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Ecologica Sinica

  • 11-2031/Q 国内刊号
  • 1000-0933 国际刊号
  • 3.2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专论与综述、学术信息与动态

生态学报 2004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直播旱作水稻的吸氮特征与土壤氮素表观盈亏1575-1581

摘要:水稻旱作是水稻节水栽培中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旱作直播条件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征以及土壤矿质氮的动态变化,并对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亏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直播旱作水稻较水作水稻更注重中后期对氮素养分的吸收,尤其是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幼穗分化后水稻的土壤吸氮量占阶段吸氮总量的69.5%,比水作水稻多17.8%.对0~40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时空变化的研究表明,直播旱作水稻生育前期土壤表层矿质态氮大量累积,在灌水和降雨的影响下,向下层的迁移增加,基肥施用后裸地处理20~40cm土层的矿质氮高达104kgN/hm2.对水稻各生育期土壤氮素盈亏的计算结果表明,自分蘖盛期后旱作各处理都表现出土壤氮素不同程度上的表观亏缺,然而就全生育期土壤氮素盈余量而言,旱作处理平均高达127 kg N/hm2,生育前期氮肥的大量投入是氮素盈余的主要原因.本试验结果表明,直播旱作水稻生育前期对施用的肥料氮吸收很少,提高直播旱作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关键在于减少生育前期肥料氮的投入.

施氮时期对玉米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及氮盈亏的影响1582-1588

摘要:在"郑单958"(9 株/m2)组成的土-植系统,研究了不施氮、基施氮+10叶展追氮、基施氮+吐丝期追氮和基施氮+乳熟期追氮共4个处理下0~20 0 cm的土壤NO-3-N含量在夏玉米生长期间的变化和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亏量,结果表明:2 0cm以上的土壤NO-3-N含量以大口期为界、20cm以下的土壤NO-3-N含量以吐丝期为界前降后升.在0~20cm土层,与不施氮相比,施氮能增加土壤NO-3-N含量, 而且吐丝期和乳熟至成熟阶段的NO-3-N含量在10叶展期和吐丝期各自追氮后均显著增加.在20~40cm土层,乳熟期的NO-3-N含量施氮后明显比不施氮高.在80cm以下土层,施氮后的土壤NO-3-N含量明显比不施氮高;追氮期相比,后一追氮处理在乳熟期和成熟期的NO-3-N含量均比前一追氮处理明显增加,其中成熟期基施氮+乳熟期追氮处理在160~200cm土层的NO-3-N含量比基施氮+吐丝期追氮处理(为25.3mg N/kg( 干土))高16%.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余发生在吐丝期之前且80%以上盈余量出现在大口期前, 表观亏损出现在吐丝期以后且其亏损量在乳熟期前后各占一半.经玉米季后,本试验中不施氮处理出现表观盈余(为56.3 kg N/hm2);施氮后表观盈余量增加,主要是施氮减少了吐丝以后土壤氮素的亏损量,其中推迟追氮时期能显著减少乳熟至成熟期间的亏损量.

不同基因型春蚕豆对磷胁迫的适应性反应1589-1593

摘要:利用不同作物或品种吸收利用土壤磷能力的差异提高磷素营养效率,是解决磷资源短缺的重要生物学途径.选择西北地区重要经济作物春蚕豆作为研究对象,选用3个不同春蚕豆品种(系),采用严重缺磷的碱性灌淤土,利用盆栽法研究了在不同供磷水平下不同基因型蚕豆的根系形态特征、酸性磷酸酶活性(APase)及产量的表现, 探讨不同基因型蚕豆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根长、根半径、根比表面积和根冠比变动最明显的是临蚕5号,分别为36.40%,65.10%、65.27%和13. 46%;缺磷条件下,蚕豆主要通过减小根半径,增加根长、根表面积,提高根冠比及体内酸性磷酸酶活性来实现对低磷胁迫的适应;不同基因型对低磷胁迫的适应能力不同;缺磷胁迫明显诱导各基因型蚕豆体内酸性磷酸酶活性的上升,临蚕5号增加最快为24.9%,8409为7. 79%,8354为7.29%;同一基因型的不同器官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大小表现为根系>茎部>叶片 .根系酸性磷酸酶和根系形态参数可分别作为蚕豆耐低磷品种筛选的选择指标;缺磷导致作物减产,并且不同的基因型作物减产的幅度不同,临蚕5号缺磷比施磷减产30.98%,而8354 的产量在两个磷水平下变化不明显,说明临蚕5号对磷素的反应最强烈,为磷低效基因型,而 8354反应比较迟钝,为磷高效基因型.

