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水生生物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 42-1230/Q 国内刊号
  • 1000-3207 国际刊号
  • 1.2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水生生物学报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水生生物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綜合述评、研究简报

水生生物学报 201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团头鲂nanos3基因的克隆鉴定457-464

摘要:为了标记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首次克隆并鉴定了团头鲂nanos3基因(mananos3)。mananos3全长1027 bp,包括48 bp 5′UTR (5′untranslated Region),490 bp 3′UTR和489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该基因编码162个氨基酸。通过序列比对发现Mananos3蛋白和其他物种Nanos蛋白一样,存在一个保守的RNA结合功能域,该功能域包含一个锌指基序(Motif)。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 Mananos3与鲤(Cyprinus carpio)的Nanos3最为相近。半定量和定量PCR结果表明, mananos3具有较高的母源表达,并在胚胎发育早期高量表达,而在1000细胞期之后表达量逐渐降低。在成体组织中, mananos3仅在卵巢中检测到表达。mananos3和斑马鱼(Danio rerio) nanos3 (zfnanos3)的3′UTR均可以介导绿色荧光蛋白特异标记团头鲂和斑马鱼胚胎发育早期的PGCs,但是mananos3的3′UTR能够更特异地标记团头鲂的PGCs。通过比对mananos3和zfnanos3的3′UTR发现, mananos3 的3′UTR中有一个非经典的miR430识别位点(GCACTA)。通过对该位点的突变研究证实其有利于nanos3在非PGCs组织中的降解。综上所述,团头鲂mananos3的3′UTR序列中的非经典miR430识别位点(GCACTA)可能与介导报告基因在PGCs中特异表达相关。

Fus在斑马鱼生长发育及两性生长异形中的功能465-472

摘要:为研究肉瘤融合基因(fus)在鱼类中的功能,在斑马鱼中利用CRISPR/Cas9基因突变技术使fus基因产生移码突变。fus^-/-纯合突变体斑马鱼发育正常并且完全可育,但体长和体重在幼鱼和成年阶段都小于野生型斑马鱼。此外,相较于野生型斑马鱼,fus^-/-纯合突变体斑马鱼不存在雌鱼身体比例大于雄鱼的性别异形现象。在fus^-/-纯合突变体斑马鱼早期幼鱼发育阶段,一些生长相关基因包括gh1、ghra、igf1、igf2a、stat5.1和socs6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斑马鱼但其运动能力并未受到影响。因此,不同于fus基因在哺乳动物中的功能,它在斑马鱼中不参与运动神经元的发育,但在调节鱼类躯体生长发育与两性生长异形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

翘嘴鲌Sox9基因的克隆及CpG岛甲基化与基因表达的关系473-478

摘要:为了揭示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性别决定与分化的作用机制,进而更好地发展性别控制育种技术,研究重点分析了Sox9基因在翘嘴鲌性腺分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RT-PCR和RACE方法获得了翘嘴鲌2个旁系同源基因Sox9a和Sox9b的cDNA序列: Sox9a全长1642 bp,编码458个氨基酸;Sox9b全长1673 bp,编码456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两者相似度达到73.95%,编码HMG盒区域极其保守。蛋白质次级结构预测显示Sox9a和Sox9b除了保守的HMG盒结构域外,还存在2个核定位信号;两者的三维结构都存在多个螺旋结构。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翘嘴鲌Sox9a与罗非鱼关系最近,但Sox9b形成单独的一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翘嘴鲌Sox9a和Sox9b基因在各成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ox9a在脑和精巢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鳍条、眼睛和卵巢,在肾脏、脾脏、肝脏中相对较低;Sox9b只在脑、鳍条、眼睛和精巢中检测到一定水平的表达。通过重亚硫酸氢盐DNA测序方法分析了翘嘴鲌性腺组织Sox9a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修饰模式,结果显示在精巢中CG位点几乎不发生甲基化,然而卵巢中的甲基化程度非常高。这些结果表明启动子CpG甲基化可以调控Sox9a的性别异形表达,表观遗传修饰在翘嘴鲌性腺发育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草鱼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的克隆及其在MC-LR胁迫下的表达特征479-485

