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杂志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环境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与饲料工程、生化与微生物、化学与材料工程、轻工机械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江南大学
  • 国际刊号:1673-1689
  • 国内刊号:32-1751/TS
  • 出版地方:江苏
  • 邮发代号:28-79
  • 创刊时间:198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6
  • 综合影响因子:0.59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杂志专题综述

国内食品添加剂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摘要: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其研究开发和应用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随着国内外对食品营养与安全的广泛关注,合理开发使用食品添加剂、保障食品营养安全,已经成为当下的重大课题。但长期以来,有关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时没有将"食品添加剂"与"其他化学添加物"准确区分,使得人们对食品添加剂产生了严重的误解。据此,对食品添加剂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客观全面综述,并结合多年的相关研发背景对发展重点等提出建议。对于指导食品添加剂产业持续稳健发展,尤其对推动食品工业营养健康产业格局形成,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25-233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β-半乳糖苷酶催化乳糖合成低聚半乳糖

摘要:通过对环状芽孢杆菌B.circulans SK28.003的发酵获得β-半乳糖苷酶酶液,经过浓缩、盐析沉淀和低温冷冻干燥,制备酶粉。利用β-半乳糖苷酶的转糖苷功能催化乳糖合成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以GOS产率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合成条件为:乳糖起始质量浓度为50 g/d L,加酶量为6 U/g,反应温度为60℃,p H 7.5。在此条件下反应12 h,GOS产率可达45.5%。
234-239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杂志会议信息

中国生物数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

摘要:所属学科:应用数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开始日期:2016-07-17结束日期:2016-07-21所在城市:江苏省扬州市主办单位:中国生物数学会承办单位:扬州大学姓名职务简介演讲题目联系人:林支桂:13952799965凌智:13665216006葛静:15195569041朱敏:18852728482E-MAIL:gejingyzu@163.com会议网站:http://210.43.24.202/STLab/content.php?id=213会议背景介绍:中国生物数学学会定于2016年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中国生物数学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
239-239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一株联产L-精氨酸和聚羟基丁酸酯的重组钝齿棒杆菌的构建

摘要:Corynebacterium crenatum SYPA 5-5是一株用于L-精氨酸(Arg)生产的工业菌株。聚羟基丁酸酯(PHB)是在细菌内部形成的聚合物,将PHB代谢途径引入细胞内可影响胞内的全局代谢网络,实现联产PHB和相关化工产品如琥珀酸、L-谷氨酸和L-色氨酸等。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来源于Ralstonia eutropha H16的PHB合成基因簇phb CAB导入到L-精氨酸生产菌株C.crenatum SYPA 5-5中,进行组成型表达,旨在获胞内产PHB、胞外产L-精氨酸的效果,对出发菌和重组菌分别进行5 L容积发酵罐实验,并对发酵相关参数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由于PHB合成基因簇的导入,重组菌中PHB质量为细胞干质量的12.8%,实现了胞外产L-精氨酸、胞内产PHB的效果,并发现胞内PHB的积累对菌体生产L-精氨酸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发酵96 h,L-精氨酸的产量达到43.21 g/L,相比于出发菌提高了20%。
240-246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杂志会议信息

2016年SPIE转化生物光子学国际会议

摘要:会议名称(英文):SPIE Translational Biophotonics 2016所属学科:光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开始13期:2016—05—16结束13期:2016—05—17所在城市:美国具体地点:Houston,Texas主办单位: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议网站:http://spie.org/TBP/conferencedetails/translational-biophotonics会议背景介绍:
246-246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乳酸足球菌精氨酸代谢与瓜氨酸积累

摘要:酿造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的主要前体物质瓜氨酸由乳酸足球菌通过精氨酸代谢产生。为了研究酱油中瓜氨酸的积累机制,以分离自酱油成曲的乳酸足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BBE1120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培养条件(碳源、盐浓度、氨基酸)对其积累瓜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盐环境是导致乳酸足球菌积累瓜氨酸的关键因素,碳源的种类及浓度对瓜氨酸的积累也有一定影响,培养基中精氨酸、瓜氨酸、鸟氨酸含量对瓜氨酸的积累影响不大。该研究结果对阐明酱油发酵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前体物质的积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47-251

