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社
分享到: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个案报道、综述与编译、继续教育专栏、学术交流、病例讨论、讲座、会议纪要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1-117X
  • 国内刊号:42-1759/R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47
  • 创刊时间:200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
  • 综合影响因子:0.78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论著

Ghrelin对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Ghrelin对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野生型(WT)组和CGRP基因敲除(CGRP-/-)组小鼠各10只,且各分为对照亚组和实验亚组各5只,均腹腔注射100μL含0.1μg/L Gherlin的PBS试液(实验亚组)或空白PBS试液(对照亚组),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及记忆探索实验,并测定其海马趾组织中CGRP、IGF-1及IGF-1 m RNA含量。结果:WT组中,实验亚组与对照亚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时间缩短,目标区域停留时间百分比增加,CGRP、IGF-1及IGF-1 m RNA的含量较高(P〈0.05);CGRP-/-组中,实验亚组与对照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GRP-/-组实验亚组比较,WT组实验亚组注射第4、5天的逃避潜伏期较低,目标区域停留时间百分比较高,CGRP、IGF-1及IGF-1 m RNA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herlin可能通过促进海马体释放CGRP,使得海马的IGF-1产量增加,由此提高小鼠的认知能力。
471-473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在SH-SY5Y细胞中的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在SH-SY5Y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泛素表达的定位关系。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MG-132蛋白酶体抑制剂(0、0.5、1、2.5和5μmol/L)处理体外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H-SY5Y细胞。处理24 h后,采用In-cell Western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H-SY5Y细胞中CD147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CD147和泛素的共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MG-132蛋白酶体抑制剂处理SH-SY5Y细胞,CD147蛋白的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当抑制剂浓度为5μmol/L时,CD147的含量明显高于抑制剂浓度为0μmol/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SY5Y细胞中同时存在CD147和泛素的表达,而且存在共表达部位。结论:CD147可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
474-476

外伤性脑出血术后非手术区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外伤性脑出血术后非手术区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外伤性脑出血患者240例,根据是否发生术后非手术区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57例和未出血组183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单因素资料比较,前白蛋白、Glasgow昏迷评分(GCS)、血肿量、白细胞计数、血糖、发病到手术间隔时间及中线移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GCS、血糖及发病到手术间隔时间是非手术区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外伤性脑出血术后非手术区再出血。结论:外伤性脑出血患者GCS评分低、血糖水平高及发病到手术间隔时间短,术后合并非手术区再出血的风险大。
477-479

预测自发性脑出血短期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对预测自发性脑出血短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可能影响发病后30 d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自发性脑出血患者418例,其中结局良好组105例,结局不良组146例。年龄≥75岁(OR=2.57,P〈0.01)、幕下来源血肿(OR=6.51,P〈0.01)、血肿体积≥30 cm-3(OR=13.41,P〈0.01)、收缩压≤110或≥200 mm Hg(OR=4.05,P〈0.01)、血肿破入脑室(OR=4.01,P〈0.01)、合并慢性疾病(OR=4.18,P〈0.01)为自发性脑出血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明确自发性脑出血短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可指导临床决策。
480-483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及继发HT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急性脑梗死经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溶栓后继发HT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在溶栓后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 RS)对出院90 d的患者生活状况进行评估,分析继发HT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HT组13例,无HT组4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无HT组比较,HT组患者中多数存在房颤史、溶栓前血糖水平及NIHSS评分高(均P〈0.05),且HT组大面积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改变的患者比例偏高(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房颤(P〈0.05)、大面积脑梗死(P〈0.05)、脑白质疏松改变(P〈0.05)是继发HT的危险因素。与无HT组比较,HT组出院90 d后m RS评分较高(P〈0.05)。结论:房颤、大面积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改变是溶栓后继发HT的危险因素;继发HT的患者远期MRS评分较高。
484-487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踝肱指数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踝肱系数(ABI)的相关性,评估ABI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用四肢同步自动测量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ABI值,根据ABI值是否正常将患者分为正常ABI组68例和低ABI组52例。随访18月,记录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心脑血管事件与ABI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ABI组比较,低ABI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高(36.54%v.s.11.7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ABI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P=0.014)。结论:ABI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判断的指标。
488-490

