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世界文化杂志 省级期刊

World Culture

  • 12-1229/G0 国内刊号
  • 1005-9172 国际刊号
  • 0.01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世界文化是天津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学术期刊。世界文化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成功之路、情感方舟、作家作品、编译快车、环球影视、名人轶事、灿烂星空、四海采风

世界文化 2016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世界文化杂志心灵驿站
幽默人生1-1

摘要:"这幅漫画真逗!"想到这里,我立刻拿剪刀做了剪报,贴到笔记本里。有一段时间了,我会把自己有趣的经历及时记下来,或者偶尔努力回忆过往的趣事,无论看到的、想到的,只要是与幽默沾边的东西,都把它们统统记入我的笔记本里。

世界文化杂志人物
自媒体那第六个包子4-7

摘要:早先的新闻传媒理念与实践中,媒介是媒介,内容是内容,拿图书报刊来说,造纸工人/排版工人/印刷装订工人是一拨,作者/记者/编辑是一拨,前者在媒介生产线上,后者在讯息生产线上,泾水不犯渭水,界线分明。后来,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抛出来一个理论:"媒介即讯息。"他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金斯伯格:“垮掉一代”的火车头8-10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出现的"垮掉一代"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团体,更是对美国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文化运动。一般认为,"垮掉一代"有三个主要的代表人物——艾伦·金斯伯格、杰克·凯鲁亚克和威廉·巴勒斯,然而对于谁是"垮掉一代"的首要核心人物的问题,却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与谢芜村:怡然自得的绘画与俳句人生11-13

摘要:18世纪的京都在日本艺术史上大家辈出,诸如伊藤若中、曾我萧白、圆山应举??这一时期,艺术家们百家争鸣,被誉为"京都文艺复兴"。其中,江户时代的与谢芜村,在用短短十七个音节咏叹百感人情的俳句世界中,与松尾芭蕉并称泰斗。不过,芜村的本职并非创作俳句,而是绘画,在他留传于后世的绘画作品中,有多达三十件被指定为国宝级文化遗产,可谓当之无愧的大师级画家。芜村的最高杰作《夜色楼台图》,描绘了都市夜幕初降之景,洋溢着诗情画意,但这幅名作诞生的背后,却蕴藏了其爱女的不幸经历。芜村在俳句和绘画这两个世界里登峰造极,但他的生活却不尽如人意……芜村一生怡然自得,无欲无求,让我们一同探访这位史上顶级艺术家!

徐志摩与托玛斯·哈代14-16

摘要: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不讳我的‘英雄崇拜’。"他的所谓"英雄",是这样一些人物,近现代的,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意大利诗人邓南遮,还有英国的托玛斯·哈代??他的理由:"山,我们爱踹高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接近大的?"对于这些英雄,他不仅阅读、翻译他们的作品,还说:"在我有力量爬的时候,总不教放过一个‘登高’的机会。

世界文化杂志艺术
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和他的爱妻卡米尔17-20

摘要:初识绘画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 那是20世纪的80年代初,我在家乡山清水秀的吉林市听艺术绘画讲座,介绍的是西方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克劳德·莫奈。当时的中国社会封闭得很,东北更是这样,本来我外语就学得不好,记奥斯卡·克劳德·莫奈的名字就费了半天的劲儿,后来只记住了法国画家莫奈。

女性艺术家的版画艺术革命21-23

摘要:版画艺术领域曾经是男性艺术家的天下,而女性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诠释、变革了这一艺术形式。纽约公共图书馆曾展出过一系列女性版画艺术家的作品。而在当时这些女性艺术家却需要通过始终处于聚光灯下的男性版画艺术家才能崭露头角。甚至维多利亚女王也是通过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才接触并掌握这一技艺,成为一名业余的雕版师。一些被忽视的女性版画家在版画发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她们是当今版画艺术发展与创新的先驱。

陪伴是一剂良药——评青春文艺电影《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24-25

摘要:当我们认为大多数青春题材的电影往往都与矫情沾边,俗套的故事情节无法引起每位观影者的共鸣,即使是少男少女的迷人面庞似乎也无法拨动我们日益趋于成熟并逐渐苍老的心时,《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出现了。在2015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一举拿下"美国剧情片单元评委会大奖"与"剧情片观众大奖"两项大奖,聚集了众多人的目光。

三个女人,一台戏——小说《时时刻刻》的女主人公的渊源26-27

摘要: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同时获得了"普林策小说奖"和"福克纳文学奖"两项殊荣。之后根据其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大获成功,获得多项奥斯卡奖和金球奖。该书描述了不同时代的三位女性一天的生活,采取了三条主线并行叙事的结构。三位女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她们之间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三位女主人公是如何逐渐出现在作者脑海中的?作者又与三位女性有着怎样的渊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番。

《纯洁》的味道28-30

摘要:离家出走后,安娜贝尔·莱尔德为自己取名为珀涅罗珀·泰勒,并且真的做到了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之妻珀涅罗珀一样忠贞不渝——"我承诺过永远都属于他。他可以打破他的誓言,但我不会打破我的。"此后的二十余年里,她以一种近乎隐士的方式,独自将女儿养大。尽管她那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有时也为她的精神努力而骄傲,认为"她妈妈精神上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看不见的艺术",但她向女儿隐瞒其亲生父亲身份.