过量表达枯草芽孢杆菌乙偶姻还原酶提高2,3-丁二醇产量

摘要: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68是一株安全生产的菌株,但是在2,3-丁二醇(2,3-BD)的发酵过程中,会积累较多的副产物乙偶姻(AC)。乙偶姻还原酶是催化AC合成2,3-BD的关键酶。为了提高2,3-BD合成效率,首先将乙偶姻还原酶基因acr克隆到B.subtilis 168,构建了重组菌B.subtilis 168/p MA5-acr。对重组菌进行摇瓶发酵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出发菌,重组菌的2,3-BD产量和转化率分别提高28.62%和22.87%,主要副产物AC积累量下降了20.01%。同时,分支路径的副产物甲酸、乙酸、乳酸、琥珀酸,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252-257

微波辅助炭基固体酸催化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

摘要:为研究微波固体酸法制备生物柴油,以炭化-磺化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炭基固体酸催化剂,于实验室自制微波反应器中催化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实验中固体酸催化剂在微波环境下催化活性高、性质稳定,且微波辐射可大幅提高反应速率。对反应条件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并针对微波功率密度、微波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进行了响应面优化设计,得到最佳工艺为:微波功率密度1.15 W/m L,微波反应时间33.33 min,炭基固体酸催化剂用量4.83%(质量分数),最终生物柴油转化率为90.38%。此优化结果与先前单因素实验结果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可信度高、拟合度好。
258-264

CLR厌氧反应器在庆大霉素发酵废水处理中的运行效能

摘要:对CLR沼气提升式厌氧反应器处理硫酸庆大霉素发酵废水的工程运行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LR反应器对硫酸庆大霉素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能力,容积COD负荷可达到5 kg/(m^3·d),出水COD稳定在2 700~3 200 mg/L,COD和SS去除率可分别维持在70%和62%左右。在CLR稳定运行过程中,系统p H为7.8~8.3,且VFA质量浓度低于900 mg/L,显示出较好的稳定性。虽然系统的氨氮质量浓度可以达到600~900 mg/L,但是其并未对CLR的处理效能产生显著影响。CLR出水Ca^2+质量浓度可稳定在200~300 mg/L,Ca^2+的平均截留率为74%。但是较高的进水Ca^2+质量浓度会导致污泥钙化,VSS/TSS逐渐下降,且这种趋势在反应器底部表现得更为显著。
265-271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杂志会议信息

第四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

摘要:所属学科: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开始日期:2016—06—15结束日期:2016—06—17所在城市:安徽省合肥市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承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题:物理化学促进生命科学,生命现象的物理化学机制会议主席:罗毅联系人:田长麟、叶树集、刘扬中联系电话:1305308516(田长麟)15255118915(叶树集)13514995643(刘扬中)
271-271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基于温控载体表达胆固醇氧化酶

摘要:胆固醇氧化酶在医药检测、食品加工、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来源于Rhodococcus sp.的胆固醇氧化酶基因为研究对象,构建于温控表达载体p Hsh上,免去了诱导剂的使用,采用温度调控使胆固醇氧化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在摇瓶水平对酶的表达量进行优化,最终的酶量为855 U/L。使用镍柱将酶纯化,得到单一条带,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5 k Da。分析其酶学性质,最适p H 7.0,在p H 5.0~7.0稳定;最适反应温度40℃,在50℃保温,其半衰期为6.9 min。以胆固醇为底物,在p H 7.5、37℃条件下测酶活,计算得动力学参数K_m为3.38 mmol/L,k_(cat)/K_m为6.09 s-1·(mmol/L)。
272-277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杂志科技信息

欧盟确认4种邻苯二甲酸酯高关注度物质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

摘要:2015年12月11日,欧盟G/TBT/N/EU/329号通报,确认4种邻苯二甲酸酯,即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它们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生殖毒性具有相同的关注水平。此前,这4种物质已经被分类为生殖毒性物质(1B),依照REACH法规第57(f)条,已被确定为高关注度物质(SVHC)。
277-277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双酶体系高效制备(R)-2-氯-1-(3-氯苯基)乙醇

