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4-1661/X 国内刊号
  • 1674-5906 国际刊号
  • 2.1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环境学报是广东省土壤学会;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环境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

生态环境学报 200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煤炭生物脱硫正交实验研究459-465

摘要:通过对取自城门山,杨桃坞,德兴和云南的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的生理活性的研究比较,选取了氧化活性较好的德兴菌种做正交试验。应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浸出时间,煤浆质量分数,pH值和接种量这4个因素的组合作用对煤炭生物脱硫效果的影响。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脱硫效果的影响有很大差异。在所研究因素的水平范围内,浸出时间对煤脱硫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影响率达到74.21%;pH值对煤脱硫效率的影响也很显著,影响率为16.80%;接种量对煤脱硫效率的影响较为显著的,其影响率仅为5.27%; 煤浆质量分数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率最低,仅为1.78%。通过对正交试验的实验结果的直接观察,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获得了三个可能的最优方案。其中通过实验结果直接观察得到的最优方案的脱硫率可达63.8%。

生物与化学表面活性剂对多氯联苯的协同增溶作用466-470

摘要:采用室内序批试验比较研究了单一的生物/非离子化学表面活性剂(SAA)与生物-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对商业用多氯联苯(PCBs)Aroclor1242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L)对Aroclor1242的增溶作用要高于三种非离子SAA,三种非离子SAA对Aroclor1242的增溶作用顺序为POE(6)〉POE(10)〉Brij35,与其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呈负相关; 鼠李糖脂与非离子SAA对Aroclor1242的增溶存在协同效应,混合表面活性剂溶液中Aroclor1242的摩尔增溶比(MSR)、胶束相/水相间的分配系数(Kmc)均大于对应的单一表面活性剂,其协同增溶作用顺序为RL-Brij35〉RL POE(10)〉RL-POE(6),协同增溶作用的大小与其中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呈正相关。

α-MnO2/水界面磺胺嘧啶的氧化降解动力学471-477

摘要:通过反歧化合成α-MnO2,并以α-MnO2为氧化剂,研究了不同锰氧化物剂量、不同磺胺嘧啶初始浓度和不同pH值下α-MnO2/水界面磺胺嘧啶的氧化降解动力学,并讨论了不同的反应条件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α-MnO2可以有效的氧化降解甚至矿化磺胺嘧啶,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25℃,pH4.6的反应条件下,反应120min后,11.5mmol@·L^-1的α-MnO2对0.02mmol·L^-1磺胺嘧啶去除率达到99.98%。α-MnO2剂量和磺胺嘧啶的初始浓度均与磺胺嘧啶氧化降解的动力学常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因子分别为0.67和0.18,相关系数R分别达到0.9961和099979;而磺胺嘧啶的降解动力学常数与体系的pH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因子为-0.25,相关系数R达到0.9975。初步探讨了锰氧化物氧化降解的胺嘧啶机理。研究表明,土壤及沉积物中的锰氧化物可以有效促进其中残留抗生素类药物磺胺嘧啶的降解消除过程。

活性炭及不同土壤吸附-超临界CO2再生四氯乙烯的特性478-483

摘要:为解决干洗店等清洗行业排放的含四氯乙烯(PCE)三废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发一种使用经济、适用、有效且无污染的处理技术,需要收集相关的基础参数。文章研究了活性炭及兰州市的三种不同的土壤对水中PCE吸附特性及超临界CO2再生活性炭及土壤萃取回收PCE的特性,结果表明,活性炭与土壤吸附水中PCE达到平衡的时间均为7d,吸附等温线均可用Frcundlich等温式拟合,且有较好的相关性; 活性炭与不同土壤对PCE吸附能力差异较大,吸附能力由大到小为活性炭〉林土〉灌淤土〉黄绵土,且土壤的吸附能力与土壤有机质、含水率及pH值关系密切;超临界CO2再生活性炭与土壤回收PCE,分别在35℃、20MPa和60℃、20MPa这样不太苛刻的条件下通过调整S/F值可获得较高的回收率,为PCE的污染治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回用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484-488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对污染物减排和中水回用的需求,采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碑,研究了处理效果和工艺条件。结果表明:SMBR是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的简单高效的工艺方法,SMBR膜出水COD〈20mg·L^-1,BOD5〈1mg·L^-1,NH4^+-N〈1mg·L^-1,出水无悬浮物,可以达到城市杂用水回用标准。同时,SMBR对总氮、总磷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污泥指数稳定在78~115,污泥龄可达40-60d,保征了系统内污泥质量浓度;通过控制合适的气水比25:1~60:1、采用间歇出水方式等工艺操作条件可以保持良好的污泥特性并可延缓膜污染,延长膜的使用寿命,提高SMBR对污水处理的效率。

