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论与综述等。
  •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广东省土壤学会;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4-5906
  • 国内刊号:44-1661/X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272
  • 创刊时间:199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11
  • 综合影响因子:1.84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环境学报 2015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鼎湖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pH值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模拟酸雨的响应

摘要:开展酸雨增加对森林土壤酸化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可以为正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氮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依据。以鼎湖山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3种森林类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从2009年6月开始,在自然林里喷施4个不同处理水平的模拟酸雨,即CK(pH=4.5左右的天然湖水)、T1(pH=4.0)、T2(pH=3.5)和T3(pH=3.0);2009年12月─2013年3月对模拟酸雨下土壤pH值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进行长期观测研究。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观测周期内,模拟酸雨没有显著影响松林的土壤pH值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但却显著地降低了阔叶林的这3个指标(P〈0.05),而对混交林的降低程度也接近显著。具体表现为:与CK处理相比,松林、混交林和阔叶林表层土壤pH值在T1、T2和T3处理分别下降了0.01、0.01和0.04,0.01、0.06和0.07,0.04、0.09和0.10;相应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下降了-1.0%、2.7%和0.4%,4.2%、4.4%和13.6%,12.3%、12.6%和18.4%;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则分别下降了0.8%、4.2%和9.7%,5.4%、17.4%和15.6%,12.3%、16.2%和25.1%。这表明模拟酸雨加速了土壤酸化,同时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活性,而从降低的幅度和差异的显著性可看出,3个林型的响应敏感性随森林的顺行演替而增强,处于演替后期的阔叶林敏感性最强。同时,这种处理效应大体上随着模拟酸雨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显著。以阔叶林为例,表现为实验初期,模拟酸雨并没有显著降低其土壤pH值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而在模拟酸雨24、30和36个月后,T3和T2处理的土壤pH值显著低于CK和T1处理(P〈0.05);同样,在模拟酸雨24、36和45个月后,T3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低于CK处理(P〈0.05);这表明模拟酸雨对土壤酸化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是一个逐渐累积的
911-918

云南高原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储量及持水特性

摘要:在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枯落物是联系植被和土壤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重要中间环节,且发挥着重要的水文生态功能。以云南高原退化山地头塘小流域人工林地为研究地点,通过对5种主要林分类型人工林标准地林下枯落物归还量、贮量和土壤持水能力和过程的定量测定,比较分析了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的水文生态功能。结果表明,(1)5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归还量为1 785.69~3 869.42 kg·hm^-2·a^-1;枯落物层总蓄积量为4.68~12.0 t·hm^-2,枯落物归还量和贮量都表现出从针阔混交林到针叶林到阔叶林逐渐降低的总体趋势。(2)最大持水量为11.49~41.02 t·hm^-2;有效拦蓄量为9.92~41.71 t·hm^-2。(3)初始1 h内不同林分类型不同层次枯落物持水量均迅速增大,半分解层枯落物浸泡8 h已基本达到饱和,而未分解层10h基本达到饱和,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对数关系。(4)枯落物在浸水的0.5 h内吸水速率最大,2 h后速率明显减缓。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综合分析得出,华山松(P.armandi)+云南松(P.yunnanensis)+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混交林枯落物持水量最大,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强,其水文生态效应是5种林分类型中最好的。
919-924

不同林龄兴安落叶松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研究

摘要:林地植被和枯枝落叶层共同发挥着森林生态系统所特有的水文生态功能。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Kuzen.)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四种林下枯落物及土壤进行野外实地取样和室内样品处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林下枯落物层表现为随林龄增加总存储量增加,变化在18.02~21.65 t·hm^-2,半分解层的存储量为未分解层的4.8~5.9倍,其中近熟林枯落物半分解层蓄积量所占比例最大为85.3%。不同林龄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均表现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且以过熟林最大。最大持水量为过熟林〉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变动在40.13~75.60 t·hm^-2之间,最大持水率为过熟林〉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变动在5.94%~7.93%之间。不同林龄枯落物有效拦蓄率差异很大,变化在30.18%~422.98%,林龄越大,分解程度越大,有效拦蓄越强,总体未分解层均小于半分解层。有效拦蓄能力也有差异,过熟林表现为最强,总有效拦蓄量达70.57 t·hm^-2,相当于拦蓄7.26 mm的降雨,不论从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还是有效拦蓄量过熟林一致表现为最强。不同林龄枯落物持水过程,在浸泡0.5 h内吸水速率最大,4 h之后减小,8 h时持水量基本达稳定,在整个持水过程中半分解层持水能力均高于未分解层。不同林龄土壤透水性、通气性均比较好。10~20 cm土层表现为随林龄增加而减小,变化在0.48~0.88 g·cm^-3;20~40 cm土层则表现为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变化在1.03~1.41 g·cm^-3之间;各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均表现为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各土层持水性能无论是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还是最大持水量都表现为中龄林最大,随林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并且持水能力浅层均较深层的大。中龄林在10~20 cm土层分别达是162.16、122.07和213.00 t·hm^-2,20~40 cm土层分别达是77
925-931

