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经济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Ecological Economy

  • 53-1193/F 国内刊号
  • 1671-4407 国际刊号
  • 1.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经济是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经济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环球视点、生态警示、特别关注、绿色发展_低碳经济、绿色发展_生态产业、绿色发展_生态城镇、绿色发展_生态农业、绿色发展_生态旅游等

生态经济 2017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经济杂志环球视点
美国面临严重饮用水危机2-5

摘要: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期披露,美国在面临着严重的饮用水危机,大约有3000万人正在饮用受到污染的水,全美8万处供水线路存在安全问题,对近7700万人的饮水安全造成威胁。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也指出,美国当前的饮用水危机不仅仅是供水线路老化及铅中毒危机,而且全美15%的饮用水源地遭到了严重污染,含有多种重金属致癌物质,这些污染物可导致肝肾功能损害、癌症及新生儿出生缺陷。可见,供水设施老化,加之严重的河流污染问题,使得美国正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水危机。

生态经济杂志生态警示
沙尘暴的危害与治理6-9

摘要: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在瑞士日内瓦了2016年度《浮尘报告》,该报告系统地阐释了2016年全年全球大气浮沉水平及地域分布情况,并指出沙尘暴给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该报告要求各国加强在治理沙尘暴方面的协调,改变沙尘暴的监测及预警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沙尘暴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成了全球备受瞩目的三大环境难题。沙尘暴并非一个单一的污染系统,涉及大气污染、气候系统变化等多个问题,被称为“环境杀手”。因此,加大对浮尘的观测与预警,建立沙尘暴治理的全球合作系统极为重要。

生态经济杂志特别关注
我国首次成功试采海域可燃冰10-13

摘要: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存南海宣布,我国在南海北部的神狐海域试采可燃冰获得成功。此次试采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可燃冰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其在全球范围内储量巨大,是全球已有探明的化石能源总量的两倍,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替代能源。

生态经济杂志绿色经济
中国行业碳排放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L简化模型14-18

摘要:利用具备理想分解法特性的D&L简化法,分解了最终需求水平等4个因素对1997—2012年中国行业碳排放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终需求水平呈现持续而显著的正向效应,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因素;碳强度表现为持续而显著的负向效应,是导致碳排放减少的唯一因素;投入产出技术一直表现为正向效应;最终需求结构经历了从负向效应逐渐过渡到弱正向效应并最终呈现正向效应的过程。为了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中国应重点实施降低部分关键行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等措施,进一步强化碳强度的负向效应,并辅之以降低影响力系数上升幅度较大行业的比重、优化最终需求结构等结构性减排措施,努力实现投入产出技术及最终需求结构由正向效应向负向效应的转变。

基于区间优化模型的低碳经济发展碳排放量控制研究19-24

摘要:全球性气候变暖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作为平衡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最佳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世界各国也由传统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发展。在分析低碳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从控制碳排放总量的角度,利用区间规划方法构建优化模型,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碳排放量进行实证研究,并基于研究结果对控制碳排放量,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金融发展、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效应研究--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GMM方法25-30

摘要:采用1994--2014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利用系统GMM模型考察了金融发展、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在金融发展方面,金融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明显;而金融效率与碳排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在技术进步方面,广义技术水平的发展增加了碳排放量,资本体现式技术、能源利用技术和环境技术水平的发展可以明显降低碳排放;环境技术水平和资本体现式技术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都大于能源利用技术和广义技术水平。同时可以得出,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的引致性作用对碳减排作用明显。

全球视角下中国隐含能贸易的核算和结构分解分析31-36

摘要: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量相关数据,系统核算了中国1995--2009年的隐含能贸易量,并利用SDA方法对隐含能贸易量的变化进行了结构分解。实证结果如下:(1)1995--2009年,中国存在隐含能净出口,并且存在部门上的差异、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的差异;中国从韩国的隐含能进口量最大;中国向美国的隐含能出口量最大。(2)在1995--2009年,节能技术的提高会降低中国隐含能进出口量,但是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变化和产品贸易量的变化会引起中国隐含能进出口量的增加,并且产品贸易量的变化是引起中国隐含能贸易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国需要注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与美国等国家的双边节能贸易的合作,同时注意节能技术变化、产业关联变化以及贸易量变化对中国隐含能贸易量变化的不同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测算与分解37-41

摘要:通过测算中国与36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对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解,全面揭示中国在全球碳排放贸易中的现状。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顺差,是碳排放的净流入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导致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而结构效应导致了逆差,且技术效应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影响最大。鉴于此,减少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控制出口规模,更重要的是改进减排技术,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实施强度减排。

