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4-1661/X 国内刊号
  • 1674-5906 国际刊号
  • 2.1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环境学报是广东省土壤学会;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环境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

生态环境学报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基于GIS的城市绿化生态服务量及其均等化评价547-552

摘要: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城市绿地的绿化效果和生态服务均等化水平,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区河西区块为例,采用生态绿量测度城市绿化的生态服务量,以 GIS 作为城市绿化生态服务量的分析工具,并结合距离衰减模型及源叠加模型,计算不同斑块所承接到的不同绿化源的生态绿量;构建可视化系统,展现各斑块生态绿量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从整体水平看,研究区生态绿化建设效果良好,大部分斑块达到了生态绿量的基准线51.848,只有西南角部分斑块没有达标.从分布情况来看,研究区生态绿量分布并不均匀,表现为同一纬度上东部比西部生态绿量的接收量高, 且呈现由东到西逐步递减的趋势; 而同一经度上北部比南部生态绿量的接收量高,呈现由北到南逐步递减的趋势.其中,研究区东北区块与西南区块的接收量差距最大,斑块接收的生态绿量最大值为161,最小值仅为 46,均等化水平较低.应用文中的研究方法可以精准找出城市绿化生态服务较为薄弱的斑块,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深圳市快速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碳动态的影响研究553-560

摘要:城市化已成为全球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城市化及其引起的土地覆被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碳动态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区域一深圳市为例,采用遥感影像解译与实地生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1986-2015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土地覆被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碳密度和碳储量的影响,旨在加深对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认知,为城市生态系统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 (1)研究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林地、耕地、园地等在面积减少的同时,景观趋于破碎化. (2)研究区植被和土壤的碳密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时段内,植被和土壤的平均碳密度分别减少了约5.1 t·hm^-2、11.8 t·hm^-2. (3)研究区城市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城市化“初始期”以自然植被和农业用地为主的高碳储量期;城市化“加速期”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带来的城市生态系统碳储量急剧下降;城市化“稳定期”城市生态系统碳储量逐渐恢复. (4)研究时段内土地覆被变化造成研究区城市生态系统约16.8 t·hm-2的碳损失,占城市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7.7%.虽然城市化总体上导致了城市生态系统碳密度和碳储量的减少,但通过适当的城市植被与土壤的碳管理措施可以使城市生态系统碳库逐渐得到恢复.

淮河流域表层土壤湿度时空特征及其与地面降水的关系561-569

摘要:土壤湿度是陆面与大气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关键物理量,除地面观测外,卫星遥感也是获取土壤湿度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欧洲卫星气象中心(EUMETSAT)基于卫星遥感而研发的面向水文气象卫星应用产品(H-SAF)中的土壤水分指数(SM-DAS-2)产品,分析产品在淮河流域土壤水分监测中的适用性,为在淮河流域利用该产品开展农田生态监测奠定基础.首先,分析了该产品监测得到的中国土壤表层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淮河流域表层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中国气象局的中国逐日降水量格点化产品,分析表层土壤湿度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通过分析淮河流域土壤湿度与地面降水之间的对应关系,探讨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响应时间.从分析结果来看,对于全国而言,该产品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土壤湿度的分布特征,并且能够刻画出较细致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淮河流域,土壤湿度产品和人工观测数值之间具有性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 0.51,通过置信度 0.05 的 t 检验),但 SM-DAS-2 产品指数偏低(SM-DAS-2 产品的年均值为 0.6,地面观测站监测的表层土壤湿度为 0.69).表层土壤湿度总体上保持“南高北低”空间分布特征,并且空间分布存在着季节性差异.山区和河流附近区域是土壤湿度的高值中心,这-特征在夏秋两季最为显著.表层土壤湿度与降水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山区和河流附近,两者间的相关性变差.从时间上看,夏季是淮河流域表层土壤湿度与同期降水相关性最好的季节,总体上降水发生 3 d 以后表层土壤湿度才会对降水的变化产生响应,土壤湿度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时间最长能延长到10~15 d.