AmoA、AmoE和AmoF蛋白在嗜水气单胞菌铁载体合成中的作用研究486-493

摘要:铁载体被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因子之一,其由amoCEBFAGH七个基因编码, AmoCGH在前人的研究中已证实参与铁载体的合成。RT-PCR实验表明amoAEF基因的表达受到铁的调控。为进一步探究amoAEF基因的功能,利用融合PCR和基因同源重组原理,以自杀性质粒PRE112为载体构建基因缺失株ΔamoA、ΔamoE和ΔamoF。通过CAS平板检测实验以及arnow实验来检测野生株WT与各基因缺失突变株铁载体的合成情况,并比较野生株与各缺失株在低铁培养基中的生长差异。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基因缺失株ΔamoA、ΔamoE和ΔamoF;在富铁条件下,基因缺失株ΔamoA、ΔamoE和ΔamoF的生长与野生株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低铁条件下,基因缺失株ΔamoA、ΔamoE和ΔamoF的生长能力、铁载体合成能力显著低于野生株。可见, amoA、amoE和amoF基因是嗜水气单胞菌铁载体合成的关键基因,其缺失会导致细菌在低铁环境中的生长受到抑制。

基于线粒体COⅠ序列的南海北部栉江珧遗传多样性分析494-503

鱼溶浆、酶解鱼溶浆和酶解鱼浆完全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的影响504-516

草鱼在摄食高能饲料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517-525

摘要:为研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在摄食高能饲料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选择均重为(55.0±2.5) g 的健康草鱼320 尾,随机分成4 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以3组高能纯化饲料(分别以额外的蛋白质、脂肪、糊精供能,高能饲料组较对照组总能量提高11%)及对照组饲料喂养草鱼11周后,将鱼体禁食48h后采样(对照),再饱食投喂,在摄食后的2h、8h和24h取样,测定实验鱼8种血清生化指标,并对采样时间点(T)和不同饲料(D)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保证不同处理组的采样时间同步性,即均在餐后同一时间点采样。结果显示:除血清总胆固醇(TCHO)含量外,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以及血清甘油三酯(TAG)、葡萄糖(GLU)、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均受到采样时间点(T)即餐后时间的显著影响,饲料(D)对上述8个指标亦均有显著影响,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草鱼血清GLU含量和血清AST活性均在餐后2h达到峰值,血清ALT和ALP活性以及LDLC含量均在餐后24h达到峰值,血清TAG含量在餐后8h达到峰值,而血清TCHO和HDLC含量则无明显峰值。在餐后24h, 3个高能组的ALT活性和GLU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清AST和ALP活性以及TAG、TCHO和HDLC含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草鱼血清生化指标受到餐后采样时间点和饲料的显著影响。

许氏平鲉发育早期的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及变化526-536

饥饿及恢复喂食对日本医蛭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537-544

摘要:为了研究饥饿及恢复喂食对日本医蛭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正常组、饥饿30d、恢复喂食7d以及恢复喂食14d的日本医蛭肠道微生物菌群特征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显示:日本医蛭核心菌群门水平上,主要集中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属水平核心菌群有气单胞菌属(Aeromonas)、Mucinivorans属、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等。饥饿及恢复摄食,对气单胞菌属、Mucinivorans属在内的核心菌群多样性及丰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为揭示日本医蛭肠道菌群组成以及研究日本医蛭消化道微生物功能奠定了基础。

