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社
分享到: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个案报道、综述与编译、继续教育专栏、学术交流、病例讨论、讲座、会议纪要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1-117X
  • 国内刊号:42-1759/R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47
  • 创刊时间:200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
  • 综合影响因子:0.78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论著

Tg—SwDI小鼠的筑巢行为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Tg-SwDI小鼠与同龄野生型(WT)小鼠筑巢行为的差异。方法:将小鼠按基因(Tg—SwDI和WT)和年龄(2~4月龄、10~12月龄、18~20月龄)分为6组,利用固有筑巢材料在群养小鼠家笼中进行集体筑巢行为实验,之后利用纸巾进行个体筑巢实验。结果:基因(F1.31=37.03,P〈0.0001)和年龄因素(F2,31=3.88,P〈0.05)对群体筑巢评分均有影响。Tg-SwDI小鼠与WT小鼠相比,各年龄组均有群体筑巢功能的下降。在个体筑巢实验中,2~4月龄和10~12月龄Tg-SwDI小鼠的个体筑巢功能下降不明显,18-20月龄组有显著变化。方差分析提示显著的基因(F1.135=23.64,P〈0.0001)和年龄(F2,135=15.46,P〈0.0001)影响。结论:Tg-SwDI小鼠可较早出现集体筑巢行为受损,可能反映其早期社交行为改变,与执行功能相关的个体筑巢行为较晚才出现明显下降。
1-5

慢病毒介导的shRNA对大鼠脑纹状体GCDH蛋白的沉默效应研究

摘要:目的:利用已成功构建的慢病毒载体,检测慢病毒介导的GCDH基因沉默对大鼠脑纹状体GCDH蛋白表达下调的能力。方法:30只健康雄性刚断乳34周SD大鼠随机分为绿色荧光蛋白(GFP)对照病毒注射组(对照组)和GCDH慢病毒注射组(GCDH组)各15只。各组分别在脑立体定位仪下定位纹状体组织后单侧给予GFP对照病毒2耻L和GCDH慢病毒原液2灿。注射后14d及1、3月,分别处死大鼠,并取注射区域的脑纹状体组织蛋白质通过Westemblot及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纹状体GCDH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测定肝。肾功能、血清有机酸及Rotarod行为学。结果:GCDH慢病毒注射14d及l、3月后,GCDH组可检测到注射区域GCDH蛋白在脑纹状体区域表达有明显降低,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肝肾功能、血清有机酸及行为学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成功注射GCDH慢病毒到刚断乳34周SD大鼠脑纹状体,并在注射后不同时间均检测到GCDH蛋白的表达稳定下调。
6-10

TREK-1通道活性改变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双孔钾通道TREK-1活性改变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4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对照组(10只)和干预组(25只)。建立大鼠光化学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不注射玫瑰红,干预组侧脑室注射不同浓度(100μmol/L、250μmol/L、500μmol/L、1mmol/L)亚麻酸(LIN),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正常生理情况下TREK.1在大脑神经细胞中的表达,TUNEL及DAPI双标法检测缺血边缘区细胞凋亡,Westernblot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结果:正常生理情况下,TREK.1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大量细胞凋亡,Bcl-2/Bax值下降,p-erk蛋白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细胞凋亡显著减少,Bcl-2/Bax值上升,p-erk蛋白降低(P〈0.05)。结论:TREK-1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TREK-1激动剂LIN可显著抑制脑缺血后细胞凋亡,上调Bcl-2与Bax比值,抑制erk磷酸化。
11-15

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平均体积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分析429例ACI患者(ACI组)和429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和凝血系统相关参数水平,并根据ACI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ACI组分为轻、中、重度亚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I组的PLT水平显著降低(P〈0.01),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显著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和FIB与脑梗死呈独立相关(OR=1.628,95%CI为1.427~1.857;OR=7.115,95%C1为4.981~10.164);FIB与MPV水平两者相互间无明显相关性。ACI组各亚组FIB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患者FIB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51,P〈0.01)。结论:FIB、MPV可能为引起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且FIB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20-23