小叶锦鸡儿和狭叶锦鸡儿的光合特性及保护酶系统比较1594-1601

摘要:对锦鸡儿属羽状叶类群的代表植物--小叶锦鸡儿(Carag ana microphylla)和假掌状叶类群的代表植物--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 a)的光合特性和保护酶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小叶锦鸡儿的光补偿点(217 μmol photo n/(m2·s))、光饱和点(1107μmol photon/(m2·s))、光合最适温度(25.65℃) 均低于狭叶锦鸡儿(光补偿点,342μmol photon/(m2·s);光饱和点,1444μmol phot on/(m2·s);光合最适温度,32.89℃),前者在低温、低光强下表现出更高的光合速率 .小叶锦鸡儿净光合速率表现出随空气相对湿度增大而升高趋势,而狭叶锦鸡儿则在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时,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这说明狭叶锦鸡儿光合系统对强辐射、高温和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大于小叶锦鸡儿,小叶锦鸡儿对低辐射的利用能力高于狭叶锦鸡儿.狭叶锦鸡儿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效率日进程午后高于小叶锦鸡儿,表明狭叶锦鸡儿的保水能力好于小叶锦鸡儿.小叶锦鸡儿LUE日平均值(8.17mmolCO2/mol photon)大于狭叶锦鸡儿(7.08 mmolCO2/mol photon),表明小叶锦鸡儿对低光强环境适应能力强.这些光合特性正好与它们分布区的光、温、湿条件相适应.从光合特性来看,狭叶锦鸡儿比小叶锦鸡儿更适于在光辐射充足、气温较高、降水更少的环境下生长.狭叶锦鸡儿有较高的POD和S OD活性,导致其自由基含量、MDA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小于小叶锦鸡儿,这是狭叶锦鸡儿适应其干旱、高温、强辐射环境的重要特性.狭叶锦鸡儿叶细胞游离脯氨酸含量小于小叶锦鸡儿,也说明狭叶锦鸡儿对干旱的适应性强.结果表明:(1)锦鸡儿属植物是以光合特性和抗氧化系统的变异来适应它们的光、温、湿环境的.(2)假掌状叶的代表植物--狭叶锦鸡儿比羽状叶的代表植物--小叶锦鸡儿对干旱、高温、强辐射的适应性强.这一研究结果似可以作为羽状叶是原始类群、假掌状叶是较�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干扰效应模拟1602-1610

摘要:景观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它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共同作用的结果,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干扰研究对于准确掌握景观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及进一步开展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它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及景观破碎度等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时期景观格局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室理论对未来50a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在不同干扰程度下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从1996年至2001年,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斑块数从421块增加到452块,景观破碎度呈增大趋势.景观多样性从0.6066减少至0.6028,而景观均匀度却增加了0.0026,但景观格局总体上未出现显著的变化,即仍以天然马尾松林为基质景观,其它景观类型镶嵌其中的景观格局,表明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②从局部上看,5a间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各景观类型除河流景观外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杉木林、农田与马尾松林景观面积减少量居前3位,分别减少了0.5644、0.2833、0.2804,而茶园与居住地面积却分别增加了0.7 285、0.0814km2.因此,毁林种茶是造成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③不同干扰程度下景观格局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均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而优势度恰好相反,从而提供了一个证明'干扰是导致景观多样性增大'论断的有力实例.