铜镉联合胁迫处理对鲫体内重金属和组织病理的影响545-553

摘要:采用半静态铜镉联合胁迫处理鲫(Carassius auratus),研究铜和镉在鱼体各组织的富集以及对各组织的病理损伤。结果表明,在鲫的肝脏、鳃丝、肠道和肌肉中均可富集铜和镉,且铜的蓄积比镉显著。在鲫各组织中镉含量随着铜、镉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而铜含量则呈下降趋势,可能是镉抑制了机体对铜的吸收。在0.15 mg/L铜联合0.20 mg/L镉处理鲫14d后,其肌肉中镉含量为0.13 mg/kg,超出了行业标准的阈值(0.10 mg/kg)。在铜镉联合处理鲫后,其肝组织出现血细胞聚集、脂沉积、细胞空化等症状;鳃丝组织上皮增生、水肿和黏膜肿胀;在肠组织中杯状细胞肿胀、柱状细胞增生、固有层出现液泡、肠黏膜糜烂、肠绒毛脱落坏死;在肌组织中肌纤维断裂、聚集、崩溃、溶解,同时肌纤维间隙增大。研究结果表明,铜和镉不仅能在鲫体内富集,而且能够对鲫各组织产生病理损伤,且浓度越高、损伤越严重,这主要是由于鲫体内镉浓度的升高所导致。研究可为重金属污染对鲫生长状况和食用安全性的影响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镉、汞暴露在中华绒螯蟹卵巢中的富集及其氧化应激反应554-562

摘要:研究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实验对象,用不同浓度的Cd2+溶液(0、0.63、1.26、2.52、5.04和10.07 mg/L)或Hg^2+溶液(0、0.06、0.11、0.23、0.46和0.91 mg/L)对其分别进行染毒, 6d后解剖取其卵巢,检测卵巢中Cd和Hg的富集量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Cd^2+或Hg^2+染毒浓度的升高,卵巢中Cd和Hg的富集量显著增加;H2O2、MDA和NO含量、MT mRNA表达量及NOS活性均随着Cd^2+和Hg^2+浓度的增加出现上升的趋势,但SOD、CAT和GPx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这说明镉、汞均可引起卵巢组织产生过量的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并诱导氧化应激酶及MT mRNA的表达以抵抗不良的环境。总之,MT对中华绒螯蟹卵巢中重金属的解毒发挥着重要作用,抗氧化酶能有效地消除活性氧自由基(ROS),维持机体的氧化还原处于平衡状态,共同保护膜脂免受氧化损伤。

银鲫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的病理学观察563-569

摘要:自银鲫(Carassius gibelio)中发现了一例自发性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详细描述了该肿瘤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在组织学上,该肿瘤具有薄膜包被、扩张性生长,具有高度细胞性和弥漫性结缔组织,伴有淋巴细胞浸润。透射电镜显示,该肿瘤显著的特征是含有未分化的精母细胞,且支撑细胞稀少。对比正常银鲫的精巢组织结构,排除了其他肿瘤类型,最终将该肿瘤鉴定为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系在低等脊椎动物中首次发现具有淋巴细胞浸润的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丰富了鱼类性腺肿瘤的基础资料,也为构建人类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动物模型提供了依据。

养殖中华鳖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570-578

摘要:2016年夏杭州某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养殖场出现大量发病,病鳖呈厌食、反应迟钝、四肢无力、池边独游、濒死前不停摇头等病症,死亡率20%以上。用营养琼脂从典型症状濒死中华鳖分离到革兰阳性短杆状,芽孢近中生或中生的分菌株;API 50 CHB对分离菌株T91-1鉴定结果显示与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参考菌株ATCC 14579 97.4%相似;T91-1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与ATCC 14579相似度为99%,确认T91-1为蜡样芽孢杆菌。T91-1在羊血平板呈典型β溶血,牛奶平板上出现明显透明圈,表明存在溶血性和胞外蛋白酶类毒素。用T91-1肌肉注射感染健康中华鳖LD50为4.91×10^5CFU/ind.,死亡鳖出现与自然发病鳖类似症状;感染发病中华鳖血和肝印/涂片瑞氏-姬姆萨染色可见组织间隙有大量芽孢杆菌。自然发病鳖肾、肝、肺、心病理切片可见大量芽孢杆菌,病鳖血管扩张充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T91-1灌胃ICR乳鼠3d后可全部死亡,死亡鼠呈皮下出血等症状;T91-1腹腔注射和灌胃ICR 4周龄小鼠12 24h可出现迟钝、厌食等症状, 1周内未出现死亡。上述结果表明蜡样芽孢杆菌对中华鳖有很强毒力,对小鼠有较强肠毒性,是引起本次杭州中华鳖暴发性疾病的病原。

