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经济杂志

《生态经济》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环球视点、生态警示录、特别关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绿色设计、书评等。
  • 主管单位: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1671-4407
  • 国内刊号:53-1193/F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64-5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
  • 综合影响因子:1.02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经济 2012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经济杂志环球视点

守护地球:世界议程进入“环保时间”

摘要:最近的世界议程进入"环保时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刚刚过去,6月5日"世界环境日"又已到来,6月下旬则是备受瞩目的联合国"里约+20"可持续发展峰会。从1972年确立世界环境日首次吹响全球应对环境变化的号角至今,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了解日益深入,环境保护成为一个席卷全球的运动,也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8-13
生态经济杂志特别关注

消失的鱼汛:中国近海渔业之殇(下)

摘要:疯狂的近海开发更令人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海洋开发骤然加速,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国家战略,一轮海洋开发大潮正张弓待发。然而如果在扬帆前回望一眼海岸,现实却是那么的怵目惊心:海洋经济未及扬帆启程,近海渔业资源雪上加霜。一般而言,海洋经济总体包括两个方面:主要海洋产业和相关经济活动——主要海洋产业现在有12个,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新兴的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等产业;相关的经济活动有20个,包括海洋调查、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预警预报等。但中国沿海地区目前的发展,更多的并不是海洋经济,而是近海滩涂、陆地的开发。港口、航运、围垦、旅游、采矿、石油、房地产等,各行各业都想在此一展身手,捷足先登者、势强力大者先得利,想占多少就占多少,想千什么就干什么,开发无序、无度、无偿。
18-23
生态经济杂志前沿论坛

食品安全违法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在分析食品安全违法成本构成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视角,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了食品安全违法存在着外部不经济,即食品安全违法的边际社会成本高于其边际私人成本;食品安全违法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同时,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对食品安全违法的监管问题;提出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政府立法,以及突出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等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
24-27

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730位消费者的实证分析

摘要:以广州市和哈尔滨市730位消费者调查问卷为依据,探讨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多数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缺乏基本的认知与了解;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量、有60岁以上老人、食品支出、家庭食品主要购买者等因素仍是决定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食品的首要因素;受教育程度是基本因素,它决定了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水平、对实施食品可追溯重要性的评价以及对可追溯食品比不可追溯食品更安全观点的认同,上述认知、评价及相关观点进一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认证食品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淡化了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感知、削弱了其购买意愿,为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8-32

CO_2地质封存选址标准研究

摘要: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对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立完善的选择标准,是选择合适封存地点、确保安全封存的前提条件。文章在对已有CO2地质封存选址标准系统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封存场地选择的一般流程及主要标准,并详细讨论了目前公认的适于封存CO2的不同地质媒质(深部咸水层、油气藏和不可开采的煤层)的关键特征。文章发现:国外现有的地质封存选址标准存在不统一和量化度不高等问题,这对于评估封存潜力和大规模推广CCS项目都产生不利影响。中国现有的CO2地质封存还处在示范阶段,缺少明确的、量化的场地选择标准。文章最后指出我国建立CO2地质储存标准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工作给出了政策建议。
33-38

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述评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协定开始纳入环境条款。这些条款包含概括性地提及环境保护的条款、确认缔约国采取环境规制措施的权利以及不降低环境标准的义务的条款、例外条款、环境保护的程序性条款、处理投资协定与环境协定的关系的条款、有关投资者及其投资的环境义务的条款等类型;这些环境条款的内容也更加具体,约束力有所增强,发展中国家也更多参与,并出现了从约束国家到约束跨国公司的萌芽。然而,这些环境条款的弱点也非常明显,不仅从总体上环境条款的数量不足,而且现存条款也具有效力不高、用语软弱等等弱点,使得大多数环境条款只能处于"软法"地位。
39-46

基于“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的广东省生态安全研究

摘要:从国家公顷概念的角度出发,利用广东省与国家土地平均生物生产力的比较关系修正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中的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更加准确地计算了广东省人均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承载力及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广东省土地生态供给出现持续赤字的情况,人均生态赤字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通过人均生态赤字与人均收入建立的协整关系模型发现,广东省人均生态赤字的逐年累积效应显著,而人均收入用于消减生态赤字的效应相对滞后。因此,转变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方式仍是广东省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47-51

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通过对国内已有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的参考与研究,分析了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应具备的特点、构建原则与设计思路,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包含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4个准则层,37项具体指标的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此评价体系,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该体系的实用性。评价结果显示,从2001~2010年,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生态环境和生态制度建设成效极为显著,4个城市中,深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最高。本研究将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52-56
生态经济杂志绿色经济

