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水生生物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 42-1230/Q 国内刊号
  • 1000-3207 国际刊号
  • 1.2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水生生物学报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水生生物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綜合述评、研究简报

水生生物学报 201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不同蛋白源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和蛋白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693-700

饥饿及复投喂对金钱鱼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701-707

摘要:为阐明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ifabp)在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脂肪代谢中的作用,从金钱鱼肝脏转录组中得到ifabp的unigene片段,设计特异引物克隆了金钱鱼2种亚型ifabp基因(ssifabp2a和ssifabp2b),并分析了这2种基因在雌、雄鱼中的组织分布以及饥饿及复投喂后肝脏和肠道中的表达变化。聚类结果表明,ssifabp2a与其他硬骨鱼类Ifabp2a、Ifabp或IfabpX1聚为一类,ssifabp2b则与其他鱼类的Ifabp2b或Ifabp-like聚为一类。同源性比较发现,ssifabp2a与其他硬骨鱼类Ifabp2a、Ifabp或IfabpX1的同源性为78.8% 87.9%;ssifabp2b与其他硬骨鱼类Ifabp2b或Ifabp-like的同源性为79.5%—87.9%;ssifabp2a与ssifabp2b的同源性为73.5%。RT-PCR发现:在雄鱼中,ssifabp2a在小肠中表达最强,在肾和肝脏等表达较弱;ssifabp2b也在小肠中表达最强,在肝脏、胃和下丘脑等较弱。在雌鱼中,ssifabp2a在胃中表达最强,在肾、肝脏和下丘脑组织表达较弱,在其他组织中有微弱表达,脑垂体中没有检测到表达。与ssifabp2a表达情况不同,ssifabp2b在下丘脑、卵巢、心脏、肠中表达较强,其他组织中有微弱表达,鳃中没有检测到表达。饥饿及复投喂结果表明:在肠中,饥饿2d后,ssifabp2a表达量显著降低,ssifabp2b无显著性变化;饥饿7d后,ssifabp2a表达量显著下降,但ssifabp2b无显著性变化;在复投喂后,与7d饥饿相比较,ssifabp2a和ssifabp2b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在肝脏中,饥饿2d后,ssifabp2a表达量无显著变化,而ssifabp2b的表达量显著升高;饥饿7d后,ssifabp2a和ssifabp2b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在复投喂后,ssifabp2a和ssifabp2b表达均显著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结果表明,饥饿及复投喂对金钱鱼肝脏和肠道中的ssifabp2a和ssifabp2b的表达具有显著影响,表明两者都参与了金钱鱼的脂肪代谢调节。

共轭亚油酸对草鱼肝脏和肌肉组织的细胞学形态、抗氧化能力以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708-722

饲喂不同浓度黄曲霉毒素B1饲料对草鱼幼鱼生长和毒素积累的影响723-730

摘要:以含不同浓度黄曲霉毒素B1(AFB1)(0、10、20、100、1000和5000μg/kg饲料)的6种等氮等能(32.96%蛋白质,14.55 Kj/g能量)配合饲料饲喂平均初始体质量为(2.90±0.16) g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84d,探讨AFB1对草鱼幼鱼生长、肝胰脏和肾脏组织结构以及鱼体肌肉中的毒素积累的影响。实验分为6个实验组,每组3个平行。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幼鱼的行为均未表现出异常,各组幼鱼的存活率、终末体重、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肝体比、脏体比均无显著差异。饲料AFB1水平对草鱼幼鱼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各毒素组和对照组肝胰脏、肾脏组织学观察中未发现病理变化。摄食AFB1≤1000 μg/kg的草鱼幼鱼肌肉中未检测出AFB1残留,仅在5000 μg/kg实验组中检测出肌肉中含有(1.21±0.18)μg/kg的AFB1,低于FDA食品安全限定标准。由此可见,草鱼幼鱼至少可耐受AFB1含量达5000 μg/kg饲料(实测值: 4979.2 μg/kg饲料) 84d。