摘要:人工合成经密码子优化的羰基还原酶基因Sys1,并与葡萄糖脱氢酶基因Sygdh共克隆至双启动子表达质粒p ETDuet-1中,获重组质粒p ETDuet-Sygdh-Sys1。将其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构建了共表达羰基还原酶和葡萄糖脱氢酶的重组工程菌E.coli BL21/p ETDuet-Sygdh-Sys1。以经IPTG诱导的重组菌为生物催化剂,不对称还原间-氯苯甲酰甲基氯(m-CPC),制备手性药物中间体(R)-2-氯-1-(3-氯苯基)乙醇((R)-CCE)。在m-CPC 30 mmol/L、重组湿菌体70 mg/m L、葡萄糖40 mmol/L、辅酶NADP+0.2 mmol/L,以及p H 7.0、反应温度40℃和反应时间3 h等条件下,所获手性化合物(R)-CCE的摩尔产率高达99.0%,对映体过量值(e.e.值)为100%。
278-283

鱼腥草组分对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及其应用

摘要:研究了体积分数30%乙醇洗脱的鱼腥草柱层析组分对细菌生物膜的抑制活性,发现鱼腥草组分质量浓度在4.0 mg/m L的时候,对E.coli生物膜及Salmonella typhimurium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均为100%,同时鱼腥草组分在3.0 mg/m L和4.0 mg/m L时分别完全能够抑制E.coli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生长。对鱼腥草组分进行成分分析,发现其主要成分为3,4-二羟基苯甲酸、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槲皮苷以及槲皮素。同时研究了鱼腥草柱层析组分对冷藏猪肉的保鲜效果,对微生物含量、挥发性盐基氮(TVB-N)、p H以及汁液流失率均有积极效果,在柱层析组分质量浓度为4.0 mg/m L的时候,每克肉品在15 d时微生物数量对数值达到5.95,而此时对照组微生物数量对数值为8.01。结果表明,鱼腥草柱层析组分在冷藏猪肉贮存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284-289

阿魏酸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合成及特异吸附性能

摘要:拟制备阿魏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考察聚合物的特异吸附性能。以阿魏酸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2,2′-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合成分子印迹微球,采用静态吸附及扫描电镜(SEM)方法对微球进行表征。制得的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形貌和吸附性能较好,对阿魏酸与肉桂酸的选择性分离因子α为1.97。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阿魏酸分子有特异性吸附和识别能力。
290-295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杂志会议信息

第九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

摘要:会议背景介绍:为积极促进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与发展,增进国际间合作交流,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主办,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和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第九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定于2016年5月21日-23日在厦门市召开。
295-295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产碱性淀粉酶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的构建与发酵优化

摘要:碱性淀粉酶催化淀粉在碱性环境中高效降解,广泛应用于纺织退浆、洗涤、制药等领域。通过信号肽筛选,将来源于嗜碱单胞菌Alkalimonas amylolytica的碱性淀粉酶基因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WB600实现分泌表达,并优化了重组菌产酶的发酵条件。在最佳信号肽ywb N介导下,重组B.subtilis发酵51 h,胞外Amy K酶活最高达146.86 U/m L,且能在发酵上清液中检测到与Amy K理论相对分子质量(60 k Da)一致的蛋白质条带。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糊精32 g/L,蛋白胨12 g/L,酵母粉24 g/L,KH_2PO_42.32 g/L,K2HPO_4·3H_2O 16.43 g/L),并在发酵24 h后添加0.2 g/d L Na_2CO_3调节发酵液p H,发酵72 h胞外Amy K酶活达640.33 U/m L,较优化前提高了336%,是目前已报道重组B.subtilis产碱性淀粉酶的最高水平。研究结果为Amy K发酵生产的工业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296-302

黄酒酿造过程中真菌群落组成及挥发性风味分析

摘要: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对不同发酵时期黄酒醪液中的真菌进行鉴定,并利用GC-MS分析黄酒中的主要高级醇、醛类和酯类等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黄酒前酵阶段真菌有着较高的群落多样性,在发酵排料当天鉴定出22种真核属类;其中曲霉属(Aspergillus)在整个发酵过程相对丰度均达到90%以上,远远高于其它真菌,是黄酒发酵过程中的特征微生物;随着黄酒发酵的进行,优势真菌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生成受发酵液性质影响较大,大部分在第4天有着较高的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的较高酸度和酒精度以及低p H降低了微生物的多样性,使得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有所降低。
30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