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4-1661/X 国内刊号
  • 1674-5906 国际刊号
  • 2.1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环境学报是广东省土壤学会;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环境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

生态环境学报 200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镉锌联合诱导金属硫蛋白在鲫鱼肝脏和肾脏中的表达811-816

摘要: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重金属镉(Cd)锌(Zn)联合胁迫对鲫鱼肝脏和肾脏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Cd2+与Zn2+联合胁迫下,鲫鱼的肝脏和肾脏组织中MT质量分数的总体变化趋势较为一致,都是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MT的质量分数在12h时达到峰值,肝脏MT质量分数达(4.84±O.28)~(10.63±0.72)μg·g-1,肾脏MT质量分数达(6.34±0.39)~(12.99±0.52)μg·g-1。从诱导的数量来看,Cd2+与Zn2+联合胁迫下肝脏和肾脏中MT质量分数均高于单独Cd2+试验组中的结果,这表明Zn2+的存在可以增强cd2+诱导鲫鱼组织中MT合成的能力;肝脏在试验后的12h内的增加速率最大为0.16~0.64μg·g-1·h-1,肾脏在试验后的6h内的增加速率最大为0.41~1.70μg·g-1.h-1,表明水体中的cd2+与zn2+联合可诱导鲫鱼组织中MT的合成与表达,且诱导时间主要在12h之内。

镉在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不同种群细胞中的分布及化学形态817-823

摘要:通过营养液培养,以种子分别来自粤北大宝山矿区和惠州博罗非矿区的2个五节芒种群为试验材料,并采用差速离心技术和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比较研究了Cd在2个种群根、茎和叶片中的亚细胞分布及化学形态。结果表明,五节芒2种群各部位的Cd主要富集在细胞壁和以液泡为主的可溶组分,在叶绿体、细胞核和线粒体中的分布较少;2种群根、茎、叶的亚细胞各组分Cd含量由高到低的次序均为:细胞壁组分(F1),可溶组分(F4),细胞核和叶绿体组分(F2),线粒体组分(F3)。Cd在五节芒矿区种群根、茎、叶中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非矿区种群。提高Cd处理质量浓度,对于非矿区种群,Cd在细胞壁(F1)和可溶组分(F4)的分配比例下降,在细胞核和叶绿体组分(F2)与线粒体组分(F3)的分配比例上升;而对于矿区种群,cd在细胞壁(F1)的分配比例上升,在可溶组分(F4)、细胞核和叶绿体组分(F2)与线粒体组分(F3)的分配比例下降,细胞壁对cd的固持作用增强。五节芒2种群根中Cd的化学形态存在着明显差异:低cd(5mg·L-1)处理下,矿区种群根中的Cd以水提取态、氯化钠提取态和醋酸提取态为l手,各占36.41%、28.15%和17.04%,其它形态所占比例较少;而非矿区种群根中的Cd以氯化钠提取态、水提取态和醋酸提取态所占比例较大,各占31.58%、23.15%和20.85%。提高Cd处理质量浓度,矿区种群根中的氯化钠提取态为优势形态,所占比例提高到41.29%,水提取态昕占比例也提高到38.25%,其他提取态所占比例均有不同幅度下降;而非矿区种群根中氯化钠提取态Cd含量比例下降到21.45%,各化学形态的在分配比例卜表现为平均化趋势。因此。细胞壁圊持、可溶组分的液泡区隔化和向活性较弱的结合形态转移可能是五节芒矿区种群�

