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经济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Ecological Economy

  • 53-1193/F 国内刊号
  • 1671-4407 国际刊号
  • 1.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经济是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经济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环球视点、生态警示、特别关注、绿色发展_低碳经济、绿色发展_生态产业、绿色发展_生态城镇、绿色发展_生态农业、绿色发展_生态旅游等

生态经济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经济杂志环球视点
世界大都市治堵之道2-5

摘要:随着人口激增,拥堵已成为“大城市病”的重要表现。2016年岁末,北京或将征收交通拥堵费的消息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北京是否收取拥堵费、怎么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并可能对其他城市起到“示范作用”。

生态经济杂志生态警示
气候变暖将致土壤释放大量碳6-9

摘要:由美国耶鲁大学托马斯·克劳斯博士领衔的一个研究团队近日在《自然》杂志上撰文称,未来几十年内,不断上升的全球气温将迫使土壤释放出550亿吨的碳,等于地球上增加了一个相当于美国规模的工业化国家。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土壤碳的释放,释放出来的碳又加剧了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生态经济杂志特别关注
我国首颗碳卫星的作用与意义10-13

摘要:2016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也是继日本和美国后世界上发射的第三颗碳监测卫星,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首颗碳卫星将带着为地球体检的使命,从遥远的太空探视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及其变化情况,摸清全球气候变化的“病因”,可谓是中国派往太空监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使者。

生态经济杂志专辑
中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生态补偿政策研究14-18

摘要:如何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内容之外,建立与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则是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等方面,论述了实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生态补偿政策的必要性,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建立与完善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生态补偿政策的建议。

中国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理论及研究述评19-23

摘要:中国农业要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准确界定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对于农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在论述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相关理论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文献,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趋势。

四川省三台县种植业生态补偿研究24-28

摘要:以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为典型案例,围绕当地种植业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形势,针对该县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种植业生态补偿实践的具体做法和补偿效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三台县种植业生态补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关于完善区域种植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建议。

畜禽养殖业生态补偿的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29-33

摘要:从COD和氨氮的排放量判断,畜禽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体环境污染源;但畜禽废弃物可再利用的资源经济属性,决定着其处理方式有别于工业污染源。文章首先界定畜禽养殖业生态补偿的内涵和提出这一问题的背景;其次,以烟台市畜禽养殖业实地调查为基础,按照政府手段和市场手段的逻辑,分析畜禽养殖业生态补偿的做法与挑战,具体是:(1)烟台市的政府手段为:畜禽养殖场生态拆迁的补偿和畜禽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机制创新的补贴;(2)烟台市的市场手段通过大型养殖企业而实现,包括工艺之间的补偿、产品之间的补偿和车间(养殖场与处理厂)之间的补偿;最后,针对烟台案例,提出完善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

流域工程建设中的渔业生态补偿问题研究——以湖南省湘江流域土谷塘枢纽工程为例34-38

摘要:内河流域的工程开发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巨大的负面影响,相关生态补偿制度亟待完善。湖南省土谷塘枢纽工程的渔业生态补偿给出了一种相对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分别从资源保护和生态损害赔偿两方面回顾和评价渔业生态补偿实践进展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湖南省湘江流域和土谷塘案例渔业生态补偿的主要做法、启示和建议。具体包括:政府重视和法律法规的健全、以专业机构参与的渔业专项环评为抓手构建生态补偿体系、包含生态损害赔偿和渔业资源修复的技术评估标准的建设、渔业生态补偿的具体实施管理办法的研究、责任追究机制的建立、专业机构监测和渔政监督、资源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推行全流域的联合行动机制等。

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及改进建议——以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为例39-45

摘要:自2011年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的各项政策措施以来,从政府公布的宏观层面信息来看,政策实施已经带来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一些学者和政府部门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草原生态补偿标准问题,政策持续性问题,政策过分简单化、缺乏动态调整机制,监管力度小等问题。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一期项目即将结束时,选取了内蒙古西部乌拉特后旗进行实证研究,对生态奖补政策在方案选择、实施效果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完善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生态经济杂志绿色经济
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格局预测分析46-52

摘要:为探索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演化规律,以二氧化碳为测度指标,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和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分析了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最后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空间格局总体上较为稳定,HH类型省域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LL类型省域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部地区,中国省域碳排放在空间上的集聚性和集群效应增强。碳排放的重点调控区域包括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和辽宁等。(2)1997-2007年中国省域碳排放标准差椭圆的中心向西南移动,2007-2012年向西北移动;碳排放沿X轴呈分散趋势,沿Y轴呈集中趋势;转角大致在21.516 0°~30.852 6°之间变化;碳排放的空间密集化程度增加,空间分布形态呈现“圆化”趋势,空间相似性降低。(3)2013-2020年碳排放标准差椭圆的中心主要在中牟县内移动;碳排放空间格局呈现一定的空间拉伸趋势;转角大致在20.661 3°~22.482 7°之间变化;形状指数总体上呈轻微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形态呈现“圆化”趋势,空间格局相对稳定。(4)空间面板模型的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人口总量、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是影响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其中,降低碳排放强度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和人口总量对碳排放量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协整分析53-56

