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水生生物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 42-1230/Q 国内刊号
  • 1000-3207 国际刊号
  • 1.2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水生生物学报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水生生物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綜合述评、研究简报

水生生物学报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饲料脂肪含量对两种规格的军曹鱼生长、体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233-242

摘要:实验旨在确定2种规格军曹鱼的脂肪需求,同时探索不同含量的脂肪对2种规格军曹鱼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酪蛋白和豆粕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通过添加不同配比的鱼油配制6种脂肪水平[5.27%、8.22%、10.81%、14.26%、17.32%和20.94%(占干重)]的等氮实验饲料。挑选(38.24±0.30)g(25尾/箱,40g规格)和(529.17±5.67)g(10尾/箱,500g规格)2种规格的军曹鱼,置于浮式网箱(1.3m×1.3m×2.5m)中每日饱食投喂2次,分别进行10周和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含量的增加,2种规格军曹鱼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均先上升再下降,而脏体比(VSI)与肥满度(CF)均显著升高(P﹤0.05)。另外,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40g规格的军曹鱼肝体比(HSI)、鱼体、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均显著升高,鱼体水分和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500g规格的军曹鱼各处理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40g规格的军曹鱼,血清总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糖(Glu)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500g规格的军曹鱼,除血清TG在各处理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指标在各处理之间均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以SGR和FER为评价指标,40g左右规格的军曹鱼脂肪需求量为13.97%-14.16%,500g左右规格的军曹鱼脂肪需求量为13.18%-13.47%。

草鱼高脂日粮磷酸二氢钙适宜添加量的研究243-251

摘要:为探讨草鱼高脂(7%)实用日粮磷酸二氢钙(MCP)适宜添加量对草鱼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磷酸二氢钙[Ca(H2PO4)]为磷源,配制含MCP分别为0(对照组)、1.0%、2.0%、3.0%和4.0%的5种等氮等能实用日粮,饲喂初始均重为(105.23±0.55)g的试验草鱼,每种日粮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在高脂日粮中添加适宜的MCP可显著增加草鱼增重率(WGR)和全鱼磷含量,降低饲料系数(FCR)和脏体比(VSI)。以WGR、FCR和全鱼磷为观测指标,折线模型分析得出日粮MCP适宜添加量分别为3.26%、2.96%和2.63%;全鱼、内脏、肌肉和肝脏粗脂肪含量随日粮中MCP的增加呈先降后升趋势,而全鱼和肌肉粗蛋白含量则呈相反趋势;在MCP3.0%组,草鱼肠道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最高,血清甘油三酯、肝脏丙二醛含量,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最低;添加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肉碱脂酰转移酶(CPT-I)活性随日粮MCP添加量增加而渐增。研究表明,草鱼高脂(7%)日粮中MCP适宜添加水平为2.96%-3.26%(饲料总磷1.43%-1.50%),该添加水平能促进草鱼对日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减少鱼体及肝脂蓄积,增加鱼体蛋白,提高抗氧化机能,促进生长。

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对拟穴青蟹稚蟹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252-258

禁食与胰岛素处理对鳜血糖和leptin-A基因表达的影响259-263

摘要:为研究硬骨鱼类leptin基因表达与血糖之间的关系,研究在禁食与胰岛素处理后,检测鳜血糖和肝脏、肠道和脂肪组织leptin-A基因表达水平。在禁食实验中,鳜被禁食10d,并分别于禁食后0、4h、2d、6d和10d取样。禁食后6d鳜血糖开始降低,禁食后10d鳜血糖显著降低。同时,禁食后6d鳜肝脏leptin-A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禁食后4h鳜肠道和脂肪组织leptin-A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在胰岛素处理实验中,分别于注射后12h和36h取样。腹腔注射胰岛素后12h,鳜血糖显著降低,而鳜肝脏、肠道和脂肪组织leptin-A基因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腹腔注射insulin后36h,鳜肠道leptin-A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禁食或胰岛素处理均能够降低鳜血糖水平,且影响消化器官和脂肪储存器官leptin-A基因表达。