锰离子非均匀掺杂TiO2薄膜电极光电催化测定COD489-494

摘要:COD是水体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对于COD测定方法主要是高锰酸钾法和重铬酸钾法,这些方法的测定工艺相对繁杂。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分步控制工艺制备锰离子非均匀掺杂二氧化钛的薄膜电极,并用该薄膜作为光电催化电极测定COD。在三电极体系中,比较该薄膜电极与纯二氧化钛薄膜电极对于氧化丁二酸、乙醇、邻苯二甲酸氢钾、α-D-葡萄糖四种有机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电极体系中电子转移的电量与有机物完全矿化所需的化学需氧最(COD)有着内在的关系。在相同的条件下,锰离子非均匀掺杂二氧化钛的薄膜氧化降解丁二酸、乙醇、邻苯二甲酸氢钾、α-D-葡萄糖的速率大于纯二氧化钛薄膜。进一步结合线性扫描伏安(LSV)、阻抗谱等光电化学表征,从锰离子非均匀掺杂引起二氧化钛薄膜光生空穴-电子分离,初步分析了其光电催化活性提高的机理。

PDMS半透膜采样装置的制作研究495-499

摘要:水中痕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是经典的分析化学难题,传统分析方法既费时又费材料,且只能测定某一时间点的浓度。三油酸甘油脂半透膜被动采样器虽能克服传统方法的一些缺点,但对膜的要求较高。通过在一个同定于不锈钢网上,扁平、密封的商品低密度聚乙烯(LDPE)膜袋夹层中均匀涂布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制作出一种新的半透膜被动采样器。用此被动采样器在混合多氯联苯(PCBs)的过饱和水溶液中反复模拟采样,测得半透膜最佳富集时间、时间和富集量的关系曲线以及其它特性。使用气质联朋仪测得的数据证明此装置可用于水体中多氯联苯等痕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采集和定量分析,其线性富集时间可达9d,富集率大约为3×10^3~6×10^3倍,为今后的环境监测提供了一种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富集率好、费用低廉的新方法。

杞柳对水中2,4-二氯苯酚的降解500-505

摘要:通过在人工配制的含有2,4-二氯苯酚(2,4-DCP,2,4-Dichlorophenol)的营养液中培养杞柳(Salix integra),研究了杞柳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对水溶液中2,4-DCP的去除效率,并探讨了其对2,4-DCP降解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抑荫和不抑荫处理条件下,杞柳对水溶液中的2,4-DCP有促进降解的作用,在96h内杞柳对20mg·L^-1的2,4-DCP去除效率分别为:76.9%、81.1%,并且对2,4-DCP的去除都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而没有杞柳生长的水体中2,4-DCP的降解率为0%。2,4-DCP的植物吸收降解、微牛物降解对2,4-DCP去除的贡献率约为:92.57%、7.43%。在模拟光照下,杞柳在48h内能去除水中约52.37%的2,4-DCP。同时,根系组织中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受到了2,4-DCP明显的抑制。试验所采用的质量浓度对杞柳没有产生毒害作用,表明杞柳是修复水中2,4-DCP较好的材料。

