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社
分享到: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个案报道、综述与编译、继续教育专栏、学术交流、病例讨论、讲座、会议纪要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1-117X
  • 国内刊号:42-1759/R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47
  • 创刊时间:200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
  • 综合影响因子:0.78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论著

莱菔硫烷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新生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莱菔硫烷(SFN)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36只 SD 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 SFN 组各12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假手术组不予缺血处理,SFN 组腹腔注射 SFN,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MCAO 术后1、7、14 d 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术后14 d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梗死灶周围区二维微血管密度,术后14 d 股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右旋糖酐(FITC-dextran)标记微血管,分析梗死灶周围区三维微血管的直径、面积及分支数目。结果:术后1 d 模型组和SFN 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14 d SFN 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模型组(P〈0.01)。术后14 d 模型组和 SFN 组的二维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模型组和 SFN 组的三维微血管直径小于假手术组(P〈0.05),面积及分支数目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 SFN 组二维微血管密度、三维微血管直径、面积和分支数目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SFN 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微血管新生有关。
377-379

神经导管联合人雪旺细胞修复大鼠外周神经损伤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导管联合人雪旺细胞修复大鼠外周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60只大鼠建立外周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自体神经移植组、单纯导管修复组、联合修复组各20只,分别采取自体神经移植、单纯导管修复、雪旺细胞联合神经导管修复治疗,治疗后13周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Jitter 值,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再生神经中段髓鞘化轴突。结果:治疗后第13周,自体神经移植组的 SFI 和 Jitter 值小于联合修复组,联合修复组的 SFI 和 Jitter 值小于单纯导管修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自体神经移植组、单纯导管修复组、联合修复组的髓鞘厚度分别为(3.01±0.27)、(2.22±1.10)、(2.63±1.17)μm,联合修复组的髓鞘厚度小于自体神经移植组,大于单纯导管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导管联合人雪旺细胞修复大鼠外周神经损伤有效。
380-382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及亚型细胞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 内外周血白细胞及亚型细胞的变化特点。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统计其外周血白细胞及其亚型细胞变化,并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DWI 测定脑梗死体积,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 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统计。结果: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相比白细胞总数升高及淋巴细胞减低更为明显(P<0.05),且发病时间≥3.5 h、NIHSS 评分≥3.5分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初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可能有助于推测脑梗死可能的发生时间及严重程度。
383-386

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经头颈部 CTA 或 MRA 证实存在 MCAO 的患者119例进行随访,以死亡为结局指标,将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9例MCAO 患者中,失访17例(14.28%),平均随访46.8个月,其中死亡20例(死亡组),存活82例(存活组)。死亡组的年龄、冠心病史比例、血沉、高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谷草转氨酶、白蛋白、尿素氮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饮酒史比例、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CAO 患者年龄越大,死亡风险越高。
387-389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进展性卒中(SIP)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28例,根据是否发生 SIP 分为 SIP 组60例和非 SIP 组368例,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间常见危险因素及RDW、 hs-CRP 的差异性,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 SIP 的影响,对 RDW、hs-CRP 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建立 RDW 和 hs-CRP 预测 SIP 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RDW、hs-CRP 及不稳定颈动脉斑块比例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均为 SIP 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分析提示 RDW、hs-CRP 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之间具有相关性。 RDW 及 hs-CRP 预测 SIP 的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7及0.723;最佳诊断界点分别为13.34%及4.73 mg/L,RDW 对于预测 SIP 的诊断效能高于 hs-CRP。结论:RDW 水平与 SIP 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可作为 SIP 的预测指标。
390-393

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ICH)经微创术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微创术联合 rt-PA 治疗的自发性 ICH 患者,观察其临床特点、再出血危险因素及再出血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83例患者,再出血率9.29%,症状性再出血率1.64%,穿刺损伤(穿刺道出血及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率19.67%,30 d 死亡率4.37%。穿刺损伤率与再出血率显著相关(P=0.001)。原发性高血压病史(P=0.042)、液化前调整穿刺针(P=0.030)增加再出血风险,术中是否抽吸、rt-PA 剂量及用药次数与再出血均缺乏显著相关性。再出血后继续液化治疗者血肿清除率为(57.32±21.20)%,二次再出血率为23.07%。再出血患者30 d 死亡率为5.88%。结论:微创术联合 rt-PA 治疗的自发性 ICH 的再出血率低,安全性较高。穿刺损伤及液化前调整穿刺针再出血风险较高。再出血后应用小剂量 rt-PA 治疗仍可有效减少血肿量,但仍需警惕二次出血。
394-398