三角鲂×翘嘴鲌、团头鲂×翘嘴鲌两种杂交后代微卫星遗传结构分析264-271

摘要:为了指导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与翘嘴鲌(Erythroculterilishaeformis)的杂交育种工作,利用筛选出的16对微卫星引物,比较分析了团头鲂、三角鲂、翘嘴鲌、团头鲂♀×翘嘴鲌♂、三角鲂♀×翘嘴鲌♂后代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3.56、3.63、3.44、4.00和4.31,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510、0.3757、0.3175、0.3818和0.4079,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182、0.6290、0.5921、0.6490和0.682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354、0.5367、0.5258、0.5785和0.6067。杂交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均大于他们的亲本团头鲂、三角鲂和翘嘴鲌,表明杂交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聚类分析显示团头鲂与三角鲂首先聚类,团头鲂♀×翘嘴鲌♂与三角鲂♀×翘嘴鲌♂首先聚类,然后这2大类聚为一支,最后与翘嘴鲌聚类。其中团头鲂与翘嘴鲌遗传距离最远,为0.5204,团头鲂和三角鲂遗传距离最近,为0.0853,结合遗传相似度分析表明2种杂交子代均具有母本效应。基因型分析表明,2种杂交后代的等位基因均来自于父母本。引物TTF3、TTF4、TTF10以及Mam25在5个群体中均可产生特异性条带,可区分5个群体。研究结果对三角鲂×翘嘴鲌和团头鲂×翘嘴鲌的良种选育、种质资源保存以及种群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翘嘴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克隆及序列分析272-281

摘要:为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对于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生长性状的影响,对其DNA序列进行了克隆。翘嘴鲌IGF-Ⅰ全长14567 bp,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其5个外显子长度分别为298、160、182、36和1360 bp。推测的阅读框为486 bp,编码由161个氨基酸组成的IGF-Ⅰ前体蛋白。前体肽由信号肽、成熟肽、E肽三部分组成,其中信号肽44个氨基酸,成熟肽70个氨基酸,E肽47个氨基酸。成熟肽由B、C、A、D四个区域组成,其中B结构域和A结构域的保守性最高,在这2个区域包含由6个半胱氨酸残基形成的3个二硫键。翘嘴鲌B区域还包含保守的IGF-Ⅰ受体识别序列(PheB23-TyrB24-PheB25)。E肽的长度表明翘嘴鲌IGF-Ⅰ属Ea-2型。同源性分析表明翘嘴鲌与鲤科鱼类的IGF-Ⅰ编码氨基酸同源性较高,为94%-100%,但在聚类分析中翘嘴鲌并不是首先和鲌亚科的鱼类聚集在一起。Real-time qPCR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显示IGF-ⅠmRNA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脾、心脏、精巢、脑次之,肾、鳃、胃和卵巢中表达量较低。翘嘴鲌IGF-Ⅰ基因4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1170、9364、251和1746 bp。相对外显子来说,种间内含子变异较大,其中第三内含子变异最大。翘嘴鲌IGF-Ⅰ基因中包含6个微卫星,(GATG)5AATAT(ATAG)11位于第一内含子中,(CT)8、(TTA)5、(AC)13、(TG)12和(ATT)5位于第二内含子中。其中4个微卫星位点具有多态性,将它们在120尾同塘养殖的翘嘴鲌中进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表达、功能及其转录调控特征奠定了分子基础。

基于线粒体COⅠ和16S rRNA基因序列比较分析东海带鱼群体遗传多样性282-290

摘要:测定了东海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 Linnaeus)三个群体(命名为A:122°32′E 29°55′N、B:123°30′E26°75N;C:124°24′E 27°26′N)7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16S rRNA和COⅠ基因序列,通过单基因序列和联合序列分析,研究了东海带鱼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分别得到1130 bp的COⅠ基因序列片段和554 bp的16S rRNA序列片段,其中COⅠ基因片段的T、C、A、G含量分别为29.0%、28.9%、24.4%和17.7%;16S rRNA基因片段的T、C、A、G含量分别为22.7%、27.6%、28.0%和21.7%。基于线粒体16S rRNA、COⅠ和16S+COⅠ基因序列分析,72个个体中分别确定43个,8个和49个单倍型,存在单倍型共享现象。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9766-0.9992,显示了群体内的单倍型较为丰富。3个群体间各序列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在5.111-9.024和0.0045-0.0076,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48-0.0084,显示不同带鱼群体遗传多态性丰富。使用邻接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揭示同一群体内大部分个体聚在一起。分析结果表明,群体A遗传背景比群体B、群体C较为丰富,群体内部个体差异大于群体间差异,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率较高,遗传分化不明显,初步判定东海带鱼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偏低。

