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社
分享到: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个案报道、综述与编译、继续教育专栏、学术交流、病例讨论、讲座、会议纪要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1-117X
  • 国内刊号:42-1759/R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47
  • 创刊时间:200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
  • 综合影响因子:0.78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论著

离体神经干细胞氧糖剥夺模型的建立及改变培养条件对神经干细胞的影响分析

摘要:目的:建立离体神经干细胞(NSCs)氧糖剥夺(OGD)模型,并观察缺氧、缺糖等不同培养条件对NSCs存活和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NSCs,制备OGD模型。将NSCs分为OGD组和正常组,每组分别干预2、4、6、8、10 h。采用MTT法检测OGD干预不同时间对NSCs活性的影响。通过MTT法观察正常培养、单独缺氧、单独缺糖、缺氧缺糖、高糖各组干预8 h对NSCs活性的影响。结果:OGD组干预8、10 h的NSCs OD值低于相应时点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缺氧、单独缺糖、缺氧缺糖、高糖培养组的NSCs OD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单独缺糖、高糖培养组与氧糖剥夺组的NSCs 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GD≥8 h对NSCs造成明显的损伤。缺糖是OGD模型造成NSCs损伤的主要因素。葡萄糖浓度是影响NSCs存活和增殖的关键培养条件。
87-9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染色对比观察KCNQ1在小鼠耳蜗血管纹的表达

摘要:目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CNQ1在小鼠耳蜗血管纹中的表达分布特征。方法:以KCNQ1-/-突变纯合子基因型小鼠和CBA/CaJ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染色、LSCM结合免疫学标记方法对比观察血管纹KCNQ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BA/CaJ小鼠血管纹边缘细胞顶膜KCNQ1蛋白高表达,呈棕褐色;LSCM观察显示免疫单标KCNQ1绿色荧光蛋白分布于CBA/CaJ小鼠血管纹边缘细胞细胞核,KCNQ1-/-小鼠边缘细胞均未见阳性反应。结论:LSCM技术能准确显示KCNQ1在小鼠耳蜗血管纹中表达及细胞定位。
92-94

机械振荡法制备激肽原酶载药微泡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振荡法制备激肽原酶载药微泡的最佳参数。方法:机械振荡法制备激肽原酶载药微泡,利用不同的振荡时间,激肽原酶与微泡不同的混合比例,检测载药微泡的携带率、激肽原酶的效价、载药微泡的粒径及粒径分布、浓度、pH值、包封率。结果:振荡时间在45 s,载药微泡携带率最高,为(93.46±1.7)%。激肽原酶与微泡混合比在4∶1的条件下,激肽原酶效价最高且达到合格标准。载药微泡的表面电位为(-56.47±8.23)mV,平均粒径为(13.2±7.3)μm,粒径范围为6-20μm,浓度为(6-7)×10^8/mL,pH 值为(6.20±0.01),包封率为(52.5±0.8)%。结论:采用机械振荡法可成功制备激肽原酶载药微泡,该载药微泡药物携带率高,稳定性较好,且能维持良好的药物效价。
95-99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胆碱能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rTMS组,每组18只。采用两血管阻断法制作VaD模型,对照组仅分离暴露双侧颈总动脉而不结扎。rTMS组于制模成功后给予rTMS治疗,模型组模拟rTMS固定大鼠头部放置线圈但不给予脉冲磁刺激。各组在造模第30天应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测定海马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活性,行海马CA1区胆碱酯酶阳性纤维染色及密度测定,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rTMS组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相同时间内在原平台象限跨越相应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rTMS组AChE及ChAT的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rTMS组AChE及ChAT的活性均明显增加(P<0.05);rTMS组海马CA1区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纤维的密度及BDNF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强(P<0.05)。结论:rTMS能改善V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机制可能与rTMS治疗能促进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恢复海马胆碱能系统活性有关。
100-104

急性脑出血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变化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和对照组各30只。脑出血组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大鼠自体尾动脉不抗凝动脉血液50μL缓慢注入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组分别于造模前和造模后0.5、3、6、12、24 h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D-乳酸(D-Lac)浓度,于造模前和造模后12、24 h检测血浆内毒素(LPS)浓度;造模后24 h取空肠l cm,光镜下观察肠粘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造模后12、24 h DAO活性和造模后6、12、24 h D-Lac浓度及造模后12、24 h LPS浓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光镜下观察,脑出血组小肠存在病理性损伤,对照组小肠结构正常。结论:急性脑出血早期即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
105-107