塔里木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种间关联性分析

摘要:采用2×2联列表,应用方差比率(VR)、χ^2检验、种间关联指标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塔里木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种间关系,测定了8个主要种群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胡杨、柽柳和甘草、骆驼刺重要值较大(49.78%、31.21%、11.99%、11.86%),它们是构成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的优势种。植物群落大多数种对(78.57%)呈中性关联,负关联的种对数(6)多于正关联(0),种间联结松散,物种趋向于独立分布。植物群落总体关联性为显著负关联(0.568 8),不同检验方法对种对间的检验结果均为正负关联比〈1,反映出塔里木荒漠绿洲过渡带正处于不稳定的演替前期阶段,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而演替。乔灌木层为不显著的正关联,而乔灌木-草本层和草本-草本主要物种间呈显著负关联。因此,塔里木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恢复应选择乔灌木作为恢复目标。
932-937

城市化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摘要:以广州市城郊梯度上存留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量化分析城市化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运用生态[火用](Eco-exergy)理论方法,量化揭示土壤生物群落生物热力学结构对城市化的综合响应规律。结果显示,城市化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方向、速率和机制各不相同,可能的影响主要有土壤含水率、铵态氮、有机质、硝态氮以及草本层生物量等。城市化会降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和生态[火用],并加剧干、湿季差异;而适度的城市化干扰可增加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类群数和生态[火用],并减少干、湿季的差异。综合而言,广州近郊和城区残留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生物群落生态[火用]与结构[火用]值均高于远郊区的水平(2.39~2.99倍);南亚热带常绿阔叶土壤生物群落生态[火用]主要由大型土壤动物贡献(〉64.41%),而中小型土壤动物则是结构?的主要贡献者(〉50.00%);不考虑生命周期,土壤微生物对于土壤生物群落生态[火用]与结构[火用]值的做贡献较小。生态[火用]理论方法可以综合度量土壤生物群落的自组织程度,但在具体计量中受到权重因子的有限性制约。
938-946

铁路沿线沙区段植冠种子库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充及其种子活性变化

摘要:通过野外监测和模拟试验,研究了铁路沿线沙区段3种沙生植物未埋藏直立植株个体的植冠种子库种子的季节脱落动态、植冠种子库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充动态及植冠储藏种子的活力和萌发特性。结果表明,(1)在风季即将结束生长季即将开始的时候,铁路沿线沙生植物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的植冠种子库存留着最多的瘦果与头状花序,表现出将种子的脱落延迟到风季结束及雨季来临时的特点。推迟脱落传播体的时间表现为差巴嘎蒿大于冷蒿(A.frigida)和万年蒿(A.gmelinii),即随着沙丘流动性的增强,植冠种子库推迟脱落种子的程度逐渐增强。(2)植冠种子库对植株周围的土壤种子库起到补充作用,且差巴嘎蒿植冠种子库对土壤种子库的最大补充出现在风季结束雨季开始时期(种子成熟翌年5月)。(3)在风季即将结束雨季即将开始时,差巴嘎蒿植冠储藏种子80%以上具有活力,而冷蒿、万年蒿植冠储藏种子中有活力的种子占比不足20%。铁路沿线沙区段沙生植物的植冠种子库使种子的脱落及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充避开风季、迎合雨季,减少了由风季风蚀和沙埋所造成的种子损失,实现了种子的持续供应,同时以这种方式将保持活力的种子延迟至条件适宜时脱落并快速萌发,在一定程度上分摊了种群生存的风险,使种群得以持续繁衍。铁路沿线沙区段沙生植物独特的繁殖对策所反映出的生态功能对铁路沿线沙区段的土壤植被恢复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947-951