三疣梭子蟹UHRF1基因在胚胎、幼体和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291-297

摘要:为探讨泛素样含PHD和环指域蛋白1(UHRF1)基因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采用SMART RACE方法,克隆了三疣梭子蟹UHRF1(PtUHRF1)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为2849 bp,开放阅读框(ORF)为2298 bp,预测其编码1个含有76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结构域分析显示,该蛋白质包含UBL、PHD、TTD、SRA、RING finger 5个功能结构域。同源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PtUHRF1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有较高的同源性。qRT-PCR结果显示,PtUHRF1基因在三疣梭子蟹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精巢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该基因在胚胎和幼体发育不同时期表达差异显著,在受精卵中的表达量最高,并显著高于胚胎发育其他时期,是多细胞时期表达量的2.5倍。PtUHRF1基因在性腺发育不同时期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在卵巢II期表达量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在精巢Ⅰ期的表达量最高,随着精巢发育逐渐下降。实验结果表明,PtUHRF1参与了三疣梭子蟹胚胎、幼体和性腺发育调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基因在三疣梭子蟹及甲壳动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三疣梭子蟹NF-κB家族基因Relish和Dorsal的克隆及表达特征298-304

摘要:为研究Relish和Dorsal在三疣梭子蟹免疫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疣梭子蟹Relish(Pt-Rel)、Dorsal基因(Pt-Dor)cDNA全长,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Pt-Rel和Pt-Dor基因在健康蟹不同组织及其原代培养的血淋巴细胞在感染不同微生物后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t-Rel cDNA长3254 bp,ORF长2949 bp,编码983个氨基酸,Pt-Dor cDNA长2348 bp,ORF长1911 bp,编码637个氨基酸;蛋白结构预测分析发现Pt-Rel和Pt-Dor均包含RHD(Rel homology domain)及IPT(Immunoglobulin-like fold,Plexins,TranscriPtion factors)Rel/NF-κB家族蛋白经典结构域。Pt-Rel和Pt-Dor与其他节肢动物Relish、Dorsal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在系统进化分析中Pt-Rel和Pt-Dor分别与中华绒螯蟹等甲壳动物的Relish、Dorsal聚在一支,而昆虫类聚在另一支。Pt-Rel和Pt-Dor在检测的6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且2个基因均在血淋巴细胞中表达量最高。蟹血淋巴细胞体外感染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病原微生物对2个基因表达的影响非常相似,假丝酵母在2h明显诱导了Pt-Rel和Pt-Dor基因的表达,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藻弧菌在感染4h后使Pt-Rel和Pt-Dor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t-Rel和Pt-Dor基因很有可能参与了三疣梭子蟹的抗感染免疫过程。

中国绿水螅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克隆、抗体制备及表达分析305-314

摘要:为探讨中国绿水螅(Hydra sinensis)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基因的起源及功能,研究采用RACE方法克隆了中国绿水螅APX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cDNA序列总长1357 bp,包括5′非编码区107 bp,3′非编码区146 bp及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1104 bp,共编码367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40.79 kD。BLAST结果表明中国绿水螅APX蛋白同源序列绝大部分来自植物界;通过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hood)和贝叶斯分析(Bayesian inference)进行的系统发生分析显示植物界及动物界物种的APX序列各自形成单系群。把APX基因ORF全长序列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GST中,重组质粒转化E.coliBL21(DE3)菌株,IPTG诱导后成功表达重组融合蛋白GST-APX,再使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用于APX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 assay,WB)。在不同光照时长梯度(光强度2000 lx,每天分别光照0、4h、8h、12h、16h、20h及24h)下培养中国绿水螅30d,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PCR,qPCR)及WB检测结果均表明光照时间较长时(每天光照12h以上)绿水螅APX表达呈现一定程度的上调。在长时间光辐射下水螅体内共生绿藻连续进行光合作用所累积的大量活性氧能够扩散到水螅细胞内,此时水螅体内表达上调的APX可能参与清除其细胞内的活性氧。

