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经济杂志

《生态经济》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环球视点、生态警示录、特别关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绿色设计、书评等。
  • 主管单位: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1671-4407
  • 国内刊号:53-1193/F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64-5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
  • 综合影响因子:1.02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经济 2011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经济杂志生态警示录

生物经济时代未到 基因战争拉开帷幕(下篇)

摘要:推广转基因粮食可能会产生毁灭性灾难基因漂移难以避免同种植物,通过花粉扩散,可以产生基因漂移或污染。很多年前就有报道称美国曾追回出口的300万吨玉米,因为这些玉米受到了特供药厂制药所用的转基因玉米的污染。2010年8月13日,
14-17
生态经济杂志前沿论坛

流域水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及其应用——以黑河中游张掖市为例

摘要: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对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结合在一起的ImPACTS等式进行解耦和拓展,即在人地系统中对人文因素进一步解耦。对代表社会资源的S赋予具体的涵义,进而引入"制度"因素,将制度分析与环境资源管理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对流域水制度的研究框架进行述评,接着对制度分析与发展(IAD)研究框架进行修正得到水制度分析与发展(WIAD)研究框架。最后,将这一框架应用于典型区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市的甘州区、临泽县和高台县,对水制度和水部门进行绩效评估。通过分析,试图提供进行内陆河流域水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
24-30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给机制的博弈分析

摘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出发,通过引入以政府与私人投资者为主体的博弈关系,分析博弈各方投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收益和在现实供需关系下的收益格局,特别是私人参与供给下的博弈均衡,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给机制进行研究。结合国内的经验借鉴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提出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给机制的政策建议。
31-34

资源型城镇生态承载力研究——以攀枝花市盐边县为例

摘要:以资源型城镇——攀枝花市盐边县为例,基于城镇独特的生态系统内涵,建立了资源型城镇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判法,深入剖析各压力指标、支持力指标的状态,从而得出盐边县生态承载力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支持力指标安全程度略大于压力指标安全程度,因此,盐边县的综合生态承载力为0.58,处于一定的弹性生态盈余状态。生态承载力承载度为0.68,生态承载力各系统间协调性增强,生态承载力的协调度达到0.62,处于较安全状态。但资源压力、经济压力和生态健康等指标发展水平仍较低。研究所运用的评价方法较客观地反映了盐边县的生态承载力状况,研究结果为盐边县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以期为其他地区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借鉴。
35-39

环境管理新五项制度对我国水污染减排贡献研究

摘要:提出了命令-控制型环境保护政策效果定量评估方法,对我国实行环境管理新五项制度的水污染减排贡献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新五项制度对1981~2008年间我国工业废水累计减排量贡献约为43.3%;在不同地区,新五项制度的工业废水减排贡献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除西藏、海南外,各省份的贡献率基本在14.8%~80.5%之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贡献率依次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反映了各地区在新五项制度执行上的差异性。
40-42

乳业绿色循环经济研究

摘要:为解决乳品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分析乳业循环经济模式。以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建立"种草—养牛—卖奶—牛粪还原土地—种草"等良性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对于优化我国乳品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乳业可持续发展,为相关企业节能减排,提高效益,建设乳业循环经济模式提供了参考。
43-46

生态脆弱地区农户耕地利用结构及投入要素配置优化——基于塔吉特-总绝对方差最小模型的大别山区农户实证

摘要:以大别山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塔吉特-总绝对方差最小模型(Target-MOTAD)分析了生态脆弱地区农户风险状态下耕地投入要素配置的优化途径。研究表明:调查区域农户耕地投入要素结构和耕地利用结构有优化空间,典型农户在现有耕地资源条件下可以通过耕地投入要素配置及耕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来增加其农业收入,而不需要通过扩大垦殖规模来实现农业收入增长目标。因此生态脆弱地区农户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提高耕地利用程度,优化投入要素的配置结构,避免由于扩大垦殖规模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47-51
生态经济杂志低碳经济

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国际碳减排利益博弈机制分析

摘要:根据《京都议定书》参与国和缔约国的不同政治经济状况将《京都议定书》的成员国分为欧盟、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等四类。利用博弈论对《京都议定书》之后各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进行分析。指出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国际碳减排利益分配不均是导致减排联盟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进而从福利经济学角度讨论应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扩展为"界定以排放权为基础的公平的碳减排合作框架"和"界定以最终消费为基础的公平的碳减排分担框架"。
52-55