三种木质藤本植物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化面积愈来愈少,因此充分利用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成为了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代谢过程,不同植物的光合能力对其生长、产量及抗逆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对城市园林常用木质藤本植物光合特性方面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分析系统,针对城市园林常用的3种木质藤本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 Planch.)和地锦(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开展其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探讨这3种木质藤本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光合能力的差异,旨在为藤本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种木质藤本植物在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羧化效率(CE)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忍冬的净光合速率(Pn,平均值为13.55μmol·m^-2·s^-1、气孔导度(Gs,平均值为5.94×10^-2μmol·m^-2·s^-1、胞间CO2浓度(Ci,平均值为345.00μmol·mol^-1)、水分利用效率(WUE,其值为10.27 mmol·mol^-1)和羧化效率(CE,其值为3.93×10^-2 mmol·mol^-1)等光合参数均高于五叶地锦和地锦。五叶地锦的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羧化效率(CE)均高于地锦。蒸腾速率(Tr)最大的为地锦,其平均值为1.68 mmol·m^-2·s^-1,而忍冬和五叶地锦的平均值分别为1.35和1.10 mmol·m^-2·s^-1。
952-956

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 Hance)叶片形态和生理生态特征对不同光强的响应

摘要: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 Hance)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以紫背天葵组培球茎为材料,通过遮阴网设置3种光照强度,分析紫背天葵叶片形态、生理、营养元素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对光照的响应特征,以期为其人工栽培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紫背天葵的比叶面积和表观量子效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降低,而上表皮厚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尽管高光照(80%自然光照)处理下的紫背天葵叶片具有更高的最大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瞬时水分及光能利用效率,但对照(50%自然光照)下的紫背天葵叶片具有更丰富的总花青素含量(0.4μmol·g^-1)。与对照相比,低光照下(20%自然光照)的紫背天葵叶片最大光和速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及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且总花青素含量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紫背天葵可通过调节自身形态生理特征来适应较高或较低的光照条件,对不同的光环境有较好的适应能力。但从叶片药用成分保持的角度来看,紫背天葵在接近原生境光照条件的50%自然光照下具有更佳的光合作用和花青素合成能力,可作为其人工栽培的参考光照条件。
957-964

不同景观格局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比较研究——以广西北部湾地区为例

摘要:不同景观格局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具有明显的差异。为找到景观格局参数对红树林群落生态系统质量的表征关系,比较不同景观格局下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差异,本研究以广西北部湾地区沙田镇东部地区(山口-北界)和西部地区(沙田-丹兜海)为比较研究区域,在ENVI 4.8软件平台的支持下,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并结合野外采样调查数据,得到两个地区的红树林空间分布格局图和生态系统质量参数。在Fragstats 4.0和ARCGIS 10.0软件平台的支持下,比较分析两个地区景观格局及植物群落、底栖动物、水环境质量等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1)从景观指数来看: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的指数有:斑块数量NP(分别为387、379 plot)、斑块密度PD(分别为192.20、72.17 plot·hm^-2)、边界密度ED(分别为215.85、137.28)、景观形状指数LSI(分别为14.92、13.02)、香农多样性SHDI(分别为1.36、1.15);东部地区小于西部地区的指标有:总面积TA(分别为525.15、201.36 hm^2)、蔓延度CONTAG(分别为66.48、55.57)。(2)从景观结构特征来看,群落的多样性(分别为0.94、0.51)、丰富度(分别为0.40、0.24)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水平结构上,东部地区密度小(0.84 plant·m^-2)、基径大(6.55 cm)、冠幅大(7.16 m^2),西部地区密度大(1.00 plant·m^-2)、基径小(6.43 cm)、冠幅小(6.58 m^2);垂直结构上,东、西部的平均株高和幼苗高度分别为1.39、0.23 m和1.10、0.14 m,东部地区均大于西部地区。(3)从底栖动物的数量、质量和生物量来看,西部地区均大于东部地区,分别为24.7、31.0、155.7和15.3、18.3、92.0。(4)从水环境质量来看,西部地区的透明度、溶解氧、叶绿素a和盐类等指标值较好,其它指标值较差。(5)在一定程度上,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能够表征生态系统质量的
965-971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垦殖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影响研究

