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经济杂志

《生态经济》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环球视点、生态警示录、特别关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绿色设计、书评等。
  • 主管单位: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1671-4407
  • 国内刊号:53-1193/F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64-5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
  • 综合影响因子:1.02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经济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经济杂志环球视点

印度空气污染情况超过中国

摘要:近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印度办公室报告称,2015年印度人均PM2.5暴露量超过中国。"绿色和平"通过使用卫星数据对中国和印度过去十年间的PM2.5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虽然目前中国的空气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但过去几年间中国一系列治理空气污染的政策措施卓有成效地改善了空气质量。
2-5
生态经济杂志生态警示

中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

摘要:2015年11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中国国际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共同公布了最新一期关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状态与自然资源需求关系的研究报告。
6-9
生态经济杂志前沿论坛

中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相对效率评价

摘要:为促进人口城镇化和跟上土地城镇化的步伐,优化我国城镇化政策,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估土地城镇化相对于人口城镇化的效率。结果表明:2006~2012年,全国平均土地城镇化效率为0.851;全国人口城镇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全国城区总人口应增加14.9%,现有的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才能达到最高。西部地区平均土地城镇化效率最高,东北第二,中部第三,东部最低。如果土地城镇化效率达到最高水平,全国可以节约19.217%的居住用地、19.510%的公共设施用地、21.733%的工业用地、24.490%的物流仓储用地、17.097%的道路交通用地、22.083%的市政公用用地和21.933%的绿地广场用地,且保持现有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变,就可基本容纳2020年60%的城镇人口。如果全国土地城镇化效率保持现有水平不变,承载2020年60%的城镇人口,需新增7128.3 km2的城市建设用地。应将东部地区作为2020年前我国人口城镇化的重点区域。
14-17

水生态文明视阈下提升区域城镇化质量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然选择,水是其他生态稳定的基础,因此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协调发展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由之路。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分析水生态文明的内涵,通过规划引导、发展方式变革、水文化培育和水文明制度建设构建了水生态文明视阈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机制,提出基于城镇化质量提升机制的对策建议,从而建立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城镇。
18-23

环境规制与双边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1990~2013年中国与东盟的数据

摘要:构建经济增长水平差异指标、环境规制强度差异指标以及双边贸易水平差异指标,利用1990~2013年中国与东盟六国的数据,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与双边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东盟以及加强环境规制确实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但在中国出口东盟以及自身的环境保护中,仍然存在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与东盟国家需要加强政治互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以及适度转型商品贸易间的竞争,向互补性转变。同时,需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继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从而更加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24-27

排放–水关系:中国未来电力情景

摘要:能源、排放和水资源环境问题是事关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未来电力的旺盛需求,尽管已经提出煤炭总量控制的设想,但是预计在短时间内,煤炭仍然是中国电力供应的主力。因此火力发电厂的能耗、排放和用水问题也尤为重要。文章基于目前中国未来电力情景的预测,分析了各种发电技术的排放和用水强度因子,测算了各电力情景的排放和用水消耗。结果显示,至2050年,中国电力系统的排放比2030年均有所下降,但是耗水量略有增加,主要是因为电力系统的装机转向可再生能源技术。目前在国家制订的宏观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中,没有考虑对于水资源的影响,而有关水资源的政策规划中也没有考虑到对能源消耗以及排放的影响。如何协调能源和水政策、规划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化二者之间的协同效果,是未来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37-41
生态经济杂志绿色经济

新型城镇化战略下我国矿业城市转型的对策

摘要: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未来我国发展的核心策略。虽然我国的城镇化起点低、起步晚,但是发展空间比较大。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地位。目前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这将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文章首先分析了矿业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矿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对矿业城市转型提出的要求以及矿业城市实现转型的对策。
49-52

资源型城市转型生态可持续性分析——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

摘要: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从足迹广度和足迹深度入手,以焦作市为例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生态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2000~2014年焦作市生态赤字、生态足迹、足迹深度整体呈现倒"U"形,2008年人均生态赤字和足迹深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15 hm2和1.969,生态环境虽然表现出好转的迹象,但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足迹深度一直大于1,转型过程中的消费需求已超过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生产能力,表明焦作市的转型发展是粗放型转型方式,建立在大量消耗存量资本的基础上,亟须制定提升生态可持续性的转型发展战略。
53-56

城市群综合交通承载力研究——以京津冀为例

摘要:构建综合交通承载力评价模型,将铁路、公路、海港和空港等四种方式共同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的承载力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并对交通承载力进行了三方面的扩展:研究范围由城市扩展到区域,研究对象由单一要素扩展到复合系统,研究内容由现实扩展到潜在。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对2004~2013年各种运输方式以及综合交通承载力的变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不同运输方式来看:铁路发展迅速,随着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趋于紧张;城市群交通需求过分依赖公路运输,不利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海港间同质化竞争严重,已成为制约港口群整体承载能力提高的瓶颈;空港发展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变,协同效应逐步显现。第二,从城市群综合交通来看: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承载力持续增强,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综合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对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缓慢而显著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潜在运输需求日趋强劲,对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承载能力压力逐步增大。在此基础上,从加快城际铁路的发展和建设、强化港口间的合作、打造国际航空枢纽以及适度超前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等四方面对京津冀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57-62

