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统计源期刊

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 42-1759/R 国内刊号
  • 1001-117X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6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综述、临床研究、短篇论著、个案报道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论著
一种高效简便的原代神经元培养方法471-472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原代神经元培养方法。方法:出生12 h内的Wistar乳鼠,分离皮质后剪碎,0.25%胰酶消化30 min,漂洗后轻柔吹散细胞,过滤后1 000 rpm离心5 min,弃上清,加接种液吹匀后过滤,静置3~5 min,取上层液体计数并接种。接种后4、45、96 h全量换液,之后每3 d半量换液1次。培养第5天评估神经元,NSE染色、NMDAR1染色和台盼兰染色。结果:神经元纯度高(〉95%),死亡率低(〈5%),细胞形态好,交联充分,背景干净。结论:利用新生大鼠皮质建立了高质量、高产量、简便的神经元培养模型。

p-JNK/p-c-Jun通路参与大鼠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473-475

摘要:目的:研究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通路的活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10只。将电极植入大鼠右侧杏仁核,对照组不给予电刺激,模型组每天给予500μA的电流刺激,大鼠连续10 d在刺激后达到5级发作视为点燃成功。成功点燃的大鼠,在最后1次5级发作后2 h处死。Western blot检测2组海马JNK、p-JNK、c-Jun、p-c-Ju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刺激侧海马p-JNK、p-c-Ju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JNK/p-c-Jun通路可能参与杏仁核癫痫模型点燃。

TSG-6对脑出血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476-479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因子(TSG-6)对脑出血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对Claudin-5和ZO-1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模型组48只和TSG-6组48只。大鼠自体动脉血注射制备脑出血模型,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出血侧和未出血侧大脑皮质及海马组织中伊文思蓝(EB)浓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出血侧和未出血侧大脑皮质及海马组织中Claudin-5和Z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干预后4 h、1 d、3 d和7 d,模型组和TSG-6组出血侧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中EB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和TSG-6组出血侧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中Claudin-5和ZO-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TSG-6组出血侧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中EB浓度低于模型组(P〈0.05);TSG-6组出血侧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中Claudin-5和ZO-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SG-6组和模型组未出血侧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中的EB浓度、Claudin-5和ZO-1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SG-6对脑出血大鼠的血脑屏障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血脑屏障中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ZO-1的表达水平有关。

脑卒中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研究480-482

摘要:目的:探讨武汉地区部分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代谢相关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92例,采用光比浊法检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其血小板抑制率;采用基因芯片法测定患者的CYP2C19基因(*1,*2和*3),并将患者按照基因检测结果分为不同代谢类型:快代谢型(*1/*1),中间代谢型(*1/*2和*1/*3)及慢代谢型(*2/*2,*2/*3和*3/*3)。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YP2C19不同代谢类型患者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结果: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代谢分型,快代谢型占37.33%,中间代谢型占46.92%,慢代谢型占15.75%。3种代谢类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前后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54.39±18.93)%,(30.02±21.53)%及(10.34±3.83)%,3种代谢型患者之间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快代谢型患者显著高于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患者(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中CYP2C19*2、*3基因变异者使用氯吡格雷抗凝的疗效较差,测定CYP2C19基因型对于脑卒中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治疗可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CEI/ARB类和CCB类降压药对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预后的影响483-485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类降压药和钙通道阻滞剂(CCB)类降压药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186例按照急性脑梗死前服用降压药的种类分为A组(入院前已正规服用ACEI/ARB类降压药)67例,B组(入院前已正规服用CCB类降压药)55例,C组(入院前未正规服用降压药)64例;将C组按随机数法随机分为2组,C1组(入院后正规服用ARB类降压药)30例和C2组(入院后正规服用CCB类降压药)34例。分别于入院第3天和第14天检测所有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所有患者入院时及发病90 d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结果:入院第3、14天,A、B组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P〈0.05),A、B组之间各炎性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14天时,A组IL-6水平较B组明显降低,但C1、C2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3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90 d后,A、B组NIHSS评分低于C组(P〈0.05),C1、C2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梗死前早期规范服用降压药可能会降低血清多种炎性因子水平,并可能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磁共振DTI各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预后评价中的联合应用486-489