镉胁迫对龙葵幼苗光合特性和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824-829

摘要:采用模拟镉污染土壤培养法研究了镉对龙葵(SolanumnigrumL)幼苗光合特性及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镉处理显著降低龙葵幼苗叶片色素含量。T1-T4镉处理下,龙葵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降幅分别为4.53%~32.39%、5.12%~29.89%和4.54%~19.82%。随镉处理浓度的增加,龙葵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呈下降趋势,T1-T4镉处理下,分别较对照(cK)下降6.01%~61.71%、17.94%~55.32%和17.68%~68.10%,而胞问C02浓度(ci)则增加8.19%~30.04%。同时,可变荧光和最大荧光之比(Fv/Fm)显著降低。镉处理还导致龙葵植株营养元素吸收紊乱。镉促进龙葵叶片和根系K吸收,对Na吸收影响不显著。同时,镉促进根系Mg吸收,但抑制其向地上部转运。低浓度镉处理促进叶片ca吸收。龙葵根、茎、叶Zn含量随镉处理浓度的提高均表现为低促高抑。根系cu吸收随镉浓度提高而增加,叶片先增后降,各器官Fe含量随镉浓度提高逐渐降低,而根系Mn含量受镉抑制。

镉对小麦根尖细胞的遗传损伤效应830-834

摘要:为了研究重金属镉对小麦是否产生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效应,采用不同浓度镉对小麦根尖处理24、48、72h,统计有丝分裂指数、微核率及染色体畸变率。结果表明,1μmol·L-1镉可提高小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但随镉处理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有丝分裂指数逐步下降;4个时期相比,镉对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的影响较小。微核率随着镉处理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浓度过高时,微核率随着镉处理时间的延长反而有所降低。此外,染色体畸变率也逐步上升,且随镉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其作用效果急剧加大,呈现明显的剂量一效应、时间.效应关系。说明镉可引起小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抑制和染色体损伤,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

邻氯苯酚抑制光合细菌1D生长的毒性效应835-838

摘要:以农药厂排污口下游底泥分离筛选得到的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sp.1D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邻氯苯酚对ID生长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液中邻氯苯酚质量浓度的增加,ID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当培养液中邻氯苯酚质量浓度为800mg·L-1时,1D的生长几乎被完全抑制。菌株1D的脱氢酶活性随着邻氯苯酚质量浓度增加而明显降低,当邻氯苯酚质量浓度为570mg·L-1时,ID的脱氢酶活性下降程度为10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化学品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的标准方法研究了邻氯苯酚对ID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邻氯苯酚对ID生长的安全质量浓度为9.375mg·L-1。通过与湖水中微生物的半致死质量浓度96LC50进行比较可知,ID对毒物邻氯苯酚的耐受性高于自然水体中混合微生物对邻氯苯酚的耐受性。

太湖北部湾多氯联苯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839-843

摘要:采用GC—ECD联用检测技术分析了太湖北部贡湖大贡山(1号点)、小贡山(2号点)与梅梁湖马山(3号点)、拖山(4号点)不同季节10种PCB同系物(PCB28、52、101、112、118、138、153、155、180、198)的含量。其中含量最高的为三氯联苯PCB28与四氯联苯PCB52,占总量的50%。69%,其次分别为五氯联苯与六氯联苯,而PCB180与PCB198基本未检出。不同监测点表现出了季节变化,受“引江济太”调长江水人太湖的影响,贡湖中1号点与2号点监测点夏季PCB总量高于其它季节,而梅梁湖受周围生产及竺山湖大桥入污影响,3号点监测点不同季节PCBs总量变化不显著,4号点监测点春季高于冬季,夏季受高温影响,PCBs总量出现最小值。采用生态风险值与毒性当量法对沉积物中PCBs进行了风险评价。太湖北部湾底泥中PCBs总量较低,未对生态构成严重威胁,但由于这类物质的生态累积效应,其潜在危害仍不容忽视。

