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经济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Ecological Economy

  • 53-1193/F 国内刊号
  • 1671-4407 国际刊号
  • 1.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经济是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经济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环球视点、生态警示、特别关注、绿色发展_低碳经济、绿色发展_生态产业、绿色发展_生态城镇、绿色发展_生态农业、绿色发展_生态旅游等

生态经济 2016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经济杂志环球视点
CITES大会强化濒危动植物保护2-5

摘要:2016年9月24日~10月5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第17次缔约方大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这是近十多年来首次在非洲大陆召开的缔约方会议,也是CITES缔约43年来,参加人数和议案规模最多的一次大会。有来自全球17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府及非政府间组织的约2500人参加会议,

生态经济杂志生态警示
粮食生产已成全球面临最大挑战6-9

摘要:日前,在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主办,于成都召开的2016年“全球大宗粮油产业峰会”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高级副总裁贾森·克莱(Jason Clay)在做主旨发言时强调,全球粮食安全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直接关系,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更关系到地球的安全。

生态经济杂志特别关注
中国国家基因库:功能及意义10-13

摘要:经过5年的漫长建设,2016年9月22日,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国家基因库正式投入运行。该基因库是继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日本基因数据库(DDBJ)和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之后建成的全球第四个部级基因库,也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基因库。

生态经济杂志前沿论坛
新时期中亚和我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SWOT分析研究14-18

摘要:“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三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其中中亚和我国西部地区是构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和核心区域。文章介绍了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状况,并运用SWOT分析法,从生态环境形势、自然资源储量、体制机制等多方面阐述了区域绿色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综合发展对策,为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生态红线法律制度的障碍及对策研究19-22

摘要:面对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城市无序扩张,“生态红线”作为环境管理创新制度被写入2015年实施的《环境保护法》,旨在解决环境急剧下降而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盼望之间的矛盾。生态红线制度的落实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立法过于抽象,管理体制混乱以及法律责任不明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红线法律保障措施:制定生态红线综合性立法、完善生态红线越线法律责任、健全生态红线的管理模式等,以确保其真正落地并发挥作用。

人口城市化的均衡发展状况研究——以北上广为例23-27

摘要:人口城市化的均衡发展,是研究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五个系统间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状况的分析方法,其实质上是对人口城市化评价方法的创新。通过分析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本质,构建了人口城市化均衡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模型。用该方法对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人口城市化的均衡发展状况实证分析,发现2000~2014年北上广三地人口城市化的均衡发展状况均得到了改善,但是依然面临发展水平不高、各系统间关系较为脆弱、可持续性未达到良好水平的局面。

基于离任审计的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构建研究28-31

摘要:我国已明确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生态环境绩效进行考核,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通过参考国外资源核算体系,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对水资源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大要素的确认条件、分类、计量模式等编制重点和难点进行探讨。根据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特点是存量与流量并重,同时关注实物量与价值量核算。建立以离任审计为视角,由细分类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子表及其汇总而成的总表、附注、重点关注领域报告等组成的水资源资产负债表体系。

生态经济杂志绿色经济
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基于面板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32-38

摘要:正确厘清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制定长三角节能减排政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利用2006~2013年长三角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2)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但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增长,能源强度有降低的趋势;(3)能源结构中高碳能源消费比重的降低有助于碳减排,更多的碳排放亦会导致更高的能源消费需求;(4)适当的碳减排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增加,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污染会由高趋低。

能源消费和工业过程碳足迹动态变化研究——基于贵州省1990~2014年的数据分析39-42

摘要:利用IPCC分析法,测算了贵州省1990~2014年能源消费和工业过程的总体碳足迹、人均碳足迹、单位GDP碳足迹及单位土地面积碳足迹。结果显示:(1)贵州省总体CO_2排放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从5380.80万吨上升到28901.73万吨,年均增长率达7.26%;(2)贵州省人均碳足迹从1.66吨/人飙升到6.68吨/人,增长了3倍;(3)因GDP增速远高于碳足迹增速,贵州省单位GDP碳足迹呈现下降趋势,从20.68吨/万元下降到3.12吨/万元,年均降幅为8.20%;(4)贵州省单位土地面积碳足迹从305.38吨/平方公里升至1640.28吨/平方公里,增长幅度高达437.13%。

