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统计源期刊

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 42-1759/R 国内刊号
  • 1001-117X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6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综述、临床研究、短篇论著、个案报道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专家笔谈
线粒体脑肌病与癫痫257-261

摘要:线粒体脑肌病是线粒体功能异常、能量来源不足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癫痫发作是其常见的临床症状。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线粒体脑肌病中癫痫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消息
《中国急救医学》征订启事261-261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专家笔谈
癫相关死亡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262-264

摘要:癫痫是由大脑神经元反复过度放电引起的,发作性、突然性、短暂性的大脑机能障碍,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目前,癫痫相关的死亡问题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关注。了解癫痫死亡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将有助于降低癫痫的疾病负担。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消息
贵州益佰“佰塞通杯”有奖征文通知264-264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专家笔谈
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265-269

摘要:癫痫发作与大脑神经元异常同步放电有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患。本文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从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受体、突触重塑、神经胶质细胞及皮质发育多方面探讨癫痫发病机制,以期对癫痫的形成有进一步认识。

颅内肿瘤伴发癫的机制及外科治疗评价270-272

摘要:临床上常见脑肿瘤伴发癫痫,但脑肿瘤与癫痫发生的关系仍很难确定。癫痫放电是脑皮层超同步放电的结果,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癫痫,都是大脑功能异常的表现,致痫灶脑生物电变化较其组织形态学变化更明显。因此,对颅内肿瘤伴发癫痫患者进行致痫灶定位时,既不同于单纯颅内占位病变者,也有别于其它顽固性癫痼患者。除了需要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灶外,更要参考V-EEG的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其它术前评估手段进行联合定位具有更大价值。在神经影像学和电生理指导下,行病变切除术+致痫灶切除术(或阻断痫性活动扩散的手术,如多处软膜下横切),可获得较好疗效,但并不能确保所有患者术后癫痫终止发作或得到明显改善。随着更多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癫痫发病机制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对此类疾病的诊治也将会达到更高水平。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论著
奥卡西平单药及添加治疗部分性癫的疗效和安全性前瞻研究273-275

摘要:目的:评估奥卡西平单药与添加治疗部分性癫痫患者的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对在同济医院癫痫诊疗中心就诊的67名部分性癫痫患者应用奥卡西平后进行临床随访观察,分为单药治疗组和添加治疗组,用药的前3个月及后3个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减少的平均百分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2)。单药治疗组与添加治疗组相比,前者用药前3个月发作完全控制的百分率、用药后3个月发作频率减少50%的百分率和发作完全控制的百分率(P—0.02,0.017,0.019)均明显低于后者。单药治疗组或添加治疗组自身用药的3个月及后3个月发作减少50%的百分率、发作减少75%的百分率、发作完全控制百分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40%(13/67),主要出现于用药的前3月。结论:奥卡西平是治疗部分性癫痫的一线药物,可用于新诊断或其他药物无法耐受和疗效不佳患者的单药或添加治疗。

伴有结构性病变颞叶癫的外科治疗276-279

摘要:目的:对伴有结构性病变颞叶癫疴患者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前评估、手术方式和术中监测对病灶切除和术后癫痫控制的意义。方法:伴有结构性病变颞叶癫痫患者74例,术前进行全面详细评估,并进行病灶和致痫灶定位,术中在EcoG描记辅助下行病灶+致疴灶切除,术后随访6—48月。结果:术前V-EEG检查异常者59例(80%),MRI检查阳性者70例(95%),余4例行PET检查示颞叶局部代谢减低;术中EeoG描记异常放电者61例(82%);术后随访EngelⅠ级51例(70%),EngelⅡ级13例(18%),EngelⅢ级5例(7%),EngelⅣ级5例(7%)。结论:对伴有结构性病变颞叶癫痫患者术前进行全面评估,联合神经影像学检查、V-EEG、临床表现和其它术前评估手段对病灶和癫痫灶定位具有重大意义。在神经影像学和电生理指导下,行病变切除术+致痼灶切除术(或阻断痫性活动扩散的手术,如多处软膜下横切),可获得较好疗效。

儿童癫患者语言功能状况的临床评估280-282

摘要:目的:观察儿童癫痫患者语言功能状况。方法:选择儿童癫痫患者56名为癫痫组,50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癫痫组匹配的健康儿童为健康组,均以标记测试(The Token Test)和WAB量表进行语言功能测试。结果:癫痫组与对照组比较,癫痫组WAB量表测试得分“听语理解”项和癫痫组标记测试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癫痫患者存在语言功能受损,主要表现在听语理解方面。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儿童癫痫患者的语言功能状况,尽量避免可导致其语言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个案报道
肺癌颈椎转移所致枕神经痛1例282-282

