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4-1661/X 国内刊号
  • 1674-5906 国际刊号
  • 2.1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环境学报是广东省土壤学会;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环境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

生态环境学报 200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具有短水力滞留的小型富营养化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动态1319-1326

摘要:竹仙洞水库是珠海市对澳门直接供水的水库,也是拱北水厂的重要的水源地。于2006年4月到12月,每2月一次调查了竹仙洞水库水文、水质和浮游植物分布,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动态特征。浮游植种类不多,5次采样共检到61种。在丰度上,浮游植物主要以衣藻(Chlamydomonas sp.)、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游丝藻(Planktonema sp.)和隐藻(Cryptomonas sp.)等优势利,为丰,在生物量上以绿藻和硅藻为优势类群。蓝藻在竹仙洞水库的相对优势并不明显。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竹仙洞水库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关系分析,环境因子中的pH值、水位、正磷和水力滞留时间对浮游植物的分布影响最大;而透明度和降雨量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从种类分布状况看,衣藻、游丝藻、隐藻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敏感性明屁高于其它种类,这些种类的相对丰度在低温、低水位和较长水力滞留时间的4月份较高;硅藻门的商链藻(Melosira spp.)、菱形藻(Nitzchia sp.)和裸藻门的梭裸藻(Euglena acus)3利,细胞体积较大的种类分布主要受降雨量和透明度的影响,在6月、8月和12月具有较高的相对丰度。与其它热带-亚热带富营养型水库相比,竹仙洞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具有利,类相对较少、以绿藻丰度较大的特点;直径在20um以上的鞭毛绿藻和丝状绿藻以及细胞较小的硅藻门的小环藻是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短水力滞留时间是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动态变化的关键控制因子。

铁浓度诱导的三角褐指藻生长和生化组分变化1327-1333

摘要:采用试验生态学方法,以海洋硅藻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研究材料,设置一系列铁浓度处理(3.15mg·L^-1、6.30mg·L^-1、9.45mg·L^-1、18.90mg·L^-1和34.65mg·L^-1),着重测定藻液光密度(OD450)、比生长率、藻细胞密度、藻生物量、叶绿素含最和蛋白质含最等生理生化指标,探讨铁浓度对海洋微藻生长特性和生化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铁浓度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状况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三角褐指藻经培养48h后,不同铁浓度下的藻液光密度(OD450)存在显著的差异.6.30mg·L^-1铁浓度下的藻液光密度值(OD450)最高,而随着铁浓度的进一步升高,藻液光密度值(OD450)却明显降低;比生长率和藻细胞密度在3.15mg·L^-1到9.45mg·L^-1铁浓度范围内随着铁浓度升高而增大(最大值分别约为0.609d。和1200×10^4cell·mL^-1).但高于9.45mg·L^-1的铁浓度皿著降低了比生长率和藻细胞密度;在试验所设置的铁浓度范围内,藻生物最表现出随铁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的趋势,34.65mg·L^-1铁浓度下的藻生物量高达0.460mg·mL^-1。同样地,微藻叶绿素a含最和蛋白质含量也明显地受到铁浓度的影响。在3.15mg·L^-1到18.90mg·L^-1铁浓度范围内,叶绿素a含最逐渐增高(最大值为2.41mg·L^-1);同样地.蛋白质含量在9.45mg·L^-1铁浓度下达到最大值(0.153mg·mL^-1),而随着铁浓度的逐渐升高,叶绿素和蛋白质含最却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表明,铁浓度诱导海洋微藻的生长及代谢发生变化,一定较高浓度的铁显著地促进了藻细胞的生长繁殖和藻细胞化学组分的转化和积累。这些发现将有利于加深认识铁浓度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进一步明确赤潮爆发的生理生态机制,从而有助于人们采取有效的预测、预防和管理措施以降低赤潮的危害。

鲢鱼、芦台鲌鱼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控制作用1334-1337

摘要:利用室内受控生态系统实验,研究鲢鱼和芦台鲌鱼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控制作用。对各受控系统中藻类与浮游动物的统计数据及理化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的统计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密度下放养滤食性鲢鱼是可以起到控藻作用的。一定密度的芦台鲌鱼与水生植物联合养殖也会起到控藻作用。放养鱼类控藻都要在适当的密度下,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控藻效果。研究还发现,鱼类的放养会使水体中蓝藻在浮游植物中的比例增大。