壳白长牡蛎家系幼体生长存活比较及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评估315-321

一种可高效转染的青鳉肌肉细胞系的建立与应用322-329

摘要:在哺乳动物细胞系中转基因的效率相对较高而在鱼类细胞系中相对较低,为了获得鱼类高效转基因细胞系,我们从模式鱼类青鳉(Oryzias latipes)中分离和构建了肌肉细胞系OLM。该细胞系类似于纤维细胞,在28℃DMEM和10%的胚胎牛血清中培养了超过88代。通过染色体分析,它属于两倍体并含有48条染色体。在脂质体介导下,报告基因的转染效率可以达到40%,在测试的其他鱼类细胞中转染效率最高。此外还构建了稳定转染转基因或者非编码RNA的细胞系。OLM细胞对常见的病毒SVCV、GCRV、SGIV等不敏感。综上所述,研究在青鳉中建立了一种能高效转染的肌肉细胞系,它适用于鱼类瞬时和稳定的转基因研究。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青鱼肝脏的蛋白质组学分析330-339

摘要:采用同重同位素标记相对与绝对定量(iTRAQ)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分析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后青鱼肝脏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以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菌株BCK0712注射感染健康青鱼,24h后采集感染组和对照组青鱼肝脏,开展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到4475个肝脏组织蛋白,从中筛选到188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表达上调的蛋白70个,表达下调的蛋白118个。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了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剪接体、细胞内吞作用、氧化磷酸化、碳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等通路。组织病理分析表明,青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肝脏出现了明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细胞边界不分明、细胞核固缩、肝板排列紊乱、有出血现象等。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镉暴露诱导黄颡鱼鳃的组织学损伤、氧化应激和免疫反应340-347

摘要:为研究水体镉(Cd)暴露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鳃的组织学结构、抗氧化状态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将黄颡鱼分别暴露于0(对照组)、50和200μg/L Cd水体中8周后,取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鳃中Cd含量随着水体Cd浓度的升高而上升;组织学分析发现,Cd暴露组鳃出现了动脉瘤、细胞增生、鳃小片弯曲以及细胞脱落等病理变化。同时,Cd暴露导致鳃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抗羟自由基(AHR)的活性及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升高,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下降,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无显著变化。此外,Cd暴露上调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补体因子C3(c3)的表达,而下调了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及溶菌酶(lys)的转录水平。研究表明,Cd暴露导致黄颡鱼鳃中Cd富集,进而诱导鳃的组织学损伤、氧化应激和免疫反应。

镉胁迫对河南华溪蟹两种C型凝集素免疫应答的影响348-355

摘要:C型凝集素是一类可以和糖类结合的蛋白质,是先天性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其中,经典C型凝集素依赖Ca2+对糖类进行识别。Ca2+可作为细胞内第二信使,参与多种信息传递。而重金属镉可导致细胞钙稳态失调,干扰细胞内与Ca2+相关的信息传递。研究旨在探明镉胁迫对河南华溪蟹(Sinopotamon henanense)ShLec21和ShLec23两种C型凝集素免疫应答的影响。利用RACE方法,克隆了ShLec21和ShLec23,并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研究了ShLec21和ShLec23的组织表达模式和镉联合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胁迫后肝胰腺和血淋巴中ShLec21和ShLec23表达模式。结果显示:ShLec21 cDNA全长863 bp,编码152个氨基酸残基;ShLec23 cDNA全长681 bp,编码164个氨基酸残基。ShLec21和ShLec23分别聚类为无脊椎动物的两个分支。ShLec21和ShLec23在血淋巴、鳃、肝胰腺、肠道、肌肉、卵巢和精巢中表达广泛,但二者均主要在肝胰腺中表达。在胁迫条件下,单独镉胁迫对肝胰腺和血淋巴中ShLec21和ShLec23表达量无显著影响;在单独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肝胰腺中ShLec21和ShLec23表达量分别显著(P﹤0.05)与极显著(P﹤0.01)下调,血淋巴中ShLec23表达量显著(P﹤0.05)下调;而在镉胁迫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过程中,ShLec21和ShLec23表达量在肝胰腺和血淋巴中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上调。研究结果表明,河南华溪蟹ShLec21和ShLec23在响应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过程中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镉胁迫所上调。