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照料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照料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97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8例和治疗组139例,其照料者随之分为照料对照组和照料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等,对照组照料者不作任何干预;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草药方剂治疗,同时照料治疗组给予系统的脑卒中健康教育、康复知识、技能培训及适当的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8周、24周进行Barthel指数(BI)、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QLI)评定;2组照料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8周、24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BI、QL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BI及QLI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2组照料者抑郁41例(21.6%),焦虑55例(28.9%)。治疗后,照料治疗组抑郁、焦虑疗效明显优于照料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对照料者的综合干预能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明显改善患者及照料者的心理状态。
24-27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颅内出血的抗凝治疗16例

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合并颅内出血后应用抗凝药物的疗效及风险。方法:连续收集CVT合并颅内出血的住院患者16例,确诊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通过每周1次头颅CT观察血肿体积动态变化,动态MRV观察血栓再通情况,并记录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抗凝治疗前基线血肿体积为(13.9±3.7)mL,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周后复查头颅CT测血肿体积为(10.1±2.7)mL,均无血肿扩大,8例明显吸收,2周复查头颅CT血肿体积(5.2±3.3)mL,血肿均吸收≥75%。无严重出血性并发症,14dMRV复查15例血管再通。结论:抗凝治疗是CVT合并颅内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尽早抗凝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预后。
28-30

56例成年癫痫患者抑郁、焦虑的临床评估及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成年癫痫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并评估影响焦虑、抑郁水平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56例成年癫痫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估,探讨成人癫痫的焦虑、抑郁比例和主要症状,分析性别、年龄、学历、起病年龄、病程、发作频率、发作类型、颞叶癫痫、癫痫家族史、影像学、抗癫痫药物(AEDs)、体育锻炼等因素对患者抑郁、焦虑的影响。结果:56例患者中,抑郁者15例(26.80%),得分率最高的3个单项为抑郁(93.33%),绝望感(86.67%),精神焦虑(86.67%);焦虑者17例(30.40%),得分率最高的3个单项为认知功能(88.24%),紧张(82.35%)及焦虑心境(76.47%)。性别、起病年龄、癫痫家族史、有无运动习惯与抑郁、焦虑评分无明显相关;低学历、癫痫频繁发作、影像学有额颞叶异常的患者易伴发抑郁、焦虑(P〈0.05);年龄≥23岁、病程≥9年、部分性发作、颞叶癫痫、AEDs联合治疗则与抑郁相关(P〈0.05)。结论:成年癫痫患者伴抑郁、焦虑比例高,症状多样,尤其年龄大、病程长、部分性发作、颞叶癫痫、AEDs联合治疗则易伴发抑郁,低学历、癫痫频繁发作、影像学有额颞叶异常的患者需警惕抑郁、焦虑的可能。
31-35

SPECT联合血清S100β蛋白在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痴呆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联合血清S100β蛋白的检测在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痴呆(VCIN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VCIND患者60例为VCIND组,30例体检合格者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一般检查、神经功能评定、脑SPECT检查局部脑血流量(疋BF)和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CIND组双侧额叶、左侧顶上小叶、左侧丘脑rCBF明显降低(P〈0.05);左侧额叶、左侧顶上小叶、左侧丘脑均较右侧rCBF明显降低(P〈0.05);VCIND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SPECT脑灌注显像联合血清S100β蛋白检测对早期发现VCIND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36-39

磁共振成像在多系统萎缩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J)在诊断多系统萎缩(MSA)及鉴别MSA与帕金森病(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MSA患者(MSA组)、20例PD患者(PD组)及18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MRI检查,观察脑实质萎缩、脑桥十字征、壳核外侧缘裂隙征、MCP高信号、壳核低信号,并测量所有受试者的MCP宽度。结果:所有MSA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小脑、脑桥、延髓、壳核萎缩,四脑室及桥延池扩大,其中15例(57.7%)可见脑桥十字征,6例(23.1%)可见T2像轴位MCP高信号,8例(30.8%)可见裂隙征,4例(15.4%)可见T2像壳核低信号。MSA组MCP宽度(6.4±1.4)mm明显小于PD组(9.2±1.1)mm与对照组(9.4±0.8)mm(P均〈0.01),PD组MCP宽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例MRI有脑桥十字征的MSA患者MCP宽度平均为(5.3±1.0)mnl,11例MRI无脑桥十字征的MSA患者MCP宽度平均为(7.2±1.6)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有助于MSA的诊断;MRI测定MCP宽度可作为鉴别MSA与PD的一个指标。
40-43

