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经济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Ecological Economy

  • 53-1193/F 国内刊号
  • 1671-4407 国际刊号
  • 1.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经济是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经济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环球视点、生态警示、特别关注、绿色发展_低碳经济、绿色发展_生态产业、绿色发展_生态城镇、绿色发展_生态农业、绿色发展_生态旅游等

生态经济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经济杂志环球视点
气候变暖威胁全球安全12-15

摘要: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数据表明,21世纪气候变化的速度与严重性将达到人类从未经历的程度,给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物种造成严峻的适应性挑战。气候科学家几乎一致认为,全世界的冰川和北极的冰帽正在加速融化,海平面升高将威胁到沿海与低地区域。他们还认为,几乎可以肯定,无论我们如何限制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本世纪的二氧化碳集中程度将比工业化之前的时期高一倍,

生态经济杂志生态警示录
保卫“物种主权”刻不容缓20-23

摘要:毫无疑问,“主权”一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会感到陌生。相比之下,“物种主权”却是许多人没有听说过的新名词。而正是因为忽略了物种主权的保护,大豆、猕猴桃、北京鸭等众多的中国生物物种被某些发达国家蓄意掠夺和盗取,中国本土的物种资源正面临急剧萎缩的危险局面。

生态经济杂志特别关注
生物能源的是是非非(上篇)24-31

摘要:2008年11月11日,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动荡形势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再次出现大幅度下跌,纽约市场油价跌破每桶60美元,收于每桶59.33美元,12日收于每桶56.16美元,创下22个月来新低。相较于此前一年多的每桶140多美元,简直是冰火两重天。随着化石能源石油价格的潮涨潮落,全世界对生物能源的态度随之忽冷忽热,此中的是是非非让人不由得产生雾里看花的慨叹!

生态经济杂志前沿论坛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地类型分类及制图研究——以固原市上黄试区为例32-33

摘要:文章以固原市上黄试区为研究对象,在综合性、主导性和实用性分类原则的指导下,建立了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上的土地类型分类体系,并借助Arcview/Arcinfo/Erdas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分类结果进行了制图。以期为今后相同地貌类型和尺度下的土地类型分类研究奠定工作基础,同时为上黄试区水土流失治理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现有矿权制度下补偿机制实施中的博弈分析34-37

摘要: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是使资源型城市摆脱发展困境、走出衰退期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依据现有矿权制度背景,通过建立两个博弈模型来分析资源城市补偿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冲突及违规操作行为,并引入调控因子的概念,以改变这类因子使冲突转向期望的均衡的状态,降低矛盾的深化。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补偿机制的完善需通过有效的政府激励机制和处罚机制加以辅助,而机制实施中根本矛盾的解决依赖于我国矿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商品的环境经济属性与区际环境影响研究38-41

摘要:文章从商品的环境经济属性出发,分析商品在生产、交换、使用、废弃等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商品在区际流通过程中对不同区域环境成本和环境影响的分析,得出两个一般性结论:区际生态环境利益不公平律和区际生态环境影响不平衡律,从而揭示了隐藏在商品市场交换背后区际环境利益不公平的原因,为实现区际生态环境补偿、解决区域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基于上述结论,文章对减小区际环境影响和环境贸易逆差、改善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以及构建健康和谐的区际生态环境关系等若干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生态经济学的定义、范畴与规律42-47

摘要: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产业、生态经济消费、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制度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有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生态产业链规律、生态需求递增规律和生态价值增值规律等。

企业内部生态人际的“瓶状”结构模型剖析48-52

摘要:结合一些著名学者对影响企业人际关系的因素分析,文章梳理出人际距离等影响企业人际关系发展的七个最基本要素,并深入分析、比较了它们在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构成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个结构形象、层次分明的“瓶状”人际结构模型,为企业建设、发展生态人际提供一定的指导。

生态经济杂志绿色经济
基于环境负荷模型的中国碳排放情景分析53-54

摘要:文章基于环境负荷模型,在绝对减排和相对减排条件下分别设定了不同的情景,分析各情景下中国碳排放的趋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据此提出了中国应对碳减排压力的政策建议。

张家港碳排放人类驱动分枥55-58

摘要:大量证据表明,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增长及城市化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环境。现阶段并没有完整的衡量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框架,文章在分析IPAT等式发展的基础上,应用STIEPAT对张家港1999~2005年人口、富裕程度及其他因素对其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张家港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因素是影响其碳排放最重要的因素,人口数量与环境影响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变化,富裕程度增加对环境的影响存在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影响,总体上第一产业总值的增加对碳排放影响较大,而城市化率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是十分明显。

不完全市场性、差异性、弱自律性、事后性及低效性——榆林市煤炭生态补偿费征收与使用体制的五个基本属性63-66

摘要:煤炭资源生态补偿费征收与使用制度上的不完善,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五个基本属性,即征收主体与被征收主体的不完全市场性、央企与私企费负上的差异性、生产企业与当地居民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弱自律性、生态费征收的事后性以及使用的低效性。

陕西石油开发中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67-69

摘要:近年来,陕西省石油开采量不断增加,在国内原油生产中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与此同时,陕西石油开发中的资源约束与环境破坏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在对陕西石油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资源开采可持续性差、开采效率低下以及环境破坏严重等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进出口贸易中CO2排放分析70-73

摘要:文章的研究目的是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对CO2排放的影响,主要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分部门分析,同时将我国进出口贸易与国内外产生的直接与非直接CO2排放相联系。结果显示我国部分行业是CO2净出口行业,但更多的是CO2净进口行业,最终使得我国成为一个CO2净进口国。具体来说,纺织服装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行业、仪器及办公用品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是主要的CO2出口行业,而CO2进口行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及非能源采选业、造纸印刷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加工制造业等。

因地制宜发展小油桐生物柴油促进广西喀斯特地区新农村建设74-77

摘要:广西喀斯特地区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使得该区成为广西经济发展最落后、贫困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因地制宜发展小油桐生物柴油,既可以缓解广西能源压力,带动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涵养水土,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广西喀斯特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受制于政策和市场环境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使得桂北喀斯特地区生物柴油发展面临困境。文章认为,要加快该产业的发展,应采取如下对策:建立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加快原料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生物柴油收购流通体系和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能化并举,建立生物柴油产业集群;推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和技术创新,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我国农村秸秆能源消费及其预测78-81

摘要:作物秸秆是农作物生产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生物质能源,我国是世界上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文章详细论述了我国农村秸秆能源的消费现状,分析了影响该现状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通过预测函数给出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村秸秆的消费趋势,并得出在农村地区,通过采取适当技术合理利用秸秆,必将改善农村的用能结构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探讨——以浙江嘉兴为例82-84

摘要:文章指出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必要性及循环利用中需贯彻的基本原则,分析了我国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模式和废弃物变废为宝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开发利用农村生物质能源实现农业经济良性循环——浅析沼气开发利用的效应85-87

摘要:沼气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以投入消耗减量化、物质再生循环化、资源利用最大化为原则,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良性循环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战略性措施,可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制度约束下的市场主体行为分析——针对“限塑令”的分析88-89

摘要:“限塑令”作为一项制度安排,涉及多方市场主体:政府、生产者、商家及广大消费者。政府成本与社会福利的比较,决定了制度效率。在制度约束下,替代品成本的高低关系到违规的可能,而商家的竞争,使限塑面临挑战。购物袋的有偿使用,是通过抑制消费需求来控制供给,成本的转稼造成消费者剩余的损失,消费者的逆向选择行为必然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政府本意相冲突。因此,限塑作为一种制度约束,需要市场主体的共同认同,才能更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