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统计源期刊

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 42-1759/R 国内刊号
  • 1001-117X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6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综述、临床研究、短篇论著、个案报道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论著
Ngn2促进皮肤干细胞神经分化的电生理学及其机制研究95-98

摘要:目的:探讨Ngn2基因转染皮肤干细胞(SKPs)促进神经分化的电生理学机制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乳鼠SKPs并纯化、鉴定。构建包装含Ngn2基因并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病毒载体。将SKPs分3组:Ngn2组为包装有Ngn2基因的慢病毒转染的SKps,空病毒组为未包装任何基因的慢病毒转染的SKps,空白对照组为未经慢病毒转染的SKps,各组6皿。诱导液诱导14 d,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各组SKPs的电生理活动;Wetern Blot检测各组SKps钠离子通道相关蛋白Nav1.3及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Hes1和Dll1表达水平。结果:诱导14 d后,Ngn2组SKPs出现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电流,而其他2组SKPs均未引出钠离子通道电流;Ngn2组SKPs的Nav1.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其他2组(P〈0.01);Ngn2组SKPs Dll1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2组,Hes1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其他2组(P〈0.01)。结论:Ngn2基因促使SKPs表达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其机制可能与Notch信号通路有关。

法舒地尔对SH-SY5Y细胞氧糖剥夺后突触损伤的影响99-102

摘要:目的:探讨法舒地尔(Fasudil)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氧糖剥夺(OGD)后突触损伤的影响。方法:培养SH-SY5Y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OGD组、OGD+法舒地尔组,各3皿。相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突触损伤及修复的细胞形态;Western-Blot检测ROCKⅡ、磷酸化肌球蛋白磷酸酶(p-MYPT1)、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突触素(Synaptophysin)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形态学显示法舒地尔可有效修复OGD诱导的神经突触损伤。OGD组ROCKⅡ及p-MYPT1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突触素及PSD-95的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OGD+法舒地尔组ROCKⅡ及p-MYPT1表达水平低于OGD组(P〈0.05),而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触素和PSD-95表达水平高于OGD组(P〈0.01);PSD-95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突触素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舒地尔可有效修复OGD诱导的神经突触损伤,增加PSD-95、突触素的表达,抑制ROCKⅡ及p-MYPT1的表达。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荟萃分析103-107

摘要:目的:收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对照研究,并对其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等数据库。筛选纳入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对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3篇,共计患者68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结果中,间充质干细胞优于常规治疗[SMD=-1.022,95%CI(-1.312,-0.732),P=0.000];Fugl-Meyer量表结果中,间充质干细胞同样优于常规治疗[SMD=1.009,95%CI(0.107,1.911),P=0.028]。而巴氏指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功能独立性评分结果中,间充质干细胞未显示出治疗优势。亚组分析及Meta回归分析显示,是否通过静脉输注以及输注细胞数量可能是造成结果异质性的原因。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效果有限。此外,不同的细胞输注途径、不同的细胞注射剂量以及选用的细胞类型可能会造成结果的差异。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SVD负荷与颈总动脉环壁张力的相关性分析108-11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cSVD)负荷与颈总动脉机械动力学指标环壁张力(W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3例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cSVD负荷评分和颈总动脉机械动力学指标的差异;分析病例组的cSVD负荷评分与颈总动脉收缩期内径、颈总动脉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最大WT、舒张期末WT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cSVD负荷评分和颈总动脉机械动力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cSVD负荷评分与颈总动脉收缩期内径、颈总动脉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最大WT、舒张期末WT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病例组的cSVD负荷和颈总动脉WT异常增高,且cSVD负荷与颈总动脉WT密切相关。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早期急性脑梗死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一氧化氮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影响111-113

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早期急性脑梗死(ACI)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ACI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2组均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试验组在依达拉奉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清NSE、NO、SOD水平变化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NSE、NO及SO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NSE、NO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相应水平,SOD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应水平(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96%,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早期ACI,可改善疗效,提高SOD活性,降低NSE及NO水平。

依达拉奉、丙戊酸钠联合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疗效114-117

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丙戊酸钠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PSE)的疗效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82例PSE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均给予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观察组还给予静脉滴注依达拉奉1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及血清(NSE)水平,并记录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5%、95.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癫痫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其中治疗后观察组癫痫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观察组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下降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血清NSE均降低,观察组治疗1月血清NSE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能够有助于控制PSE癫痫症状,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

误诊为脑炎的神经系统梅毒5例报道及文献回顾118-121

摘要:目的:分析首诊时被误诊为“脑炎”的神经系统梅毒的临床特征,探讨神经梅毒的发病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被误诊为脑炎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验以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回顾。结果:5例患者中有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35~78岁;均未合并HIV感染;其中4例在就诊时否认梅毒感染病史。首发症状为精神行为异常或认知功能障碍,脑脊液检查可发现蛋白量和(或)白细胞数升高,头颅磁共振主要提示颞叶病变,可伴有脑萎缩和脑积水。血清和脑脊液梅毒检测阳性。经规范治疗后,3例反应较好,2例预后不佳。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脑脊液及影像学特征不典型,早期易误诊,尽早行血清和脑脊液梅毒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精神行为症状对比分析122-123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的差别。方法:将确诊的VD患者和AD患者各60例分为2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和世界卫生组织加利福尼亚大学听觉词语学习测验(WHO-UCLA AVLT)评定比较2组的认知功能;采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分量表(BEHAVE-AD)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精神行为。结果:AD组的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语言能力评分均明显低于VD组(P〈0.01);AD组的延时记忆力、长时记忆力评分低于VD组(P〈0.01)。VD组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AD组(P〈0.05);而AD组的行为紊乱率、攻击行为率则明显高于VD组(P〈0.05)。结论:AD患者具有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行为紊乱及攻击行为发生率,而VD患者情感障碍方面损害更为明显。