摘要:患者,男,65岁,农民,因“后枕部疼痛2月余”入院。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后枕部阵发性闪电样疼痛,以夜间、转颈、打喷嚏时明显,无肢体瘫痪,无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不适,曾在当地医院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无改善。入院查体:神清,强迫仰卧位,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哕音,心腹检查未见异常,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论著
硫酸镁对大鼠MCAO模型血脑屏障及MAP-2表达的影响283-286

摘要:目的:观察硫酸镁对大鼠MCAO模型血脑屏障及神经细胞骨架结构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和硫酸镁治疗组,在梗死30min后硫酸镁治疗组静脉注射硫酸镁,其它2组静注生理盐水,梗死2h后再灌注,梗死后24h检测脑组织含水量、BBB通透性和MAP2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P〈0.01),BBB通透性显著升高(P〈0.01),MAP-2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硫酸镁治疗组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BBB通透性显著性降低(P〈0.05),MAP-2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硫酸镁能显著改善大鼠MCAO模型BBB的功能,减少MAP-2的降解,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287-288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SD大鼠MCAO模型,梗死2h后再灌注,并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NS)组、依达拉奉低剂量组及依达拉奉高剂量组,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检测各组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浓度。结果:①依达拉奉低剂量与高剂量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NS组(P〈0.01),且依达拉奉高济量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1);②与假手术组相比,NS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NS组相比,依达拉奉低剂量与高剂量组SOD活性增高、MDA含量降低(P〈0.01),且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依达拉奉通过降低自由基水平,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脑缺血症状的改善作用289-290

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脑缺血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6例,均实施CEA手术,颈丛麻醉,行颈动脉夹闭试验,决定是否用转流管维持脑部供血,剥离颈动脉斑块。结果:16例患者CEA术后脑缺血症状显著改善,且未出现一例围手术期内的脑卒中和死亡事件,随访也未出现卒中事件。结论:本文研究进一步证实CEA手术十分安全,在预防卒中以及改善各种脑缺血症状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291-293

摘要: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银杏达莫组和脉络宁组各40例,银杏达莫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脉络宁组给予脉络宁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临床疗效,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同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银杏达莫组与脉络宁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且银杏达莫组无明显副作用。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消息
请注意外文文献的引用格式293-293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论著
应用SPECT早期诊断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研究294-296

摘要:目的:应用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探讨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与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的关系。方法:选择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组(MID组)、多发性脑梗死组(MI组)患者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应用SPECT进行断层脑扫描,运用patlakplot法得出两侧大脑半球的平均血流量(mCBF),并且对大脑半球脑叶及基底核设置感兴趣区,定量测定rCBF。结果:MID组、MI组较对照组全脑mCBF均降低(P〈0.01,P〈0.05);额叶及基底核区域rCBF降低显著(P〈0.05);MID组的额叶、颞叶皮质rCBF显著低于MI组(P〈0.01,P〈0.05);MID组神经心理测试MMSE评分为17.2±7.18,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额叶皮质rCBF变化与MMSE呈有意义的正相关(r=0.712,P〈0.05)。结论:应用SPECT对MI患者脑血流动态测定,尤其是将额叶血流低下作为敏感指标,可预测及早期发现MID病例,这对于预防MID的发生,延缓疾呆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外伤性弥漫性脑萎缩的临床特征297-299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弥漫性脑萎缩的临床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方法:外伤性弥漫性脑萎缩患者26例,其中硬膜下血肿19例,广泛脑挫裂伤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3例,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7例,于入院时、伤后3d、1周、3周及1月余行头颅CT检查。结果:本文26例患者在CT复查中均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不同程度的脑室、脑池、脑沟扩大增宽,脑回变窄,其两侧脑室额角间夹角≥140°,尾状核指数为16.8%-32.1%,(平均24.2%)。结论:本文外伤性弥漫性脑萎缩的主要病因,可能与弥漫性神经元和轴突的原发损伤以及外伤后脑缺血性损害有关。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短篇论著
小儿肠套叠并发中毒性脑病的高危因素299-299

摘要:1996年7月-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肠套叠并发中毒性脑病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3个月-36个月,平均9个月;均在病程中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术前发病4例,术后发病18例;肠坏死20例,未发生肠坏死者2例;抗生素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者18例,能通过者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