中国神农架地区的植被制图及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1611-1621

摘要:在野外调查、资料搜集的基础上,辅以全球定位系统(GPS) 、GIS软件及TM影像数据,绘制了该地区1∶20万的植被类型图.制图结果表明:1)制图区总面积3476.67km2,共计504个斑块. 2)神农架地区林地面积2,607.45 km2,占该地区总面积的75%;山地灌丛及亚高山灌丛总面积358.62 km2,占总面积的10.3%;草甸面积 156.84 km2,占4.51%.3)自然植被划分为8个植被型,46个群系以及农田(居民点) 和茶园两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其中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面积最大,为908 km2,占总面积的37.88%.4)对神农架地区8个植被型中的46个群系进行的群落物种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测定结果表明,①各群落物种多样性总趋势是: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个别群落除外)②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群落内各层次结构相对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③针叶林(7个群系)和针阔叶混交林(6个群系)中,低海拔人工林群落各层次及高海拔天然林乔木层结构简单,伴生种类较少,物种多样性低.高海拔天然林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相对高,H′值一般在1.2~2之间,J值在0.5~1之间.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变化明显,低海拔区域较低.④分布于低海拔峡谷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个群系生境,人为干扰较大,群落优势种不明显, 乔木和灌木种类丰富,多样性指数较高;草本种类相对较少,多样性指数低.⑤落叶阔叶林 (11个群系)大部分群落层次结构与针阔叶混交林相似,但乔木种类较多.栓皮栎林、野核桃林、茅栗林和红桦林等纯林多样性指数低下.⑥灌丛作为该地区森林植被退化后形成的一类不稳定类型,各群落间物种种类和盖度均有较大差别.其中亚高山灌丛各群落具有相似的生境,物种种类少,多样性指数低下.山地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⑦草丛3个群系中,沼泽草丛各群落物种种类和盖度较大,H′

短期CO2浓度升高对雨林树种盘壳栎光合特性的影响1622-1628

摘要:比较研究了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上层乔木盘壳栎(C astanopsis patelliformis(Chun)Chun)叶片光合作用对高CO2浓度的短期响应.用Li -6400(Li-cor, Inc., USA)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外置CO2气源,程序控制CO 2处理浓度为350μmol/mol及其加倍浓度,测定叶片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进程,并通过光合作用相关响应曲线计算主要光合参数.结果表明,CO2浓度倍增可使盘壳栎植株阳性叶净光合速率平均提高75%,光饱和光合速率提高65%,气孔导度降低28%~7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 3%~70%,光补偿点升高近7μmol/(m2·s),饱和点提高100μmol/(m2·s),表观量子产量提高61%,反映出CO2浓度升高可提高植物的光合生产力.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趋势在高CO2浓度的短期作用下并未发生明显改变.李意德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红砂和霸王种子萌发对干旱与播深条件的响应1629-1634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潜在生态学功能1635-1642

摘要:首次探讨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可转化氮与该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以及初级生产力的关系,研究了沉积物中可转化氮在海洋生物生长、繁衍中的潜在生态学功能.结果表明,不同粒度的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生态学功能有较大差异,一般细粒度沉积物中可转化各形态氮与浮游植物、底栖生物有较密切的关系,而中、粗颗粒沉积物中的可转化氮主要与浮游动物有关;在南黄海不同粒度的表层沉积物的4项可转化氮中,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SOEF-N)、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 N)与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提升海域的生产力有密切关系;两种无机形式的氮(NH4-N 和NO3-N)和叶绿素a、浮游植物细胞总量以及初级生产力具有正相关关系,说明表层沉积物中的可转化态NH4-N和NO3-N对于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以及提高初级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浮游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氮的两种主要形式,其中NO3-N的作用要稍大一些,且粒度越细,影响越大;NH4-N和NO3-N对于促进浮游动物以及底栖动物生长繁殖的作用则不明显,因其不能直接被它们吸收利用,而与通过食物链的传输等一系列中间环节有关;且在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无论以什么形态存在,只有转化为无机形式的NH +4后,其生态学功能才易被显现.

