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经济杂志

《生态经济》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环球视点、生态警示录、特别关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绿色设计、书评等。
  • 主管单位: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1671-4407
  • 国内刊号:53-1193/F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64-5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
  • 综合影响因子:1.02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经济 2014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经济杂志生态警示录

秸秆焚烧:秋收季节“狼烟”又起

摘要:眼下秋收季节来临,秸秆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森林火灾等问题也随之出现。近些年,全国各地均颁布了禁止或限制秸秆焚烧的种种措施,但一直是屡禁不止。秸秆焚烧似乎成为了各地空气治理一个长久性难题,而且包括农民在内的民众也都知道秸秆焚烧的危害,但农民为何还是坚持要焚烧秸秆?
6-9
生态经济杂志前沿论坛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响应——基于2000~2012年安徽省淮南土地利用的经验证据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在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响应模型及因子影响力系数估算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安徽淮南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该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特征,并探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力大小。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响应较大,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负效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型变化趋势,其中,该区域耕地和建设用地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最大。因此,淮南市今后的发展一定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注重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18-22

基于全过程分析视角的环境规制度量研究

摘要:环境规制对地区产业选择、外商投资、对外贸易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合理衡量环境规制水平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文章基于对环境规制内涵的理解和“全过程”分析,从环境规制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两方面构建环境规制衡量指标体系。对我国2001~2010年环境规制水平的案例研究表明:总体来看,我国各地区环境规制水平随时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2005~2007年提升的较为快速,而2008~2010年增幅则有所下降;东部地区省市平均环境规制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并且其政策水平与执行水平两者均高于中西部;另外,政策水平的区域差异大于执行水平的区域差异。
23-27
生态经济杂志绿色经济

低碳化产业结构调整效率的成本收益分析

摘要:我国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同时面临着较大的减排压力的背景下,低碳化产业结构调整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而如何评价与改善低碳化产业结构调整效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采用DEA交叉模型,对中国1996~2012年各年度低碳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结果表明各年度低碳化产业结构调整效率有明显差异,且起伏较大;进一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低碳化产业结构调整效率的影响,从经济制度、产业政策、环保市场等宏观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42-46

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现状及障碍分析

摘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不断加速,低碳模式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在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中,低碳技术作为碳无形资产的一部分对发展目标的实现、低碳竞争力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文章首先综述了低碳技术的概念,给出了低碳技术的定义;其次按照技术研发的一般周期总结了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列举了主要相关技术的进展以及未来的预期;最后从低碳技术创新动力及国外低碳技术转让两个角度找出了阻碍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因素。
47-52

基于Kaya恒等式的江苏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深入探讨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控制和减少碳排放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Kaya恒等式,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0~2011年江苏省统计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对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是煤炭消耗量,其关联度接近1;原油消耗量、GDP以及人均GDP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较大;人口及天然气消耗量对碳排放量的较小。研究结果表明改善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是降低碳排放量的最有效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53-56

汽车供应链低碳化路径探析

摘要: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大幅攀升,报废汽车数量也逐年上升。面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汽车供应链唯有积极应对并把握机遇。文章在阐述低碳价值链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汽车行业低碳价值链的主要构成环节,构筑了汽车供应链的立体化低碳路径体系。然后,从提高产品效率和性能、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有价值资源的再利用和减少汽车废弃物排放四个不同层面对该低碳路径体系展开分析,并讨论了低碳化路径涉及的不同汽车供应链环节和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
57-60

中国贸易开放与温室气体排放:文献综述

摘要:目前,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世界环境问题的四大热点之一不断升温,国际社会各种多边或双边活动日益频繁。中国作为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大国,面临国际减排的压力与日俱增。西方国家鼓吹的“中国气候威胁论”也愈演愈烈,致使中国成为世界气候变暖的众矢之的,然而,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快速增长的外贸出口和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才是导致中国碳排放增长的真正“源头”,那些大量消费甚至奢侈消费“中国制造”商品的发达国家同样肩负一定的责任,一味指责中国是不公正、不公平和片面的。
61-65