不同更新方式对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570-575

摘要: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对群落中植被进行了调查,分析比较了不同更新方式下兴安落叶松林群落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了解该群落受森林火灾干扰的影响程度,为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下的群落各层多个 α 多样性指数总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趋势.3 种不同更新方式下,兴安落叶松林重度火烧迹地目标树种兴安落叶松的更新速度表现为天然更新〉人工促进更新〉人工更新.不同更新方式下火烧迹地群落恢复 10 年后,灌木层物种数和优势度较对照样地均有所增加,火烧迹地草本和灌木层 Simpson 和 Shannon-Wiener指数均呈现出人工促进更新〉人工更新〉天然更新的趋势.综合考虑,认为人工促进更新方式比较适合火烧后兴安落叶松林植被群落的演替与恢复.

海南热带山地雨林不同生态种组光合能力与水分利用效率576-581

摘要:种间关联性对于研究群落结构、演化及分类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群落演替的趋势和进程.为了研究生态种组的光合生理特征及其在演替过程中的变化,在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3个演替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样地内测定群落的种间联结性,并利用种间联结性划分出生态种组;应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测量各生态种组在不同演替过程的最大光合速率(maximal photosynthesis rate,Pmax)和水分利用效率(WUE) .结果表明:演替前期和演替中期样地的物种总联结性指数 VR 分别为 1.038和 1.232,树种间总体呈正联结,但不显著;演替后期样地的物种总体联结性指数 VR 为 2.238,群落总体联结性呈显著正相关.群落总体正关联性随着演替的进行而加强.每个演替阶段的种群可分为3个生态种组;第1生态种组内的物种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联结;第2生态种组中虽然个别种之间联结性不显著,但大多数物种两两之间也形成显著正联结,某些种与第1 生态种组中的种形成显著负联结;第3生态种组内种对间两两彼此独立.各生态种组的光合能力随演替的进行而逐渐降低;第1生态种组演替前期的最大光合速率显著高于中后期(P〈0.05);第2生态种组前期的最大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后期(P〈0.05).不同演替阶段,不同生态种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光合能力是决定生态种组的内在因素.

珍稀濒危植物金丝李的生境特征及致濒原因分析582-589

摘要:采取查阅资料、走访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的地理分布、生境和资源现状,对其分布区气候特征、土壤营养状况和群落植被等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影响金丝李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与群落特征因子,并探讨金丝李的致濒原因,为金丝李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金丝李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北部、西南部、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的石灰岩岩溶地貌山地上,跨越北纬 22°27′58″~25°9′10″、东经103°55′58″~108°40′3″,海拔在 194~830 m之间,其中海拔200~400 m分布较为常见.大多分布点位于山体的中、下部,坡度多为35~45°,分布较集中,且多为生境保持良好之地,种群内个体-般不到100 株,大树和有结实的植株极少.(2)金丝李多分布在年均温 20~22 ℃范围地区内,性喜暖热、雨量充沛的环境,喜疏松、湿润的中性或微碱性石灰土,肥力中等以上.(3)金丝李群落植被状况良好,植物种类多样,桂西北的群落有亚热带性质;桂西南、桂南和滇东南的群落则富有热带性质.(4)金丝李在资源的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地位;群落植被遭到破坏,生境受人为干扰严重;各种群在不同年龄层次断层,种子萌发率低,种群天然更新能力弱等为金丝李濒危的主要原因.

模拟酸雨对大豆田土壤N2O通量及植株和土壤氮含量的影响590-596

摘要:氧化亚氮(N2O)是-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而农田生态系统是 N2O 的重要排放源.酸雨是中国重要的环境问题,然而少有研究关注酸雨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在大豆(Glycine max (Linn.) Merr.)生长季开展了2年的田间模拟酸雨试验,设置了pH 值分别为6.7(对照,CK) 、4.0(T1) 、3.0(T2)和2.0(T3)的4个不同酸雨处理水平,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N2O 排放通量,以研究模拟酸雨对大豆田土壤N2O排放通量及植株与土壤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酸雨没有改变土壤N2O排放的季节性规律,虽然整个大豆生长季土壤N2O平均通量并没有显著变化,但在第二年大豆鼓粒期,与CK相比,T1 和T3 处理使土壤N2O 平均排放通量分别显著增加35.1%(P=0.020)和71.2%(P=0.000) .通过植株和土壤理化分析发现,酸雨处理显著降低了开花-结荚期大豆植株地下生物量,T1 和 T3 处理的地下生物量分别下降了31.93%(P=0.039)和 24.30%(P=0.027) .在分枝期、开花-结荚期和鼓粒期,各酸雨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开花-结荚期,酸雨各处理均降低了叶片全氮和硝态氮含量.酸雨处理没有显著改变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但在分枝期和开花-结荚期,酸雨处理显著减少了土壤硝态氮含量.