1998年秋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1643-1655

摘要:研究了1998年秋季覆盖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其邻近海域30 个测站两遍大面调查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经初步分析,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类38属84种(不包括未定名物种),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但甲藻在群落中的比重也很明显 ,在个别站位上会成为优势类群.优势物种主要为偏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excentri cus)、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佛氏海线藻(Thalassione ma frauenfeldii)、中华半管藻(Hemiaulus sinensi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 ia pungens)、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粗刺角藻(Ceratium horridum) 、掌状冠盖藻(Stephanopyxis palmeriana)和萎软几内亚藻(Guinardia flaccida). 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主要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其高值区分布在渤海湾、渤海中部、莱州湾北部和渤海海峡南部.浮游甲藻在渤海湾北部和莱州湾北部等局部区域形成高值区,并影响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是相对保守的,渤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和周年的变化主要是物种演替过程.调查期处于浮游植物群落的负增长时期,其主要原因是物理水文作用的结果.与1982年的历史同期浮游植物群落相比,角毛藻属衰退,浮游甲藻、圆筛藻属和浮动弯角藻兴起.但与1992年的历史同期浮游植物群落相比 ,群落优势种组成相近.同1982年和1992年同期资料相比,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平面分布大致相等.渤海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近20a是相对保守的,影响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物理水文作用.

海南岛红树植物海桑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1656-1662

摘要: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是海桑科红树植物,在我国仅天然分布于海南万宁、琼海、文昌等地.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所有天然种群和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引种的人工种群共4个种群86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11个引物共扩增出239条带,其中194条具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1.17%.在种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40.59%~50.21%, 平均值为45.71%.Nei的基因多样性、Shannon信息指数在物种水平上分别为0.2100和0.3256,在种群水平上平均值分别为0.1468和0.2210.Ne i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和AMOVA分析表明种群间已发生了较高的遗传分化.种群间的遗传一致度为0.9011.估测的种群间的基因流为0.5787.依据Nei的遗传距离对不同种群进行UPGMA 聚类,聚类结果为横山种群(HS)和东寨港种群(DZG)聚在一起,万宁种群(WN)和琼海种群(QH)聚为一类.Mantel检验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但不显著 .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桑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各环境因子间相关性均不显著.因东寨港引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天然种群,为保护遗传多样性 ,应加强对琼海、万宁种群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工作.

维生素E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的影响1663-1670

摘要:15℃下,添加Ve浓度为 20~80ng/ml时,种群密度与培养时间呈显著相关,其中20 ng/ml和40 ng/ml组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76.40 ind/ml和65.20 in d/ml,显著高于对照组(最大密度12.00 ind/ml).最大混交雌体百分率低于10%,对照组最大混交雌体比率为40%.轮虫卵雌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维生素浓度为100 ng/ml时,对种群增长不利;25℃下,对照组和各添加组最大密度依次为68.00,122.00,124.00,16 8.00和236.00 ind/ml.最大卵雌比依次为1.21,1.25,1.22,1.41和0.69,混交雌体百分比分别为27.69,19.89,18.42,17.02和12.88%; 30℃下,最大密度依次为11 3.80,121.00,122.80和151.20ind/ml,最大卵雌比依次为1.50,1.42,0.64和0. 96.混交雌体百分比分别为1.76,32.26,37.50和32.00%.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植物群落组织力测定1671-1677

摘要:在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中,根据1981~2003年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N43°38′E116°42′)典型草原的代表性植物群落:羊草+大针茅草原群落生产力动态监测和退化草原恢复演替进程的监测数据(每年9次采样,15d一次,每次20个1m 2样方),计算物种累积频率fi、累积相对生物量mi、累积植株相对高度 i .定义l\-i=1000 fi·mi·i为草原植物种群组织力参数,全部种群的组织力参数可作为群落的组织力参数.组织力参数有显著的分异性,按大小排序,可确定植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等级和互补效应.不同等级的物种占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不同是群落自组织的根源.种间互补作用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适应环境波动, 维持群落生产力的自组织机制.用不同时段的短周期数据得到的原生群落组织力参数与用长期监测数据得到的结果表现了相同的等级关系,而退化草原群落的植物种群组织力参数则表现出等级关系的显著差异 .可以认为物种间的等级关系和互补功能体现了群落的组织力.故组织力参数可用于评定群落组织力.