固碳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税收政策研究

摘要:固碳林所具有的生态效益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因其具有外部经济性和准公共产品的特性,政府必须对固碳林的生态价值进行补偿。文章根据"庇古税"原理,提出政府可通过征收"碳税"来补偿固碳林生态效益这一观点,并构建了"碳税"政策体系。同时,还提出了与"碳税"体系相关的配套政策,包括固碳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碳税"交易市场的建立等。最后,对构建"碳税"体系时可能存在的障碍进行了分析。
62-65

碳交易体系之行业选择机制的经验借鉴与案例分析——以广东为例

摘要:确定碳交易体系的覆盖范围是国家或地区碳交易体系的基础工作。在对欧盟、德国和日本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分析后发现,有一些共同的判定标准。根据我国国情,对这些选择标准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并综合地区的碳排放结构、经济规划、区域发展平衡等因素,设计了由系统层、模块层、要素层和基础层四层共26个指标构成的"区域碳交易体系行业入选度"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和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计算得到每个指标的权重,建立了选择碳交易体系覆盖范围的评价模型。以广东省为例,使用能源消费数据对评价模型进行模拟操作,结果显示:石化、电力和水泥行业是广东省建立碳交易体系时应该首先被选入的行业。
70-74

可持续发展及西部大开发背景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探讨——以贵州省息烽县县域经济与产业规划发展思路分析为例

摘要:从西部地区省份在我国特殊生态功能的角度出发,以贵州省的息烽县为例,对其经济发展的薄弱现状和息烽县所处的生态屏障的地位入手,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西部地区县域产业及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定,明确息烽县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确立了息烽县县域经济与产业规划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出了生态功能的优先考虑的地位,为西部省份其他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75-78

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理性增长的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以生态经济哲学为研究逻辑,认为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协同机制。构建了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框架,认为能源技术创新的能源效率系统与能源消费系统是构成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子系统,必须整合两者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机制才利于能源经济系统的良好运行。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政策建议。
83-85

论城市资源系统管理

摘要:城市资源系统是一个由城市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要素构成的整体。针对我国城市资源管理的现状,总结了我国城市资源在产权制度、管理体制、资源观念、资源规划等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城市资源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管理体系,即政策与法律体系、产权评估体系、战略规划体系、科学配置体系、利用与保护体系。
86-90
生态经济杂志产业观察

中国产业能源消耗效率变化的实证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方法

摘要: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中国产业的能源消耗效率,构造一个能源消耗的投入产出模型,从实证角度利用该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耗效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与2002年相比,三次产业的直接能源效率不断提高;同时除天然气外,其他三类能源的完全效率也明显提高。最后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角度提出有关提高我国三次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91-93

工业企业生态系统及其共生机制研究

摘要:在自然界中,生物按照一定的规律与原理产生共生现象。工业企业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单元,也可以遵循共生原理与原则,通过对共生机制的设计与构建,实现企业间的共生与循环。工业企业共生的主要特征是系统性与融合性、合作性与竞争性、互利性与互动性、协调性与动态均衡性等不同属性的并存与综合。工业企业共生机制的构建既要考虑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通过政策、法规、制度,促进企业共生机制作用的发挥,从而实现企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94-97

独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摘要:提出了一种较全面的独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结构,分析了独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经济性指标,提出了分析该系统的经济性模型,并用该模型对一个具体的独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进行了分析,为独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经济研究提供了参考。
105-107

聚丁烯管材投资项目节能减排评价——以某聚丁烯管材投资项目为例

摘要:为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管理,促进科学合理利用能源,从源头上杜绝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根据节能法规、标准,选择评价模型,以我国某聚丁烯管材投资项目为例,评价该项目的能源利用是否科学合理,结果显示该项目的年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为0.44tce/t;项目年综合节能量为589.92tce/t;定比节能率为16%;减少CO2排放量1 474.8吨;与国内同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比较,该项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仍有拓展空间,进而提出具体的节能减排建议。
108-111

主体功能区划下的新型生态补偿措施:工业排放配额制

摘要: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主体功能区划的提出,从开发保护的角度看,国土被划为开发类和保护类功能区,由于各自主体功能不同引发公平问题:保护类功能区为保证生态质量放弃大量工业发展机会,开发类功能区却同享经济发展成果与优质生态服务,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借鉴以往生态补偿机制及总结国外生态补偿经验的基础上,较认同生态补偿的一种系统性且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创新型方案—"工业排放配额制":通过企业间、区域间甚至国家间工业排放配额的公平分配及在市场上的自由交易,让那些为保护生态而放弃发展机会的低环境承载力区域得到补偿。
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