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社
分享到: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个案报道、综述与编译、继续教育专栏、学术交流、病例讨论、讲座、会议纪要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1-117X
  • 国内刊号:42-1759/R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47
  • 创刊时间:200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
  • 综合影响因子:0.78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论著

C型Niemann-Pick病小鼠小脑Purkinje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C型Niemann-Pick病(NPC)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小脑Purkinje细胞膜电生理特性和钙电流的差异。方法:制备新鲜小鼠小脑脑片,利用组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记录出生后20~24d(P20~24)、出生后5周(P5w)小鼠Purkinje细胞膜的电生理特性、钙通道的I-V曲线和钙电流密度。结果:不同年龄段的NPC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Purkinje细胞膜的电生理特性及钙电流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NPC小鼠脂质代谢异常并未影响小脑Purkinje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推测Purkinje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在NPC小鼠Purkinje细胞变性机制中起次要作用。
157-161

小胶质细胞在百草枯介导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死亡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明确在百草枯(PQ)特异性杀伤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小胶质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所发挥的作用。方法:建立稳定过表达DAT(DAT组)和稳定转染空质粒(EV组)的EM4细胞系,采用小胶质细胞与EM4细胞共培养体系。用不同浓度的PQ干预,采用L-NAME抑制小胶质细胞iNOS,通过MTT法测定EM4细胞存活率,HPLC测定EM4细胞内PQ的浓度。结果:PQ干预后,DAT组和EV组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且对PQ的摄取率无明显差别。小胶质细胞与EM4细胞的共培养能明显增加PQ引起的DAT细胞死亡和PQ摄取率,而对EV细胞死亡和PQ摄取率无明显影响。应用iNOS抑制剂能明显减低共培养体系中DAT细胞死亡和PQ摄取率。结论:小胶质细胞iNOS可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对PQ的摄取,造成PQ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162-165

双孔钾通道TREK-1在神经细胞正常及缺氧条件下的表达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双孔钾通道TREK-1在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及在缺氧时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离体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TREK-1蛋白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分布,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缺氧干预,实时PCR观察缺氧不同时间TREK-1的表达变化。结果:TREK-1通道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均有表达,缺氧时TREK-1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呈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TREK-1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星形胶质细胞中TREK-1的表达在缺氧损伤中发生动态变化。
166-169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纳入以卒中样症状起病者146例,以头颅MRI(DWI)及MRI动态复查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AIS组(96例)与非AIS组(50例),并纳入同期体检中心体检者80例为健康对照组;其中AIS组根据梗死灶体积分为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及小梗死灶亚组,依据梗死部位分为皮质梗死、皮质下梗死及脑干+小脑梗死亚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H-FABP浓度;并对纳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收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H-FABP对AIS的诊断价值。结果:AIS组、非AIS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H-FABP浓度分别为(1.02±1.33)、(0.18±0.14)和(0.13±0.10)ng/mL,AIS组高于非AIS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小梗死灶亚组的血清H-FABP浓度分别为(1.82±1.93)、(0.64±0.54)、(0.49±0.37)ng/mL,3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皮质梗死、皮质下梗死及脑干+小脑梗死亚组的血清H-FABP浓度分别为(0.93±1.23)、(0.73±0.53)、(1.47±1.97)ng/mL,3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7,临界值0.359ng/mL,诊断符合率82.5%。结论:AIS时血清H-FABP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H-FABP水平与AIS病灶大小关系密切,与梗死部位无明显相关性,提示H-FABP可能是AIS早期较敏感的生物学标志物。
170-174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短篇论著

手术室的心理护理管理

摘要:手术患者常存在紧张、焦虑、甚至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1],应做好心理护理。1术前访视手术前一天由巡回或器械护士到病房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介绍手术相关情况,降低患者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耐心指导患者禁食水,说明胃管或尿管的必要性,并嘱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2]。
174-174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论著