基于技术创新机制的低碳产业发展研究——以民族地区数据为例42-46

摘要:从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出发,对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方向性选择,构建以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机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文章以体现我国民族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式的数据为基础,围绕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论证了技术创新以及低碳经济、低碳产业对于地区发展的战略影响,并给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建议。

我国企业碳绩效综合评价问题研究47-50

摘要: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既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对企业的碳绩效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从财务、内部流程管理、利益相关者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对我国电力企业的碳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企业碳绩效的整体水平不高,企业披露的碳信息不够完善,不利于进行碳绩效评价。建议政府主导构建完善统一的碳绩效评价规范;企业积极引导内部员工转变环境治理理念,大力促进清洁生产,提高环保创新投入,增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碳税政策对企业生产与减排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51-56

摘要:以无碳税政策的企业生产决策模型为基准,分别建立碳税政策下企业生产决策模型和企业生产与减排投资联合决策模型,求解并比较以上三个模型中企业的最优产量、碳排放量和利润。研究发现,碳税政策下:(1)若企业没有进行减排投资,当产品的初始单位碳排放量小于某一阈值时,产量、碳排放量和利润相比无碳税的情形都会降低;当产品的初始单位碳排放量大于这一阈值时,企业退出市场;(2)若企业进行减排投资,当产品的初始单位碳排放量小于某一阈值时,不仅产量可达到无碳税的情形,而且实现零排放,此外也可使其延迟退出市场。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和分析相关的命题和推论,并针对企业的生产与减排决策和政府制定碳税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城市居民低碳出行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57-61

摘要:低碳出行倾向是低碳出行行动的前因。为引导城市居民选择低碳出行,有必要研究其低碳出行倾向的影响因素。结合出行行为决策理论、消费者选择理论和有限理性理论,归纳出6类城市居民低碳出行倾向影响因素:公交友好、情境依赖、时间感知、价格感知、学习能力和社会规范等。在此基础上,对6类因素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路径分析模型。研究证实了6类因素对城市居民低碳出行倾向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分析与提升对策研究62-65

摘要: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建立了全国分省际能源效率模型,由此分析省际能源效率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如何对效率相对较低省份进行提升。整个研究采用自主构建分析指标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能源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分析,不仅明确了省际差异,而且对差异形成的原因给予了定位。为落后省份如何提升能源效率,从区域定位、区域协同、能源深入使用等多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工业化与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基于新疆面板数据的FGLS和SYS—GMM的实证分析66-70

摘要:工业化与城镇化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文章利用2004—2013年新疆15个地州市面板数据,建立静态面板及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累积效应与路径依赖,工业化水平提升有助于降低能源利用强度,在天山北部地区尤为显著;(2)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建设投入在短期内更多地体现为能源消耗规模迅速扩大,长期可能存在的集聚效应进而降低单位能耗的机制尚未发挥;(3)通过长期城镇化发展形成的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的路径存在,且作用效果大于通过工业化发展促进经济水平提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这一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中国铁物质流研究评述71-74

摘要:介绍了物质流分析方法,综述了铁物质流分析的研究进展。总体来看,铁物质流分析在应用方面研究较多而理论方面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多使用静态或动态物质流模型,或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等方法相结合;认为未来铁物质流研究将会在理论、应用及方法创新,铁资源需求预测,铁元素流动对生态环境影响,铁元素物质流与能量流、价值流、环境流等的耦合研究,铁元素与其他元素的耦合流动研究,非人为因素铁流动等方面取得进展。

并网陆上风电协同效益分析75-77

摘要:以山东半岛典型的1.5MW并网陆上风电机组和600MW燃煤火电机组为例,利用全生命周期分析法,比较风电和火电在化石能源能耗、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差异,得到并网陆上风电的协同效益。每生产1度电,风电可节约化石能源消耗362.6克标准煤,避免环境损害成本0.17元。从全社会成本的角度来看,目前在山东半岛发展并网陆上风电是优于火电的。

关键自然资本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78-81

摘要:关键自然资本提供人类健康与福利功能,关键自然资本能否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与外溢,从而产生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仍是有待进一步检验的理论问题。文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各类关键自然资本能否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关键自然资本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经济增长效应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与外溢得以实现。研究结论对应的政策含义为,一要加大对关键自然资本投资,扩大其外部性实施范围;二是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促进关键自然资本要素功能的发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绿色经济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82-86

摘要:随着“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和不断发展,生态效益和民生效益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绿色经济视角出发,选取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资源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绿色经济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总结得出,我国全国与东、中、西部地区的估计系数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之下,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