不同氮磷浓度对盘星藻生长的影响1338-1341

摘要: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而营养因子是引起水华的重要元素。文章通过实验室配水来模拟在不同氮、磷浓度下盘星藻(Pediastrum sp)的生长情况。共设置了6个氮质量浓度梯度:0.1、0.5、0.9、1.3、1.7、2.1mg·L^-1对盘早藻的生长影响,在1.7mg·L^-1的氮质量浓度下盘星藻的相对增长常数Km=0.84。设置6个磷质量浓度梯度:0.01、0.03、0.07、0.10、0.14、0.19mg·L^-1对盘譬藻的生长影响,在0.14mg·L^-1的磷质量浓度下盘星藻的最大比增长率为umax=0.83。从水质指标变化看,pH和DO对细胞的生长状况有一定的预先指示作用;浊度与细胞生长状况呈正相关关系,在氮质量浓度影响下电导率与细胞生长状况呈正相关关系,在磷质量浓度影响下电导率与细胞生长状况呈负相关关系。

光照对菹草(Potamogeton cripus)幼苗生长发育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1342-1347

摘要:用遮光法获得5%、1%、0.5%、0.1%、0.05%全光照共5个不同光照强度的水体,将菹草(Potamogeton cripus)萌发幼苗置于上述水体,观测幼苗生长发育状况,并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测定其光合荧光特性。结果表明:(1)不同光照强度对菹草幼苗生长发育影响显著;随光强减弱,菹草幼苗株高、叶片数、生物量增长率显著降低(P〈0.01);(2)菹草幼苗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随光强减弱而降低,实验第16天时,0.5%、0.1%、0.05%实验组Fv/Fm值仅为对照组的65%、53%和42%;(3)随光强减弱,幼苗吸收光能用于光化学电子传递的份额(qP)减少,第16天时,0.5%、0.1%、0.05%实验组的qP值为对照组的68%、67%、53%;(4)光强减弱导致0.5%实验组qN先升高后降低,0.1%、0.05%实验组的qN值则表现出显著下降趋势,表明幼苗在较低光强条件下,叶片PSII光能转换效率显著下降,进入PSII光化学过程的激发能减少,热耗散激发能也相应减少;(5)光强减弱导致电子在光合链中的传递速率(ETR)显著下降,第16天时,1%、0.5%、0.1%、0.05%实验组ETR分别为对照的70%、63%、56%、36%,导致参与CO2的电子减少,光合作用降低。快速光响应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幼苗ETRmax随光强减弱呈下降趋势,光响应能力随光强的减弱显著下降。

鄱阳湖区洲滩底质有机氯农药的垂直污染特征1348-1353

摘要:为了解鄱阳湖区滩地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以南矶山滩地为研究现场,采集底质沉积柱状样品38cm,按每2cm厚度将底泥分样。采用索氏提取方法(Soxhlet Extraction,SE)和气相色谱法,分析底质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底质中HCHs、DDTs的平均值分别为1.198ug·kg^-1、34.393ug·kg^-1,符合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GB15618—1995)。HCB、PS检测均值分别为2.332ug.kg^-1、26.613ug·kg^-1。HCHs及DDTs的垂直污染研究中,表现出较明显的年代分布特征,6-HCH在1982年出现最大的峰值(6.750ug·kg^-1),P.P'-DDD在1953、1987年有两个较明显的峰值,这与我国六六六、滴滴涕农药的投产及禁用时间相关。PS在1961、1999年前后出现两个高峰,这与鄱阳湖地区杀灭血吸虫使用五氯酚钠的量的变化有关。鄱阳湖洲滩五氯酚钠酒药区域不能作为绿色食品生产的基地。

红枫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Zn的赋存形态及季节性变化特征1354-1361

摘要:通过对贵阳市红枫湖中溶解态锌、颗粒态锌及颗粒态锌中不同结合形态的研究,探讨了红枫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锌的主要赋存形态与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发现,红枫湖总锌的质量浓度为0.72ug·L^-1~13.04ug·L^-1,污染较轻。红枫湖南湖总锌全年均高于北湖,主要是位于南部的羊昌河输入所致。红枫湖水体中锌的主要赋存形式是溶解态锌(占总锌的70%1;颗粒态中AEC(吸附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结合态锌是最主要的赋存形式(占颗粒态锌的72%)。溶解态锌含量夏季低而冬季高,主要是因为夏季生物吸收与吸附、以及冬季沉积物孔隙水向上覆水体的释放。颗粒物中有机结合态锌的变化主要受湖泊藻类繁殖的影响。

