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统计源期刊

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 42-1759/R 国内刊号
  • 1001-117X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6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综述、临床研究、短篇论著、个案报道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论著
mAChRs调节投射至小脑MVN神经元突触传入的机制377-380

摘要:目的:探讨毒蕈碱受体(mAChRs)调节投射至小脑MVN神经元(CPMVNs)突触传入的具体机制,为前庭代偿的机制研究以及眩晕的临床治疗提供电生理学依据。方法:应用在体荧光探针逆行标记技术成功甄别并获取活性良好的SD大鼠CPMVNs,结合全细胞脑片膜片钳技术对mAChRs调节CPMVNs突触传入的机制进行探索。结果:(1)mAChRs特异性激动剂oxotremorine-M可浓度依赖性显著降低CPMVNs上单突触激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s)的电流幅值。(2)选择性GABAA受体拮抗剂gabazine(10μM)可完全阻断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 IPSCs),特异性的甘氨酸受体拮抗剂士的宁(strychnine,2μM)对该s IPSCs频率及电流幅值并无影响;2μM和5μM oxotremorine-M对s IPSCs频率及电流幅值均无明显作用。(3)M2特异性拮抗剂AF-DX 116(2μM)本身并不影响e EPSCs电流幅值,但却能完全阻断oxotremorine-M对CPMVNs上谷氨酸能e EPSCs的抑制作用。结论:突触前mAChRs抑制CPMVNs上前庭传入神经末梢谷氨酸能传入;CPMVNs上抑制性突触传入由GABA能传入神经纤维介导,且mAChRs对CPMVNs上抑制性突触传入并无调制作用;M2受体亚型介导oxotremorine-M对CPMVNs上谷氨酸能e EPSCs的抑制作用。

橙皮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坐骨神经的氧化应激以及炎性反应的影响381-384

摘要:目的:探索橙皮素(HES)对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PSNL)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制作大鼠PSNL模型。7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15只/组,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HES低浓度(HES 10)组、HES中浓度(HES 20)组和HES高浓度(HES 40)组,分别给与HES 10 mg/kg、20 mg/kg、40 mg/kg灌胃给药,1次/日,连续21 d,sham组和model组给与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7、14、21 d测定大鼠后足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及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第21天取各组大鼠右侧坐骨神经,Elisa法检测氧化应激因子一氧化氮(NO)、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IL-6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含量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e NOS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TNF-α、IL-1β的表达。结果:造模后TWL和MWT显著下降(P〈0.05),HES治疗7、14、21 d后TWL及MWT明显升高,高于model组(P〈0.05)。Elisa结果显示,造模后,NO、TNF-α、IL-1β、IL-6、MCP-1含量及e NOS活性显著提高(P〈0.05);HES治疗21 d后,NO、TNF-α、IL-1β、IL-6、MCP-1含量和e NOS活性明显降低,低于model组(P〈0.05)。Western结果显示,造模后,e NOS蛋白表达显著提高,HES可显著抑制e NOS蛋白表达,低于model组(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HES治疗21 d后,TNF-α和IL-1β均显著低于model组(P〈0.05)。结论:HES能缓解坐骨神经结扎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坐骨神经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有关。

米帮塔仙人掌多糖对小鼠慢性应激认知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探讨385-387

摘要:目的:探讨米帮塔仙人掌多糖(MAPs)对小鼠慢性应激所致认知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雄性昆明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各组10只):正常对照组,慢性应激模型组,应激加MAPs低、中、高剂量组(100 mg/kg、200 mg/kg、400 mg/kg)处理,持续给药20 d。末次给药后采用新事物认知实验评价小鼠认知功能。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脑,取5只用于测定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TP),另取5只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应激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减退,海马CA1区LTP幅度降低,BDNF蛋白表达减少(均P〈0.05);MAPs中、高剂量组小鼠认知功能明显改善,LTP幅度值增加,海马BDNF蛋白表达上调,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Ps对慢性应激所致的小鼠认知功能损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BDNF蛋白的表达有关。

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脑干AQP4表达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388-391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发生后脑干部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影像特点,结合病理学检测和AQP4免疫组化检测,探讨急性酒精中毒对DAI大鼠脑干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急性酒精中毒组、DAI组、急性酒精中毒合并DAI组,模型制作成功后各组分别于致伤后1 h、3 h、6 h、12 h、24 h行头颅MRI检查,随即取材行病理学检测和AQP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急性酒精中毒合并DAI组脑干ADC值于伤后3 h开始降低,6 h达低点,低于DAI组(P〈0.05),此后逐渐升高,24 h达到最高,高于DAI组(P〈0.05),各项异性FA值持续降低,急性酒精中毒合并DAI组致伤后各时间点FA值低于DAI组(P〈0.05)。DAI组脑干AQP4表达于致伤后1 h开始上升,逐渐升高,于24 h达顶峰,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酒精中毒合并DAI组AQP4表达于各时间点和DA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可于活体水平上无创地观察DAI后脑水肿及轴索损伤情况。大鼠DAI后AQP4表达随时间变化。急性酒精中毒可加重DAI后脑水肿及轴索损伤。