青年缺血性卒中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总结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252例为卒中组,同期的健康体检者126例为对照组,应用TOAST分型对卒中组进行病因学分型,比较分析2组危险因素,通过DSA检查结果分析其脑血管病变特点。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心源性脑栓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未确定病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3.8%、29.4%、16.6%、17.5%、12.7%。危险因素暴露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原发性高血压(50.0%)、吸烟(48.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8.1%)、血脂异常(24.2%)、糖尿病(13.1%)、饮酒(12.0%)。DSA异常患者94例(59.9%),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33.1%,前循环狭窄39.5%,其中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21.0%。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仍是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主要病因。
491-493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纳入发病4.5 h内的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53例,分为rt-PA组24例和对照组29例,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rt-PA组还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采用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发生率及90 d死亡率来评估治疗安全性。采用治疗前及治疗后2 h、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 d疗效及90 d改良Rankin(m R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2组患者均未发生s ICH及死亡。rt-PA组治疗后2 h、24 h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治疗后7 d NIHSS评分、7 d疗效及90 d m 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安全性及疗效与常规治疗相似。
494-496

雌激素受体β基因多态性与汉族高龄女性高脂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绝经后女性高脂血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59例高脂血症绝经后妇女(高脂血组)及59例无高脂血症的同龄女性(对照组)的ERβrs944050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其与高脂血症的关联性。结果:ERβ的SNPrs944050的等位基因A、G频率在高脂血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500、0.500、0.669、0.331。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SNP rs944050,A/A、G/G与G/A+G/G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SNPrs944050的等位基因G升高高脂血症发生的风险(OR=2.03,95%可信区间为1.20-3.43)。结论:在中国汉族绝经后妇女中,ERβ基因SNPrs944050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相关。
497-498

鞘内注射治疗34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特点,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34例SCD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鞘内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鞘内组还予鞘内注射药物,对其临床资料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32.4%(11/34)的SCD患者有贫血,58.8%(20/34)的患者MCV、MCH、RDW-SD均升高,67.6%(23/34)的患者血清Vit B12水平降低,34.4%(11/32)颈髓后部斑片状或长条状异常信号,25.0%(7/28)胸髓后部有异常信号,肌电图阳性率85.7%(24/28),体感诱发电位阳性率87.0%(20/23)。治疗后2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鞘内组较常规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Vit B12水平可以作为诊断SCD的有力证据,MCV、MCH及RDW可以作为SCD诊断的参考指标。脊髓MRI阳性率较低;肌电图及SEP等检查可协助诊断。静脉补充VitB_(12)是治疗SCD的有效手段,且静脉给药联合鞘内注射治疗SCD疗效更为显著。
499-502

生物肌电反馈结合药物加功能训练治疗Ⅱ~Ⅲ级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肌电反馈结合药物加功能训练治疗Ⅱ-Ⅲ级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Ⅱ-Ⅲ级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Ⅱ级、Ⅲ级各30例)和对照组(Ⅱ级、Ⅲ级各30例)各60例。对照组予电针穴位刺激疗法治疗,观察组予生物肌电反馈结合药物加功能训练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开始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完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面神经功能(HB)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2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肌电反馈结合药物加功能训练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较高,缩短病情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503-505

癫痫相关头痛105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癫痫相关头痛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05例癫痫患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主观感觉评定是否有癫痫相关头痛及严重程度。采用相关分析探讨不同种类的癫痫相关头痛程度与人口学、临床相关因素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癫痫相关头痛的发生率为66.7%,其中发作间期头痛为39.0%,发作前头痛为19.0%,发作中头痛为19.0%,发作后头痛46.7%。秩相关分析显示不同种类癫痫相关头痛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癫痫相关头痛发生率高且易被医生忽视,其与人口学、临床相关因素无相关关系;不同种类的癫痫相关头痛常同时出现。
506-507

437例癫痫患儿血丙戊酸浓度监测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癫痫患儿血丙戊酸(VPA)水平,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服用VPA治疗的癫痫患儿437例,采用均相酶放大免疫检测技术(EMIT)监测血VPA浓度,分析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血VPA浓度的影响以及血VPA浓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359例(82.2%)患儿血VPA浓度在有效浓度范围内(50-100μg/m L);51例(11.7%)〈50μg/m L;27例(6.2%)〉100μg/m L。年龄、性别对血VPA浓度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血VPA 50-100μg/m L组的疗效与〈50μg/m L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5.10,P〈0.05)。结论:癫痫患儿血VPA水平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512-513