在存在的门前——读莫迪亚诺《夜半撞车》31-32

摘要:题目套用的是卡夫卡《在法的门前》。莫迪亚诺在作品里讲述的"我"和卡夫卡笔下的乡下人的命运相似,他们在寻找一个答案,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脚步不停,而所有的答案和意义,也许是不存在,如果存在,那也是存在于在路上的行进过程中。而这时候,他们已经距离起点好远好远,靠着回忆才能看清来时的面目。回忆是指向过去的手。

在孟买,她的名字叫加尔各答(上)34-36

摘要:仿佛被什么诱导着,一走出孟买机场就以为到了加尔各答。其实并没去过那座叫加尔各答的城市。炎热的天气,汗水,以至恶浊的气味。那是这种热带城市所固有的味道。仿佛整座城市都在腐败。沿街的房子上布满灰褐色的斑迹。到处爬满绿色的苔藓,流水也泛出臭乎乎的气味。

沉默是知识分子的"权利"吗37-38

摘要:读到一篇《为钱杨伉俪的"不公共"辩护》的文章,文章反驳有些人批评钱钟书和杨绛对社会不公不义之事的冷淡,认为,知识分子"没有义务为遭受不公者说话",主要的理由是"公民行为,法无禁止,即为许可"。文章解释道,"作为一种政治自由的言论自由,??是任何人的权利,而不是义务。如果法治条件正常,你可以在正常良法范围内任意使用处理这项自由,没有任何人有权干涉你是否使用它,包括你彻底抛弃这项自由的权利”。文章显然是从钱杨的“个人权利”来看问题的,而批判者则是从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来看问题,意见不同的双方所辩论的其实并不是同一个问题。

淡路之行39-42

摘要:淡路之行是从水仙花开始的,无意中在杂志上瞥见一幅海边水仙盛放的照片,目光就再也挪不开了,图边标注:"滩黑岩水仙乡"。滩黑岩在什么地方?脑子里全无概念,但既然有这么多水仙花,一定要去看看吧。寻芳我对水仙有着特殊的感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年春节家里都有水仙,好像没有水仙年味儿就要大打折扣。年前十来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家里的大扫除还没结束,年夜饭的浩大工程又开始了,不停地出出进进、洗洗涮涮,一个角落也不容姑息,一个细节也不得省略。从早到晚,锅里总是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玻璃上也总是滴滴答答淌着水。

是仪式还是赶集?是庆典还是娱乐?——凤凰城美国国庆庆典亲历记43-46

摘要:每年7月4日,美国人称之为"独立日",也即美国的国庆日。一个正常状态的国家,常常视"国庆"为重大庆典,强化其仪式性,呈现民族凝聚力。照理,美国应不例外。不过,美国的民族性,或者其文化性——虽然建国还不到三百年,但已经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传统,使得其国庆庆典自有特色,而趣味良多。

美国人怎样带孩子47-49

摘要:弟弟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做访问学者,俺和老伴也趁机到美国玩了一趟,生活了一个多月,对中美文化的差异,有了一些切身的感受。赴美那天,恰逢外孙江南三周岁生日。几年来,我和老伴给外孙当带薪保姆、保男的体验,使俺倍加关注育儿的事情。所以,在美期间,俺有意把目光投向美国的孩子,想看看美国人带孩子到底与咱们有啥不同。原以为美国人家庭条件优越,孩子们一定娇生惯养,上了战场的美国兵都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通过观察,却在俺眼前留下这样几幅画面:

爱鸟者的天堂之愿50-50

摘要:埃里克·普罗维斯,这位90岁高龄、终生珍爱野生生物的澳大利亚老人,通过观察一对鸟类的生活、情爱和分离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某些有价值的启示。有那么一些鸟类,其行为方式在不少方面与人类的颇为相似。它们为创造新的生命而寻求配偶,相互交配,而当悲剧降临时,它们会悼念自己的配偶。

童墓轶事,消极自由与英伦文化精神51-54

摘要:墓地:孩童与总统毗邻 纽约哈德逊河边,有一座高约150米的巍峨建筑。它下层为希腊神殿式方形,上层为陶立克柱圆形,上刻"让我们拥有和平"。此即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著名北军统帅、美国第18届总统尤利乌斯·格兰特的墓。距此不到100米,还有一座名为圣克莱尔·波洛克5岁男孩儿的墓,1797年7月,男孩玩耍时不慎从河岸坠落身亡。其父悲痛欲绝,为了就近能看到"儿子",就在其落水处修建了一座小小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