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1362-1368

摘要:以太湖东北部梅梁湾、胥口湾、贡湖沉积物中重金属为研究对象,研究各湖区沉积物中As、Cd、Cu、Pb、Zn含量的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沉积物间隙水温度、pH、Eh值以及沉积物有机质、总氮、总磷、粒径等理化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其年际的变化与其污染状况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梅梁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9月,其他两个湖区的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受到温度、pH值、Eh值等物理因素的影响,且与温度、pH值和Eh值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沉积物有机质、总氮、总磷、粒径等因素也会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产生影响;有机质含量与重金属含量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粒径与重金属含量呈正相关,总氮、总磷与重金属含量呈负相关。

黄海近岸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来源解析1369-1375

摘要:采集了黄海近岸(日照岚山海域)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分析了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结果显示16种PAHs含量范围在76.384~27512.023ng·g^-1,平均值为2622.576ng·g^-1。低环PAHs组分所占比重较大,中高环PAHs相对较小。利用比值法定性解析PAHs的来源,初步判断PAHs可能来自燃煤、燃油、焦化、柴油泄漏等污染源。进一步引用相关源成分谱,应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8.2)对PAHs的来源进行定最解析,拟合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主要来源为燃煤源、燃油源(主要为柴油燃烧)和焦炉源,其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3.99%、25.57%和13.97%。

逐级分离法提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1376-1380

摘要:采用选择性化学萃取剂对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质、铁,锰氧化物进行逐级分离,并依据斯托克斯(Stokes)法则提取其中的粘土矿物,以达到逐级分离的效果。利用TOC测定法和火焰原子吸收法(FAAS)定量分析并验证沉积物中碳酸盐、有机质和铁、锰氧化物的去除效果;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考察粘土矿物的主要成分和提取效果。结果表明,有机质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铁、锰氧化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90%和77.92%,占可萃取态铁、锰的绝大部分;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主要成分为伊利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和高岭石,非粘土矿物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正长石,沉积物提取粘土矿物前后的XRD以及ESEM谱图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粘土矿物的提取效果。

城市水环境生物修复试验研究1381-1384

摘要:为了摸索城市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对因用于城市防洪排涝而遭受严重污染的广州市玉翠湖进行了生物修复研究。研究中,采用Probac生物促生营养剂对湖泊进行了为期40d的围栏投药试验,结果表明,投加5~10mg·L^-1的Probac制剂,经过10-15d的启动周期后,水体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在治理后期持续维持0.5~2.5mg·L^-1的投加量投加时,可以起到抗排涝污染和迅速恢复水体水质的效果。治理后的玉翠湖水体COD由不加处理条件下的50.0-60.0mg·L^-1降至12.9~30.5mg·L^-1,在无防洪排污入湖时,水体COD维持稳定,最大去除率达到71.9%,在防洪排污入湖时会引起水质的波动,COD平均去除率为34.0%;BOD由20.0~24.0mg·L^-1降至6.7~10.4mg·L^-1,无防洪排污时最大去除率为69.8%,防洪排污时平均去除率为55.3%;氨氮由0.9~1.1mg·L^-1降至0.6~0.7mg·L^-1,最大去除率36.5%;总磷由0.23-0.45mg·L^-1降至0.14-0.17mg·L^-1,最大去除率40%。研究表明:对于已彻底截污的城市景观湖,Probac制剂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效果。

不同水生植物对滇池入湖河道污水净化效能的比较1385-1389

摘要:有关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研究已有广泛报道,但现有成果多来源于静态的室内研究,所用植物多为牛活型接近的物种。为了比较不同生活型植物对河道污水的原位净化效果差异,构建了市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马尾草(Equisetum fluviatile)、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 Michx)和狐尾藻(Mypqophyllum verticillatum L.)等4种不同生活型水牛植物组成的水生植物塘系统,研究塘中不同植物对滇池入湖河道污水中氮、磷等指标去除效能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抗水力冲击负荷能力,能适应河道污水水质和水量均不稳定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对污水中CODCr、NH3-N、NO3-N、TN和TP等指标均有去除作用;但各种植物对不同指标的去除能力有较大差异,其中浮水植物水芹菜和沉水植物狐尾藻综合净化效能较强。整个植物塘系统对CODcr的去除率最高,达到41.4%;而对NO3-N的去除率最低,只有5.7%。研究成果对滇池入湖河流及其它类似污染水体的生态治理具有示范作用。