异甘草素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异甘草素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血清干扰素γ(IFN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2(IL-2)、IL-4和IL-13的影响。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各15只,改良Feeney法建立大鼠脑外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开骨窗不打击。术后治疗组给予异甘草素治疗,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均治疗5d。检测血清中的细胞因子,测量脑含水量,观察海马细胞形态。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MCP-1、IL-2、IL-4和IL-13含量升高(P<0.05),IFNγ含量降低(P<0.05),脑含水量减低(P<0.05),损伤侧海马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善。结论:异甘草素可促进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因子有关。
108-110

环氧合酶-2基因-1195〉A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基因-1195 G<A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中国北方汉族IS患者210例,根据血小板聚集率分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组147例,非AS组63例。采用扩增阻碍突变系统(ARMS)结合TaqMan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1195 G<A多态性。结果:-1195G<A位点基因型、显性模型分布频率在AS组及非AS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AS组中-1195G<A位点(GA+AA)基因型频率及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96,=0.03;x^2=5.50,P=0.02);多因素分析提示,与GG基因型相比,COX-2的-1195G<A位点(GA+AA)基因型发生AR可能性更大(OR=2.41,95%CI为1.09—5.37,P=0.03)。结论:COX-2基因—1195G〉A位点遗传变异与可能Is患者发生AR相关,可能是AR发生的一个遗传易感性位点。
111-114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次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对糖尿病(D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再次脑血管事件(SCE)的预测作用。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DM并发IS患者168例。入院后测定HbA1c水平,收集临床资料。依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HbA1c升高组(HbA1c≥6.1%)和HbA1c正常组(HbA1c<6.1%)。对所有患者出院后18个月内SCE进行随访(每2个月一次),依据是否发生SCE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bA1c水平对SCE的预测价值。结果:与HbA1c正常组(n=75)相比,HbA1c升高组(n=93)入院时空腹血糖、2 h餐后血糖、收缩压、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Barthel指数均明显降低(均<0.01)。事件组49例,HbA1c水平为(9.57±1.93)%;非事件组119例,HbA1c水平为(6.96±2.40)%,前者高于后者(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P<0.01,95%为0.713-0.855),取HbA1c水平6.55%为预测临界值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80%和64.30%。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HbA1c水平≥6.55%时,SCE发生率增高(P<0.01)。结论:DM合并IS患者首次入院时HbA1c水平可能对出院后18个月内SCE进行预测。
115-118

自发性脑出血脑水肿与血清铁蛋白、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自发性脑出血(SCH)后血清铁蛋白(SF)、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变化与迟发性脑水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SCH后迟发性脑水肿患者24例(A组)、急性SCH无迟发性脑水肿患者24例(B组)和健康查体者24例(对照组),分别进行头颅CT检查、SF和FIB检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SCH 48 h内,A、B组SF、FIB含量增高不明显;7、14 d后,A组SF、FIB含量高于B组(P<0.05)。SCH后48 h内,SF、FIB水平和相对水肿大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20,P>0.05),14 d后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645,P<0.01),且A组的NIHSS评分及相对水肿体积大小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SF、FIB在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形成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119-121

应用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卒中事件发生风险

摘要: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115例TIA患者,依据发病7 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33例和非CI组82例。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2组间相关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的差异性。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ABCD2评分预测TIA后7 d内发生为CI的预测价值。结果:CI组年龄、ABCD2评分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I组中年龄≥60岁、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单侧肢体无力、症状持续≥60 min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I组中症状持续10-59 min的患者比例低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I组中年龄≥60岁、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症状持续≥60 min的患者比例亦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分析表明,以ABCD2评分=4.5分作为预测TIA短期发生为CI的界点,其灵敏度为57.6%,特异度为78.0%,曲线下面积为0.73。结论:ABCD2是一种预测TIA短期发生CI的简单、有效的工具,ABCD2评分≥5分对预测TIA短期发生CI可能有重要价值。
122-125

应用SOAR评分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不良预后风险

摘要:目的:探讨国外SOAR评分对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我科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住院的AIS患者221例,收集临床相关基线资料并进行SOAR评分,分别以出院和卒中后3个月时功能残障和死亡定义为不良结局事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判断SOAR评分的预测价值;使用法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应用相关分析评价实际与预期结局事件的关联程度。结果:出院和3个月时出现不良预后的患者分别为63例(28.5%)和71例(32.1%),死亡9例(4.1%)。SOAR评分在三个结局事件中的AUC分别为0.700、0.705、0.872;灵敏度分别为0.508、0.529、0.889;特异度分别为0.804、0.828、0.741;cut-off临界值为2分。法x2值分别为4.222、2.785、1.045(均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0.991、0.914(均P<0.05)。结论:SOAR评分对AIS患者短期不良结局发生风险预测价值较高,评分越高,出现不良预后的风险越大。
126-129