摘要:目的:分析联合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多个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CI)预后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单侧AICI患者的急性期DTI各参数图。根据随访徒手肌力测试(MMT)结果,根据患者预后情况(良好、一般和差)分成三组。在DTI各参数图上选取病灶、对侧为感兴趣区,记录感兴趣区DTI参数值并计算病灶-对侧参数相对值。比较病灶与对侧感兴趣区各参数值的差异,分析病灶-对侧参数相对值在3组间的差异和诊断界值。结果:各组脑梗死病灶区平均弥散系数(MD)、容积比各项异性(VRA)和各项异性指数(FA)值均低于对侧,衰减指数(Exat)均高于对侧(P〈0.05)。从预后良好组到预后差组脑梗死病灶-对侧FA和VRA相对值逐渐减低(P〈0.05),其中FA相对值在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一般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A相对值在预后一般组与预后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示病灶-对侧VRA相对值在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一般组间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0.315;病灶-对侧FA相对值在预后一般组和预后差组间最佳诊断界值为0.699。结论:DTI各参数在AICI中存在一定的改变,其中病灶-对侧FA和VRA相对值可作为临床预后评价的有力依据。

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490-492

摘要:目的:探究血压变异性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经我院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420例。根据降压方式,分为对照组193例和强化降压组227例。分析2组降压产生的血压变异程度及各组3月临床预后结果。结果:强化降压组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较对照组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小(P〈0.05);2组预后良好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低于预后不良的患者(P〈0.05)。结论:收缩压变异性越小,患者预后越好。强化降压能够有效控制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压波动,并能够改善临床预后。

帕金森病并发剂峰异动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493-496

摘要:目的:调查帕金森病(PD)并发剂峰异动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使用左旋多巴至少1月的PD患者问卷调查一般情况、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和治疗情况,分析其并发剂峰异动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结果:共纳入PD患者97例,出现剂峰异动症13例(13.4%,异动症组),与未并发剂峰异动症的PD患者(无异动症组)比较,异动症组女性更多、发病年龄轻、病程长、体重低、UPDRSⅡ评分高、"开"期H-Y评分高、"关"期H-Y评分高、症状波动多见、焦虑和抑郁程度更重、单位左旋多巴剂量高、左旋多巴等效剂量高、PDQ-39总分数高和更可能使用金刚烷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6.28(1.19~33.16),P=0.030]、长病程[1.41(1.18~1.69),P〈0.001]和焦虑[11.25(1.49~84.82),P=0.019]是PD患者并发剂峰异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长病程和焦虑状态可能是PD并发剂峰异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剂峰异动症可显著降低PD患者的生活质量。

原发性头痛相关影响因素横断面调查497-499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原发性头痛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与焦虑、抑郁精神障碍共病的现况。方法:连续选取自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门诊原发性头痛患者,记录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家族史、头痛类型等,结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头痛影响测评量表-6(HIT-6)对头痛程度、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采用汉密顿焦虑、抑郁量表进行测定。结果:共收集有效病例210例,女性占79%,其中紧张型头痛110例、无先兆偏头痛80例、先兆偏头痛20例,原发性头痛发病的高危因素包括:职业、文化程度、家族史及是否共患焦虑、抑郁(P〈0.05)。紧张型头痛合并焦虑、抑郁最高,分别为46.4%、42.7%,其次是先兆型偏头痛,分别为45%、35%,无先兆偏头痛合并焦虑、抑郁分别为28.8%、25%。结论:门诊原发性头痛中,以紧张型头痛最常见,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家族史,是否共患焦虑、抑郁是其发病的高危因素。

前列地尔、硫辛酸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500-503

摘要:目的:观察前列地尔、硫辛酸和西洛他唑3药联合使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DPN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在糖尿病基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和硫辛酸治疗,治疗组给予前列地尔、硫辛酸和西洛他唑3药联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并分析2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波幅、CMAP潜伏期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的变化和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TSS)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TS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CMAP波幅、CMAP潜伏期和SNAP波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TSS评分和CMAP潜伏期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MCV、CMAP波幅、SNAP波幅和SCV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硫辛酸和西洛他唑3药联用治疗DPN疗效好于前列地尔、硫辛酸2药联用。