脑微出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及功能预后的影响:一项 Meta 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脑微出血(CMBs)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及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 PubMed、Elsevier 、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应用 RevMan5.2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研究,共计1583例患者。 Meta 分析结果显示:CMBs(+)组的 HT、症状性出血(sICH)的发生率均高于 CM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1)。 CMBs(+)组3个月时良好的神经功能结局发生率低于 CMBs(-)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02)。根据微出血数目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发现 HT 和 sICH 发生风险随着 CMBs 数量的增加而升高。合并有 CMBs>10个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 HT 和 sICH 发生风险高于 CMBs≤10个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4)。结论:合并 CMBs 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 HT 和预后不良的风险升高。
399-402

抗 NMDA 受体脑炎患者11例临床资料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抗 NMDA 受体脑炎的临床表现、磁共振(MRI)图像及脑脊液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例抗 NMDA 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癫痫发作、运动障碍等;头部 MRI 检查无特异性;2例女性患者腹部 CT 发现畸胎瘤;11例患者脑脊液抗 NMDA 抗体(+)。结论: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青年脑炎患者,要警惕抗 NMDA 受体脑炎的可能,需及时行脑脊液抗 NMDA 抗体检测。
403-405

病毒性脑炎患者恢复期继发癫痫的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病毒性脑炎(VE)患者发生癫痫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成人 VE 患者159例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一般情况、发热、意识障碍程度、癫痫发作频率、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脑脊液、病原学和脑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探讨 VE 恢复期癫痫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中34例(21.4%)出现继发性癫痫,纳入病例组,其中19例(55.9%)最终发展为难治性癫痫;未发生 PEE 患者125例(78.6%),纳入对照组。2组急性期意识障碍、癫痫反复发作和持续状态、大脑皮质损害、局灶性脑电图异常和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 急性期意识障碍、癫痫反复发作、癫痫持续状态、大脑皮质损害、局灶性脑电图异常和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阳性可能是恢复期继发性癫痫的相关因素。
406-408

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特征横断面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早发型帕金森病(EOP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连续选取 EOPD 患者193例,详细记录性别、起病年龄、首发症状、病程、起始药物选择、诊断后与启动药物治疗的时间间隔、非运动症状筛查量表等,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以行动迟缓或僵直为主(56.5%),其次是震颤(36.2%),步态不稳(7.3%)。左旋多巴是起始药物最主要的选择(55.4%)。77.7%的患者在诊断后立即启动了药物治疗,13.5%的患者在临床诊断后半年以上才开始接受药物治疗。 EOPD 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以抑郁最常见(54.4%),其次是便秘及嗅觉下降,抑郁合并便秘高达31.1%。结论:EOPD 患者运动症状以非震颤型起病最常见,左旋多巴是最主要的起始药物选择,非运动症状以抑郁最常见。
409-410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认知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PSD 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r-TMS 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早期肢体功能康复、心理疏导和抗抑郁治疗;r-TMS 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 r-TMS 治疗。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患者抑郁程度,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巴塞尔指数(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 HAMD、MMSE 评分及 BI 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 HAMD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MMSE 评分及 BI 指数高于治疗前(P<0.05),r-TMS 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r-TMS 组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低频 r-TMS 治疗 PSD 患者的抑郁症状的效果明显,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不良反应少。
411-413

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焦虑状况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评分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焦虑状况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方法:纳入 ICU 患者150例,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患者进行测评。分别根据性别、年龄、住院费用报销方式、病房类型、是否机械通气及 APACHEⅡ评分分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 HADS 评分,并分析 HADS 焦虑总分与 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性别、年龄、报销方式、机械通气、APACHEⅡ评分均与患者焦虑状态有关,APACHEⅡ评分与 ICU 患者焦虑程度成正相关。结论:ICU 患者焦虑情绪与多因素有关,其焦虑情绪可以加重患者病情及影响患者预后。
414-415