PFOS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爆发游泳及运动后代谢恢复的影响356-361

摘要:为探究水体全氟辛烷磺酸(PFOS)污染对鱼类爆发游泳及其代谢恢复能力的影响,将中华倒刺鲃幼鱼(Spinibarbus sinensis)暴露在不同浓度(0、0.32、0.8、2和5 mg/L)PFOS后,测定PFOS暴露对其静止代谢率(RMR)、爆发游泳速度(Uburst)以及运动力竭后代谢恢复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暴露浓度对实验鱼的Uburst和相对爆发游泳速度(rUburst)均影响显著(P﹤0.05),5 mg/L PFOS暴露导致Uburst和rUburst分别下降了17.4%和10.8%,PFOS对rUburst的影响表现出“非单调剂量效应”;暴露浓度对实验鱼的RMR影响显著(P﹤0.05),5 mg/LPFOS暴露导致RMR显著升高,但PFOS对运动后代谢峰值(MMR)、代谢率增量(MS)、代谢变化倍率(FMS)、力竭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提示:PFOS污染改变实验鱼能量代谢水平的下限,而对其代谢水平的上限无明显的限制性作用;PFOS污染将可能对鱼类捕食--逃避捕食者、穿越激流寻找适宜生境等生存关联的生命活动起到负面影响,但对无氧代谢关联的代谢恢复能力无显著的生态毒理效应。

西江鲤仔稚鱼生长及消化酶活性变化362-366

摘要:为了探究了鲤(Cyprinus carpio)仔稚鱼的生长过程中主要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实验测定了鲤从孵化出膜到40日龄(日龄,Day after hatching)仔稚鱼期间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几种消化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仔稚鱼全长以及体重在15日龄后增速加快,特定生长率为14.81%。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糜乳蛋白酶、碱性磷酸酶以及氨基肽酶在1日龄仔鱼体内均能检测到活性。在仔稚鱼发育过程中,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仔鱼摄食前消化酶的活性出现一定的上升,随着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以及营养方式的转变,其消化酶活性从3到25日龄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而25日龄到实验结束鲤仔稚鱼的消化酶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标志着其消化功能趋于完善。根据不同发育时期鲤消化酶活性的变化,设计有机可腐化的材料制备人工鱼巢以提高人工鱼巢的生态修复功能,降低饥饿对仔稚鱼成活率的影响。

西藏巨须裂腹鱼早期发育特征367-378

摘要: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因过度捕捞,其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下降,在2009年中国红色名录评为“濒危”等级。研究通过研究巨须裂腹鱼早期发育特征,旨在为该鱼的科学养护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巨须裂腹鱼受精卵直径3.0-3.2 mm,遇水开始具有微黏性,随后脱黏,经过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孵化阶段,在水温10℃的条件下,经过460.67h孵化出来。初孵仔鱼体长9.9-1.1 mm,心率48-50次/min,鳃盖骨清晰可见,下颌原基、尾鳍下骨原基可见。第2天鼻凹出现;第3天肝胰脏原基出现;第4天鳃耙、肩带原基出现;第6天仔鱼上下颌开始张合;第7天心血管分化结束,仔鱼开始进入混合营养期;第14天鳔一室和体侧色素带形成;第26天肋骨原基出现;第35天鳔二室出现,卵黄囊耗尽;第63天背鳍分化结束;第83天臀鳍分化结束。巨须裂腹鱼胚胎具有独特的发育时序:体节的出现先于胚孔封闭,是对高原环境的一种适应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