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治理投资与我国碳排放的相关性分析与实证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外商引资正逐年加大。在推动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外企碳排放的加剧也使环境污染问题逐渐的加大,而外商引进的资金一部分也被我们利用在了环境治理中,文章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以2000~2012年作为观察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三者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在长期均衡关系中,环境治理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贡献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2526和1.9092,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1%的外商直接投资,就会增加1.9092%的碳排放,每增加1%的环境治理投资,就会减少1.2526%的碳排放,但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环境治理投资的影响程度。
71-74

基于碳排放的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摘要:为分析建筑业发展中要素投入效率和碳排放,首先通过计算各要素的贡献率可知,建筑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本投入的推动,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较小。再通过对建筑业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测算得出,间接碳排放占建筑业总的碳排放高达85%~95%。最后通过建立灰色相对关联模型,实证分析全国和东部主要8个省市建筑业经济发展与其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与建筑业总产值灰色关联程度高的是一次能源碳排放、钢材碳排放、玻璃碳排放;水泥碳排放、铝材碳排放关联度较高;木材碳排放关联度低。总体上随着建筑业发展总产值增加,带动了建筑业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增加。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建筑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降低间接碳排放和直接碳排放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75-79

公共建筑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研究

摘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为了响应这一要求,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工作的顺利展开。文章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框架下,尝试构建针对公共建筑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本文首先对我国公共建筑发展现状和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公共建筑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并从配额管理,实施路线,监测、报告、核证(MRV),履约机制等方面分别展开研究。最后对该体系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提供参考。
80-83

强制减排和碳偏好影响下的制造商产能决策

摘要:为了研究在政府给定碳排放总量的约束下,面临随机需求的制造商的产能决策问题,在改进报童模型的基础上,比较了碳排放总量约束前后的制造商最优产量和单位产品减排量的变化,发现了排放总量约束使得最优产量减少。然后,在市场减排努力函数拉动需求的前提下,给出了制造商的最优产量和单位产品减排量之间的关系式,并且证明了减排努力函数可以是任意线性函数或者非线性的凹函数。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印证了结论。
84-88

中国区域工业结构生态化水平的测度与比较——基于福建、江西、宁夏37个行业2006~2012年数据

摘要:提出了工业结构生态化的概念,并测度和比较了福建、江西、宁夏三省份的工业结构生态化水平。首先,构建了测度省域工业结构生态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工业结构生态效率,该指标分为三级子指标,组成因子兼顾了经济增长、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目标。在此基础上,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具有较好代表性的福建、江西、宁夏2006~2012年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测度了三省份的工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并横向比较了三省份工业结构生态化演进中的异同。结果表明,福建、江西、宁夏的工业结构生态化程度整体上差异较大,各省工业行业之间的生态效率也各不相同。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工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面临着不同的国情与任务,应当从扩大清洁能源使用规模、改变废弃物排放与利用模式、促进高生态效率行业的发展等方面推动工业结构生态化的进程。
93-99

河北省2005~2014年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趋势及可持续性评价

摘要:运用能值理论,将河北省能值基础分为可更新环境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及产品、货币流和废物流四大部分。通过能值来源结构、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5个层面对该省2005~2014年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讨论,并进行可持续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人口增长过快,发展较为粗放,外部资源利用不足,开发程度不够,且在开发过程中资源浪费较为严重,既给环境造成了污染,还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影响生态经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能力;(2)加大进口力度,转变进口结构,提高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3)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经济竞争力。
100-104

开发区产业用地退出机制研究——基于宁波保税区土地回购实践

摘要:存量建设用地循环利用是破解资源瓶颈、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低效用地退出是开发区产业用地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采用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宁波市部级、省级开发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低效用地回购的关键问题是用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损失,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不适当的政府干预。以宁波保税区产业用地回购为成功案例,探讨了的特殊回购背景,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从土地二级市场监管、用途管制、增量控制、成本约束、组织领导及考核等方面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对用地企业和地方政府同时进行管制,促进开发区低效用地退出。
111-116

转轨期再生资源管理基本制度构建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资源消耗强度和再生资源价格下降、人口红利消失以及技术创新要求的提高,对再生资源管理和产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再生资源管理应体现其基本属性、价格和组织结构三方面的转轨特征,加快完善基本管理制度构建,具体包括:统一监管制度、分类管理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领跑者制度等。
117-122

基于实物期权的垃圾焚烧发电CCER项目投资价值评估研究

摘要:垃圾焚烧发电中国自愿减排(CCER)项目具有投资不可逆性、收益不确定性和投资成长性等特点,传统的折现现金流法(DCF)已不适用于此类项目的投资价值评估。研究充分衡量了由CCER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给项目带来的额外收益,并重点考虑了CCER交易价格波动率对期权价值的影响,利用B-S定价模型理论,构建了基于实物期权的垃圾焚烧发电CCER项目投资价值评估模型。通过某垃圾焚烧项目的实际运用,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期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推动中国自愿减排机制健康有序发展。
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