙各器官中,叶是大量元素与有毒有害元素最富集的器官,根则是有益元素最富集的器官,有毒有害元素的Cr、微量元素的Mn、Fe、Mo也以根最为富集,干则是上述元素最不富集的器官,所有元素中,仅Zn在干中最富集;大量元素(除N外)、微量元素、有益元素在脐橙各器官的分配含量与地壳土壤背景值的分异含量趋势基本一致,土壤背景是这三类元素的主要控制因素.但有毒有害元素的分配形式则明显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原锥栗-厚壳桂-荷木群落演替37-44

摘要:在对2000m2永久样地进行5次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锥栗-厚壳桂-荷木群落在20a演替过程中的物种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对影响该群落演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演替趋势作了探讨.结果表明:(1)群落个体数呈现类似"W"型动态变化.(2)在20a的演替中,黄果厚壳桂在群落乔木层消失,厚壳桂种群数量下降了98.21%,都丧失了原来的优势地位,樟科植物的个体数减少了95.35%;锥栗和荷木个体数都随着演替的进展在减少,正逐步走向衰亡;因此2002年的群落应更名为锥栗-云南银柴-荷木群落.(3)群落中的阳生性树种的重要值在18.87~27.73之间波动,在2002年达到最大.(4)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差异随演替时间的增加在逐渐增大,但总体变幅较小.(5)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小的起伏;SW指数在3.3904~3.5724范围内呈现类似于群落个体数的变化格局,在2002年到达最大;均匀度在0.6175~0.6540范围内表现与SW指数相似的动态变化;生态优势度介于0.1837~0.2477之间,但变化趋势与SW指数、均匀度相反.总体上看,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都波动不大,群落仍维持相对稳定.(6)影响群落演替并使之产生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干扰,包括虫害、灾害性天气等自然干扰和以旅游活动为主的人为干扰.(7)群落将继续朝顶级群落的方向演替,但以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群落为鼎湖山顶级群落代表的观点有待进一步考证.

香根草在铅锌尾矿上生长及其对重金属的吸收45-50

摘要:通过野外小区实验,研究了垃圾和NPK肥对铅锌尾矿地中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生长及其对重金属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垃圾后香根草生物量显著增加,而仅加入NPK肥对其并无显著影响,同时添加垃圾和NPK肥最有利于香根草在铅锌尾矿中生长.尾矿中重金属形态的变化受金属特性和尾矿理化性质的双重影响.对纯尾矿而言,种植香根草后尾矿中重金属总量有所减少.尾矿在施加垃圾和NPK肥后,尾矿中Pb和Zn总量减少了13.65%和32.40%,Cu总量则增加了23.52%.可交换态和总量Cu、Pb、Zn变化趋势一致,特别是Cu和Pb更为显著.香根草积累的Pb和Zn显著高于Cu,并且重金属主要积累在根部.添加垃圾和NPK肥料对Cu的积累无显著差异,而显著减少香根草茎和根中Zn和Pb的积累,但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上茎中Zn、Pb和Cu的总积累量(p<0.05).研究表明垃圾和NPK肥的综合使用是一个较为经济有效的尾矿改良措施,但对于尾矿-植被系统中的重金属迁移问题应引起关注.综合生物量与重金属的吸收特征,香根草对于尾矿的植被重建有较高价值.

放牧压力条件下荒漠草原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空间格局51-58

摘要:在植物生长期,采用夹日法对放牧扰动下的祁连山北坡山地荒漠草地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放牧强度条件下,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和多样性指数受相应影响,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压力增加而减小,经Whittaker的相似性指数的聚类分析,在相似性指数大于0.4的水平上,可把研究区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分为被家畜啃食和未被家畜啃食2个类群.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大型食草动物放牧干扰对改变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的假设.

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土壤线虫群落生态特征59-67

摘要:于2003年7月和9月,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进行土壤线虫取样,10个采样区28个调查样地2次共捕获线虫10220只,个体密度平均18250只/m2,分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2纲7目20科32属.真滑刃属、短体属和垫刃属为优势类群,是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土壤线虫群落最重要的类群,稀有类群个体数量尽管很少,但分布的范围并不狭小,线虫各类群空间分布的广狭与个体数量的多寡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并末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土壤线虫群落垂直分布,受人类活动扰动的生境土壤线虫类群数和个体密度表聚性较差,土壤线虫向土壤下层移动明显;水平分布,天然林和受人类活动扰动生境土壤线虫类群数和个体密度差异显著;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影响总体是负面的,而居民点园地可能增加土壤线虫的类群数和生物多样性.PPI/MI值对于不同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变化反映更敏感.