微生物肥料对呼伦贝尔打孔羊草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597-604

摘要:以呼伦贝尔退化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草原割草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在打孔羊草草甸草原施加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下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变化及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关键土壤因子,旨在为退化羊草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的改良、恢复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1)水分正常年份,土壤中全碳和全氮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腐殖酸+微生物菌剂(F+J)处理,分别比对照(CK)提高 1.84%~18.53%、1.24%~31.67%,其他不同处理土壤养分无显著差异. (2)土壤生物活性与土壤水热状况密切相关,在雨水正常的2014 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F+J和海藻酸+微生物菌剂(H+J)处理,分别比 CK 提高 36.52%和 28.56%;在降水较少、气候干燥的 2015 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海藻酸(H)和糖蜜发酵(T) ,分别比 CK 提高 9.86%和 15.02%; (3)打孔+施微肥短期效应能够影响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2014年土壤蔗糖酶表现为H+J 和 F+J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CK分别提高了10.68%和10.12%,2015年不同打孔与施微生物肥料处理比CK提高4.72%~9.84%,且腐殖酸(F) 、H、T以及 F+J处理显著高于CK;2015年土壤过氧化氢酶表现为F 和F+J显著高于CK,提高了2.50%. (4)土壤全碳,速效钾、速效氮,电导率分别为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关键影响因子,土壤全磷、速效磷为土壤微生物量的关键影响因子.综合分析表明,施入复合微生物肥料与微生物菌剂有助于提高呼伦贝尔打孔羊草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土壤酶活性, 有利于改善草原土壤生物化学肥力状况.

内蒙古草地生产力及载畜量变化分析605-612

摘要:草地生产力和载畜量历来是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却未能有效地揭示草畜供求关系.以内蒙古3个植被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MODIS遥感数据,应用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模型) 和连续3 年(2011-2013年) 大量成对(围栏和放牧) 的野外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草地净初级生产力 (NPP) 、牧草利用率及超载情况.结果表明: (1)2011-2013年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NPP平均值分别为122、116.2和 39.3 g·m^-2·a^-1; (2)2011-2013 年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利用率分别为 41.28%、40.38%、38.05%; (3)2011 年 3 种类型草地均过度放牧,超载率分别为 43.59%、44.95%和 75.92%,2012 年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过度放牧,超载率为 1.21%、57.53%,2013 年荒漠草原过度放牧,超载率为 57.38%,而 2012 年典型草原,2013 年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与理论载畜量相比尚有127.4、1 158.82、392.33万羊单位潜力,可持续放牧.因此,在内蒙古草原牧场放牧管理时,应结合不同类型草地和降水条件,在荒漠草原及干旱年份适当减少载畜量从而实现草畜动态平衡.研究结果可为草地放牧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叶片δ^13C对载畜率的响应613-619

摘要:叶片δ^13C值、养分含量等特征体现了植物为获取最大碳收获所采取的生存适应策略,同时δ^13C值还可以指示植物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了解荒漠草原短花针植物的水分及资源利用策略有助于人们掌握其生长机制,对分析短花针茅应对干扰的生态对策有重要意义.采用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通过测定荒漠草原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叶片稳定性同位素值(δ^13C),结合植物叶片碳(C)、氮(N)、碳氮比(C/N)、水分含量(LWC)等生理指标,探讨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叶片的适应机理.结果表明,短花针茅叶片δ^13C值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小(P=0.041),其中对照处理为-26.8‰,轻度放牧处理为-27.2‰,中度和重度放牧处理分别为-27.4‰和-27.5‰,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降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短花针茅叶片N质量分数增大(P=0.003),从对照到重度放牧处理依次为2.1%、2.3%、2.5%和2.7%;C质量分数减小, 但不显著 (P=0.076) , 从对照到重度放牧处理依次为46.3%、 46.1%、 46.1%和45.3%; C/N显著降低 (P=0.004) ,对照到重度放牧处理依次为26.1%、20.7%、19.6%、18.5%,表明随着放牧干扰的增强,植物积累有机物质及资源利用能力下降.相关分析发现短花针茅叶片 δ13C 值与 N 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r=-0.690,P〈0.05),与 C 质量分数、C/N 呈显著正相关(r=0.565,r=0.668;P〈0.01);叶片δ13C值可指示植物有机物质的积累和资源利用能力.

