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4-1661/X 国内刊号
  • 1674-5906 国际刊号
  • 2.1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环境学报是广东省土壤学会;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环境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

生态环境学报 200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奥陶纪以来生物贝壳生长纹层与地月轨道参数的演化625-630

摘要:通过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微量化学成分分析,对现代瓣鳃类粗饰蚶、花蛤和腹足类纺锤螺,第三纪美壳螺,三叠纪克氏蛤,石炭-二叠纪燕海扇,泥盆纪云南贝、颠石燕,奥陶纪震旦角石、赫南特贝等贝壳生长纹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纪以来贝壳生长纹层具有年、半年、双周、日、半日生长周期的变化,年中所含双周生长纹层数、双周所含日生长纹数均呈递减的趋势.通过观测计算得出:奥陶纪每年的日数为415.69 d,泥盆纪为407.1 d,石炭-二叠纪为400.51 d,三叠纪为393.98 d,第三纪为374.13 d,第四纪为367.4 d,表明自奥陶纪以来有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地月距离增大、月球后退速率减小等变化趋势.

磷形态对磷在水-沉水植物-底质中分配的影响631-635

摘要:研究了以磷酸二氢钾、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甘油磷酸钠、ATP-Na为磷源的Hoagkand培养液培养黑藻时,不同形态磷进入水体后在上覆水、黑藻和底质中分配及含量的变化;获得各物质形态磷在水-沉水植物-底质中的分配比例.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磷主要分配在上覆水和底质中,不同形态磷分配比例不同.黑藻对各形态磷均能吸收利用,吸收量相对较少,受水体中磷形态的影响.当外源磷增加时,磷在上覆水和底质中的分配比例趋于平衡,平衡点因外源磷形态的不同而变化.沉水植物是水体中磷在上覆水与底质中分配的重要影响因素.底质对磷的吸附作用相对沉水植物对磷分配的影响较小.

自然水体生物膜有机组分对Cd^2+的吸附特征636-639

摘要:室内模拟研究了长春南湖水生物膜中有机组分即胞外聚合物、微生物非活性细胞和微生物活性细胞对Cd2+的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种有机组分对Cd2+的吸附过程分为快速和慢速阶段,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分别为360、100和100 min;Cd2+的吸附量均在pH为6 h达到最佳;在实验所选温度范围内,胞外聚合物在30 ℃时对Cd2+的吸附量最大,而温度对Cd2+在微生物非活性细胞和活性细胞的影响不显著;Cd2+在3种有机组分上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sh热力学方程,吸附能力为胞外聚合物>微生物非活性细胞>微生物活性细胞.在有Pb2+共存的条件下,Langmuir和Freundlish热力学方程仍然适合描述3种有机组分对Cd2+的热力学吸附过程,但Cd2+的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均减小.

华南土壤对五氯苯酚吸附的行为及其控制因素研究640-644

摘要:应用批量吸附实验法研究了华南地区7个红壤剖面对PCP的吸附量( PCP与剖面深度的关系,以及与土壤的理化性质、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形态的关系.双变量积矩相关分析发现吸附量( PCP与土壤pHw值、TOC呈非常显著相关,与AAOFe、AAOAl和DCBAl呈显著相关,但偏相关分析和剔除法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清楚显示,控制吸附量( PCP的4个最为重要因素是土壤pHw值、TOC、非晶态氧化铝(AAOAl)和砂粒矿物相(主要是石英)含量,其次是粘土矿物(主要是高岭石和水云母)、CaCO3和晶态氧化铁矿物(DCBFe)的含量.随着深度增加,土壤对PCP的吸附量( PCP明显下降.不同的剖面,吸附量有较明显差别,其与土壤pHw值和TOC等含量变化明显相关.

土壤对恩诺沙星的吸附和解吸特性研究645-649

摘要:恩诺沙星是第一个动物专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畜禽养殖业中应用非常广泛.恩诺沙星进入畜禽体后,其原形及活性代谢物会随畜禽的排泄物进入环境,对环境生物产生影响.文章研究了恩诺沙星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规律,为恩诺沙星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依据.试验分3组,各组土壤分别采自菜园、水稻田和果园.在离心管中称取1 g土壤样品,加入恩诺沙星系列标准溶液,在25±0.5 ℃条件下机械振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水相中恩诺沙星的含量,分别求出土壤对恩诺沙星的吸附和解吸平衡时间及其对恩诺沙星的吸附和解吸量.结果表明,土壤对恩诺沙星的吸附和解吸平衡时间分别为34 h和44 h;土壤对恩诺沙星的吸附性很强,对恩诺沙星的吸附量占水相中恩诺沙星总量99%以上,其吸附机理符合Freundlich平衡吸附方程wS=kfρe1/n;土壤对恩诺沙星的解吸具有浓度依赖性,其解吸量仅为吸附量的1‰左右,表明恩诺沙星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弱,不易污染地下水.