中国中小企业海外社会责任问题初探

摘要: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话题,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亦或学术界,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跨国公司,不管是大型央企还是中小型民企,社会责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超越国界的敏感话题。以中小企业为研究载体,以海外社会责任为研究对象,剖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及问题,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66-69

云南石羊镇经济转型的调查与思考——基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全面地被世界经济体系所裹挟,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国家力量的制约与牵引,以及市场经济的渗透,一方面中国民族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农村传统经济文化结构遭到解构,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基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石羊镇的调查,以其作为中国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转型的个案,从微观的层面对中国民族经济转型进行研究。
80-82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强相关性,改变陕北黄土丘沟壑区经济落后的状况必须不断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选取陕北榆林黄土丘陵沟壑特征显著的绥德、清涧、子洲县区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陕北黄土丘陵区的区域特点和产业发展具体状况,分析了陕北黄土丘陵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理论及政策,结合该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化工产业,完善和提升现代服务业、打造黄土旅游胜地等等方面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对策和方案。
83-88

资本下乡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路径与机制

摘要:资本下乡是新时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契机和必然要求。文章梳理与比较了“资本+公司+农户”等六种资本下乡模式,提出以优势产业、特色资源、小城镇建设、产业链完善等为依托,推进农村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二三产业发展,不断弥补产业结构缺陷,并从规范土地流转、延伸产业链条、优化经营环境、构建新型体制、拓展融资渠道等五个方面探讨资本下乡机制建设。
89-92

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探析——以普洱市为例

摘要:品牌是消费者识别绿色农产品品质的最重要标志,也是绿色农产品赢得市场的关键。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为例,通过SWOT分析,探讨了该市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同时对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应从提高品牌意识、塑造品牌形象、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来促进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
93-96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旅游产业融合度实证研究

摘要:通过回顾旅游产业融合度的传统测度方法,得出由于统计数据和统计结构的缺陷,使得现有旅游产业融合度测度只能止于理论分析层面的结论;借助于旅游产业融合场和融合熵的概念建立了旅游产业融合的物理模型,提出了利用AHP法测度旅游产业融合度的指标体系;综合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实证研究了江苏和全国的旅游产业融合度,分析了阻碍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97-102

海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环境政策探讨

摘要:针对海南省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以及目前旅游经济研究中环境经济政策应用的不足,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参照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评价标准,认为海南旅游经济发展需采取命令一控制型政策与环境经济政策的经济手段相结合的环境保护手段。建议适时、适度采取“对责任人实行罚款并教育”“实施旅游环境解说,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政府加大投入管理及规定局部限制使用”“对游客征收旅游环境税,限制游客量”及“使用者收费”等手段,能更好地促进海南旅游业可持续进程。同时为其他省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指导。
103-106
生态经济杂志城镇生态

城市形态的生态与环境效应

摘要:城市形态是城市实体的空间构成,特定的城市形态会产生与之对应的生态与环境效应。文章通过总结整理前人的研究,把城市形态的生态与环境效应归纳为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两类,其中直接效应包括微气候效应、水文效应以及生物效应,间接效应包括生态足迹、碳排放、空气污染等。城市形态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上对生态环境产生作用,宏观尺度的城市形态主要影响栖息地面积、景观连接度等,中观尺度的城市形态主要影响地表气温、水文、生态足迹、碳排放等,微观尺度的城市形态主要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地表气温等。造成这些效应的具体作用过程以及效应的定量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10-114

九江城区古树名木生存空间及文化传承空间保护研究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分析九江城区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空间分布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质。探究九江古树名木生存及文化空间面临的问题,并为古树名木的保护和景观规划设计提出建议,为九江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115-118

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基于620位城市居民的调查分析

摘要:城市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发展“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需要居民广泛参与和行动。气候变化风险的认知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是否会影响其出行方式,促进其低碳出行呢?基于620位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利用Binary Logistic模型,探讨了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对其出行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1)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对出行方式没有积极影响;(2)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主要受性别(X1)、年龄(X3)、家庭平均月收入(X5)、居住地距最近公共交通设施的距离(X9)、居住地与目的地的距离(X10)因素影响,其中居住地距最近公共交通设施的距离(X9)影响最大。此研究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城市、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