施肥对羊草割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620-627

摘要:以呼伦贝尔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天然割草场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种类肥料和不同施肥量处理,探讨植物群落生产力、植物群落和土壤 C∶N∶P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试图筛选出适合该地区草地生长的施肥种类与施肥量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2014年群落地上生物量呈上升趋势,H3(尿素10.5 g·m^-2+过磷酸钙5.1 g·m^-2)的生物量最高(505.8 g·m^-2) ;2015年群落地上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施肥水平H2(尿素7.0 g·m^-2+过磷酸钙3.4 g·m^-2)生物量最高(264 g·m^-2) .2014 年和 2015 年不同施肥处理下植物群落 C、N 和 P 含量差异不显著.2014 年不同处理间植物群落C∶N差异显著,H3施肥水平的C∶N(29.28)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 ,而2015年C∶N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与C∶N变化趋势完全相反,2014年、2015年群落的C∶P和 N∶P均随施肥水平增加而减少.2014 年与2015年不同处理下土壤全 C、全 N 和全 P 中,除 2014 年 0~10 cm 土层 H2 和 H3 的全 N、H1 的全 P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 ,其他指标在不同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2014 年 3 层土壤的 C∶N、C∶P 和 N∶P 受施肥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变化范围分别为18.31~19.42、64.06~102.51、3.38~5.19.2015 年 3 层土壤的 C∶N、C∶P 和 N∶P 变化范围为 11.33~12.51、25.59~53.49、2.17~4.41.对比2年比值的变化,2015年 C∶P和 N∶P 较2014分别下降了47.8%~59.7%和15.0%~35.8%.研究结果表明:从植物群落和土壤的化学计量比角度来看,N可能是本地区限制植物生长的-个主要因素,P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在未来的N、P混施管理中,需降低或不添加磷肥,适量添加N 素,才能使群落呈现适中的化学计量比.

黔中喀斯特10种优势树种根茎叶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关联性628-634

摘要:以黔中喀斯特地区 10 种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对其根、茎、叶中的碳(C) 、氮(N) 、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器官性状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 旨在探明喀斯特地区主要优势树种养分利用特征及其对贫瘠环境的适应能力. 主要结果如下:研究区植物叶片的N/P平均值为(9.75±0.55) ,主要受 N 的限制,但固氮植物桤木和马桑因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未因贫瘠环境中 N 的缺乏而受到 N 的制约,叶片 N/P(13.76)比值接近于 14.C 含量、C/N、C/P 在各生长型间表现为:常绿树种〉落叶树种,针叶树种〉阔叶树种,非固氮〉固氮植物;N、P 含量则为:常绿树种〈落叶树种,针叶树种〈阔叶树种,非固氮〈固氮植物.各器官的养分分配方式:全C含量为叶(438.93 mg·g^-1)〉茎(393.83 mg·g^-1)〉根(355.95 mg·g^-1) ;全N含量为叶 (16.26 mg·g^-1) 〉根 (5.1 mg·g^-1) 〉茎 (3.73 mg·g^-1) ; 全P含量为叶(1.73 mg·g^-1) 〉根 (0.52 mg·g^-1) 〉茎 (0.29 mg·g^-1) .植物各器官 N 与 P 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体现了植物吸收 N、P 养分元素的协同性.植物叶与根,茎与根以及茎与叶的相同元素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 (P〈0.05) , 说明环境供应植物体各器官的养分元素具有共变性. 叶、 根、 茎中C 与C/N、C/P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N、P对植物的生长及有机物的积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遥感的北京城市高温热浪风险评估635-642

摘要:在全球变暖及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对城市居民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城市面临的最重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对北京市开展了高温热浪风险评估的研究.基于 Landsat/TM 遥感数据、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提取地表温度作为高温热浪危险性评估因子,提取植被指数、建筑指数、人口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老年人口比重、建筑工人比重、空调拥有率作为脆弱性评估因子,通过加权平均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得到北京市高温热浪风险指数.结果表明,北京市高温风险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总体而言,北部地区风险低于南部地区,西部地区风险低于东部地区.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六环内的中心城区和近郊区,以二环为中心向四周呈环状递减趋势,形成了最大的风险覆盖区,并在各区的主城区形成了多个风险次中心;远郊区的高温风险普遍较低,风险最低的3个区依次是密云区、门头沟区和怀柔区,高风险面积比例均不足 10%.除了中心城区及各区的主城区之外,延庆区西南部的延怀盆地、密云河谷一带、平谷东部的部分平原地区风险等级也比较高.就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的平原、平坝地区而言,西城区和东城区的高温风险最高,平均风险指数分别达到0.57和0.56,其次是石景山区、丰台区、海淀区和朝阳区,平均风险指数也均在0.4以上.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卫星遥感进行城市高温热浪风险评估的方法,获取了高分辨率的北京市高温热浪风险空间分布信息,为城市有效应对高温风险提供了科学参考.