黄土高原4种豆科牧草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1678-1685

摘要:在晴天条件下,研究了4年生甘肃红豆草(Onobrychis vic iaefolia scop.cv.'Gansu')、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东方山羊豆(Ga lega orientalis)和多年生香豌豆(Lathyrus latifolius)人工种群花期(5月31 日)和再生期(7月10日)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自5月31日(花期)至7月10日(再生期),4种牧草对土壤水分消耗由大到小依次为:沙打旺119.2 mm、多年生香豌豆91.6 mm、山羊豆81.9 mm 和红豆草73.8 mm.红豆草在花期和再生期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2.41和9.06 μ mol CO 2/(m2·s),沙打旺为10.10和7.01μ mol CO2/(m2·s);红豆草在花期和再生期的日均蒸腾速率8.13和9.05 m mol H2O/(m2·s),沙打旺刈割前和刈割后蒸腾速率分别为7.40和6.54 mmol H2O/(m2·s),属于高光合、高蒸腾型.而山羊豆和多年生香豌豆则属于低蒸腾、低光合类型,花期和再生期,山羊豆的日均光合速率分别为4.74和4. 88 μmol CO2/(m2·s),多年生香豌豆为4.41和4.64μ mol CO2/(m2·s),相应的蒸腾速率分别达到3.75和5.42 m mol H2O/(m2·s),4.74和4.34 m mol H2O/( m2·s).山羊豆(3.96 μmol CO2/mmol H2O)和多年生香豌豆(3.63μmol CO 2/mmol H2O)花期的日均水分利用效率高于红豆草(2.98μmol CO2/mmol H2O) 和沙打旺(2.06 μmol CO2/mmol H2O),4种牧草花期的日均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再生期.

南方塑料温室内不同降湿处理效应比较1686-1694

摘要:在具南方区域代表性的广西贺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以单栋塑料温室为研究对象,设置地膜覆盖、滴灌、对照(常规栽培)3个处理,在严格控制和统一安排水、肥、病、虫等田间管理措施的前提下,与对照相比较,从对温室内空气湿度的动态变化状况、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状况、番茄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状况的影响等多个角度,研究与探讨了地膜覆盖与滴灌处理的直接与间接降湿效应.结果表明:(1)运用地膜覆盖与滴灌,均能明显降低温室内的月平均相对湿度与绝对湿度,具有明显的降湿效果,其中以地膜覆盖效果最佳,滴灌次之.与对照相比,两者分别能使温室内月平均相对湿度降低3%~11 %,2%~6%;月平均绝对湿度降低0.8%~4.0hPa,0.4%~1.5hPa.(2)与对照相比,地膜覆盖与滴灌处理分别能使番茄植株矮化7.19%~21.24%、3.24%~8.70%,基茎增粗12 .96%~23.39%、10.19%~19.35%,平均单株叶面积增加44.10%~91.92%、30.00%~8 2.50%,叶面积指数增加0.09%~1.47、0.07%~1.36,群体生长率平均值增加1.89g/( m2·d)、1.15g/(m2·d),相对生长率平均值减少0.007g/(g·d)、0.008g/(g·d), 净同化率平均值增加0.66g/(m2·d)、0.10g/(m2·d),生物产量增加18.61%、11.3 9%,经济产量增加37.50%、19.88%; 同时使用地膜覆盖与滴灌后,能明显提高植株地上部 (茎、叶、花、果)干物质分配率,而降低地下部(根)干物质分配率.(3)经地膜覆盖与滴灌处理后,温室内土壤湿度分别增加6.06%~9.15% 1.92%~3.64%(绝对值);月平均最高温分别增加1.6~4.8℃、1.3~2.4℃,月平均最低温分别升高1.1~2.3℃、-0.8 ~1.2℃.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产甲烷细菌数量1695-1699