有机废水制取氢气及COD的去除1390-1393

摘要:针对当前能源紧缺以及有机废水治理和回收再利用的需求,采用驯化的河底污泥发酵模拟有机废水,研究了不同有机废水制取氢气和去除有机物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糖源质量浓度均为1.67g·L^-1、废水体积为300mL、pH=5.5、0=40℃时,糖源为葡萄糖、蔗糖和淀粉的三种有机废水总产氢气量分别是309.36mL,318.18mL,8.20mL,含蔗糖的废水总产氢气量最高。含蔗糖和葡萄糖的废水COD去除率分别是78.00%和76.92%,而含淀粉的废水COD去除率仅为55%。此外,废水产氢规律与从污泥里筛选出的产氢菌生长曲线有密切的关系。厌氧发酵产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底物种类、底物浓度、pH值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用驯化的污泥来发酵含糖浓度较高的有机废水,不仅可以收集到大量的生物质能氢气,而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机废水污染环境的问题。

新型曝气式清洁等离子体技术降解水中的苯酚1394-1398

摘要:苯酚类化合物是一类毒性较强的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研究了近几年新兴的一种等离子体降解水处理技术降解苯酚的效果,比较了接地极曝气式反应器和放电极曝气式反应器,考察了多种因素对曝气式高压脉冲放电等离子体降解水中苯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脉冲电压峰值和放电频率、减小气体的流量和针板间距等均可提高降解效果。接地极曝气式反应器和放电极曝气式反应器的最佳参数分别为:空气流量Q=O.18m^3.h^-1,放电电压±20kV,放电频率100Hz,5mm极板间距;空气流量0=0.032m^3.h^-1,放电电压±18kV,放电频率50Hz,5mm极板间距。苯酚最高降解率分别能达到68.7%和40.1%。

钇施主掺杂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对久效磷的降解1399-1402

摘要:介绍一种用氧化二钇对TiO2进行施主掺杂来改善TiO2的光作用范围的方法,并研究用该方法制备的掺杂二氧化钛对久效磷的降解情况。钇离子以草酸盐化合物形式按比例掺杂到草酸氧钛酸中,经过结晶析出针状钇掺杂草酸氧钛酸晶体,再经过热分解和焙烧获得钇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粉体。钇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粉体中金红石矿型TiO2和锐钛矿型TiO2都分别控制为质最百分数45%和55%左右,粒度分布在0.2-0.5um范围,颗粒接近球形,掺钇杂量为质量百分数0.2%时光催化效果较佳,日光灯降解6h后,久效磷的无机磷回收率达到质量百分数96.4%。

剩余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氮的转化规律与计量关系1403-1406

摘要:以某采用A/O生物处理工艺水质净化厂排出的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18组棕色消化瓶,定期测试污泥中TCOD(总化学需氧量)、SCOD(溶解性化学需氧量)、TSS(总悬浮固体)、VSS(挥发性悬浮周体)等指标,分析这些指标与上清液中各种形态N元素的变化关系,讨论了N元素变化与各指标的计量关系。结果表明:剩余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总氮的损失的主因是上清液中氨态氮的挥发,同时也存在因硝化、反硝化作用而导致的总氮损失。氨态氮与VSS减少、SCOD增加呈显著线性相关,而总氮变化与它们的相关性相对较差。总氮每损失1mg的同时,其它指标变化情况为TSS损失约计24.0mg,VSS损失约计34.0mg,TCOD损失约计680mg,SCOD增加约计44.0mg,氨态氮增加约计0.40mg。

垃圾渗滤液有机组分和氨氮在孔隙介质中的迁移特征1407-1410

摘要:通过室内土柱淋滤模拟实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组分(用CODcr表示)和氨氮在不同含水介质中的迁移规律和特征,并通过实验数据计算了延迟因子、CODcr衰减率和氨氮的单位质量介质吸附量等参数。结果显示,CODCr在中砂、细砂和粉土中迁移的延迟因子分别为1.13、1.23和1.24,表明有机物在三种实验介质中只发生轻微的延迟作用;CODcr在三种介质中的自然衰减率分别为50.8%、55.2%和64.8%;氨氮的迁移由于吸附作用发生明显的延迟,其在上述一种介质中迁移的延迟因子和单位质量介质吸附量分别为3.30和194mg·kg^-1、3.91和223mg·kg^-1,以及5.12和280mg·kg^-1;饱和条件下渗滤液中的氨氮较难发生硝化作用。上述结果可为评价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供技术参数。

模糊数学在丹河水环境综合评价中的应用1411-1414

摘要:根据模糊数学的方法,将隶属函数和隶属度等概念引入丹河水环境评价中,用矩阵分析的方法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式。建立评价因子的因子集、评价集、隶属函数和权重集等模糊集合,对丹河进行了分类和质量标准的划分,根据各污染因子对水质的影响差异确定其权重,对丹河流域水环境模糊综合评价,采用了最大隶属度原则和加权平均原则相结合。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好的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