西藏双须叶须鱼八种年龄鉴定材料的比较研究579-588

蜡质标本制作与保存对沉水植物稳定同位素的影响589-594

摘要:实验通过模拟传统方法制作和保存蜡质标本,旨在探究制作和保存的不同阶段对3种沉水植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制作和保存标本的过程均会对沉水植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产生影响。植物标本压制的过程显著降低了沉水植物平均碳稳定同位素值,其中马来眼子菜下降了1.78‰,穗花狐尾藻下降了0.98‰,金鱼藻下降了0.72‰。在压制过程中氮稳定同位素值只有金鱼藻显著下降了1.1‰。沉水植物标本制作的浸泡过程使穗花狐尾藻和马来眼子菜的碳稳定同位素值分别出现了1.00‰和0.52‰的上升,金鱼藻的碳稳定同位素值增长小于0.08‰,氮稳定同位素值没有显著变化。沉水植物对标本制作和保存的过程响应存在种间差异。在制作和保存过程中对植物碳稳定同位素产生的影响大于氮稳定同位素值。因此建议,如果所研究对象的稳定同位素生态学差异小于3‰,蜡质标本的样品需要进行实验校准,不然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松花江四种纤毛虫的形态学研究595-605

摘要:利用活体观察,氨银染色和蛋白银染色的方法,对采自松花江的4种广布种纤毛虫:贻贝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 (Müller, 1773) Ehrenberg, 1830、鬃异源棘尾虫Tetmemena pustulata (Müller, 1786) Eigner,1999、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 (Ehret, 1963)和刚毛榴弹虫Coleps hirtus的形态学进行研究。依据新采集种群,对4个种活体形态和纤毛图式特征,以及鬃异源棘尾虫的发生学特征进行补足性描述。研究对贻贝棘尾虫做了重要重描述,可清晰观察到该种蛋白银染后6列背触毛的排列特征、左右缘棘毛数的具体统计,结果发现,贻贝棘尾虫哈尔滨种群与前人报道的种群相比,形态特征基本吻合,区别在于前者小膜数目多于后者。鬃异源棘尾虫哈尔滨种群与漠河种群相比,形态和纤毛图式方面十分相似,发生模式基本一致,细微区别在于前者左右缘棘毛数目普遍多于后者,前者虫体大小波动范围较小,小核数目多于后者。尾草履虫哈尔滨种群与其青岛种群相比,二者显著差异在于收集管数目前者比后者少。本文榴弹虫与前人报道的刚毛榴弹虫种群相比,盔板带的数目、排列方式、窗口类型等形态学基本一致,细微区别在于本文报道种群体型普遍较前人报道种群略大。

金沙江梯级大坝运行和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增高对长江上游干流寡鳞飘鱼仔鱼丰度和分布的影响606-611

摘要:2009年、2012年和2015年在长江上游干流宜宾江段、朱杨江段和木洞江段采集鱼类早期资源,确定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 (Nichols))仔鱼的发生动态和丰度。金沙江梯级大坝运行前的2009年和2012年,寡鳞飘鱼仔鱼出现高峰开始于5月中旬;运行后的2015年, 6月下旬之前很少有仔鱼出现,高峰开始于7月中旬。梯级大坝低温清水下泄是导致坝下江段寡鳞飘鱼仔鱼发生高峰期推迟的主要原因。与2009年和2012年相比, 2015年寡鳞飘鱼仔鱼丰度在宜宾江段有明显的增加,在朱杨江段略有增加;这表明寡鳞飘鱼种群能够适应大坝运行导致的生境条件的变化。木洞江段2009年至2015年间寡鳞飘鱼仔鱼丰度持续显著升高,可能与该江段位于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相关;调查期间三峡水库运行水位由156 m增至175 m,变动回水区缓流生境为寡鳞飘鱼仔鱼等提供了优良的育幼环境。基于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寡鳞飘鱼仔鱼丰度和分布的时空差异是上游梯级大坝和下游三峡水库运行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出广适应性鱼类对建坝水域环境变化的更高的适应能力;同时,我们提出水库上游河流与水库库尾(甚至整个水库)形成的“河-库”复合生态系统可能具有与“河流-泛滥平原”复合生态系统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对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种群补充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