珠江中下游表层水体CODMn时空分布特征及水环境评价643-648

摘要:为了解珠江中下游表层水体中CODMn 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2015年对该水域进行了季节调查,并对其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初步分析与评价.调查期间,CODMn 质量浓度范围为1.14~15.8 mg·L^-1,平均值为3.93 mg·L^-1.从季节变化角度看,枯水期(3月和12月)的CODMn 质量浓度明显高于丰水期(6月和9月).从空间分布特征看,调查区域的CODMn 质量浓度分为 3 个层次,对应着 3 个聚群.其中,聚群 1 代表了西江干流沿线站位,聚群 2 代表了邻近广州市区的站位,聚群 3代表了珠江珠三角河网中部站位.聚群 2 的 CODMn 质量浓度最高,聚群 1 的质量浓度最低,聚群 3 介于聚群 1 和聚群 2 之间.与其他理化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CODMn 与盐度、电导率及 DO 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总氮、总磷、硅酸盐及叶绿素 a呈极显著正相关.基于 CODMn 质量浓度的水环境评价的季节特征显示,丰水期综合水质评价为 I 类到Ⅱ类水质,而枯水期37.6%的站位未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总体上丰水期水质优于枯水期.空间特征显示,不同区域的水环境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中,西江干流沿线的 Pi 均值为 0.47,水体受污染少,全年水质保持在 I 类到Ⅲ类;广州市区附近的 Pi 均值为 1.21,受污染较重,不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站位占42.7%;河网中部水域的Pi 均值为0.60,仅12.5%调查站位为Ⅳ类水质,其余站位均达到Ⅲ类水质以上.分析认为,径流是影响珠江中下游表层水体 CODMn 季节变动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引起的生产和生活排污是影响该水域CODMn 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基于SOM的乌梁素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649-657

摘要:浮游植物能够产生氧气并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维持其他生命的生存,进而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大意义.为研究寒旱区乌梁素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M),并结合完全连接法, 将乌梁素海浮游植物分为 8 个群落类型,分别为群落Ⅰ (蓝藻 Cyanobacteria-绿藻 Chlorophyta-硅藻型 Bacillariophyta)、群落Ⅱ(蓝藻型)、群落Ⅲ(硅藻型)、群落Ⅳ(硅藻-绿藻型)、群落Ⅴ(硅藻-蓝藻型)、群落Ⅵ(绿藻-硅藻型)、群落Ⅶ(绿藻-硅藻型)、群落Ⅷ(绿藻-硅藻-蓝藻型).分类结果显示,各群落结构的物种组成呈现明显特征,优势种的分布具有显著的规律性.利用 Kruskal-Wallis 方法分析群落类型间环境因子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各群落类型的水深、水温、pH、总磷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透明度、总氮、电导率显著性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对群落类型与其环境因子的分析,结合国内外浮游植物功能群及其生境的研究,发现优势属小环藻(Cyclotella)、舟形藻(Navicula)、衣藻(Chlamydomonas)适应低温、浅水及高营养盐的水域环境;栅藻 (Scenedesmus) 、绿球藻 (Chlorococcum) 、针杆藻(Synedra)适应总氮、总磷浓度均较高的水域环境;而平裂藻(Merismopedia) 、色球藻(Chroococcus)适应高温、深水、总磷浓度较低的水域环境.温度是乌梁素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决定因子,而氮磷比可能是影响群落组成的又-重要环境因子.

