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与经济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审计与经济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Audit & Economics

  • 32-1317/F 国内刊号
  • 1004-4833 国际刊号
  • 3.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审计与经济研究是南京审计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审计与经济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国家审计理论建设专栏、审计理论研究、财务与会计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引发的思考3-8

摘要: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为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审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发展创造了契机。它是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审计问题的一种创新性思维,促进了对审计本质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既推动审计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也指出未来审计的发展方向,推动审计实践的跨越式发展。

“免疫系统”论的理论贡献和对审计事业的创新引领9-13

摘要: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免疫系统”理论是对我国国家审计发展的系统探究和深入思考,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影响深远。它准确回答了国家审计发展中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作出了显著贡献;同时该理论科学定义了国家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审计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审计理论创新、审计人才创新、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方法创新和审计管理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牵引作用。

“免疫系统”论下审计学科独立与理论体系重建14-22

摘要:从“免疫系统”论的视角透视,会计与审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进行重新定位。我们应从本质论看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差异性、从审计模式看审计对会计的超越性、从控制论看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制约性、从经济责任看两者之间的对立性。中外学者始终未放弃对审计学科独立性的探讨,审计学科的独立理论体系一直在创建着,审计实践体系独立发展的特征也日趋明显。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为建立以审计本质与审计职能为二元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政府绩效审计与项目评估:实践特征及融合23-27

摘要:政府绩效审计和项目评估作为政府绩效和公共管理的重要评价行为,两者的实践特征存在异同。但随着公共管理的改革发展,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因此,如何发挥两者的优势,扬长避短,是政府绩效评价理论与实务所关注的重点。

我国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分析:特征与启示28-34

摘要:国家审计公告披露了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审计结果的整改情况。这些信息表明,我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力度逐年加大,审计结果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重视,但实际纠正效果与重视程度存在较大的偏差,问题屡审屡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折射出我国部门预算存在制度性缺陷。

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政府审计环境35-39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公共治理理论与国家建构理论的影响下,我国政府职能和效能在不断变革,政府审计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也随之发生显著变迁。展望未来,政府审计将树立提供公共审计服务的理念,政府审计的组织架构将更加灵活、高效,政府审计的职责和职能将得到拓展,政府审计对象与范围的确定更加合理,政府审计的报告与公告将更加透明、规范。

CPA的个人理财业务:潜力无限的新领域40-44

摘要:CPA的个人理财业务包括个人理财咨询(规划)业务和个人理财鉴证业务。要发展我国的CPA个人理财业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完善《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规、中注协应发挥前瞻性作用、会计师事务所要积极开拓个人理财业务、正确对待独立性与客观性的要求、考虑理财服务的职业胜任能力、合理确定收费水平、注意防范CPA的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大力培养个人理财业务人才等。

从战略角度谈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策略45-49

摘要:内部审计如何实现价值增值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战略的视角,研究得出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核心驱动力源干高增值性的审计业务,并依据战略适配度和平衡计分卡思想,提出了内部审计高增值性的具体业务及审计路径。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信息技术的支撑、审计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是现代内部审计实现增值效用的基础保障。

基于COBIT的会计业务流程控制50-54

摘要:COBIT作为一个沟通业务和IT的控制框架,它所定义的34个一般性流程,满足了COSO定义IT内部控制环境的需求。但是,COBIT所提出来的流程整体控制观念和应用控制目标目前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两种控制能够满足IT流程控制和应用控制的需求,提供了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控制的指南。

矫枉过正:评会计职业道德守则的发展方向55-58

摘要:AICPA职业行为守则的演变历史昭示:会计职业道德守则的制定理念从职业成立初期的“品性至上、限制成文规则”,发展到现在的“详细具体的技术规则”,而国际会计师道德准则委员会最新的《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征求意见稿反映出道德守则的未来方向是风险导向职业道德概念框架。这种制定思路重新拾起“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强调原则,同时引入现代风险导向理念,是对过去会计职业过分注重“技术标准”和“道德规则”的矫枉过正。

会计信息的产品属性及管制动因分析59-63

摘要:长期以来研究认为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原因在于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特征,导致产出不足。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在竞争性市场下会计信息天然属性是商品,会计信息产出不足的原因不是由于公共物品属性,而是由于这种商品的成本效益;披露管制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而是商品本身具有的内部性。披露管制可以提供一种低成本和强有力的保障实施机制,来降低因内部性而产生的社会效率低下和显失公平。

论产品族生产企业成本核算方法71-75

摘要: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产品族方式进行生产,产品族生产中成本核算问题是重中之重,而通过作业成本模块化可以有效地解决产品族成本核算中的制造费用分摊这一关键问题。

转换期有机农业的风险与政府行为研究76-80

摘要:有机农产品拥有较高的市场价格,因而有机农业耕作可以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方式。有机农业相对干常规农业而言,会产生诸多的正外部性,它有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常规农业转向有机农业的转换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风险,如果缺少外部干预力量,处于转换期的农业经营者从事有机耕作就会在总收益上出现巨大损失,由此导致有机农业推广的困难。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政府必须对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进行干预,通过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扶持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

内部控制治理契约:一个理论框架——从交易成本、信任与不确定性的组织内合作的角度分析81-88

摘要:企业是由不同类型的资源所有者参与组成的一系列契约组合。这种契约存在明显的不完备性和问题,而内部控制就是一种产生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和企业雇员之间的不完备契约和委托关系的持续均衡利益关系的治理装置。内部控制治理契约的逻辑目标在于减少内部交易的不确定性乃至降低内部交易成本,而其逻辑基础则是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组织内各责任单位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交易成本这一核心要素融合了内部控制治理的逻辑目标与逻辑基础。

银行能够有效识别企业的会计操纵行为吗——以中国上市公司的银行借款违约概率为视角89-94

摘要:以1998年—2007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中国银行业能否有效识别企业的会计操纵行为进行研究。选择经营现金流量处于微正区间(0-+0.02)的企业,考察银行对这些明显有会计操纵嫌疑企业的信贷风险控制效果。通过对不同经营现金流量区间企业的债务违约概率进行单变量比较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微正区间公司与负区间(-∞-0)公司的违约概率没有显著差别,但显著高于超微正区间(+0.02~+∞)公司。由此推断,中国银行业还不能有效识别企业的会计操纵行为。

国库集中支付风险预警体系设计95-101

摘要:为了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风险的防范,提出了由风险识别、指标设计与赋权、指标评价、阈值和警级确定、监控信息反馈等组成的国库集中支付风险预警体系框架;依据风险预警范围确定制度、技术和人员三个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陕西省国库集中支付的风险数据进行了具体的测算评估。

短期融资券发行利差风险结构探析——基于Z值模型的计量102-106

摘要:从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角度,实证分析我国短期融资券发行利差的风险结构。计量结果显示,违约风险是我国短期融资券发行利差的决定性因素,流动性风险虽然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并非决定性的。如果把实际的发行利差与通过Merton模型估计出的发行利差进行相比,就可发现Merton模型存在低估利差的问题。这说明Merton模型不仅没有考虑流动性风险,而且可能对违约风险也无法充分定价。

国外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综述——1976年-2006年经典文献梳理107-112

摘要:自威廉姆森1975年提出治理结构概念以来,学术界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经典文献,具体包括单个公司治理指标股权结构、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的特征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公司治理环境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公司治理指数与绩效关系的研究。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从单个公司治理指标角度对公司治理与绩效关系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统一,而基于公司治理指数得出的结论则比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