摘要:参考IPCC的方法,估算了我国1985-2013年碳排放强度,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能源结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短期波动影响。结果显示:(1)能源结构、城市化和人均GDP与我国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三个变量对碳排放强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98、0.97和-0.65,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是我国节能减排的最大障碍。(2)碳排放强度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会以-0.226的调整力度从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最后,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碳价格的传导机理及影响研究——以广东碳市场为例57-60

摘要:目前全国7个碳市场试点已建立并运行,碳定价机制逐渐使控排企业意识到商业运营决策中管控碳排放的重要性,相关的管理办法和体制机制正在完善之中。回顾碳市场运行以来影响机制设计有效性的因素,可有效发挥碳市场引导碳减排及促进低碳投资的功能。文章通过分析碳市场配额供需、边际减排成本与碳价间关系,探讨碳市场中碳价格对企业碳减排的影响机理,挖掘阻碍碳价传导不畅通的关键因素和问题,定性分析规制适用条件及范围,为碳交易市场价格的有效传导提出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碳金融的基础性法律问题研究61-65

摘要:碳金融为应对气候变化而推进温室气体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在国内外均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碳排放权是碳金融体系的基础,其意为权利人对碳配额或碳信用所表征的容许碳排放量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财产权利,此应在立法中明确。立法还应明确碳金融的监管主体及其市场准入监管权、信息披露监管权、调查取证权、违规处罚权等监管权限,为维护碳金融市场秩序提供有效保障。

我国贸易开放与温室气体排放动态关系实证研究66-70

摘要:自2001入世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的快速增长。文章以温室气体CO_2为例,借助2000-2013年中国贸易和CO_2排放量数据,采取协整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与CO_2排放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与温室气体排放间互动效果明显,呈现为正向影响,且维持长期均衡稳定,这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开放程度是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变化的原因之一,即贸易开放程度越高,CO_2排放量越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开放与资源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相关建议。

江苏省不同产业碳排放脱钩及影响因素研究71-75

摘要:利用Tapio弹性脱钩指数分析不同产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采用LMDI分解法分析不同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产业所处脱钩状态不同:贸易餐饮业为强脱钩;农业为弱脱钩;生活消费处于增长连接;工业与建筑业均为扩张负脱钩;交通邮政业为强负脱钩。(2)能源强度和产业规模是促进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影响效应类型。能源强度是工业、交通邮政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具有促进作用;该效应也是贸易餐饮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起抑制作用。产业规模则是农业、建筑业和生活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均具有促进作用。碳强度和能源结构由于能源消费品种单一而作用微弱。最后提出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建议。

基于碳排放系数的煤炭循环经济低碳潜力计量76-80

摘要:以典型的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为例,基于生命周期法对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的碳排放源进行追踪,构建了一种循环-低碳经济协同减排评价与决策模型。在此基础上核算了典型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整体CO2排放系数和煤炭循环经济减碳潜力,进而分析和评价了典型煤炭产业链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及煤炭循环经济减碳潜力。研究表明,煤炭循环经济的低碳价值占整体碳排放系数的7.81%,循环经济有一定减碳效果。同时研究指出煤炭利用环节CO2排放系数较高,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是整个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减排方向;煤炭-煤化工产业链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较煤炭-电厂产业链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较低,科学适度地发展煤制甲醇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煤炭产业碳排放量的增长。

循环经济的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81-84

摘要:循环经济的实施蕴含着一定的风险,主要包括环境与健康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信息风险以及道德与制度风险,对上述风险进行清晰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是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主观概率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更为可行。通过对循环经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市场主体和政府均需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保护和引导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产业转移对中国省域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溢出视角的实证检验85-89

摘要:分析研究产业转移对我国省域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对于节能减排、提高区域的能源效率有着重要意义。基于中国30个省域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以区位商的构建机理为基础的产业竞争力系数衡量产业转移指标,并将空间因素纳入研究框架,构建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来研究产业转移对我国工业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工业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产业转移对中国省域工业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外来工业产业进入本地区每增加1%,当地工业能源效率将降低2.779%,而相邻地区外来工业产业每增加1%,也会导致本地区工业能效降低2.028%,可以看出邻接空间权重下的产业转移对工业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小于区域内的溢出效应。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