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Ecologica Sinica

  • 11-2031/Q 国内刊号
  • 1000-0933 国际刊号
  • 3.2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专论与综述、学术信息与动态

生态学报 200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土壤非保护性有机C含量及分配1-8

摘要: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非保护性有机C含量及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格氏栲天然林0~100cm土层内土壤有机C贮量分别是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1.17倍和1.35倍,轻组有机C贮量分别是后两者的1.64倍和2.16倍,而颗粒有机C贮量则分别是后两者的1.60倍和3.43倍,其土壤轻组有机C和颗粒有机C的分配比例亦显著高于后两者。不同林分间差异均以0~10cm土层为最大,该层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C含量分别是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的1.52倍和1.63倍,轻组有机C含量分别是后两者的1.70倍和2.14倍,而颗粒有机C含量则分别是后两者的2.18倍和4.85倍。这种差异与经营人工林时进行皆伐、炼山、整地等对林地干扰强度较大、幼林郁闭前产生水土流失及凋落物、枯死细根归还量减少等有关。土壤轻组有机C和颗粒有机C可作为土壤有机C库变化的较为敏感指标,同时亦可指示土壤肥力演变。

濒危种明党参和非濒危种峨参生态策略的比较研究9-13

摘要:濒危种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叶基生,只能利用近地面光;其地上叶面积比(LARα)高于非濒危种峨参(Anthriscus sylvestris Hoffm.),即地上部投入更多的物质来截获光。明党参冬季萌发,直到早春均无竞争者,生长较好,但晚春~初夏受春季生长起来的草本植物的竞争抑制。峨参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占领更大的空间。可获取更多的光,在草本层中竞争取胜。明党参不是耐遮荫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亚热带中~北部常绿阔叶林中呈岛屿状分布的落叶树下,以利用冬春季的光资源。这种生态策略决定了其分布区狭窄,种群小且生境破碎,抗干扰能力差,呈现出稀有和濒危。

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开花物候与生殖特性14-21

摘要:研究了长柄双花木开花过程中花部表型的变化。连续4a对其野生种群、1a对人工种群的开花物候进行了观察,并运用相对开花强度和同步性等开花物候指数分析了开花物候对其生殖的影响。结果如下:长柄双花木开花时间为9月上、中旬至11月中、下旬;单花花期一般为6~7d,单花依其形态和散粉特征可以分为4个时期:散粉前期、散粉初期、散粉盛期和凋谢期。个体开花持续时间49~55d,种群花期历时63~71d。种群内不同年度间开花物候指数没有显著差异,而种群间则存在显著差异,野生种群开花进程为渐进式单峰曲线。人工种群则为“钟”形曲线,二者均属于“集中开花模式”。长柄双花木具有2个相对开花强度的分异趋势,这种分异趋势具有进化意义。开花物候指数与生殖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始花时间与开花数量、座果率及花期长度之间均具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开花数量与花期长度之间则呈显著正相关,但均为线性相关。长柄双花木开花物候在种群间的差异和种群内年度间的相似性说明,其开花时间可能是由与其相关的复杂的微生境特征和(或)由其遗传因子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种群间的遗传分异和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一致性。作为一种濒危物种,长柄双花木在这种环境的选择压力之下,形成了“大量、集中开放的花”的开花模式,吸引到更多的传粉者的访问,从而达到生殖成功。

温度对海带幼孢子体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22-27

水体对网箱养鳜的承载力28-34

摘要:通过分析浮桥河水库氮、磷含量。确定磷为水体营养物的限制性因子;根据水库的中—富营养化现状,确定磷浓度0.066mg/L——水库中游的磷浓度为水体允许的最高磷浓度;结合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在Dilion—Rigler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水体的有效库容系数、营养水平、养殖强度和养殖对象等参数的动态模型,并由此模型计算出浮桥河水库的网箱养殖容量:单一养殖鳜鱼时为1.60‰。单一养殖建鲤时为0.21‰;配套养殖时,鳜鱼为0.31‰,建鲤为0.21‰,总容量为0.52‰;对水体网箱容量的磷限制性标准的制定进行了讨论。在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水体环境调控措施,并建议养殖水体以食鱼性网箱养殖为主,饵料鱼网箱为辅。