系统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对脑内微出血的影响392-395

摘要:目的:探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否会增加脑内微出血(CMBs)的风险。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查找所有关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与脑内微出血之间关系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至2016年7月。同时手动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采用Cochranc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7篇。Meta分析示,住院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明显增加患者的CMBs发生率[OR=1.97,95%CI(1.25,3.10),P=0.003],但异质性较高(I~2=81,P=0.0003)。住院患者中脑出血(ICH)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明显增加危险结局事件发生率[OR=2.78,95%CI(1.51,5.10),P=0.001],IS/TIA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同样会明显增加危险结局事件发生率[OR=1.80,95%CI(1.12,2.88),P=0.01],但IS/TIA患者中异质性较高(I~2=84,P=0.0004)。欧洲人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与发生CMBs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3),亚洲人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明显增加卒中、ICH和IS/TIA的发生率[OR=2.22,95%CI(1.23,4.00),P=0.008],但异质性明显(I~2=82,P=0.0008)。结论:卒中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CMBs的发生,非卒中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风险较小。亚洲卒中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发生CMBs的风险比欧洲患者高。

Moyamoya病患者首次卒中发病形式的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396-398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影响Moyamoya病(MMD)患者首次卒中发病形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3例确诊的MM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MMD患者首次卒中发病形式的相关因素。结果:首次发病年龄、城乡分布比例、首次发病的粒淋比、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MMD患者的首次卒中发病形式相关,其中城乡分布比例是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城乡分布比例是影响MMD发病形式的独立相关因素,来自于农村的MMD患者首次发病更倾向于表现为出血性卒中。

妊娠不同阶段并发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399-402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不同阶段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妊娠及产后并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妊娠并发CVT的临床特征,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34例患者中,妊娠期20例,产褥期14例,平均发病年龄为(26.4±4.1)岁。通常急性起病,数天内达高峰,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妊娠剧吐、产褥感染、妊高症、剖宫产术并发症、贫血以及低蛋白血症均为妊娠并发CVT的危险因素。D-D二聚体异常及颅内静脉血管造影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及早诊断、尽早抗凝是治疗的关键。结论:妊娠不同时期均可发生CVT。

新疆地区维、汉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分布比较403-406

摘要:目的:比较新疆地区维、汉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狭窄相关因素及分布差异性。方法:回顾性选择维吾尔族脑梗死患者36例(维吾尔族组)及汉族脑梗死患者92例(汉族组),经DSA证实有血管狭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维吾尔族组比较,汉族组前循环血管病变率显著降低,后循环及前-后循环联合病变率升高(P〈0.05)。2组均以颅内血管病变多见,与维吾尔族组比较,汉族组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率明显降低,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率及颅内-外联合病变率升高(均P〈0.05)。与维吾尔族组相比,汉族组颅外血管轻、中度狭窄的比率较低,重度狭窄、闭塞率较高(P〈0.05)。与维吾尔族组比较,汉族组椎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血管病变率升高,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率降低(P〈0.05)。与维吾尔族组比较,汉族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体质指数≥25 kg/m2、高血压发生率降低(P〈0.05),吸烟、饮酒比例升高(P〈0.05)。结论:维吾尔族与汉族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分布特点不同,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布有民族差异性。

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研究407-409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出血的风险概率预测模型。方法:纳入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465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来构建概率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法来评价预测模型效果;对概率预测模型进行封装,设计Excel应用小软件。结果:构建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概率预测模型,该模型有11个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明显大于机会线下的面积0.5(P〈0.01)。结论:所构建的Logistic回归概率预测模型预测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出血较好;Excel应用软件方便医护人员使用。

左旋多巴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410-412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接受左旋多巴治疗后视觉诱发电位(VEP)变化。方法:选择原发性PD患者31例,根据患者意愿,选择同意服用左旋多巴17例为PD-T组,不同意服用左旋多巴14例为PD组,分别行VEP检查,比较N75、P100、N135潜伏期及P100波幅变化。结果:治疗前PD-T组与PD组在N75、P100、N135潜伏期及P100波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D-T组在N75、P100、N135潜伏期缩短,P100波幅升高(P〈0.05或P〈0.01)。结论:VEP检查可以用于PD患者的视觉障碍研究;早期PD患者使用小剂量左旋多巴对视觉功能有改善作用。