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RK1/2和Akt磷酸化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RK1/2和Akt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Postcond)组各24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10min、30min、6h、24h后留取大脑皮质。Western blot检测再灌注10min、30min、6h后ERK1/2和Akt活性变化;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再灌注后24h神经细胞凋亡。结果:Postcond组再灌注10min、30min、6h后ERK1/2和Akt活性高于I/R组(P〈0.05);脑缺血再灌注24h后,Postcond组与I/R组比较,TUNEL阳性细胞减少(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提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内ERK1/2和Akt活性,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175-179

PINK1基因突变增强帕金森病相关毒物神经毒性作用的线粒体机制

摘要:目的:研究PINK1基因突变对帕金森病相关毒物对于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用N27细胞系构建可稳定表达PINK1-L347p突变基因的可诱导型细胞系,Western Blot方法测定PINK1-L347p的表达。Image J软件测定稳定表达PINK1-L347p突变基因的N27细胞内线粒体的长宽比和圆形度。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或百草枯(PQ)对空质粒对照组(EV组)和稳定表达PINK1-L347p组(L347p组)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验证了PINK1-L347p突变基因稳定表达的N27细胞系构建成功。L347p组的线粒体形态明显过度断裂,与E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V组比较,L347p组对MPP+或PQ的敏感性增强(P〈0.05);PINK1-L347p细胞系中诱导剂ponA干预组细胞死亡率明显高于无诱导剂PonA干预组(P〈0.05)。结论:PINK1突变可导致线粒体形态学改变和功能异常,PINK1-L347p突变可增加哺乳动物多巴胺神经元对于MPP+和PQ的敏感性,更易导致细胞死亡。
180-185

依达拉奉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家兔30只,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20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采用腹主动脉夹闭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腹腔注射法给依达拉奉组注射依达拉奉,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共14d,检测家兔血清自由基水平,治疗结束后采用Jacobs法对家兔后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肌电图评估和脊髓病理学评估。结果:治疗后依达拉奉组家兔双下肢Jacobs评分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血清MDA、SOD、NO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下肢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N1及P1)亦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脊髓病理也证实依达拉奉对脊髓的保护作用。结论:依达拉奉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186-188

312例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312例成功实施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随访1年,观察随访期血管腔再狭窄情况、术后用药及危险因素。应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312例患者中,24例(7.7%)血管腔再狭窄。单因素分析显示:再狭窄与非再狭窄患者中吸烟、糖尿病、2个以上部位狭窄、术后规范用药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外颈动脉再狭窄率显著低于椎动脉和大脑中动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2个以上部位狭窄与再狭窄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4.358和6.981);支架部位(颈动脉)、术后规范服药与再狭窄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893和0.931)。发生心肌梗死11例,脑出血3例,脑梗死8例;死亡5例(1.6%);同侧脑梗死发病率为1.6%。结论:吸烟、2个部位以上狭窄、支架部位、术后规范用药是支架置入术后血管腔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189-192

绝经期女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雌二醇及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绝经期女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雌二醇(E2)、同型半胱氨酸(Hcy)变化,探讨两者相关性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可能影响机制。方法:254例女性患者,根据是否绝经和是否脑梗死,分为绝经期脑梗死组(A组)60例、绝经期非脑梗死组(B组)63例、非绝经期脑梗死组(C组)66例及非绝经期非脑梗死组(D组)65例4组,分别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E2及Hcy水平。结果:血清E2水平A组低于其他3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低于D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水平A组高于其他3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高于D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2与Hcy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呈明显负相关。结论:E2水平降低可导致血Hcy水平的升高,可能为绝经期女性脑梗死发生的机制之一。
193-194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9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微创组还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检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同时行头颅CT检查,观察并计算血肿及周围水肿体积,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7、14d,微创组的血肿及周围水肿体积,血清hs-CRP、IL-6、TNF-α含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炎性因子水平,减轻血肿周围水肿。
195-197