黄淮海湿地系统典型挺水植物对水华藻类的化感效应506-510

摘要: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可抑制有害藻类生长,控制水华发生,改善水质。文章在考察黄淮海湿地系统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挺水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和香蒲(Typha latifolia),用0.1×Hoagland完全培养液进行种植,利用其种植水培养湿地典型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iitz)和鱼腥藻(Anabeana Bolt),研究菖蒲和香蒲的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和鱼腥藻生长的影响,评价挺水植物对水华藻类的化感效应。结果显示:莒蒲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较强;而香蒲种植水对鱼腥藻的抑制作用较强,但是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却有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两种挺水植物的种植水都含有影响水华藻类生长的化感物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两种植物种植水对以上两种藻类生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体积比浓度效应。因此,保护和恢复湿地挺水植物群落对改善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利用挺水植物化感效应进行水体环境净化时,应按水体中有害藻类的类型合理选择植物种类。

三种水生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素吸收动力学研究511-514

摘要:进行水生植物对NH4+和NO3-吸收动力学的研究。目的在于进行水体的生态修复时,可以根据不同营养状况的富营养化水体而选择相应的养分吸收效率的水生植物。该研究中比较了3种水生植物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 Ohwi)、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风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对于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漂浮植物黄花水龙和凤眼莲具有较大的吸收速率Vmax和Km值,因此,它们更适合作为先锋植物对污染严重的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前期的修复治理,待水体水质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时,再利用去污能力低的沉水植物进行对修复水体水质的维持和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可逐步建立一个较为稳定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由于沉水植物伊乐藻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有较低Km值和Vmax值,因此更适合对轻度污染的富营养化水体直接应用伊乐藻来去除养分和维持水体水质。

武汉市湖泊蓝藻分布影响因子分析515-519

摘要:对武汉市15个浅水湖泊在不同水期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同时监测相应的环境因子指标;以蓝藻物种多度及生物量数据和9个环境因子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CCA)。物种鉴定结果表明武汉市湖泊蓝藻的常见属有微囊藻(Microcystis)、螺旋藻(Spirulina)、平裂藻(Merismopedia)和色球藻(Chroococcus)等。CCA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水深、pH、浮游动物生物量是影响城市浅水小型湖泊蓝藻种类组成及分布的主要因子,同时绿藻生物量等对蓝藻组成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武汉市浅水湖泊的高营养盐浓度,总磷及氮磷比不再是蓝藻生长的限制因子。

藻红外辐射测试环境重金属急性毒性520-523

摘要:快速、简便、有效地检测环境中重金属毒性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敏感藻是指藻红外测试中对毒物响应的温差大、种类多、时间快、剂量低的特殊藻类,为探寻对重金属急性毒性响应的敏感藻,2006年5月至2007年10月,进行了8种藻对10种重金属的温度响应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平均响应温差短线脆杆藻(Fragilaria brevistriata)最大,为0.24℃,高出8种藻的0.19℃总平均温差0.05℃;较好药品响应率短线脆杆藻最高,为80%;平均响应时间短线脆杆藻居中,为4.65min,低于8种藻的总平均响应时间5.21min;短线脆杆藻对重金属的灵敏度在0.06~7.0mg·L^-1之间,发光细菌在0.07-15.3mg·L^-1之间,表明短线脆杆藻对重金属响应的剂最低。根据敏感藻的定义和分析结果,确定短线脆杆藻为本试验的敏感藻。

浮游植物叶绿素a测定方法比较524-527

摘要:选取规范方法、超声波法、反复冻融法、延时提取法、热丙酮法、丙酮加热法、热乙醇法、混合溶剂法8种常见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测定方法,以实验室培养的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样品为研究对象进行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从叶绿素a提取的完全性、测定数据的稳定性、试验操作的简便性等方面对8种方法进行评价,并对叶绿素a结果测量的单色法和三色法进行分析讨论。试验结果表明,选取的8利,测定方法中,包括国家标准方法在内的大多数方法,存在操作耗时长、过程复杂、叶绿素提取不完全的缺点;而丙酮加热法测量叶绿素a的提取效率高、数据稳定性好,操作耗时短、简便,可推荐作为一种常用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测量方法;三色法和单色法测定方法的选取应综合考虑。