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0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神经梅毒患者首发症状为痴呆3例、脊髓痨3例、脑梗死1例、脑膜炎l例、帕金森综合征1例和癫痫1例。10例患者的血浆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均呈阳性。腰穿脑脊液压力均正常,脑脊液蛋白增高9例,白细胞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4例。脑脊液TPPA阳性8例,RPR阳性5例。头颅MRI显示不同程度的脑萎缩,部分患者脑内或脊髓多发散在长T1长T2信号。驱梅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神经梅毒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44-46

加味菖蒲郁金汤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菖蒲郁金汤联合艾司唑仑片对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失眠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30d,治疗组口服艾司唑仑片15d,自拟加味菖蒲郁金汤治疗30d。观察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和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总体有效率对照组为84%,治疗组为有效率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各项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菖蒲郁金汤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
47-49

P2X4受体对活化的小胶质细胞的调控作用

摘要: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免疫细胞,当脑组织出现损伤时,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在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大鼠和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体内,均观察到在脊髓炎性病灶及小胶质细胞内,P2X4受体表达上调。本课题组进行在体和离体实验,用LPS活化小胶质细胞,观察P2X4受体在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中的作用。膜片钳检测显示,在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内,P2X4受体活性增加。P2X4受体阻断剂可显著降低小胶质细胞的膜皱缩、TNFα的分泌、细胞形态的改变及LPS导致的小胶质细胞死亡。在体研究显示,LPS髓内注射后会诱发炎性反应,迅速导致小胶质细胞丢失;给予P2X4受体阻断剂可显著减少小胶质细胞的丢失,而P2X4受体激活剂则可显著增加小胶质细胞的丢失。海马齿状回的小胶质细胞特别容易被LPS诱导的炎症反应激活。注射LPS后2h,位于海马齿状回的小胶质细胞即被激活,大约24h后死亡,P2X4受体阻断剂可减少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和死亡。上述数据提示,P2X4受体对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存活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50-50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综述

周细胞在神经血管单元中的作用

摘要:周细胞是神经血管单元和血脑屏障的重要细胞成分,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作为微血管的构成成分之_,周细胞参与脑血流的调控、神经血管生长的调节、神经血管单元稳态的调节和血脑屏障完整性的调控,此外周细胞还具有免疫吞噬、迁移和干细胞潜能。
51-55

巨噬细胞参与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产生的瘤样突起,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在我国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缺血性疾病和高血压脑出血。确切的颅内动脉瘤发病率目前尚属未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并无定论,通常认为是由遗传因素、血流动力异常以及后天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剪切力和炎症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病理生理过程的关键因素。研究证实,动脉瘤壁中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有单核巨噬细胞,且可以分泌多种炎性因子以及活性物质,削弱或者破坏动脉瘤壁。本文对巨噬细胞的浸润、巨噬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及巨噬细胞的趋化因子在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56-58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征稿启事

摘要:《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部级神经科学专业学术性期刊(双月刊),每逢单月25日出版。本刊人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台湾华艺等数据库收录。本刊由中科院杨雄里、王永炎院士等担任名誉主编,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专家王伟教授担任主编,中科院段树民院士等担任副主编,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卜碧涛教授担任编辑部主任。本刊紧跟国际神经科学发展趋势,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热点予以实时追踪、报道,内容新颖、报道及时,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58-58

桥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摘要:桥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活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本文对桥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进展做一综述。
59-60

颅内动脉瘤手术方法的选择及展望

摘要:目前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中,显微外科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颅内外动脉搭桥占主要地位。笔者根据颅内动脉瘤的解剖位置、大小、形状、数量、病理(血栓及钙化情况)、患者身体状况临床分级及对手术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来实现对患者的最佳治疗。本文重点探讨颅内动脉瘤3种手术手术方法的适应症、手术方式、预后等。
61-62

常见对大脑神经元损伤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常见对大脑神经元损伤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包括对神经递质的影响,氧化应激带来的细胞损伤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的细胞凋亡等;对损伤神经元的生物电信号的检测也是对其损伤机制的研究之一。本文通过系统阐述常见对大脑神经元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对不同造成相应脑区的损伤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神经元保护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