粘虫产卵前期的遗传特征68-72

摘要:从田间采集的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种群在室内相同条件下饲养时,其后代雌蛾的产卵前期有较大程度的分化,最短的为3d,最长的达8d.通过亲子回归法(雌性子代和亲本产卵前期的回归分析)估算的粘虫蛾产卵前期遗传力值为0.2899,表明粘虫产卵前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小.对单雌系的双向选择所产生的选择响应表明,在一定的选择压力下,选择有利于产卵前期长的个体,即产卵前期长的个体进化速度要比短的个体快,但连续选择的响应较低.进一步通过家系间交互杂交来研究雌蛾产卵前期的遗传基础表明,产卵前期在很大程度上受雄性亲本的影响,即可能受X-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调控.

温度对卷蛾分索赤眼蜂种群参数的影响73-77

摘要:通过组建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在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上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考察了梯度恒温17、20、23、26、29、32℃和35℃对该蜂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卷蛾分索赤眼蜂的世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历期由17℃时的20.77d降至35℃时的7.25d.卷蛾分索赤眼蜂的临界发育温度为11.92和38.95 ℃,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区则介于20~29℃之间,最适发育温度为23.07℃.在适宜温度(20~29℃)范围内,卷蛾分索赤眼蜂的幼期存活率维持在90%以上,雌成蜂具有较长的寿命,7.67~10.87d;内禀增长率(rm)及净生殖力(R0),分别介于0.2395~0.4890和42.32~64.23之间.极端温度对卷蛾分索赤眼蜂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35 ℃时,其幼期存活率为12.98%,雌成蜂寿命不足1d,且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殖活动.温度对卷蛾分索赤眼蜂的子代性比有着显著的影响,在17~35 ℃范围,子代雌雄性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下降,17,20,23,26,29℃和32℃时的子代雌雄性比分别为6.73,3.48,2.88,2.45,2.41和1.75,温度与子代性比的作用关系可用公式s=exp(3.51-0.10×T)来表达.

应用单克隆抗体评价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78-82

摘要:应用褐飞虱的单克隆抗体4B8研究了1999年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农场汕优63单季晚稻田中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采用盘拍法的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拟环纹豹蛛种群数量高峰期均在水稻生长后期(9月中旬),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126头/丛和1.83头/丛.对每次捕获的每头拟环纹豹蛛样品的抗体夹心ELISA检测结果表明,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单克隆抗体的阳性反应率与田间褐飞虱的生物量及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占有量显著相关.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在此密度条件下,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最大捕食率仅为2.28%.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平均捕食量、总捕食量和捕食率与田间褐飞虱的生物量显著相关.总捕食量、捕食率与拟环纹豹蛛种群密度极显著相关.

北京市夏季空气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分布83-88

摘要:着重研究北京市夏季空气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夏季空气中革兰氏阳性菌明显多于革兰氏阴性菌,约占70%~85%,其中阳性球菌占总数的占35%~45%.3个功能区(文教区、交通干线和公园绿地)共发现30属空气细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20属,革兰氏阴性菌10属.优势细菌属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3个功能区共出现10属空气真菌,优势菌属枝孢属(Cladospo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无孢菌(nonsporing)、青霉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其中枝孢属是绝对优势菌属,占总数的48.2%.空气细菌浓度交通干线和文教区明显高于公园绿地,而空气真菌浓度公园绿地和文教区明显高于交通干线.空气细菌浓度一日中13:00时较低,09:00时和17:00较高.

