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经济杂志

《生态经济》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环球视点、生态警示录、特别关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绿色设计、书评等。
  • 主管单位: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1671-4407
  • 国内刊号:53-1193/F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64-5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
  • 综合影响因子:1.02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经济 2013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经济杂志环球视点

陨石袭击俄罗斯人类

摘要:2013年2月15日,一块陨石坠落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市,致上千人受伤,大量建筑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卢布。陨石造访地球并不奇怪,但像这种对人类生活造成商接破坏的情况相当罕见。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的疑问:陨石是什么?陨石撞击地球的概率几何?人类能否预知?能否提前防止?
8-8

拟保卫地球

摘要:另外,50多名伤势略重者已经在当地住院治疗,这些患者几大后就能康复出院。除了许多没有玻璃的建筑外,车市内交通、通信、供水和能源等生活保障系统运行正常。根据俄紧急情况部的监测,市区的辐射水平也处于止常范围。
9-13
生态经济杂志特别关注

雾霾天气引反思看国外如何治理

摘要:雾霾是有雾天和污染天相叠加的重污染天气。新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多个城市的PM2.5数值突破警戒线,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陷入十面“霾”伏,大气污染十分严重。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为近年来所罕见。遭遇雾霾天气既有气象方面的原因,如大雾天气使污染物难以及时扩散等;也有污染排放方面的原因,即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能源上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等。持续的雾霾天气是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一种无声抗议,再次敲响了中国的环境问题的警钟。雾霾之下,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最值得反思的还是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然后是如何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自觉转化为公共责任。
18-23
生态经济杂志淌沿论坛

环境社会学的理论起源与发展

摘要:环境社会学于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诞生,与早期美国环境社会学家的努力密不可分。卡顿和邓拉普对“环境社会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区分了“环境社会学”与“环境问题的社会学”,并提出了“新生态范式”,为环境社会学成为社会学的显性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诸如社会生态学、生态女性主义和深层生态学都为环境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起源。从环境问题产生的系统原因,环境问题造成的社会后果,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反应等三个方面可以把美国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分为九个方面。美国环境社会学的起源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对我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24-28

产业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及案例分析

摘要: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影响环境的因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从产业结构的概念及演变趋势出发,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定性与定量分析了内蒙古2001-2010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治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以期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优化经济模式的构建。
29-32

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代际交叠模型下的理论分析

摘要:通过建立包含环境质量的代际交叠模型,考察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模型既包含了环境对产出及效用的影响,也考虑了生产的外部性。分析表明,内点解下的稳态存在多重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对均衡点进行了稳定性及比较静态分析;其次,当经济由角点解过渡到内点解时,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这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何不同的环境污染问题会有不同的治理难度;最后,从福利分析角度得出,在一定条件下,资本存量的动态无效性会引起环境质量的动态无效性。
33-38

基于土地伦理观的城市边缘区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探讨

摘要:农地城市流转决策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与生态问题。决策者的观念、视角以及价值取向等直接影响农地城市流转的结果。如何看待城市边缘区农地城市流转问题,正确认识流转在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性,从新的视角对农地城市流转决策进行建构是文章的研究目的。文章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伦理进行了回顾;其后在介绍传统的农地城市流转理论的基础上,从农地伦理观的视角对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概念模型进行了探讨。认为农地城市流转决策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对其进行流转,城市边缘区农地流转的政策旨在平衡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
43-47
生态经济杂志绿色经济

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土地问题及其思考——以深圳为例

摘要: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土地问题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又反映出普遍的趋势。对我国最为典型的高度城市化地区——深圳的土地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快速的城市化、二元城市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不彻底对于其土地问题的形成有着突出的影响,而解决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问题的关键在于加速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48-5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及机制研究

摘要:从分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和规律入手,得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质内涵就是经济内涵,因此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动力机制自然是经济利益机制。而造成当前我国土地低效利用的重要原因也是利益政策失衡和相关调控政策不到位。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利益系统构成与冲突表现,探索建立土地利益衡平机制,并以相关土地集约利用途径作为保障。
52-57

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以新疆为例

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研究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协整理论,对1952-2009年新疆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相关数据的协整分析表明:能源中的煤炭消费量与国民生产总值是协整的,二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进一步的格兰杰检验表明: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量之间是格兰杰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的增长引起煤炭消费量的增加;误差修正模型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与煤炭消费量之间存在不显著的短期误差修正机制;新疆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以大量消耗煤炭为基础,现有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实现新疆的科学跨越。
58-61