芦芽山华北落叶松林不同龄级立木的点格局分析35-40

摘要:华北落叶松林是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林型。对其建群种华北落叶松不同龄级个体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植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分布格局与空间尺度有着密切关系,这里采用能够分析各种尺度下格局的分析方法——点格局分析法,其是以种群个体空间分布的坐标点图为基础。结果表明,芦芽山华北落叶松不同龄级密度差异较大,高龄级密度较大;目前华北落叶松是稳定型种群,但从长远看.,仍需人工协助更新;华北落叶松5个龄级集群分布特征比较明显,且随着龄级的增加,集群特征有更明显的趋势;各个龄级个体之间在各种尺度下都有比较显著的正关联,3~5龄级个体关联更为显著;点格局分析法能够分析各种尺度下的种群格局和种间关系,所描述的结果更符合实际,尤其是对群落结构的描述。

太白红杉种群结构与环境的关系41-47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生态价位48-54

摘要:森林生态系统的众多服务功能在近年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和案例在国内外也有很多研究。在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背景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思路,提出生态价位的相关概念和等级划分方法,并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对象,进行了初步研究。生态价位是某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大小程度,根据现实情况和研究目的不同,具体可以衍生出基本生态价位、现实生态价位、潜在生态价位及生态价位差的概念。应用这一组概念,不通过直接评价某一类型或某一地区的生态系统的各种服务价值,而是以相对比较的方式说明研究对象的生态价值的大小程度和分布特征。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森林资源保护较好的两个林场范围内,选取不同群落和物理环境特征的典型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样地进行了调查,并对劲松林场进行区域性生态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阔叶红松林的生态价位可以用基本生态价位表示,采用群落生物量作为基本生态价位的划分标准,分为4级:BEVL Ⅰ,群落生物量0~120t/hm^2;BEVL Ⅱ,群落生物量120~240t/hm^2;BEVL Ⅲ,群落生物量240~360t/hm^2;BEVL Ⅳ,群落生物量>360t/hm^2;对受到人为干扰的阔叶红松林,则根据其所处物理环境、群落结构组成及人为干扰程度3方面8个主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指数(EI),据此将现实生态价位划分为3级:REVL Ⅰ,综合指数1.000~1.874.REVL Ⅱ,综合指数1.874~2.749;REVL Ⅲ,综合指数2.749~3.623;对于由于人为干扰造成的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的阔叶红松林,在计算综合指标的过程中假定群落结构组成处于最佳状态而无人为干扰,根据上面标准,可划分潜在态价位等级PEVL并计算生态价位差DEVL,据此�

快速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沿城市化梯度的扩张特征——以南昌地区为例55-62

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土质量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63-70

摘要:田间小区试验下,通过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系统比较和研究了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土质量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湿交替和控水模式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明显改善水稻土壤物理特性,提高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增加土壤酶的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连续淹水下,土壤中加入有机物料,特别是厩肥,加剧了土壤的还原过程,削弱了有机肥料对水稻土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改善效果。模糊综合评判显示,有机无机肥配施的水稻土在干湿交替的水分模式下,其质量指标综合表现较好,特别是厩肥与化肥配施和干湿交替的水肥模式组合的隶属度为0.7478,土壤质量指标综合表现为最好。单施化肥和连续淹水的肥水模式组合的隶属度最低,为0.4112。

科尔沁沙地农田沙漠化演变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71-74

摘要: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的粗粒化和养分的贫瘠化特征,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沙粒含量越高,土壤分形维数越低,征农田沙漠化程度越高;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C、全N、粘粉粒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分形维数能很好地表征农田沙漠化演变中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以及沙漠化的程度,可作为评价土壤沙漠化演变的一项综合性定量指标。