首发抑郁症患者血清脂肪因子水平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瘦素、脂联素及抵抗素等血清脂肪因子的水平。方法:首发抑郁症患者60例纳入抑郁组,健康体检者40例纳入对照组,进行体脂参数及瘦素、脂联素和抵抗素水平的测定。结果:2组体脂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血浆瘦素、脂联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抵抗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女性的瘦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组男性(P<0.01),不同性别患者脂联素和抵抗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存在一定水平的瘦素和脂联素浓度异常。
416-417

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反应对后期疗效的预测

摘要: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反应(2周)对后期(12周)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53例予以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1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2、4、8、12周末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PANSS 总分、阳性症状分量表分、阴性症状分量表分和一般因子量表分,均较前一观察点显著减少(均 P<0.01);PANSS 总分减分率均较前一观察点增加(均 P<0.05)。12周 PANSS 总分和减分率4周内变化较8周至12周明显。35例(66.04%)患者第2周末PANSS 总分减分率≥20%为早期反应者,其中第12周末有32例显效(91.43%);18例患者(33.96%)第2周末 PANSS 总分减分率<20%为无早期反应者,其中第12周末有9例显效(50%)。治疗后2周末与治疗后4、8、12周末减分率的相关系数 r 分别为0.789、0.784、0.698(均 P<0.01)。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的抗精神病疗效2周内起效,能持续改善患者症状,早期的药物反应对后期疗效可能有一定预测作用。
418-420

鼻内镜下射频止血联合康复治疗急性鼻出血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比较鼻内镜下射频止血联合康复与传统鼻腔填塞治疗急性鼻出血的疗效差异。方法:急性鼻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2例,分别采取鼻内镜下射频烧灼止血联合康复和传统鼻腔填塞,比较2组疗效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观察2组鼻腔通气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治愈29例(69.05%),有效10例(23.81%),无效3例(7.14%);联合组治愈37例(88.10%),有效5例(11.90%),无效0例。对照组平均 VAS 评分为(3.62±0.49)分,联合组平均 VAS(2.33±0.74)分。联合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鼻腔通气时间为(6.39±3.74)d,联合组鼻腔通气时间为(3.16±2.47)d,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鼻内镜下射频止血联合康复治疗急性鼻出血安全有效。
421-422

CT 引导下胸交感神经化学阻断术治疗手多汗症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 CT 引导下胸交感神经化学阻断术治疗手多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手多汗症患者26例,参照多汗症量表评估其出汗严重程度。在 CT 引导下行胸交感神经化学阻断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出汗评分、起效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手出汗明显减少,效果持久,其并发症轻微且多为一过性。结论:CT 引导下胸交感神经化学阻断术是治疗手多汗症安全、有效且实用的方法。
423-424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GLIA》优秀论文推荐

溶酶体酸化可增强吞噬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消化功能

摘要:低效的溶酶体降解是多种脑部疾病发展的中心环节,但其具体机制及参与的细胞种类仍不清楚。既往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吞噬死亡的细胞,但将这些吞噬的物质储存在细胞内而不是进行降解。本研究对星形胶质细胞降解消化功能减弱的原因进行研究,并探索增强星形胶质细胞降解消化功能的方法。结果显示,长期存在于吞噬泡周围的肌动环阻碍了溶酶体的吞噬溶解作用。此外,Rab27a 蛋白可以通过Nox2减少溶酶体的酸化,而星形胶质细胞高表达 Rab27a 蛋白,阻碍抗原呈递。本研究还发现,Nox2与星形胶质细胞摄取的物质共定位,且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II,提示这可能影响星形胶质细胞内的抗原呈递。使用酸化纳米粒子对星形胶质细胞溶酶体进行长时间的酸化处理,能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对所摄取物质和死亡细胞的消化。但随着酸化时间的延长,星形胶质细胞的消化能力再次回复到较低水平,提示随着酸化作用的增强,细胞的对抗酸化的通路也相应增强了。
425-425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综述

溶酶体及组织蛋白酶参与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的研究

摘要:溶酶体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被称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长久以来都认为溶酶体的破裂将导致细胞坏死,而非凋亡。但近几年实验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组织细胞中有限的溶酶体损伤会选择性释放一些组织蛋白酶,从而导致细胞凋亡。溶酶体酶包括组织蛋白酶和其他水解酶,脑缺血时溶酶体组织蛋白酶被释放入细胞质引起细胞凋亡,尤其以溶酶体组织蛋白酶 B、D、L 与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密切相关。本综述讨论脑缺血后溶酶体组织蛋白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提示溶酶体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可能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靶点。
42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