饲料鱼溶浆影响黄颡鱼的胆汁酸代谢及脂肪沉积731-738

三种不同的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739-747

饥饿与重摄食对河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748-756

禾花鲤与建鲤肌间骨miRNAs测序与分析比较757-762

摘要:为了研究禾花鲤(Rice flower carp)肌间骨柔软的分子调控机制,采集禾花鲤和建鲤(Jian carp)的肌间骨进行micro RNAs (miRNAs)的高通量测序,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从禾花鲤肌间骨的小RNA文库测序获得18 32 nt的高质量miRNA序列25474895条、鉴定出成熟miRNAs 595种,而从建鲤文库获得miRNA序列24625715条、成熟miRNAs 570种。表达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与建鲤相比,禾花鲤肌间骨中84个miRNAs呈上调表达、267个呈下调表达。禾花鲤下调表达的miRNAs中有7条为已报道的促进人类成骨的miRNAs,上调表达的miRNAs中有6条为已报道的抑制人类成骨的miRNAs。因此推测禾花鲤可能是通过下调表达促进成骨的miRNAs及上调表达抑制成骨的miRNAs来抑制成骨过程,从而维持其肌间骨细小及柔软的特性。研究为国内首次开展禾花鲤肌间骨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为水产动物肌间骨发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俄罗斯鲟补体C7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763-770

摘要:为研究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补体C7基因(AgC7)的功能,采用RACE (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获得AgC7的cDNA全长序列为3103 bp,包括开放阅读框(Open Read Frame,ORF) 2502 bp,编码833个氨基酸,5′-UTR (5′ untranslated region)和3′-UTR的长度分别为44和554 bp。同源性分析表明,AgC7与其他鱼类补体C7如斑点雀鳝(Lepisosteus oculatus)、斑点叉尾鲴(Ictalurus punctatus)、斑马鱼(Danio rerio)、大西洋鲑(Salmo salar)、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56%、46%、49%、49%、47%,且都具有TSP1、LDLa、FIMAC和MACPF保守结构域。荧光定量qRT-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结果表明,AgC7在血液、脑、鳃、性腺、心脏、头肾、肠、肝、肌肉、皮肤、脾、胃和后肾组织中均可表达,且在肠中表达水平最高;用含有壳寡糖的饲料饲喂俄罗斯鲟60d后,AgC7在这13种组织中表达均有增加,在肠中增加量最高,约为对照组的1.51倍;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可诱导AgC7,在血液、鳃、头肾、肠、肝和脾6种组织中瞬时上调表达,随着病原菌感染时间增加,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中,鳃中基因表达量的上调趋势最明显,最大表达量出现在感染后6h,为对照组的41.30倍,12h后基因表达下降并恢复至正常水平,表明AgC7基因可能参与了俄罗斯鲟抗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俄罗斯鲟AgC7具有典型的补体C7基因特征,且壳寡糖刺激和病原感染后均可引起AgC7基因表达变化,补体C7可能参与了俄罗斯鲟的免疫应答。

红鳍东方鲀GPI基因对急性低盐胁迫的响应机制771-777

摘要:为了获得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的基因信息及其表达特性,研究采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技术进行了GPI基因的克隆、组织表达分析及其在急性低盐胁迫下的基因响应研究。结果显示,所获得的红鳍东方鲀GPI基因序列长1736 bp,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ORF由1662个核苷酸组成,编码553个氨基酸;预测的氨基酸序列中有2个糖异构域(Sugar Isomerase Domains),不存在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物种间GPI具有较高的保守性。qPCR结果表明: GPI基因mRNA在红鳍东方鲀鳃、肌肉、脑、肠、肝及肾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肌肉中表达量最高。在不同盐度胁迫下,在鳃中,各低盐组GPI 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又回升的趋势;在肾中,各低盐组GPI 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各有不同。由此推测,GPI基因在红鳍东方鲀对急性低盐胁迫的响应中发挥一定作用。

曼氏无针乌贼神经肽sCAP基因克隆与组织表达定位778-785

摘要:为研究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小心激肽(small cardioactive peptides,sCAP)生理功能,通过RACE技术克隆曼氏无针乌贼sCAP基因(简称SjsCAP,GenBank登录号:MG779491),得到总长度为696 bp的cDNA序列,包括111 bp的5′非编码区(UTR)和324 bp的3′UTR,预测的开放阅读框(ORF)共261 bp,编码8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MW)为9.331 kD,等电点(pI)为8.52。信号肽以及跨膜区预测结果表明,sCAP中含有明显的信号肽序列和跨膜区结构。因此,推测该蛋白可能由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亲水性分析显示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基于sCAP氨基酸序列进行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曼氏无针乌贼与商乌贼(Sepia officinalis)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达到90%。通过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对SjsCAP基因在成熟雄性和雌性曼氏无针乌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CAP主要在视叶中显著表达,在脑中也有较高的表达量,其中雄性个体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性个体。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sCAP基因在曼氏无针乌贼的脑组织的视叶、食道上神经团的垂直叶、亚垂直、脑脚叶、背外侧叶和视腺均可以观察到明显的阳性杂交信号。sCAP基因的成功克隆以及组织表达定位分析为sCAP的亚细胞定位以及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为曼氏无针乌贼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凡纳滨对虾育苗水体中三种生物絮团的菌群多样性及Tax4Fun基因功能预测分析786-796