污染土壤中有机质结合态重金属的研究650-653

摘要: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个污染土壤剖面中有机质结合重金属(Cd、Cu、Pb和Zn)的分布,把有机质相结合态重金属分为颗粒状有机质(POM)结合的重金属和与细土腐殖质结合的重金属.结果表明,土壤POM对重金属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其中>2 mm POM重金属Cd、Cu、Pb和Zn的富集系数分别在1.4~3.2、2.5~2.6、2.8~3.9和3.0~3.9之间;而0.05~2 mm POM重金属Cd、Cu、Pb和Zn的富集系数分别在2.7~7.8、3.2~6.4、3.2~9.3和3.2~5.6之间,0.05~2 mm POM组分中重金属的平均富集高于>2 mm POM组分.POM中重金属的富集程度与土壤重金属的积累呈正相关.有机质结合态重金属占土壤重金属总量的比例随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增高,表土层约40%以上的重金属以有机质结合态存在.

超积累植物和化学改良剂联合修复锌镉污染土壤后的微生物特征654-657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观察分析不同的土壤改良配方对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盆栽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Cmic及Nmic的影响,以此来筛选出最优的促进东南景天修复锌镉污染土壤的改良剂配方.结果显示: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与土壤Zn、Cd的去除率、东南景天植株干质量、Cmic及Cmic/Nmic两两之间都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Cmic/Nmic与真菌数量仅呈显著相关).添加了土壤改良剂后,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细菌数量的增加最为显著,放线菌次之,真菌则对各种土壤处理相对较不敏感;在各种土壤配方中,添加了6 g赤泥、15 g污泥和15 g沸石的T7处理最有利于各类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量碳达到345.64 mg·kg-1,与其它处理之间都达到显著差异.因此,可以利用土壤微生物作为污染土壤改良情况的生物指标.该研究为下阶段研究化学改良剂-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奠定了基础.

三个苜蓿品种对镉污染的生理生态反应及抗性比较658-661

摘要:研究了镉对苜蓿(3个品种)发芽势、发芽率、根长、芽长、根鲜重等形态指标和S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镉污染期细胞膜透性的变化情况.探讨了镉胁迫下3个苜蓿品种抗性的差异,结果表明:30mg·L-1 Cd处理,严重抑制胚根、胚芽的增长,且鲜重急剧下降,随Cd处理质量浓度加大,3个品种SOD活性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多叶苜蓿升幅最大.高Cd处理(50 mg·L-1),3个品种SOD活性均有所下降.重度胁迫下,3个品种相对电导率和地上部Cd含量都增大,且品种间差异显著,相对电导率以多叶苜蓿最小,准格尔苜蓿最大,Cd含量的顺序为准格尔苜蓿>肇东苜蓿>多叶苜蓿.综合评价多叶苜蓿抗性较强,肇东苜蓿次之,准格尔苜蓿抗性较弱.

三种杂草不同时期镉质量分数研究662-667

摘要:通过在沈阳张士镉污染区按每月8日、23日左右(中国北方24节气日)采集生物量较大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稗草Echinochtoa crusgalli和藜Chenopodium进行Cd质量分数和Cd质量分数最大的时期研究.结果表明:芦苇根Cd质量分数在6月8日(芒种)达到最大值(80.63 mg·kg-1),茎叶Cd质量分数在9月8日(白露)达到最大值(39.40 mg·kg-1);藜根9月8日(白露)Cd质量分数为22.65 mg·kg-1,茎叶10月24日(霜降)Cd质量分数为12.23 mg·kg-1,都是生长时期的最大值;稗草根Cd质量分数10月8日(寒露)达到最大值(182.59 mg·kg-1),茎叶Cd质量分数在9月23日(秋分)达到最大值(37.67 mg·kg-1).芦苇、藜和稗草根及茎叶中的Cd质量分数一般均在秋季达最大值,而且这个时期杂草的生物量也比较大,因此秋季是最佳的杂草收割季节.另外,稗草比芦苇、藜能更有效地带出土壤中的Cd.

铅锌矿冶区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668-671

摘要:分析测试了铅锌矿冶区Pb、Zn、Cu、Cd复合污染条件下的土壤酶活性,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采样点偏离废气排放口主导风向程度增大,Pb、Zn、Cu、Cd综合污染指数PI逐渐降低,土壤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逐渐增高且差异显著,变化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剖面分布上,综合污染指数PI>5的样地,基本呈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土壤酶活性降低的趋势.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间呈极显著正相关,3种土壤酶活性与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相关性较低.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等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对矿冶区污染程度和土壤生态系统特性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毒死蜱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672-674

摘要:采用模拟方法探讨了毒死蜱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毒死蜱对土壤蔗糖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酶活性的抑制幅度较大,在试验所设的培养时间内,毒死蜱对蔗糖酶活性的抑制总的变化趋势呈现先激活后抑制.建议对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采用蔗糖酶活性作为表征土壤毒死蜱污染程度的监测指标.

嘧磺隆对农作物的毒性及残效危害研究675-677

摘要: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嘧磺隆对大白菜、小麦的毒性及其残效危害.结果表明,嘧磺隆对大白菜和小麦均可产生明显毒害症状,生物学指标明显劣于对照;嘧磺隆可降低大白菜和小麦叶绿素含量,并使叶片细胞膜和原生质遭到破坏,导致叶片浸出液电导率增大;当嘧磺隆质量浓度为0.01 mg/L时,对大白菜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可使产量降低51.1%;嘧磺隆质量浓度大于0.1 mg/L时,其残效对后茬作物有毒害作用,而质量浓度小于0.01 mg/L时则没有明显影响;在小麦返青期用质量浓度大于0.01 mg/L的嘧磺隆处理时,小麦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当质量浓度增大到0.1 mg/L时,小麦生物学产量则显著下降.