栓皮栎林下主要丝状真菌的分解能力89-95

摘要:利用纯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栓皮栎林下凋落物中可培养的10种主要丝状真菌对群落建群种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和林下主要伴生树种山胡椒(Lindera glauca)叶片的分解能力.结果表明:在10种真菌的作用下,9周时间内,栓皮栎叶片的平均失重率是山胡椒叶片的2倍;两种叶片前期(前5周)失重率均显著高于后期(后4周).分析结果显示叶片失重率与叶片初始木质素/氮素、碳素/氮素的比值成反比.根据每个菌株对每种叶片在前期和后期的重量失重率(W)、木质素失重率/W和木质素失重率/全碳化合物失重率的值的相互关系,分解菌可以分为如下类型:Trichoderma sp.1和Cladosporium berbarum是对全碳化合物有一定利用能力的分解菌Trichoderma sp.2、Aspergillus fumigatus、Alternaria sp.、Penicillium sp.2对木质素、全碳化合物都有分解能力但偏向全碳化合物的分解,是分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真菌;Chaetomium bostrychodes、Pestalotia sp.对木质素、全碳化合物都有分解能力并偏向木质素的分解,但分解能力较弱;Aspergillus niger、Penicillium sp.1只在试验分解前期内对木质素、全碳化合物都有一定的分解能力.不同真菌对叶片的分解能力不同,即使是同属真菌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

不同来源和粒径的胶体对光合细菌生长的效应96-102

摘要:天然胶体是近岸海域细菌和浮游植物可利用氮的一个重要来源,其含量的增加可促进藻类的繁殖和生长,有时甚至引发赤潮.研究显示,细菌在高分子量胶体存在下的生长和代谢速率比在低分子量中的提高3~6倍,暴露在阳光下的胶体有机物可释放生物可利用的富氮组分,进而提高细菌对胶体的分解.利用错流超滤技术从河流、河口、海洋水体和微藻培养液中提取胶体,研究了胶体来源和粒径对光合细菌(PSB,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胶体有机碳浓度范围,河流胶体(0~281.0μmol/L)、河口胶体(0~121.2μmol/L)、海洋胶体(0~88.8μmol/L)和生源胶体(7.7~548.6μmol/L)都能促进PSB的生长,分别使其相对增长率平均提高了47.3%~196.2%,3.6%~9.3%,8.1%~10.4%和2.4%~6.9%.其中,PSB在河流胶体中的相对增长率的平均值(y)与有机碳浓度(CDOC)呈对数相关(y(%)=-193.7+70.7lnCDOc),表明高浓度的河流胶体,对PSB生长的促进效果更显著.两种生源胶体中,海水小球藻胶体(0~548.6μmol/L)对PSB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球等鞭金藻胶体(7.7~384.4μmol/L);PSB在粒径为10kD~0.22μm的海洋胶体中的生长大于在粒径为1kD~10kD的海洋胶体,其在前者中的y是在后者中的1.4~1.6倍.这除了与胶体有机碳浓度和盐度有关外,可能还与胶体醛糖组成中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含量较高有关.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和粒径的胶体对PSB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意味着天然胶体可被PSB利用.

湿地林土壤的Fe^2+,Eh及pH值的变化103-107

摘要:通过在不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的60%:对照处理;田间持水量的250%:淹水处理)和不同温度(20℃,25℃,30℃)条件下的室内培养,对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池杉湿地林土壤的二价铁离子(Fe2+)浓度,氧化还原电位(Eh)及pH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淹水土壤的pH值和Fe2+浓度明显提高(P<0.01),而Eh值则明显降低(P<0.01).在淹水条件下,高温处理的土壤pH值和Fe2+浓度明显高于低温处理土壤(P<0.01),Eh值则相反.研究表明,土壤Eh值与pH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3次方程式关系(P<0.001).就里下河地区湿地林土壤而言,Eh值下降至200mV以下时,才会有大量的铁元素被还原为Fe2+.

锗对水稻的生态毒理效应及临界指标108-114

摘要:土壤添加Ge盆栽试验研究表明,低浓度Ge(<4 mg/kg)对水稻根和地上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有促进作用,并整体提高了作物抗氧化酶能力,使MDA下降,SOD、CAT、POD、GSH-Px活性相应提高.而高浓度Ge(>15 mg/kg)对水稻根和地上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抗氧化酶系统产生胁迫效应,使POD明显上升,MDA上升,SOD、CAT酶活性明显下降.在高浓度Ge胁迫下,植物细胞中抗氧化作用酶系统的受损打破了植物细胞内活性氧产生与清除间的正常平衡状态,积累过量的活性氧,使活性氧产生并积累,过量的活性氧引起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从而对植物产生毒害.各项生理指标与土壤Ge处理浓度之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Ge浓度与地上部干重相对百分率,根干重百分率、叶绿素a/b、MDA、SOD、CAT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比较胁迫效应10%值的临界指标EC10值表明,作物地上部干重抑制率和根干重抑制率作为土壤临界值制定的依据更为可靠,EC10为7 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