摘要:沼泽湿地垦殖对全球碳循环有重要影响,可以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反馈调节作用。土壤微生物学指标是反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最敏感的指示因子,可以在早期反映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情况。以我国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湿地垦殖为水田(15a)和旱田(25 a)3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沼泽湿地垦殖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变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沼泽湿地垦殖为水田和旱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显著降低(P=0.001),其中有机碳平均降低了31.50%、51.38%,全氮降低了49.81%、63.88%,旱田减少量显著高于水田,垦殖后全氮损失量高于有机碳引起土壤质量的下降。湿地开垦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基础呼吸显著降低(P〈0.001),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可利用性下降,微生物活性降低,但开垦后二者在0~10和10~20 cm土层间的差异变弱;微生物熵总体表现为降低趋势,旱田和沼泽湿地0~10 cm土层差异不显著(P=0.728),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05),反映出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的降低;湿地垦殖后,水田土壤呼吸商(q CO2)升高,而旱田q CO2值显著降低(P=0.003),说明微生物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底物基质碳源利用策略发生改变;经回归分析发现,q CO2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微生物对基质碳利用率随土壤质量的改善而降低。
972-977

长期施肥对大麦生育期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商的影响

摘要: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定位试验条件下,关于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特性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少。为探明大麦(Hordaum vulgare L.)各个生育时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大麦-双季稻三熟制种植模式中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商的影响,以湖南宁乡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和化学分析法系统分析了长达28年5种施肥处理之间(化肥、秸秆还田+化肥、30%有机肥+70%化肥、60%有机肥+40%化肥和无肥)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商及大麦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大麦各主要生育时期,长期施肥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微生物商,各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微生物商均随生育期推进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均于齐穗期达到最大值;其中,化肥、秸秆还田、30%有机肥和60%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比无肥增加20.04%、26.47%、45.94%和51.4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比无肥增加12.87%、18.42%、32.16%和36.55%。60%有机肥和30%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微生物商均为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大小顺序表现为60%有机肥〉30%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无肥。各施肥处理大麦产量分别比无肥增产357.6、683.0、721.2和782.1 kg·hm^-2。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商,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提高土壤肥力和增产效果最好。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商可以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978-983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华北潮土酶活性的影响

摘要:酶活性作为土壤肥力监测的关键生物指标,可以灵敏地指示土壤性质的变化,我们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潮土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潮土地力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两个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郑州、封丘)为基础,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耕层土壤(0~15 cm)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探讨24~25年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各种酶活性以及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尽管两个试验地同为潮土,土壤酶活性的差异较大。郑州所有施肥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而封丘施氮钾肥处理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提高了58.3%。(2)在不施磷肥的处理下,氮钾比为1∶1时,NK肥处理的蛋白酶活性较对照提高119%,当氮钾比为2∶1时,NK肥处理的蛋白酶活性较对照降低20%。(3)不同施肥处理均有助于潮土脲酶活性的提高,以有机肥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在郑州和封丘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1.1%和106.4%。(4)长期施肥处理并没有显著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肥可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提高了133.5%。(5)郑州各施肥处理土壤转化酶活性较对照有显著提高,以氮钾肥处理提高幅度最小,为95.5%,秸秆还田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为439%,封丘氮钾处理和有机肥处理的转化酶活性较对照有明显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81.3%和180%。(6)潮土脲酶与碱性磷酸酶、转化酶活性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脲酶与转化酶活性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体来说,与单纯的施用化肥相比,添加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能使土壤酶活性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土壤肥力的稳步提高;NK肥比例对土壤酶产生显著影响。
984-991

施用生物炭肥对黄连木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摘要: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是中国重要的能源树种,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通过黄连木人工林施用生物炭肥试验,探讨了黄连木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对生物碳肥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生物炭肥处理对黄连木生长特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地径、树高、冠幅、比叶面积平均高于对照30.09%、55.08%、23.07%、25.03%,但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生物炭肥对黄连木生长有促进作用,但与施用量相关性不紧密。通过光合试验发现,不同炭肥处理黄连木光合速率Pn值平均高于对照14.25%,除胞间CO2浓度(Ci)外,黄连木叶片的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各处理都高于对照,说明各生物碳肥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黄连木最大荧光效率(Fv/Fm)在不同生物炭肥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T2处理的Fv/Fm值最大为0.750,略高于对照。PsⅡ(Photosystem II)的活性(Fv/Fo)也是T2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平均值比对照增加14.73%,达到3.006。除T2处理的可变荧光Fv值显著高于对照外,其它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在处理间的差异都不显著(P〉0.05)。综合而言,适量的生物炭肥(T2处理)有利于提高黄连木的Pn值以及叶片Fv/Fm和Fv/Fo值,有效改善黄连木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而促进植株生长。
992-997