雷州半岛东南海域污损浮标的大型藻类658-662

摘要:大型藻类是海洋污损生物群落中的常见类群,其附着会破坏浮标防护涂层,增加浮体重量,增大水流拖曳力,导致腐蚀危害风险升高,甚至可能造成浮标移位,从而缩短相关设施的工作时间.为探讨热带海区冬季浮标大型藻类附着污损状况及其与浮标布设时间的关系,于 2015 年 2 月初,对布设在雷州半岛东南海域 2 个近岸浮标上附着的大型海藻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浸海时间 6 个月的浮标 A,浮体侧面仅附着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和石莼(Ulva lactuca)2 种大型绿藻,而在浸海时间 19 个月的浮标 B 上,共采集到绿藻门的浒苔、肠浒苔(E. intestinalis)、石莼、裂片石莼(U. fasciata)和红藻门的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柔质仙菜(Ceramium tenerrimum)6 个种类.浮体侧面下部和浮底没有采集到大型污损藻类.浒苔、肠浒苔、石莼、裂片石莼为喜强光藻类,繁殖力强,配子或孢子在浮体固着形成-定生物量的种群后,不太喜光的舌状蜈蚣藻和柔质仙菜才出现,表现出先附着绿藻后附着红藻的着生规律,且浮标浸海时间越长,污损藻类的种类越多.浮体水线部位的污损主要由绿藻引发,而红藻则多出现在浮体侧面浸没区域略深的部位,这种格局应与藻类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比例及光线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航标污损生物防治和南海大型藻类生态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广西涠洲岛底栖蛎甲藻(Ostreopsis sp.)的产毒特性研究663-670

摘要:蛎甲藻属(Ostreopsis Schmidt)部分种类可以产生剧毒的海葵毒素(Palytoxins,PLTXs),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而国内迄今尚无关于蛎甲藻毒性的研究报道,因此对采自广西涠洲岛同-种蛎甲藻的两个株系(WZD110、WZD111)进行了产毒特性研究.在小鼠生物毒性实验中,腹腔注射两株藻的毒素粗提取物后,小鼠均出现后腰凹陷、运动减少和抽搐等症状,并于短时间内死亡,呈现明显的 PLTXs 中毒特征.兔血细胞溶血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毒素粗提取物具有延迟溶血的效果,且在加入PLTXs特异抑制剂乌本苷后,延迟溶血活性被抑制.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毒素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WZD110株单位细胞 PLTXs质量为0.348 pg·cell^-1,WZD111株单位细胞PLTXs 质量为0.081 pg·cell^-1,两株系均含有较高浓度的 OVTX-c 和 OVTX-d/e,以及少量的 OVTX-g 和 OVTX-f.文章关于蛎甲藻胞内毒素的报道在中国海域的此类研究尚属首次,可为正确认识和评价蛎甲藻赤潮产生的危害提供参考依据.

畜禽养殖场附近污水中多粘菌素E耐药性肠杆菌的分离分析及内源质粒检测671-675

摘要:畜禽养殖业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了广泛的微生物耐药性问题,研究抗生素耐药菌株可以了解环境中细菌的耐药性情况和抗性基因的传播机制.采集畜禽养殖场周边的污水,分析了污水中多粘菌素 E 耐药性细菌和耐药性肠杆菌的丰度;同时以-株具有较高多粘菌素 E 耐药水平的肠杆菌 R11 为例,首先进行 16S rDNA 测序和抗生素耐药谱分析,然后通过质粒提取、酶切电泳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其内源性质粒等情况.结果表明:在畜禽养殖场周边污水环境中,多粘菌素 E 耐药性细菌占细菌总数的 0.14%~0.35%,多粘菌素 E 耐药性肠杆菌占肠杆菌总数的 1.50%~7.40%,而肠杆菌占细菌总数的 1.13%~2.45%,说明肠杆菌可能是携带多粘菌素 E 抗性基因的主要细菌种类,同时也是养殖业污水中细菌的主要组成部分. 16S rDNA 序列分析确定 R11 是-株 Enterobacter cloacae, 抗生素耐药谱分析 R11 具有多重耐药性,除对林可霉素敏感外,阿米卡星、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 为 10 μg·mL^-1, 阿莫西林的 MICs 为 25 μg·mL^-1,磺胺甲恶唑的 MICs 为 32 μg·mL^-1,氨苄西林的 MICs 为 40 μg·mL^-1,链霉素的 MICs 为 90 μg·mL^-1,而多粘菌素 E 的 MICs最高,达到 96 μg·mL^-1.质粒提取酶切和 PFGE 分离鉴定结果显示,R11 菌株可能有多个内源性质粒.综上所述,R11 菌株具有较高水平的多粘菌素 E 耐药性,并且具有多重耐药性和多个内源性质粒,对于研究多粘菌素 E 耐药性机制具有-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