帕金森病伴不宁腿综合征的现况调查124-127

摘要: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帕金森病(PD)合并不宁腿综合征(RLS)的发病率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连续选取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我院及天坛医院帕金森专病门诊PD患者,分析RLS组、非RLS(NRLS)组的临床相关性,并根据RLS严重程度评分,分为轻、中、重度。同时收集患者发病年龄、病程、有无毒物接触史、UPDRS-Ⅲ评分、改良H-Y分级、贝克焦虑量表(BAI)等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294例PD患者,合并RLS共87例(29.6%),其中轻度32例、中度36例、重度19例,既往RLS诊治率仅19.5%。RLS组与NRLS组比较,在病程、改良H-Y分级、UPDRS-Ⅲ、BAI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有毒物接触史、PD家族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合并RLS存在发病率高、漏诊率高的特点。运动症状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易合并RLS。

甲氨蝶呤联合替莫唑胺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分析132-134

摘要: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替莫唑胺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4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研究组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替莫唑胺进行化疗,对照组给予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全脑放疗。治疗后,比较2组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研究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4.2%、83.3%,研究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752,P〈0.05)。研究组的骨髓抑制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3.6±4.8)%、(82.4±6.7)%,研究组的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χ^2=21.531,P=0.041)。结论:在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时,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脑电生物反馈仪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疗效分析135-138

摘要:目的:观察生物反馈仪对伴有睡眠障碍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药物及心理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仪治疗。于对治疗前,治疗后3、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2组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HAMD评分和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周后,观察组的HAMD评分和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联合脑电生物反馈仪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进展139-141

摘要:血管再通恢复有效灌注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治疗关键。基于AIS早期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理念,近二十年来神经病学家致力于血管内治疗的探索,本文综合几项试验结果,对AIS血管内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脑梗死相关性的分析142-144

摘要:在临床上椎动脉发育不良(VAH)是常见的先天性变异。目前在国际上VAH仍没有明确的定义。大部分研究表明VAH是后循环梗死的促发因素,有2项研究显示VAH是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VAH引起后循环梗死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为血流量重新分配、基底动脉迂曲扩张、后循环总灌注量减少、栓塞脱落等。

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技术145-147

摘要:近年来研究发现,磁共振神经成像(MRN)具有采集时间短,信噪比高,分辨率高,图像对比度满意等优点,能够清晰显示周围神经、神经丛,正逐渐成为临床上有效实用和常规的检查方法。本文就该技术的发展概况、技术特点、周围神经异常的MRN表现及其在神经桥接修复中的成像作用等作一综述。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临床研究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相关性研究148-149

摘要: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相关性。方法:脑梗死患者104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颈部血管超声检测2组的颈动脉狭窄情况,测定2组血清Hcy及血脂水平,比较2组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及血清Hcy、血脂水平。结果:病例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分布及血管狭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高Hcy血症发生率、斑块发生率、IMT、Hcy、TG、LDL-C均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闭塞、重度狭窄患者高Hcy血症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均高于无狭窄及轻度狭窄患者(P〈0.05);LDL-C(OR=4.323)、IMT(OR=7.145)、Hcy(OR=5.991)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升高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同时血清Hcy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生物电反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150-150

摘要: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生物电反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合并肢体瘫痪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生物电反馈治疗,联合组同时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疗程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2组治疗4周后焦虑、抑郁症状均明显改善,NIHSS评分降低,BI评分改善,联合组改善更佳(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6%,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96,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生物电反馈治疗可更好地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拉莫三嗪联合小剂量丙戊酸对癫痫患者血脂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151-153

摘要:目的:探究并且分析拉莫三嗪联合小剂量丙戊酸在癫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癫痫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拉莫三嗪单药治疗,试验组患者加用口服小剂量丙戊酸治疗,均治疗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随访期间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顺背测试、连线测试B等认知功能变化情况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的TG、TC、LDL水平及血清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偏高(P〈0.05),并且试验组TG、TC、LDL血脂指标及血清Hcy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5.34、5.28、4.88、5.83,P〈0.05),HDL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t=6.24,P〈0.05)。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MMSE、顺背测试、连线测试B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升高(P〈0.05),并且试验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79、5.41、4.76,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64,P〈0.05)。结论:与单用拉莫三嗪比较,加用小剂量丙戊酸可进一步控制癫痫患者的血脂和Hcy水平,有效缓解癫痫发作的神经损伤,明显改善认知障碍,安全性较高。

美多巴联合高压氧及康复运动对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154-155

摘要:目的:探讨美多巴联合高压氧及康复运动对无严重痴呆的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无严重痴呆的原发性PD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实验组44例。2组均维持服用美多巴,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和神经发育疗法(NDT)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持续治疗30 d。观察2组患者PD症状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第15、30天,使用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对患者的PD症状作出评价;治疗前及治疗第30天,分别使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定量表(NMS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抑郁情况、睡眠情况以及神经感觉情况。结果:实验组焦虑抑郁、疼痛、下肢痉挛、不宁腿综合征、入睡困难、易醒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出现幻觉、嗜睡、出汗、口干、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症状2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UPDRS评分、NMSQ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DSS评分和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美多巴联合高压氧及康复运动对无严重痴呆的原发性PD患者非运动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