急诊期行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急诊期行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各41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高压氧组还采用高压氧疗法。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1、2个疗程后分别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2个疗程后,高压氧组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82.92%)(P〈0.05)。1个疗程后2组患者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疗程后2组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急诊期行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98-200

天智颗粒联合丁苯酞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天智颗粒联合丁苯酞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VCI患者9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天智颗粒组及对照组各30例。联合治疗组给予天智颗粒与丁苯酞联合治疗,天智颗粒组仅给予天智颗粒,对照组不使用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均治疗30d。3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2月后进行蒙特利尔认知(MoCA)量表测评。结果:治疗1、2个月后,联合治疗组的MoCA评分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延迟回忆、定向力等子项目的改善优于天智颗粒组(P〈0.05)。结论:天智颗粒和丁苯酞联合治疗对VCI患者的认知功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对MoCA评分各主要子项目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201-203

60例炎症性肌病患者的预后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目的:总结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IIM预后的因素。方法:分析60例II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症状、肌酶水平、生活质量等进行跟踪随访。结果:60例患者男女性别比约为1∶2;100%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四肢无力,38.3%(23/60)存在吞咽困难等球麻痹症状,31.7%(19/60)出现胸闷;随访期内临床缓解率为68.0%,缓解后复发率18.0%,死亡率为1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胸闷(OR=13.20)、吞咽困难(OR=3.36)、四肢肌力(OR=2.12~3.78)、ADL评分高(OR值=1.06)是IIM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随访期间,IIM患者在临床症状及血清学指标上逐步好转;心脏疾病、肺部疾病、肿瘤等合并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伴随胸闷、吞咽困难、起病症状较重的患者预后不良。
204-209

彩超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彩超水囊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面肌痉挛患者96例,随机分为A、B组各48例,A组给予口服药物6个月,B组给予彩超水囊引导下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前后分别采用Cohen、Acbert痉挛强度分级评估疗效,观察2组疗效、持续时间、显效率和治疗前后肌痉挛强度及变化情况。结果:A组治疗后肌痉挛强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B组治疗后肌痉挛强度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显效率高于A组(P〈0.01)。结论:彩超水囊引导下BTX-A注射治疗能显著降低面肌痉挛的肌张力,且安全、简单易行。
210-212

难治性癫痫的术前评估与手术治疗策略

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RE)的术前评估及手术治疗方案。方法:综合分析366例RE患者的临床病史、常规EEG、24hV-EEG、MRI、PET及神经心理评估结果,结合术中皮质电极描记(ECoG),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结果:术后随访发作控制满意201例(54.9%),发作明显改善96例(26.2%),发作控制良好39例(10.7%),发作控制较差或无改变30例(8.2%)。结论:对RE患者术前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13-215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GLIA》优秀论文推荐

Lysosomal Exocytosis in Schwann Cells Contributes to Axon Remyelination

摘要:髓鞘形成是一个包括协同性的胞吐、内吞、mRNA转运和细胞骨架的动态变化的复杂过程。尽管髓鞘的异常在溶酶体贮积症中很常见,但对溶酶体在髓鞘形成和维持中所扮演的角色仍不清楚。本文发现Schwann细胞中的晚期内涵体/溶酶体包含大量的髓鞘蛋白P0,含量占超过一半的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致密髓鞘的总蛋白并且在不同的刺激下表现出Ca2+依赖性的胞吐作用。Rab27a(一种将分泌溶酶体运输至细胞膜的小GTP酶)下调,极大地阻碍了Schwann细胞中的溶酶体胞吐作用,减少了再生坐骨神经的髓鞘形成。这些发现强调了Schwann细胞中溶酶体的新角色,提示调节Schwann细胞中的溶酶体胞吐作用在外周神经系统中有很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216-223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综述

肌萎缩侧索硬化与SOD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摘要: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最常见的缓慢进展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1,SOD1)基因突变有关,本文对ALS与SOD1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