山东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摘要:2012年之后全世界将进入“后京都时代”,虽然《京都议定书》并未强制中国在2012年有减排义务,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山东省作为能源大省,由以前的能源输出省份到现在能源自给率越来越低,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是势在必行。文章采用三大产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8种能源消费量数据测算了2000-2010年的碳排放量值,分析了山东省碳排放的现状,并详尽分析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建议。
62-65

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及预测研究——以江苏为例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减少 CO2排放是大势所趋。通过对江苏省1996-2010年GDP、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化率、人均收入、能源效率等因素和CO2排放量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江苏CO2排放的因素主要有GDP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其中GDP呈正向驱动效应,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呈负向驱动效应,EGDP对 CO2排放的影响超过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同时,预测结果表明:江苏 CO2的总体排放量仍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长7.34%。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节能技术的发展。
66-69

澳大利亚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特色分析及启示

摘要:2012年8月28日,澳大利亚与欧盟达成协议,2015年7月1日开始对接双方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届时双方互认碳排放配额,2018年完成对接。澳大利亚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交易市场。澳大利亚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有其深厚的背景,并已形成了涵盖面广、渐进式碳价格机制、免费拍卖相结合的碳配额制度、完善的补偿机制、监管机制、与其他碳交易市场的衔接等特色,能为2011年开始试点的中国碳交易市场提供借鉴。
70-74

北京交通拥堵引起的生态经济价值损失评估

摘要:交通拥堵带来出行时间延误、额外燃料消耗、生态环境损害以及额外交通事故等诸多外部成本,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开发了估算交通拥堵外部成本的模型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但仅限于对时间成本和燃料消耗成本的估算。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更全面的外部成本估算模型,并估算了2010年北京车辆因拥堵而导致的外部成本损失,以期为应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在城市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75-79

美国推进新能源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气候天气的频发,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新能源可谓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突破口。近些年,美国也开始越发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奥巴马总统在其第一任期内矢志不渝地将清洁能源、环境保护作为执政要务,力推气候变化的应对之策,限制碳排。而奥巴马的连任也被视为清洁能源的胜利。文章首先讨论美国近些年新能源的政策演进,在此基础上探讨美国新能源的财政支出状况和趋势,并对2013年的财政预算加以阐释,以此为我国新能源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80-83

论我国能源就地转化概念的扩展

摘要:西电东送指导思想的高瞻远瞩、兼顾多方利益的实施目的以及受益主体的多元发展对能源就地转化的概念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加上西电东送的能源、能源转化、能源就地转化的特点与能源就地转化的特点完全相同,其实施目的与能源就地转化的目的趋同。这使得能源就地转化的概念亟需扩展。能源就地转化是指能源产地根据国家的能源战略和自身的资源禀赋,在能源开发之后,将能源输送到既定需求地并收取足够的补偿费用或者就地延长能源产业链以提高本地能源的产业附加值,尽可能地把本地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本地能源清洁、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利用方式。
84-87

中国大豆供给的生态足迹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宗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增加,农产品贸易引起的资源与环境效应评价日趋凸显。为定量反映我国大豆供给变化的环境效应,本研究使用改进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我国1986-2009年的大豆供给的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进行了定量测算,耕地足迹按照生产国单产进计算,能源足迹考虑了生产过程中化肥、机械投入和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结果表明:(1)我国大豆供给的耕地足迹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且进口引起的耕地足迹增速大于国内耕地足迹增速;(2)化肥及机械投入的不同是导致我国及进口来源国大豆能源足迹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3)对不同生产国的大豆耕地和能源足迹的对比表明,我国生产单位大豆隐含的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均高于其他进口来源国,从资源利用角度而言,大豆国际贸易提高了全球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88-91
生态经济杂志产业观察

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运行特征、趋势与问题——基于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的分析

摘要: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实施保护和发展已有多年。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近年来发展运行特点、趋势与问题的梳理与总结显示:三系统注册格局短期内较难统一,申报系统的选择往往因从主管部门所属部门,不同品种间选择注册部门不同,水果、蔬菜、中草药材、茶叶类等数量大省(县)也是农产品地理标志大省(县),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力推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然而法规交叉重叠,质量、品质界定标准难统一,监管各行其职、较难实现执法统一和协调,名称不规范、申请主体不统一、保护范围放大,注而慎用难发挥保护效应,质量安全、品质保障、商标维权较难维护,地区发展不平衡,小市场处境,品牌塑造妥协于企业品牌等问题也妨碍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的健康发展。
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