番茄根区土壤线虫群落变化对生物炭输入的响应

摘要:根结线虫属于线虫群落中的植食性线虫,它们寄生于作物根部,能引起植株根结线虫病,使得染病作物减产严重。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及生物活性都有显著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作物效应对生物炭输入的响应可为全面评价生物炭的农业利用潜力提供依据。通过田间微区试验,将生物炭分别以0.0%(CK)、0.1%(BC1)、0.5%(BC5)和2.0%(BC20)的添加量(质量比)与土壤混合,以探讨生物炭输入对番茄根结线虫病与土壤线虫群落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生物炭输入对番茄生长影响明显,BC1和BC5两种处理番茄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的2749.16 g·plant^-1,分别增加14.97%与12.94%。而在BC20处理中番茄生物量则下降了13.75%。(2)生物炭对番茄作物根部根结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番茄植株根结数逐渐降低。(3)土壤线虫群落丰度随着生物炭添加量增加显著上升,CK、BC1、BC5和BC20处理的线虫总数(以干土计)分别为1 490.0、1 657.8、2 100.2和2 300.2 ind.·kg^-1。(4)生物炭对线虫群落结构影响明显,与CK相比,BC5与BC20处理的食植性线虫比例分别下降了33.4%与41.4%,且与对照处理差异显著。与此相反,食真菌类线虫比例则显著上升,增幅分别达到70.7%与95.5%。在较高生物炭添加量条件下,土壤线虫群落中食植性线虫比例的下降,应该是番茄根结数降低的原因之一。基于以上结果推测,在适当的添加量下,生物炭对番茄作物感染根结线虫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998-1003

北京市29种园林植物滞留大气细颗粒物能力研究

摘要:为研究北京市常用园林植物滞留颗粒物的能力,选择北京市常用园林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9种园林植物进行叶片直接采样、电镜分析、图像处理和统计分析,进而对园林植物滞留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的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29种园林植物叶片表面大部分为PM10,均在94%以上,PM2.5在85%以上,粗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P〉10μm)的数量对总体数量的贡献非常小,均在6%以下;以体积进行统计时,得出PM10的体积在总体积中的比例平均为71.3%,对颗粒物总体积贡献最大,滞留的PM2.5体积占总体积4.22%~26.14%,粗颗粒物的体积占总体积平均为28.7%。(2)对乔灌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进行比较,植物个体之间滞尘能力有很大的差异。雪松(Cedusdeodara)(3.405 g·m^-2)是绦柳(Salix pendula)(0.079 g·m^-2)的43倍,小叶黄杨(Buxusmicrophylla)(6.102 g·m^-2)的滞尘量是紫荆(Cercischinensis)(0.213 g·m^-2)的28倍。(2)对乔灌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进行比较,植物个体之间滞尘能力有很大的差异。雪松是绦柳的43倍以上,小叶黄杨的滞尘量是紫荆的28倍以上。(3)29种园林植物单位叶面积滞留PM2.5能力大小比较:灌木中小叶黄杨(Buxusmicrophylla)滞留PM2.5的能力最强,为1.168 g·m^-2,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次之;乔木中银杏(Ginkgo biloba)滞留PM2.5的能力最强,达到0.225 g·m^-2。(4)29种园林植物整株树滞留PM2.5能力大小比较:乔木中整株树每周滞留PM2.5能力较强的有国槐(Sophora japonica)、银杏(Ginkgo bilob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旱柳(Salix matsudana)、圆柏(Sabina chinensis)和杜仲(Eucommiaulmoides),灌木和藤本中整株树每周滞留PM2.5能力较强的有榆叶梅(Amygdalustriloba)、木槿(Hibiscus syriacus)、钻石海棠(Malus sparkler)、紫丁香(Syrin
1004-1012