低频电刺激联合高压氧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联合高压氧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脑梗死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224例,随机分为常规训练组、电刺激组、高压氧组和联合组各56例。4组均行一般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同时,电刺激组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高压氧组给予高压氧治疗;联合组给予低频电刺激和高压氧联合治疗。4组治疗前、后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SSA)量表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SWAL-QOL)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4组吞咽障碍均有一定程度改善(均P〈0.05);治疗后,电刺激组、高压氧组和联合组有效率和SWAL-QOL评分高于常规训练组,SSA评分低于常规训练组,且联合组较电刺激组、高压氧组更优(均P〈0.05);电刺激组与高压氧组治疗有效率、SSA评分及SWAL-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514-516

对强迫障碍的依恋取向心理治疗2例

摘要:目的:探讨并验证依恋取向的心理治疗对强迫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阅读有关精神分析及依恋理论的文章及书籍,通过2个强迫障碍的临床案例为论据进行论证。结果:对于强迫障碍的心理治疗,从依恋理论出发,治疗中构建安全的依恋关系,给来访者提供被承认、被理解的体验,让来访者能够去联接那些内心冰封已久的情感世界。逐渐,抽象机械的强迫症状转变为具形和现实的生活事件冲突,这些体验和转变本身就是治愈性的。结论:精神分析提供一个视角,去理解强迫症状代表的心理意义;依恋理论则提供一种治疗态度和思路,让心理治疗更有效进行。
517-520

卒中急性期患者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卒中患者急性期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卒中患者357例,对发生抑郁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既往卒中史、抑郁病史、卒中的严重程度、残疾程度、认知障碍进行分析。结果:357例患者中,发生抑郁100例(28.01%,抑郁组),未发生抑郁257例(71.99%,无抑郁组)。抑郁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年龄、既往抑郁病史高于无抑郁组(P〈0.05),Logistic分析提示,年龄、抑郁病史及NIHSS评分与抑郁相关(P〈0.05)。结论:卒中后抑郁在急性期发生率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早期治疗。
521-522

哮喘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家庭管理方式的关系

摘要:目的:分析哮喘儿童的行为特点与家庭管理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家庭管理测量量表回顾性调查180例学龄期哮喘儿童的父、母亲。结果:学龄期哮喘儿童日常生活状况低于中间值,在对患儿疾病担心状况、负担状况、精力消耗状况、管理能力和父母关系状况方面均高于中间值。41例(22.78%)儿童检出有行为问题,其中社交退缩、交往不良和多动等问题是学龄期哮喘男孩主要的行为问题,社交退缩、分裂样和抑郁等问题是学龄期哮喘女孩主要的行为问题。学龄期哮喘儿童分裂样、社交退缩和抑郁等行为问题与日常生活状况、父母对患儿疾病担心状况和父母关系状况呈负相关(均P〈0.05);与父母因患儿疾病的精力消耗状况和对患儿疾病管理能力呈正相关(P〈0.05)。结论:学龄期哮喘儿童存在行为问题,与家庭管理方式相关。
523-524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GLIA》优秀论文推荐

胆固醇介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与淀粉样前体蛋白表达升高和进展相关

摘要:胆固醇对于保持脂筏的完整性起必要作用,其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中淀粉样蛋白生成的关键调节因子。大多数关于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代谢和β淀粉样蛋白(Aβ)生成的研究都聚焦于神经元。虽然在大多数AD患者和AD转基因模型脑内发现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但星形胶质细胞在AD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探索。在神经元Aβ生成中胆固醇的作用已得到充分研究,并归因于APP代谢中脂筏的参与。因此,本研究分析星形胶质细胞中胆固醇的作用,以及APP的表达和进展。本研究发现,胆固醇的表达导致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提高APP水平,增强APP和BACE-1的交互作用。这些作用与星形胶质细胞细胞膜的神经节苷脂GM1-胆固醇斑块和增高的ROS相关。
52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