摘要:采用厌氧培养箱技术,用最大或然数计数法(MPN法)和滚管法同时测定稻-鸭复合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早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中的产甲烷细菌数量.结果表明:(1)两系统产甲烷菌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水稻返青期前,两系统的产甲烷菌数量相差不大,随着水稻生育期的推进,两处理的产甲烷菌数量逐渐增加,均在分蘖盛期明显增高,孕穗期达到最高,乳熟期又显著减少 ,生长后期又有所回升.(2)稻田围栏养鸭能减少稻田中的产甲烷菌数量,特别是减少了稻田甲烷排放高峰期的产甲烷菌数量.在水稻分蘖盛期和孕穗期,MPN计数法中,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低于常规稻作系统20.0%~96.9%;滚管法计数中,前者比后者降低33.3%~98 .1%,两系统的产甲烷菌数量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3)产甲烷细菌对甲醇、异丙醇、CO2/H2、乙酸钠有嗜好表现,对甲胺、甲酸、甲胺+甲醇+甲酸+异丙醇+乙酸钠(混合基质1)、甲酸+甲醇+异丙醇+乙酸钠(混合基质2)、甲醇+异丙醇+乙酸钠(混合基质3) 有不适应的表现.

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方案及用水效益1700-1707

摘要:在西北干旱地区的黑河流域,推行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是从根本上高效配置流域水资源,彻底化解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冲突,实现利益共享,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全面实施国务院黑河流域分水方案和提高用水效益的重要途径. 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调控实验,从众多实验方案中选择生成水-生态保护型发展方案(WEP)、水-经济高效型发展方案(WEH)、水-生态-经济协调型发展方案(WEE)3种有效方案.从需水总量与用水结构、空间配水结构、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保护、投水产出效益等方面对3种有效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WEP方案耗水总量相对较少, 利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但经济发展步伐比较缓慢,不利于流域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WEH方案耗水量大,经济发展步伐快,经济效益显著,但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黑河分水方案的实施,WEE方案耗水量介于WEP和WEH之间,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都比较显著,同时兼顾了黑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虽然单纯从经济发展或生态保护角度分析,不是最好的方案,但从流域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流域生态经济带的角度分析,却是一个最优化的方案.进而确定出WEE方案为满足国务院黑河流域分水方案要求和提高用水效益双重目标的优化方案.为了提高流域单方水产值,建议合理安排黑河流域上、中、下游的产业分工和生态建设分工;大力发展绿色节水产业和红色节水产业,加大节水型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强抓节水灌溉,建立高效节水型社会;逐步建立定额水价制度和水权贸易制度,推进水票制和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模式.

辽河三角洲湿地以丹顶鹤生境保护为核心的退耕预案研究1708-1717

摘要:在遥感 (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结合野外实地调查,运用预案研究方法和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LEDESS)的决策与规划评价思想,针对辽河三角洲大洼小三角洲部分的过度农业开发对野生动物生境的严重影响后果,对本区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以丹顶鹤生境保护为核心的退耕预案设计,并对其生态后果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评价.根据不同的经济和生态发展要求设计了4个预案,分别为1988年原状(预案1)、1998年原状(预案2)、苇带设计(预案3)和生境恢复(预案4),通过对各预案进行生境适宜性、生态承载力及经济效益评价,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预案1尽管生态效益很高,但经济效益很低,在区域发展需求下由现状年恢复到预案1具有不现实性;而预案2为强烈经济需求下的典型发展模式,生态效益偏低,与经济效益的比例失调;预案3和预案4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及丹顶鹤生境恢复提供了有效参考,可将其视为近期和远期规划目标分步实施.这说明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和生境恢复措施不仅可以获得经济的高效发展,而且还可为稳定的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从而为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性依据,具有一定的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