汕头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环境因子对PAHs分布的影响844-850

摘要:为了探明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环境因子对多环芳烃分布的影响,野外采集了汕头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样品,实验室内有机溶剂提取、氧化铝硅胶柱净化和气质联用分析了沉积物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CHN元素仪分析了沉积物有机碳和黑碳的质量分数、激光粒度仪分析了沉积物的粒级组成,研究了沉积物有机碳、黑碳和粒度等各环境因子与多环芳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碳与2~3环、4环和总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显著相关(尸〈0.05),表明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对PAHs的分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黑碳与2~3环、4环、5~6环和总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1),表明表层沉积物黑碳的质量分数对PAHs的分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粘粒与2~3环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5),与4环、5~6环和总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O.011,表明表层沉积物粘粒的质量分数对PAHs的分布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各回归方程黑碳的偏回归系数值都是最大,沉积物黑碳的质量分数对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贡献最大,表明黑碳是多环芳烃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化工污染河流沿岸植物对砷、汞的累积作用比较851-855

摘要:采集葫芦岛市五里河沿岸9种常见植物,测定植物及植物根土中的汞砷质量分数,研究了汞、砷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特征,利用迁移系数、富集系数探讨了植物对砷、汞的吸收与富集作用以及可能的耐受机制。结果表明,植物对砷、汞的吸收与富集,因植物种类、部位、金属的类型以及距离污染源的远近而不同。植物根部砷、汞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434mg·kg-1和0.583mg·kg-1;植物叶部砷、汞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888mg·kg-1,0.150mg·kg-1叶汞质量分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水蓼,芦苇,鬼针草,曼陀罗,三棱草,苍耳,稗草,滨藜,辽东蒿;根汞质量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三棱草,曼陀罗,滨藜,稗草,辽东蒿,芦苇,鬼针草,苍耳,水蓼;叶砷质量分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水蓼,滨藜,鬼针草,苍耳,芦苇,三棱草,曼陀罗,稗草,辽东蒿。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苍耳(Xanthiumsibiricum Patr.)、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滨藜(Atriplex patens)对砷的吸收、富集效果较好;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对汞的转移能力较强。芦苇、鬼针草、水蓼等植物向地上部转移As、Hg的能力较强,可选做植物提取方式的污染土壤修复。

武汉月湖水体营养物质的分布与硅藻的生态指示856-864

摘要:通过对武汉月湖2007年1-12月水体理化指标(电导率、溶解氧、pH值、水温、透明度、无机氮、无机磷、可溶硅)、生物指标(硅藻、蓝藻、叶绿素a)的监测,结果表明:月湖水体中无机氮、无机磷含量较丰富,可溶硅含量较低;月湖水体初级生产力较高,湖泊中蓝藻密度远大于硅藻密度;月湖水体中浮游植物与生境因素有着复杂的生态网络关系。月湖水体营养盐结构不合理,在硅藻消亡后,湖泊水域中的营养组合(丰富的氮与磷,但缺乏可溶硅),这种特殊生境刺激蓝藻的生长,进一步导致硅藻的减少,使月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转变成蓝藻类。可溶硅在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型向蓝藻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溶硅起始浓度水平不仅决定硅藻生产量最大值的程度,而且制约着硅藻持续时间,补偿湖泊可溶硅可能是防治湖泊富营养化的新路。

增强UV-B辐射下一氧化氮对小球藻氮素代谢和类囊体的保护作用865-868

摘要:由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辐射不断加强,生物生长受到了威胁。UVoB的增强改变了生物体赖以生存的环境,影响了藻类生物生长,抑制了其光合作用。以BG11为培养基,在室内培养的条件是光照强度为60μmol·m-2·s-1(昼夜比为12h:12h),温度为26℃,研究了一氧化氮(NO)在增强UV-B(强度为0.2J·m-2·S-1)辐射下的对小球藻的作用。测定了小球藻的硝酸还原酶(NR,nitrate reductase)、亚硝酸还原酶(NiR,nitrite reductase)、谷胱甘肽还原酶(Gs,glutamine synthetase)、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Glutamine aminotransferase)的活性变化,并对小球球藻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在增加UV-B辐射下,一氧化氮能够提高其氮素代谢酶类活性,保护内囊体膜避免UV-B的损伤。结论是UV-B辐射下一氧化氮对小球藻具有保护作用。