红鳍东方鲀精原干细胞鉴定、分离及纯化797-804

团头鲂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及细胞化学特征805-813

摘要:采用常规瑞氏染色和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及细胞化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在团头鲂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六类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其中淋巴细胞是除红细胞外含量最多的细胞,其次分别为血栓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成熟红细胞多为卵圆形,表面光滑,胞核呈椭圆形或圆形,染色质较为致密;淋巴细胞多呈圆形,胞质较少,胞核常偏位;单核细胞多为圆形,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可见空泡状结构;嗜中性粒细胞近似圆形,胞核常偏于细胞一侧,呈分叶状、肾形或椭圆形,核质界限清晰;嗜酸性粒细胞一般为圆形,胞核为肾形或椭圆形,胞质中充满紫红色颗粒;血栓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椭圆形、纺锤形、长杆状和泪滴形,核质比较大。淋巴细胞呈α-醋酸萘酚酯酶(ANAE)阳性,呈过碘酸-雪夫(PAS)、氯乙酸AS-D萘酚酯酶(AS-DCE)弱阳性,呈苏丹黑B(SBB)、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及过氧化物酶(POX)阴性;单核细胞呈POX、ACP强阳性,PAS、SBB、AS-DCE和ANAE为阳性,呈AKP阴性;嗜中性粒细胞除PAS和ANAE为弱阳性外,其他染色结果和单核细胞相同;嗜酸性粒细胞呈POX、ANAE强阳性,SBB、ACP阳性,PAS及AS-DCE则为弱阳性,呈AKP阴性;血栓细胞呈PAS、AS-DCE及ANAE弱阳性,呈SBB、ACP、AKP及POX阴性。团头鲂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及细胞化学特征与其他鱼类具有相似之处,但亦有其明显的物种特异性。该研究结果可作为监测团头鲂健康状态的依据,为其养殖及病理诊断提供基础资料。

东北七鳃鳗早期发育研究814-824

摘要:通过开展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和幼鱼发育研究,系统地描述东北七鳃鳗的早期发育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七鳃鳗的卵裂为全裂类型,在(18±1)℃水温下,受精卵经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头凸期、孵出前期以及孵出期,历时11—12d孵育出仔鱼。初孵仔鱼体重为(0.00032±0.00002) g,全长为(0.29±0.02) cm。在卵黄囊期内,仔鱼体重和全长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长,吻长、眼径、眼鳃间距、口笠长、鳃前长、鳃长、头长、体长、尾长和泄殖孔长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初孵仔鱼经过约15d(卵黄囊期)发育成幼鱼,幼鱼卵黄囊完全吸收,消化道贯通,形成肠道,开始摄食。在幼鱼期,经5 个月的培育,幼鱼体重和全长随月龄的增加而增长,体色逐渐加深,5月龄幼鱼的体重和全长分别为(0.07±0.01) g和(3.87±0.32) cm。东北七鳃鳗的早期发育研究为七鳃鳗发育生物学积累基础资料,同时也为七鳃鳗的人工增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推进七鳃鳗的模式化进程。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乌苏里白鲑生境履历分析825-831

摘要:为了分析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的洄游生态类型及生境履历,采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2013年12月、2014年1月黑龙江干流2尾和松花江干流2尾乌苏里白鲑矢耳石的锶(Sr)、钙(Ca)元素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乌苏里白鲑耳石锶钙比值(Sr/Ca×10^3)波动显著,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区(小于5),而且还有对应咸水生活的高值区(大于10),显示了乌苏里白鲑的溯河洄游履历;耳石元素面分析结果也显示乌苏里白鲑的淡水-咸水洄游的特征。结合耳石年轮特征分析,乌苏里白鲑具有年度(季节)洄游特征,部分群体有规律在淡水-咸水中季节洄游,不同个体在淡水、咸水之间停留时间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乌苏里白鲑伴随着季节性洄游特征,具有江海或者淡水-河口之间洄游的履历。

瓦氏雅罗鱼生殖洄游过程中离子调节相关生理变化研究832-840

壮体沙鳅早期发育及红水河来宾江段资源补充量评估84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