北江表层沉积物中铊污染的生态风险528-532

摘要:为了解珠江水系北江流域表层沉积物中铊的含量,并在此基础上评价珠江流域北江铊污染现状及其生态风险,该研究于2006年采集了广东省北江韶关至清远段的沉积物样品,采用混酸消解后,使用ICP-MS测定了沉积物中铊的含量,应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北江的铊污染和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珠江水系北江河段沉积物已达到了较高的铊污染水平,对周围环境存在着较高的铊生态风险。北江干流沉积物中的铊质量浓度范围为0.92~2.32mg·kg^-1,平均值为1.70mg·kg^-1;各支流沉积物中铊质量浓度范围为1.02~3.22mg·kg^-1。个别采样点,特别是接近韶关冶炼厂排放口附近沉积物中铊的含量达到7.78mg·kg^-1,具有极高的铊生态风险。对于北江各支流,铊的污染程度与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马坝河〉武江〉浈江〉滨江〉龙塘河,其中马坝河沉积物铊存在高度的生态风险。

“珠三角”地区城市化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案例研究533-536

摘要:以珠海市东部沿海地区为例,探讨城市化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污染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与地下水水质变化密切相关。香洲区地下水化学组分差异较大,电导率范围为49.4-971μS/cm。大部分地下水呈弱酸性,林地及果园用地地下水电导率较低,水化学类型多属于Na-HCO3型;老城区及新住宅区地下水类型多属于Ca-Mg-HCO3类型,电导率较高,受NO3^-及Cl^-污染较为严重。新住宅区地下水NO3^-污染状况较老城区更为严重可能与旧村改造及市政排水设施不完善有关。除少数采样点外,地下水化学类型受季节变化影响不大。人为污染与自然风化过程是影响地下水化学类型的重要因素。

惠州西湖沉积物营养盐的释放537-541

摘要:惠州西湖为典型的南亚热带城市浅水湖泊,位于惠州市中心区域,近年来已采取了截留城市污水、引清水等治理措施,但西湖水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以惠州西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原状泥柱静态培养法对惠州西湖各子湖沉积物氨氮和反应磷的释放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惠州西湖沉积物中氨氮(NH4^+-N)释放通量为-31.64~69.73mg·m^-2·d^-1,不同湖区释放通量差异较大,总体上沉积物为水中氨氮的源;各湖区沉积物中的反应磷(PO4^3-P)的平均释放通量为.6.42~0.80mg·m^2·d^-1,惠州西湖沉积物为水中磷的汇。研究结果可为惠州西湖水质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沿海城市空气污染指数的分布特征542-548

摘要:根据沿海23个城市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四年的空气污染指数(API)资料,利用聚类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对API值及首要污染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相关性分析探讨API值和气象因素的关系,初步揭示了中国沿海城市API的变化特征。聚类分析的结果可将研究区域分为北部、东南部和南部三个区域。中国沿海区域的API都明显受到降水和风速的影响,API与降水普遍成负相关,与风速成正相关。指出采暖期燃煤对北方地区冬季API的增大有品著影响。北部城市明显受沙尘暴天气的影响,东南部受季风和降雨因素的影响,南部受海洋性气候的季节性风力和降水影响,各区域API呈现出季节性变化。

南京市不同功能区PM10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549-552

摘要:PM10是衡量大气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多环芳烃(PAHs)是具有强烈致癌性的有机污染物,大多吸附在粒径小于10μm颗粒物上。利用长期定位实验采集了南京市两典型功能区——大厂地区和山西路的PM10样品,对其PAHs质量浓度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了不同功能区PM10中PAHs的时空污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PM10污染比较严重,其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在0.1157mg·m^-3~0.3913mg·m^-3之间;经分析PM10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发现,全年大厂地区的PAHs的质量浓度与山西路PAHs的质量浓度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PAHs总质量浓度的空间变化不明显,时间变化也没有规律性;比较PM10与PAHs的月平均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两者之间的变化没有相关性,各自的质量浓度变化也没有规律性,分析其结果可能是由于PAHs的不稳定性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