重污染河道浮游动物种群的特点869-873

摘要:苏州城市河道水情复杂,氮磷浓度较高,属于重污染的滞流水体。通过对试验区南园水系为期1a的调查研究表明:该河段共有浮游动物33种,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类24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1种。各河段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678ind·L-1,生物量为56.028mg·L-1。从种类数来看,轮虫类大于原生动物大于枝角类大于桡足类。从密度看,全年平均以轮虫最多,其次为原生动物,桡足类最少。从生物量看,以枝角类最高,桡足类次之,原生动物最少。从季节变化来看,春夏季较多,秋冬季较少。优势种为轮虫类和枝角类,这些种类极耐有机污染,耐低溶氧。在苏州古城区重污染河道中,浮游动物的总量与水体理化指标及浮游植物的数量等均没有线性相关性(差异显著,p〈0.05),这可能与苏州城市河道污染较重有关。城市河道特殊的水域环境决定了浮游动物种群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都有其特殊性。探讨了重污染的城市河道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特点,提出了控制某些优势种群发展的设想,为改善河道水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羧甲基纤维素钠基复合调湿材料的制备与性能874-879

摘要:调湿剂能依靠自身的吸放湿性能改变空气里的湿度。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基质,从调湿性能筛选出氯化镁和氯化钙两种中性无机盐,采用单因素法确定基质和无机盐的最佳配比为m(基质)∶m(无机盐)=1∶1,挤条烘干得调湿剂A和B。调湿剂A和B在高湿度(70%RH)下有良好的吸湿性能,吸湿量分别达到33%和67%,高于普遍采用的干燥剂硅胶,5h基本达到放湿平衡。在调湿剂的外面包裹金属氧化物二氧化锰得复合剂,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微量的甲醛具有一定的吸附效果,在72h内将初始质量浓度为1000μg·m-3的甲醛降到216μg·m-3。且实验表明复合剂仍有较高的吸湿量。

污泥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PAHs、PCBs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880-884

摘要:为了解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各填埋时期污泥中PAHs、PCBs的含量变化情况,探索影响PAHs、PCBs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矿化污泥的农用资源化提供科学依据,对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填埋400d污泥中PAHs、PCBs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各填埋时期PAHs的浓度范围为6.645~10.008mg·kg-1,且随填埋时间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PAHs化合物主要以4个苯环以上的化合物为主,而小于3个苯环的PAHs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各填埋时期污泥中的PCBs含量随填埋时间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浓度范围为15.655~25.569μg·kg-1,远低于国家规定的0.2mg·kg-1的污泥农用标准。填埋初期污泥中PCBs主要以3-Cl和5-Cl化合物为主,填埋后期,2-Cl化合物大大增加,占总的PCBs含量的大部分。影响PAHs、PCBs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物对PAHs的降解转化。根据污泥中各污染物的含量对污染物进行源解析表明,污泥中PAHs主要来源于炼油厂、炼焦厂、煤气厂、冶炼厂和沥青厂等排放的废水。化工、木材加工、电器等工业污水是污泥中PCBs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沉积物及其主要组分吸附双酚A的影响885-890

摘要:采用吸附实验、选择性萃取技术研究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对表层沉积物(生物膜)吸附双酚A(BPA)的影响规律,及CTMAB不同加入条件下对表层沉积物(生物膜)选择性萃取(铁氧化物、锰氧化物、有机质)后的组分吸附BPA的影响。CTMAB对表层沉积物(生物膜)吸附BPA起到促进作用,且随着CTMAB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增强 CTMAB掺杂顺序对表层沉积物吸附BPA的影响较小,但对生物膜吸附BPA的影响较大 CTMAB的引入导致BPA在选择性萃取后的表层沉积物(生物膜)组分上的吸附量显著增加,并且CTMAB对表层沉积物(生物膜)吸附BPA的促进作用远大于表层沉积物(生物膜)自身主要组分理化性质的影响。选择性萃取证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引入能降低BPA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能力。

