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经济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Ecological Economy

  • 53-1193/F 国内刊号
  • 1671-4407 国际刊号
  • 1.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经济是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经济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环球视点、生态警示、特别关注、绿色发展_低碳经济、绿色发展_生态产业、绿色发展_生态城镇、绿色发展_生态农业、绿色发展_生态旅游等

生态经济 2017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经济杂志环球视点
世界人口展望:人口、资源与环境2-5

摘要:联合国日前发们《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报告,对未来世界人口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这是联合国官方第25次人口预测数据。数据凸显了世界人口发展的整体趋势:人口数量的增长将会持续、多数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在下降、老龄化趋势加剧。

生态经济杂志生态警示
全球废弃塑料瓶将酿环境危机6-9

摘要:近日,英国《卫报》报道称,全球每分钟卖出约100万个塑料瓶,2021年更将增加到120万个,未来十年内,全球每年将消费5000亿个塑料瓶。并且,由于塑料瓶的消费量远超过其回收量,海水、海岸和其他自然环境都面临着塑料污染的危害。科学家表示,未来塑料瓶泛滥所造成的环境灾难,

生态经济杂志特别关注
含镉小麦再敲土壤污染警钟10-13

摘要:2017年夏天,河南新乡小麦中被曝出重金属镉含量超标1.7倍至12.8倍。小麦镉污染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背后凸显的却是一直挥之不去的土壤污染问题。此前,大米中的镉金属超标问题,在湖南、四川、江西等数个南方省份出现过,并在数年前就引起了公众的注意。

生态经济杂志绿色经济
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影响因素分解——考虑技术异质性的研究14-20

摘要:在考虑技术异质性的条件下,首先核算我国2002年、2007年以及2010年三年进出口隐含碳,然后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对三年隐含碳排放变化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三年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903百万吨、2134百万吨、1700百万吨,说明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替发达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过多的碳排放;(2)2002—2007年和2007-2010年两个阶段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其中规模效应是2002-2007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是2007-2010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3)两阶段我国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强度效应均为负,说明无论是我国还是境外的生产技术水平都在进步;(4)两阶段出口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降幅均高于进口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降幅,说明我国技术水平进步的速度要快于境外技术平均水平。

基于EIO—LCA方法的2007年与2012年中国碳排放结构比较研究21-25

摘要:以投入产出分析表和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为基础,结合IPCC的清单方法,分别构建中国2007年和2012年的碳排放矩阵,对生产满足国民经济最终消费的产品服务量所需要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的直接碳排量较2007年明显增长,但碳排放强度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远超其他行业;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依旧以煤炭为主;制造业的隐含碳排放量最高,但已有下降趋势,而服务业的隐含碳排量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基于LEAP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分区域碳排放核算及情景分析26-30

摘要: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分区域碳排放LEAP模型,核算了现状排放量,并对2015—2030年碳排放变化进行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1)2015年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为41.61亿吨CO2,空间上东部区域排放占比最高,贡献源上以终端能耗碳排放为主。2030年左右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基准情景峰值约为57亿吨CO2,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累计下降46.83%,中部区域将成为碳排放最高板块。(2)终端能耗部门中工业、第三产业,能源加工转换部门中火力发电,涉工业过程排放的水泥和钢铁产业是碳减排的关键部门。(3)随着发电结构的变化,能源加工转换碳排放有可能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工业过程碳排放控制将逐渐成为碳减排面临的新挑战。

碳税对江苏省宏观经济与碳减排的影响——基于CGE模型的模拟分析31-36

摘要:征收碳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手段。文章构建了经济、能源与二氧化碳排放9部门CGE模型,利用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编制了宏观和微观社会核算矩阵并开发了GAMS程序,模拟分析了碳税政策、不同碳税返还方式等情景对江苏宏观经济与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征收碳税将导致江苏实际GDP、社会福利下降,而名义GDP、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上升;征收碳税将使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少,而电力生产供应和消费增加;征收碳税明显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排放强度随着碳税数额增加而下降;碳税抑制了高耗能行业发展,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碳税返还给居民可以改善征收碳税的负面影响,弥补开征碳税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

基于从属网络分析的草原碳汇管理研究——以内蒙古地区为例37-40

摘要: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各国对草原碳汇越来越重视,草原碳汇管理是借助管理手段规划草原碳汇活动中的人、财、物和信息,实现其蕴含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对其草原碳汇管理现状进行调研,找出草原碳汇管理过程中各个部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基于从属网络分析方法对草原碳汇管理进行量化分析,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对草原碳汇管理进行改善,促进草原碳汇相关价值的实现。