基于碳市场模式构建生态经济增长模型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推动了世界各国谋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将追求单一经济增长目标转变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多目标体系。通过对生态资本价值的合理补偿,实现"无价格"的生态资本转变为"有价格"的生产要素。碳交易市场是通过市场化途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典型模式。二氧化碳排放的外部性通过碳交易市场机制不断得以内部化,实现了生态资本的价值。文章通过将生态资本以要素形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分析生态资本变化量的动态性与资本量的动态性,得到的结论是:生态资本对资本量的变化随着新知识的规模报酬的不同出现不同的情形。只有新知识的规模报酬与生态资本的规模报酬之间满足了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生态经济的平衡增长。最后结合碳市场,从新技术转移的规模报酬角度分析了碳资本市场的发展。
56-58

城市发展新机遇的选择——低碳城市模式探析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能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愈加严重,选择低碳经济城市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将给我们带来新契机,从而有效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复杂的环境和能源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城市减排和能源增效,而是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作为其最终发展目标的。文章从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中选取低碳城市加以认真分析,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城市内涵,介绍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提出未来低碳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59-62

发达国家低碳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关注环境问题。从整体来看,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启动更早,政策工具多样,值得发展中国家深入研究和借鉴。当前我国低碳经济正处于探索阶段,尚面临许多障碍与困难,为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启示是十分必要的。
72-76

陕西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陕西省能源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高,节能减耗压力大,治理污染任务重。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其内涵和目标决定了它可以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当结合陕西的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通过加强科学规划、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低碳经济试点、改善土地利用、加快人才培养与自身能力建设,大力推进陕西低碳经济的发展。
77-80
生态经济杂志绿色经济

河南省新野县村镇土地利用的能值评价

摘要:利用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与定量比较法,采用能值理论,创新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的各类物能投入与产品、服务产出的相互关系,科学、准确地说明耕地利用可持续利用水平。结果发现,新野县耕地利用总能值投入不断上升,但环境资源能值投入下降,工业辅助能投入增加且超过60%;新野县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负载率不断上升;各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不断下降。
81-83

中部生态脆弱地区农民对新技术采用意愿研究——基于中部六省生态脆弱地区582位农民的调查

摘要:通过对中部生态脆弱地区农民的调查,运用逻辑(Logistic)模型探讨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部生态脆弱地区农民已经深刻认识到农业科技对于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用,但对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意愿相对较低。通过进一步对农业新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检验,结果发现,农民是否是科技示范户,是否是农业经营大户,是否可以便捷地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农民的性别、家庭人均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参加过农业科技培训等因素对农民采用新技术意愿有显著的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年龄和外出务工时间对农民采用新技术也有显著的影响,呈现负相关关系;是否村干部,是否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对生态脆弱地区农民新技术的采用意愿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84-88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东半岛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通过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模型,以山东半岛为例进行计算与分析,计算山东半岛区域2004年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及生态赤字,分析山东半岛区域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从2000年至2008年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利用灰色预测方法对山东半岛区域生态赤字进行预测和分析。最后,从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的消费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减小山东半岛区域发展生态赤字的措施。
95-99

林权流转的内在机理和江西的实践研究

摘要:在以明晰产权为主体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推动林权流转,可以加速实现林权所有人的效用和收益,促使生产要素的配置由低效率向高效率方向流动。林权流转的实质,就是产权优化配置的过程,即发挥林业产权的可分割性和可转让性,经由市场价格机制作用,来获得更大的效用和收益的动态过程。文章在充分诠释以林地使用权为代表的林权流转的内在机理后,结合江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流转的实践,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100-104

人口数量增加、农业技术进步对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影响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人口数量增加、农业技术进步对土地利用强度和环境的渐进影响。研究方法: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法。研究结果:人口数量增加和第一类农业技术进步将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二类农业技术进步会减轻土地利用强度,有利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结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第一类农业技术的进步,要高度重视第二类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108-112

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

摘要:安吉县在10年生态立县的基础上,自2008年开始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两年多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不仅体现了生态立县的成效,而且其取得的阶段性建设成效演示了新时期我国欠发达山区通过持续拓展山区的多种功能,开创性地实践了我国欠发达山区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联动,城乡均衡发展,生态富民及绿色低碳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运作轨迹。在总结安吉这些重要新型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对我国欠发达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一般性启示意义。
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