腐殖酸对铊污染土壤中铊形态和分布的影响891-894

摘要:选用云浮含铊硫铁矿周围冲积土壤为供试样品,在土样中投加不同比例腐殖酸,采用连续浸提法对比研究了外源腐殖酸对受铊污染土中的铊不同形态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腐殖酸投入比的加大,酸可交换态含量明显下降,Fe/Mn氧化物结合态反之,有机质结合态与Fe/Mn氧化物结合态雷同,残余态几乎无变化 腐殖酸对酸可交换态铊分配比率最高为13.6%~30.5%,分别是有机态铊和Fe/Mn氧化态铊的2.8~15.1倍和2.8~3.7倍。结果说明腐殖酸有降低冲积土壤上有害活动态铊的功能,其作用机制在于腐殖酸具备的络合(螯合)能力和胶体特性。研究确认,腐殖酸可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优质材料。

污泥中锌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评价895-898

摘要:以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等四种土壤酶为考察指标,研究了重金属Zn浓度为0~6000mg·kg-1时对水稻土和施加污泥的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堆肥施入土壤后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磷酸酶的活性,同时还能缓解外源金属Zn对土壤酶的产生的抑制作用。4种酶对Zn抑制作用的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受到的抑制作用可以用sigmoidal剂量-效应模型表征和计算生态剂量值,将过氧化氢酶作为评价施泥土壤Zn污染程度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土法炼锌区废渣重金属固定研究899-903

摘要:黔西北土法炼锌形成大量的废弃地,废渣重金属Zn、Pb和Cd全量分别为:7521、5365和53.4mg·kg-1,废渣的pH值为8.53,当地的背景土壤的pH值为5.39。重金属污染是当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土地复垦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目前来说防止重金属的迁移扩散显得尤其必要。用优级纯硝酸调控废渣的pH值检验pH值降低时废渣重金属释放程度 用碱石灰、活性炭、粉煤灰和有机质对重金属进行吸附 野外用碱石灰、纯碱和烧碱在土法炼锌区对废渣释放的重金属进行吸附。结果发现废渣重金属Pb、Zn和Cd随pH值降低而释放,Cd和Zn的释放量较大,pH值是影响重金属迁移扩散的重要因子 碱石灰、活性炭、粉煤灰和有机质对重金属吸附能力的比较得出碱石灰的吸附效果最好 野外实验进一步发现碱石灰固定重金属稳定性好、吸附性强。黔西北土法炼锌区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区分布,碱石灰来源广,用作废渣重金属释放的固定材料相对经济实用。

不同比例钾锌共存对土壤镉有效性的影响904-908

摘要:单一施用钾或锌肥会改变污染土壤中镉的有效性,但钾与锌共存对镉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和转化影响效果尚待明确。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赤红壤上2种镉污染水平下,施用不同比例钾、锌对小油菜(Brassica campetris Lvar.Conmuni)生物量、镉吸收量及土壤溶液中镉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钾、锌以不同比例与镉共存时并不会对赤红壤上小油菜的生长产生明显影响 增加共存体系中锌的用量,土壤溶液中镉的质量浓度明显升高,而小油菜植株镉含量明显降低。低、高镉污染赤红壤上,钾、锌共存摩尔比例为4∶1时,土壤溶液中镉的质量浓度较对照分别增加189%和159%(两季平均值) 小油菜体内镉含量较对照平均分别降低26.0%和34.9%。在低镉污染赤红壤上,钾、锌施用量与小油菜体内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高镉污染赤红壤上,锌施用量与土壤溶液中镉的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中轻度镉污染土壤上,小油菜钾、锌肥最佳施用比例为4∶1。钾、锌以不同比例施入土壤时,锌施用量多少是控制土壤镉有效性高低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