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的现代性本质——从尼采与孟子谈起

作者:白彤东

摘要:尼采认为,在(西方)古典(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怜悯不被重视,在犹太教乃至基督教中它才开始被当作道德,而在(欧洲)现代得以滥觞。对于此种变化,尼采用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以及奴隶的反叛来加以解释。但这一解释却无法说明为什么恻隐之心会在中国的孟子中成为道德之根本,并成为传统中国主流价值的一部分。而如果将中国周秦之变也看作是与欧洲平行同步的一种现代化过程,那么中国的先秦哲学就同样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现代哲学了。以此视角观之,同情心的地位的变化来自于中国周秦之变与西方现代化所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即作为现代化的特征之一的广土众民的大国的内在凝聚力的问题。中国传统哲学比起欧洲古典哲学,要更与现代相关。

分类:
  • 期刊
  • >
  • 人文社会科学
  • >
  • 哲学与人文科学
  • >
  • 哲学
收录:
  •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万方收录(中)
  • 维普收录(中)
  • 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
  • 上海图书馆馆藏
  • 知网收录(中)
  • 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关键词:
  • 尼采
  • 孟子
  • 怜悯
  • 同情
  • 现代化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世界哲学

期刊级别:CSSCI南大期刊

期刊人气:1835

杂志介绍: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快捷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671-4318
国内刊号:11-4748/B
邮发代号:2-202
创刊时间:1956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B5
下单时间:1-3个月
复合影响因子:0.25
综合影响因子: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