区域绿色产业发展的评价与对策研究41-44

摘要:绿色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评价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探讨影响绿色产业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测算了2015年各省份绿色产业发展指数。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大部分省份在绿色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上位居前列,而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在绿色产业发展效率上优势较明显。根据不同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水平、质量和效率将各省份划分为四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区域绿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绿色金融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45-49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上日程。G20杭州峰会使绿色金融成为关注的热点,而海洋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经济增长点,其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战略重点之一。在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绿色金融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近几年绿色金融发展和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的相似度,基于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为绿色金融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具体建议。

宏观经济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研究——从我国分省际角度出发50-53

摘要:结合经济学、分析学等科学理论与方法,通过理论分析,以FARKARs原理作为突破口,自主构建了一套测度宏观经济对不可再生资源过度依赖的评价体系,并基于该体系提出了摆脱过度依赖需要具备的三大原则。以此对我国各省份进行了宏观经济是否存在过度依赖性的实证,从而将我国各省份划分为对于不可再生资源依赖与否的三类地区,并结合分析过程为仍未摆脱过度依赖的地区给出了系统性的转型方案。

内生增长——部民族地区打破“资源诅咒”的路径选择54-58

摘要:“资源诅咒”及其消极影响在西部民族地区广泛存在,其根源就在于过分依赖外援而忽视了内生增长能力的培育,因此通过内生增长打破“资源诅咒”是西部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切入点和突破口。基于西部民族地区“资源诅咒”广泛存在的残酷现实,分析内生增长的理论内涵、内生增长打破“资源诅咒”的逻辑机理以及西部民族地区实施内生增长的障碍因素,提出通过构建人力资本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走内生增长之路,是西部民族地区打破“资源诅咒”的路径选择。

基于熵——生态位理论的资源型城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59-62

摘要:装备制造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高低。文章结合钻石模型和装备制造业的特点,构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生态位模型对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行业生态位的竞争力差异大,其中,金属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综合生态位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在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最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生态位竞争力居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生态位竞争力较弱。建议分别实施优势定位,突出特色;借鉴学习,培育新的增长点;联动整合以实现区域效益最大化,以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促进资源型城市特色产业的发展。

多因素融合下的区域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动态仿真研究63-66

摘要:针对区域建筑业低碳竞争力系统演变的内在特点,构建其多因素融合下的因果关系流图,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熵权法确定各变量之间的权重,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低碳产业结构、地方保护主义及低碳生产要素等方面进行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发展态势的仿真模拟,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建筑业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国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共生特征实证分析67-72

摘要:针对中国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共生关系研究的不足,在构建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共生演化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系统动力理论提出了二者共生特征实证分析方法,在收集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与传统建筑项目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建筑处于产业成长期,传统建筑处于产业成熟期,二者之间共生关系属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绿色建筑对传统建筑的影响大于传统建筑对绿色建筑的影响。

国外可持续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综述73-78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和日益严峻,传统的消费模式需要改变,可持续消费行为是节约资源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方式。实施可持续消费行为也是契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深入研究促进个体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国外此类文献的重点,国内学者对此也有所研究,但是还不够深入系统。通过对外文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对促进和改变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述评和展望,以期为我国学者在此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自我建构与营销信息对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影响研究79-85

摘要: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在不断完善技术、优化商业模式的同时,有效引导消费者的利益认知也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的营销信息是消费者了解产品的重要途径,因此,营销信息对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十分必要。文章运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设计以新能源汽车利益诉求为主要信息的实验材料,引入自我建构这一心理变量,探究不同信息框架和社会距离框架对个体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影响,最终对217个被试者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均值差异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自我建构的个体在“促进”信息框架下的采用意愿更强,关联自我建构的个体在“防御”信息框架下的采用意愿更强,当材料强调“利社会一防御”时关联自我建构的个体采用意愿最强。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为新能源汽车的营销推广实践工作提出建议。

我国居民食品消费低碳化推进问题研究86-90

摘要:基于居民食品活动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正在日益加重的背景与趋势下,分析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现状特点,指出了食品消费低碳化理念缺位、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存在推进食品消费低碳化方面的不足、食品碳标识率低与碳标签制度滞后、缺乏发展低碳食品的政策体系等存在问题。针对客观现实与未来需要,提出了加强食品消费低碳化宣传教育、加强社会经济发展顶层设计与低碳食品实践推进的有效对接、创新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加强低碳食品的研发设计及有效供应、全面推动全社会的“低碳食品文化”建设等针对性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