基于RAS及I-O的建筑业隐含碳排放趋势及减排责任分担研究43-48

摘要:基于I-O理论和RAS法,构建了我国建筑业隐含碳排放的核算模型和预测模型;进而预测了2011~2020年建筑业的隐含碳排放;以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_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基本目标,分解了建筑业隐含碳排放的减排目标及关联产业的隐含碳排放减排的责任分担,提出了建筑业隐含碳排放降低的对策和措施。研究结果表明:2015~2020年各产业部门将释放10 537 913万吨的CO_2,其中的2 664 547万吨是建筑业产生的隐含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25.29%;建筑业98%的隐含碳排放减排责任归属关联产业,其中石油、炼焦、煤气及精制品加工业的隐含碳排放降低的责任之比达到了25.89%,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总责任的15.87%,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贡献位居第三,达到了12.25%。

少数民族农户生产行为的碳排放评估研究——基于白族农户实证分析49-52

摘要:针对少数民族农户生产行为特征,构建少数民族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的碳排放结构模型,根据碳排放系数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化肥、农药、农膜、柴油、汽油、电力等六个要素碳排放进行测算。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白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得到:期末经营土地面积、生产收入以及本村到县城的距离三个因素对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推广低碳种植技术、合理分配生产收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四条减碳措施。

碳交易市场对接合作初探及对中国的启示53-57

摘要:2015年12月的《巴黎协定》开启了国际气候合作新格局,自下而上的单元层次合作开始占据主流。欧盟在2012年提出征收航空碳税,以及之前美国提出的“碳关税”都意图将减排触角延伸到了其他国家。在缺乏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前提下,多个国家都借助其国内的碳交易或碳税进行节能减排,这有力推动了全球减排进程,但也导致了减排市场的割裂。而欧盟与瑞士、加州与魁北克的碳交易市场合作扩大了市场规模,降低了减排成本,也为国际气候合作提供了新的路径探索。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在2014年6月开启七个碳交易试点之后,积极推进国家层面的碳交易市场建设,预计在2017年启动。结合对欧盟等碳交易市场对接合作的分析,对中国碳交易市场与其他碳交易市场对接合作应坚持策略、路径等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碳交易市场未来国际化及早规划有所裨益。

对外贸易、FDI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基于PVAR模型的研究58-64

摘要:基于PVAR模型,采用我国近2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对外贸易、FDI和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为提高分析结果的稳健性,采用工业三废为污染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带动了环境污染,并有多期滞后影响;FDI对环境的直接影响较小,但通过带动对外贸易增长,间接增加了环境污染;近20年对外贸易和FDI对环境污染的总体效应较小,但污染排放具有较强惯性,当期排放会有多期影响,而且长期来看对FDI和对外贸易有一定抑制作用。

产业生态系统定性与定量研究综述65-68

摘要:资源匮乏和环境约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而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对产业生态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对产业生态系研究存在的不足:定性研究较多,而定量研究不足;微观角度研究多,中宏观研究的尺度不足;产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交互关系研究少。

产业集群与城市功能优化研究69-72

摘要:城市功能优化与产业集群相互依存,互不可分。产业集群是促进城市功能优化的核心源泉,城市功能优化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全面发展方式。文章通过从产业集群的视角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加强城市功能支撑体系建设以及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优化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等方面来讨论两者之间的依托关系,从而得出在城市经济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核心作用,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来促进城市功能的优化升级。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城市群落共生演化与均衡73-76

摘要:从群落的角度解释城市集聚现象是全新的研究方向。以生态学中logistic模型为基础,建立描述城市群落内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模型,分别讨论两种城市群落能否实现生态均衡,均衡是否稳定,以及稳定的条件。通过分析发现,城市群落内共生均衡并不排斥竞争,相反地,竞争有重要作用;依托型城市群落中卫星城间不能形成稳定共生均衡,而中心城与卫星城演化均衡的结果取决于两者共生的水平,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卫星城发展中存在问题;平等型城市群落内可能出现多种嵌套均衡。

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变动77-82

摘要:从人口城市化、地域景观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等四个方面,构建长三角25座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测度模型,对2005年、2008年、2010年和2013年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以此为变量,综合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等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差异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1)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发展表现为核心-边缘格局,其等级性、差异性和地带性特征明显。(2)研究期内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总体差异趋于扩大,且总体差异与分解的泰尔指数组间差异变化一致。(3)研究期内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得分敛散性主要表现为发散的状况,表明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趋于扩大。

日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状态评估研究83-86

摘要: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探索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实践基地,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测算和探讨实验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对实验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日照实验区为例,在阐述实验区发展概况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科技四层面选取36个指标,核算各子系统可持续指数、水平指数、协调度指数和协同度指数。结果显示,各子系统可持续指数与水平指数波动增长,协调度和协同度指数波动较大,实验区呈现低协调弱可持续发展特征,环境和科技子系统对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今后应在保持地方生态环境优势的前提下,强化科技对经济和环境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