膀胱电针治疗脊髓病变神经源性尿潴留的疗效观察504-505

摘要:目的:观察膀胱电针治疗脊髓病变患者尿潴留的疗效。方法:脊髓病变伴尿潴留患者72例,按意愿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还给予膀胱电针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尿潴留改善情况,评估2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2组膀胱残余尿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2%、66.7%,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生存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膀胱电针能有效地改善脊髓病变患者膀胱功能,减轻尿潴留。

综合康复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影响506-508

摘要:目的:探索综合康复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帕金森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8例和康复组112例,2组均给予帕金森病常规治疗、康复训练和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自护联合延续性护理。采用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中文版(PDQ-39)、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评估2组康复效果,Barthel指数(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2组康复治疗前,PDQ-39、NMS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月后,2组的PDQ-39、NMSS、BI评分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的PDQ-39、NMSS、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对帕金森病患者疗效较好,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临床疗效观察509-511

摘要: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AD)的临床疗效。方法:AD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t DCS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假电流治疗,t DCS组给予t DCS治疗,连续治疗5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治疗后1月和2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韦氏成人智能量表评分以及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波幅和反应时间。结果:t DCS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且持续上升(P〈0.05);治疗后、治疗后1月和治疗后2月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t DCS组治疗后的词汇表、信息以及数字广度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后1月和治疗后2月词汇表、信息以及数字广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t DCS组治疗后的P300电位潜伏期低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P〈0.05)。结论:t DCS治疗显著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降低其P300潜伏期。

Kawase’s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研究512-514

摘要:目的:探讨Kawase’s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肿瘤位于中脑下部腹外侧、桥脑腹外侧和侧方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0例,采用Kawase’s入路切除手术,观察患者术后全切除率,分别于入院、出院时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于术前、术后12月分别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术后全切除率为96.7%。出院时患者的SF-36量表评分优于入院(P〈0.05或P〈0.01);术后12月,术后m R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或P〈0.01);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Kawase’s入路、术前为再次出血、病变部位、肿瘤大小以及术中肿瘤切除程度为BCM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Kawase’s入路切除肿瘤位于中脑下部腹外侧、桥脑腹外侧和侧方海绵状血管瘤临床效果显著。

45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515-517

摘要:目的:总结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患者多为中青年起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多为脑干出血起病,1/3患者可反复发作,桥脑多见,CT多呈稍高或高密度,MRI平扫可见多种表现,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表现为病灶完全低信号或周围呈低信号的混杂信号,头颈部血管检查阴性。结论:中青年发作的脑干出血,尤其是反复发作或无高血压病史时,应考虑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能,需行SWI以明确。

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miRNA-124与Treg细胞和IL-10表达的关系518-520

摘要: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外周血小RNA(miRNA)-124与调节性T细胞(Treg)及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关系,探讨miRNA-124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纳入颅脑损伤患者109例,根据GCS评分分为轻度损伤组35例,中度损伤组45例,重度损伤组29例,同时纳入正常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受伤后24 h分别采集各组的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检测miRNA-124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L-10的水平。结果:各组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miR-124表达及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颅脑损伤组高于轻度损伤组(P〈0.05),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5);重度损伤组患者外周血miR-124和Treg比例呈正相关。结论:颅脑损伤后,miRNA-124可能参与对Treg细胞增殖的调节,调控炎症反应。

额叶挫裂伤手术时机的相关因素分析521-523

摘要:目的:探究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手术时机选择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额叶挫裂伤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将其分为保守组30例和手术组26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脑疝、迟发性颅内血肿、凝血机制异常、双侧脑室额角夹角度数(≥120°)与手术相关(P〈0.05),是额叶挫裂伤患者选择手术治疗的因素。随访12个月,手术组出院即刻颅内压水平明显低于保守组(P〈0.05),且其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预后"良好"比例较高(P〈0.05)。结论:低GCS评分、脑疝、迟发性颅内血肿、凝血机制异常、双侧脑室额角夹角度数(≥120°)可能可作为临床上额叶挫裂伤患者的手术指征,及时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5例报道及文献复习524-525

摘要:目的:探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AP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5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5例抗磷脂抗体(aPL)均阳性,合并脑梗死2例,合并舞蹈病2例,合并癫痫1例,合并僵人综合征1例;治疗予以抗血小板、抗凝、抑制炎症、免疫抑制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神经系统受累的APS的诊断主要依据相关临床表现及a PL的检测,未有明确病因的神经系统疾病,可行a PL检测,有助于APS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