大型垃圾焚烧厂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水平、空间分布、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摘要:通过采集珠三角东部某市大型垃圾焚烧厂周边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各样品中Cd、Pb、Hg、As、Cr、Cu、Ni、Zn和Co等9种重金属含量,研究了重金属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范围内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别为Cd(0.183±0.07)mg·kg^-1、Pb(34.8±18.7)mg·kg^-1、Hg(0.081±0.028)mg·kg^-1、As(11.5±9.1)mg·kg^-1、Cr(31.5±19.1)mg·kg^-1、Cu(17.6±12.3)mg·kg^-1、Ni(7.13±4.20)mg·kg^-1、Zn(82.4±44.2)mg·kg^-1、Co(3.37±3.08)mg·kg^-1。其中,Hg和Zn的含量分别超出广东省土壤历史背景值1倍和2倍,其余重金属含量与背景值相差不大。综合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可以将9种重金属分为4类。Cr、Ni、Cu、Co的分布特征极为相似,且相互之间有极显著相关性,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其来源主要为土壤母质。As、Zn、Pb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相似性,但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元素间联系不紧密,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其来源与土壤母质和多种人类活动污染有关。Cd和Hg的空间分布特征均显示这两种重金属与垃圾焚烧厂存在联系,Cd与垃圾焚烧厂存在一定联系,而Hg与垃圾焚烧厂存在较强联系。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该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不高,多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范围为51~269.79,Hg和Cd对RI的贡献率相对较大,分别为52.33%和18.30%。研究表明,垃圾焚烧厂周边表层土壤Hg具有独特的环境污染特征,在垃圾焚烧厂周边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中,Hg污染应受到重点关注。
1013-1021

不同栽培技术对稻季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摘要:2014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苏101为供试材料,设置超高产生产技术、常规生产技术和减肥生产技术3个处理组合,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开展了不同栽培技术下水稻生长季田间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原位监测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对稻季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及其温室效应,以期为稻麦两熟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对策。结果表明:(1)不同栽培技术下水稻生长季CH4排放通量总体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CH4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生育前期,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CH4累积排放量占全生育期排放总量的比例为79.1%~84.5%,而N2O主要在水稻生育中期搁田的时候排放量较大;(2)不同栽培技术对稻季CH4和N2O排放有显著影响,CH4季节排放总量表现为超高产生产技术(423.68 kg·hm^-2)〉减肥生产技术(407.51 kg·hm^-2)〉常规生产技术(195.96 kg·hm^-2),N2O季节排放总量表现为常规生产技术(3.88 kg·hm^-2)〉超高产生产技术(2.96 kg·hm^-2)〉减肥生产技术(2.72 kg·hm^-2);(3)超高产生产技术稻季排放CH4和N2O产生的增温潜势最高(CO2 11 473.6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常规生产技术(CO2 6 055.7 kg·hm^-2)增加89%,比减肥生产技术(CO2 10 998.4 kg·hm^-2)增加4.3%;(4)超高产生产技术在增加水稻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太湖地区水稻生长季的温室效应,但是其单位产量的全球增温潜势低于同样实施秸秆还田的减肥生产技术。
1022-1027

江谷水库鱼类网箱养殖富营养化及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指示作用

摘要:针对肇庆江谷水库开展网箱养殖,近年来出现的水质恶化、水华爆发等问题,对江谷水库的北库区(网箱区)、南库区和大坝区开展了丰/枯水期两季的水质和浮游植物调查,分析鱼类养殖导致的富营养化特征及浮游植物功能群对养殖富营养化的指示作用。网箱区的富营养程度明显高于大坝区和南库区(TSI指数在枯水期分别为59.807〉50.377〉46.212,丰水期为50.363〉46.996〉43.800),网箱区枯水期水体TSI比丰水期高。网箱区浮游植物生物量由枯水期(平均4.061 mg·mL^-1)变为丰水期(平均13.814 mg·mL^-1),浮游植物功能群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差异。(1)在丰水期,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在整体上为适应日混合的NA(鼓藻类)和J、K、F功能群占据优势;网箱区和大坝区的浮游植物功能群比较接近,以泽丝藻(Limnothrixsp.)、浮丝藻(Planktothrixsp.)、微囊藻(Microcystissp.)、小环藻(Cyclotellasp.)等种类为代表的S1、M、C功能群组成;而南库区没有这些优势功能群。(2)在枯水期,水库整体为功能群K、J、C、S1等占据优势,3个区域的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空间差异明显,其中网箱区的特有优势功能群为LO、D、P,以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微小多甲藻(Peridiniumsp.)、针杆藻(Synedrasp.)、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granulata)等种类为代表;南库区的特有优势功能的群为D和X1,以针杆藻、单针藻(Monoraphidiumsp.)、弓形藻(Schroederiasp.)等种类为代表;特有优势功能群G、A在大坝区和南库区都占据优势,以衣藻(Chlamydomonasp.)、长刺根管藻(Rhizosolenialongiseta)等种类为代表。网箱养殖在丰水期对整个库区的影响范围明显扩大。本文数据说明网箱养殖能够显著地导致水库水质快速退化;浮游植物功能群比营养指数TSI能更有效地反映水库生态系统的变化。
1028-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