城市污水污泥与稻草、粉煤灰混合堆肥及其利用评价678-682

摘要:利用城市污水污泥与稻草、粉煤灰混合进行堆肥,分析评价不同物料配比堆肥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及其农用价值,探讨了污肥绿化利用的土壤环境容量.结果表明:采用广州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与稻草、粉煤灰按照4∶1∶0.6~1.2的比例(质量比)混合堆肥,60 d后,堆肥的植物可利用的有效态养分提高,重金属含量比原污泥有较大幅度降低,粉煤灰对污肥中的重金属有一定的钝化作用,堆肥后的物质疏松,臭味消失;由最小限制因子重金属Cd决定的污肥年最大施用量(连续20 a)为82.0 t/hm2(污肥B)和72.1 t/hm2(污肥C),由N决定的污肥年最大施用量分别为31.33 t/hm2(污肥B)和32.49 t/hm2(污肥C).

温度对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的影响683-685

摘要:在TS的质量分数为15.5%的半干式条件下,通过对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进行批量实验,研究了温度对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消化温度对产气量、发酵启动时间以及温度从55 ℃突降到20 ℃时对厌氧反应器产气量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的较佳温度为55 ℃,消化时间短,产气率高,启动时间较快,沼气中的甲烷的平均体积分数为66.3%.

飞机草在广东的分布、危害及化学成分预试686-689

摘要:通过资料检索和实地调查,对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 Linn)在广东的分布及其危害进行了调查,利用试管分项提取法和圆形纸层析法,进行了飞机草化学成分预试.结果表明,飞机草在广东的分布很广泛,湛江市尤为突出,成为严重危害当地生态的恶性杂草.其危害主要是抢夺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和土壤营养,具有化感作用,破坏植物多样性,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还能使人畜和鱼中毒.飞机草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类、皂甙、氨基酸、酚性成分和鞣质,未检出文献记载的糖类、香豆素、谷甾醇和生物碱类成分.

不同木豆品种耐铝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机理研究690-694

摘要:以6个品种的木豆为材料,探讨了木豆品种间耐铝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机制.铝对根伸长的抑制大小及苏木精对根尖的染色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木豆的耐铝性基因型差异明显.在铝胁迫条件下,去除根尖吸附的粘胶,耐铝的基因型MD2和敏感的基因型MD5根的伸长率均减少,而根尖被苏木精染色程度加深;去除粘胶对MD2的影响大于MD5,说明粘胶对根尖的保护是木豆抵御铝毒的一个重要机制.虽然铝胁迫可诱导木豆根系分泌柠檬酸和苹果酸,但根系苹果酸的分泌量在MD2和MD间无显著差异,MD2柠檬酸的分泌量甚至低于MD5.

铝对豌豆根边缘细胞存活率和粘胶层厚度的影响695-699

摘要:根边缘细胞(Root border cells)是从根冠游离并聚集在根尖周围的一群特殊细胞,铝毒的作用部位正是根尖,因此推测边缘细胞在铝毒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作者研究了不同铝浓度(0、50、100、250、500 (mol/L AlCl3(含0.1 mmol/L CaCl2, pH4.5)与离体豌豆(Pisum Sativum)根边缘细胞共培养1 h、2 h、4 h、6 h、8 h、24 h后根边缘细胞存活率、粘胶层厚度及细胞数量的变化,以揭示铝毒胁迫边缘细胞的响应.结果为: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边缘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下降;在0~100 (mol/L铝浓度范围,边缘细胞存活率有随铝浓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8 h及24 h边缘细胞存活率为铝浓度500 (mol/L时显著高于0、50、100和250 (mol/L时,6 h边缘细胞存活率为250和500 (mol/L铝浓度时显著高于0、50、100 (mol/L AlCl3时.随处理时间延长,边缘细胞数量降低,铝浓度100,250和500 (mol/L时边缘细胞数量低于0和50 (mol/L时,且铝浓度越高,细胞数量越少;随处理时间延长和铝浓度升高,粘胶层相对面积增加,铝浓度500和250 (mol/L时粘胶层相对面积增加尤为明显.通过与pH 7.01水溶液及pH 4.50水溶液中粘胶层变化的比较,发现粘胶层在铝处理8 h后出现一个峰值,可能是粘胶物质的诱导合成和分泌.研究结果表明,铝毒对根边缘细胞具有致死效应,这种致死效应在一定浓度范围符合剂量依数性关系,高浓度时则边缘细胞存活率反而升高,这与根边缘细胞对铝毒作出的适应性响应--粘胶层的增厚和细胞降解增强有关.粘胶层起着保护和减轻边缘细胞铝毒的作用.

《广东农业科学》和《广东农村实用技术》欢迎订阅和投稿69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