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联合手法复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32例水平半规管(HC)BPPV老年患者随机分为HC对照组和HC治疗组各16例,56例后半规管(PC)BPPV老年患者随机分为PC对照组和PC治疗组各28例。PC对照组采用Epley复位法治疗,PC治疗组采用Semont复位法联合Epley复位法治疗。HC对照组采用Barbecue复位法治疗,HC治疗组根据眼震发作形式采用不同的联合手法复位。结果:PC对照组1周及1月有效率为67.9%及89.3%,PC治疗组1周及1月有效率为92.9%及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对照组1周及1月有效率为56.3%及68.8%,HC治疗组1周及1月有效率为87.5%及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不良反应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老年BPPV联合复位治疗较单一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好,且安全有效。
130-134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DWI病灶分型与病因分型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CIS)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病灶分型与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急性CIS患者461例,分别进行DWI影像学病灶分型与韩国改良TOAST(M-TOAST)分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CIS的DWI影像学病灶分型与M-TOAST分型相关(rs=-1.87,=0.000)。其中21例大穿通支梗死(x^2=6.189,P=0.013)、6例小穿通支梗死(x^2=102.869,P=0.000)、33例幕下单发梗死(x^2=4.420,P=0.036)、21例前循环散发梗死(x^2=11.376,P=0.001)、13例后循环散发梗死(x^2=7.937,P=0.005)、29例单侧前循环多发梗死(x^2=10.725,P=0.001)、21例后循环多发梗死(x^2=67.984,P=0.005)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有关,11例皮质-皮质下单发梗死(x^2=27.285,P=0.000)、6例双侧前循环多发梗死(x^2=5.292,P=0.021)、9例后循环多发梗死(x^2=4.478,P=0.034)、5例双侧前-后循环多发梗死(x^2=7.979,P=0.005)与心源性栓塞有关,120例小的穿通支梗死(x^2=268.027,P=0.000)与小血管病变有关。结论:急性CIS发病初期可能可以通过病灶的DWI病灶分型推测病因。
135-139

CT灌注成像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

摘要: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PCT)得到的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利用PCT评估梗死核心体积、缺血半暗带体积。随访90d的mRS评分,利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判定PCT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年龄是预后最重要的预测因素(P〈0.01)。基线NIHSS评分(P=0.021)和HMCAS(P=0.038)与预后呈负相关。与ICA(和M1)闭塞相比,M1闭塞相对预后较好(P=0.012)。血管再通与否也是预后的显著影响因素(P=0.010)。PCT得出的梗死核心体积并不能准确预测预后(P=0.145),PCT测出的半暗带体积与预后呈正相关(P=0.044)。结论:PCT有利于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治疗决策及早期预后的评估。
140-144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消息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诚聘审稿专家

摘要:《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是一个年轻又充满活力的神经病学及相关专业期刊,现已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144-144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论著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46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还应用CIMT。在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上肢痉挛改善情况,应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测试与日常生活活动有关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患儿MAS得分在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UEFT评分在治疗4周、8周与治疗前比较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8周,治疗组UEF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MT可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145-147

肌内效贴治疗“产瘫肩”畸形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肌内效贴治疗产瘫患儿“产瘫肩”畸形的疗效。方法:44例产瘫Narakas分型1~4型患儿随机分入肌内效贴组和常规治疗组各22例。2组均采用运动疗法,进行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内效贴组还给予肌内效贴进行贴扎治疗。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时,对患儿的肩胛下角-躯干轴线夹角、盂肱夹角、Mallet评分和Gilbert分级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个月后,肌内效贴组肩关节解剖结构得以改善,肩胛下角-躯干轴线之间夹角和盂肱夹角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常规治疗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2组Mallet评分和Gilbert分级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内效贴组的Mallet评分差值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不仅能改善产瘫肩畸形,并且有助于提高肩关节功能。
148-151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综述

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亚型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NPP)是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慢性疼痛。在初级感觉神经元上的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各亚型的表达、动态调节,密切影响NPP发生、发展及其维持过程。研究证实钠离子通道Navl.7、Navl.8、Navl.9及Nav1.3与疼痛密切相关。本文对神经系统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的结构、各亚型及其特异性亚型阻滞剂与NPP的关系作如下综述。
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