西藏中部退化土壤在不同培肥措施下的肥力特征75-83

摘要:于西藏中部春播条件下就不同培肥方式对退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影响以及土壤肥力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肥、有机肥,特别是有机—肥配合施用在协调土壤环境,促进以细菌为主导的土壤微生物繁殖以及土壤有机质、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和土壤养分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退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呈现出变化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并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恢复态势,突出地反映了高原高寒以及干旱、半干旱条件下退化土壤所具有的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肥力恢复及结构重建的可能性及其潜力。石灰性土壤条件下,耕层土壤有机质以及不同土层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的绝对增长量较大。同时,不同培肥方式对不同土层土壤真菌、固氮菌以及耕层土壤放线菌的繁殖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不同土层土壤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均呈负相关。

小翅稻蝗的精子竞争及交配行为的适应意义84-88

摘要:许多昆虫有多次交配行为,因多次交配而引起不同雄虫的精子竞争,提供雌虫一种有效的性选择方式。小翅稻蝗(Oxya yezoensis Shiraki)具多次交配行为,雌雄交配时间长,且交配后常伴有长时间的抱对行为。利用近缘种的种间交配,对小翅稻蝗的精子竞争、交配后抱对行为的适应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小翅稻蝗的P2值(最后交配雄虫子代的比例)达94.3%±5.3%,说明最后交配雄虫的精子优先用于卵子的受精,交配时存在着精子置换。长时间的交配后抱对行为是为了阻止雌虫与不同雄虫个体的再交配,保护精子免被置换。

转Bt基因水稻秸秆降解对土壤微生物可培养类群的影响89-94

摘要:以高抗螟虫、已释放应用的Bt水稻(克螟稻1号)及其亲本(非Bt水稻)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转Bt基因水稻及其亲本秸秆在降解过程中对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影响,这些类群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反硝化细菌、解磷微生物。结果表明:(1)降解过程中Bt蛋白浓度在前两周内迅速下降,随后降解速度变慢,17d以后至53d,Bt蛋白浓度基本上保持在6.728~6.196ng/g的水平。(2)秸秆降解过程中,不同处理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相似,转基因水稻与其亲本之间差异显著,非转基因细菌数量高于转基因细菌数量。(3)除降解初期第3天、第6天之外,其他取样时期的转基因水稻真菌数量要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和对照。(4)放线菌数量没有明显变化规律,除第6、9、26、35天外,非转基因数量显著高于转基因。(5)非转基因秸秆降解反硝化细菌活性高于转基因,而解磷微生物活性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

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研究进展95-100

摘要: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1)加强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筛选与培育耐重金属污染和超富集重金属的植物物种;(3)加强西部矿山废弃地共性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即如何根据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将矿业废弃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的废弃地与植物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出必要的人工辅助措施,这将是今后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机制研究的重点。

森林生态系统镉污染研究进展101-108

摘要: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关森林生态系统镉污染的研究进展。森林生态系统镉污染的来源有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的镉污染来源有明显差异。林地污泥应用、污灌、含镉磷肥的施用以及大气沉降等是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镉污染的主要来源。镉污染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有毒害作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使其在环境镉污染监测和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

基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法与原则109-116

摘要:对目前国内外较为常用的基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法及其设计原则进行了系统的评述,以促进其推广应用并提高其污染控制效果。还通过分析这些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强调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法对于控制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意义。

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117-122

摘要:在现代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通常把自然界的植物群落改造成大面积种植单种特定的作物,人为地排除其他植物种类的竞争以提高作物的产量。由于单一化的作物不断取代自然植被,降低了农田的物种和生境多样性,结果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害虫问题的更加恶化。影响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很多,如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环境条件、作物品种、种间关系、人类的栽培活动等。根据现有的生态学原理和研究成果,人类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措施来恢复和强化农田生物多样性,提高天敌的控制潜能,减少害虫发生的可能性;这些措施包括合理安排混作的时空格局,通过轮作进行间断性耕种,对多年生作物采用地面覆盖植被,利用不同品种以提高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等等。在设计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管理策略时,必须同时考虑当地气候、地理,植被,作物,土壤等因素的变化,因为在特定的生境条件下,这些因素可能增加或减少害虫发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