91例癫痫儿童临床表现及脑电图分析413-414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癫痫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方法:纳入癫痫儿童91例,收集其临床及脑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平均发病年龄为(4.9±3.0)岁。发作类型中,全面性发作53例(58.2%),局灶性发作38例(41.8%)。明确诊断的癫痫综合征有婴儿痉挛症4例(4.4%),失神发作3例(3.3%),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20例(22.0%)。脑电图异常部位分布中,全头部均有痫样放电者19例(20.9%),痫样放电局限于半球者13例(14.3%)。癫痫儿童发作持续时间〈5 min者45例(49.5%),5~10 min者33例(36.3%),〉10 min者13例(14.2%);中颞起源的癫痫患儿中,痫性发作持续时间〈5及5~10 min者各占37.5%,〉10 min者25%。结论:儿童癫痫主要集中在4~7岁年龄段,以全面性发作类型为主。脑电图异常部位主要以多灶性起源为主。儿童癫痫发作时间以〈5 min为主。中颞起源的癫痫儿童出现发作持续时间〉10 min的可能性较大。

脊髓损伤后孕酮保护作用研究415-417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孕酮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与孕酮治疗组各18只,每组又分为治疗后12 h、24 h、36 h、48 h、72 h和14 d 6个时间点。假手术组只行腹部切开术但不阻断腹主动脉,脊髓损伤组和孕酮治疗组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后孕酮治疗组注射孕酮治疗,脊髓损伤组在相同时间点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比较各时间点不同组兔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情况和神经功能(BBB)评分。结果:电镜结果显示,脊髓损伤组可见神经细胞核固缩,异染色质浓染凝集成块,细胞浆中有大量空泡形成。孕酮治疗组可见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核轻度固缩,染色质浓染、细胞浆空泡化均较脊髓损伤组减轻。脊髓损伤组术后12 h BBB评分为0.6分,随后缓慢升高,术后14 d时评分为9.3分。孕酮治疗组BBB评分变化与脊髓损伤组相似,但术后36 h开始,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相应脊髓损伤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采用孕酮治疗可减轻神经细胞变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患者外周血PDLIM5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418-420

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PDLIM5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正常健康者24例纳入正常组,抑郁症患者27例纳入抑郁组。抑郁组患者接受r TMS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检测外周血中PDLIM5 m RNA转录水平。结果:抑郁组HAMD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 TMS治疗后,抑郁组"有效"13例(48.1%),"明显缓解"8例(29.6%);HAMD总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抑郁组外周血PDLIM5 m RNA转录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抑郁者组外周血PDLIM5 m RNA表达水平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抑郁组HAMD总分与外周血PDLIM5 m RNA转录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r TMS治疗抑郁症有效,对外周血PDLIM5转录水平无影响。

C臂机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治疗老年性腰腿痛的疗效观察421-422

摘要:目的:探讨C臂机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治疗老年性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性腰腿痛患者246例纳入观察组,给予C臂机引导下的选择性神经阻滞;老年性腰腿痛患者200例纳入对照组,给予传统借助解剖标志及异感法进行的神经阻滞。术后随访18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Mac Nab腰椎痛手术评价的差异。结果: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臂机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治疗老年性腰腿痛疗效显著。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综述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血液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423-426

摘要: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涵盖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CIND)到血管性痴呆(VaD),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干预性,筛查VCI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可为VCI的早期防治提供新的依据,本文对近年来的VCI血液标志物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癫痫与抑郁障碍共病的研究进展427-429

摘要:精神疾病在癫痫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中癫痫伴抑郁障碍尤为常见。目前很多癫痫患者合并的抑郁障碍未被及时发现、诊断及治疗。由于抑郁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对癫痫发作频率的影响,因此癫痫与抑郁障碍共病的发现、诊断及治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癫痫与抑郁障碍之间的联系、其共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I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1,9基因多态性研究430-431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9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186例为病例组,按照病因分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亚组83例和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n-LAA)亚组103例;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分析(PCR-RFLP)法比较MMP-1(-1607 1G/2G)和MMP-9(-1562 C/T)基因型多态性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病例组MMP-1和MMP-9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A亚组MMP-1基因型2G/2G+1G/2G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等位基因2G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LAA亚组MMP-9基因型CT+TT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等位基因T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MP-1和MMP-9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LAA型可能有关。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NSE、TNF-α的影响432-433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7、14天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血清NSE及TNF-α水平、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第7、14天与治疗前比较NHISS评分、血清NSE及TNF-α水平均降低,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对照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8.89%、80.00%,观察组分别为77.78%、93.33%,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降低血清NSE及TNF-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