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兽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 63-1014/Q 国内刊号
  • 1000-1050 国际刊号
  • 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兽类学报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兽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资料、问题讨论、实验方法、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

兽类学报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高原鼠兔个性特征的地理变异及其对环境的适应115-123

摘要:个性特征是指动物稳定且可遗传的综合行为特征,反映出其对特定环境的适应。限制性假说认为个性特征主要受遗传因素制约,个体间行为的表达差异不以环境条件而发生随意性改变;然而,适应性假说则认为个性特征主要由环境因素决定,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物种,其个性特征将产生趋同现象。本研究通过比较两个高原鼠兔地理种群的个性特征,检验适应性假说和限制性假说的相关预测。结果表明,刚察县高原鼠兔野外种群个体的行为特征聚为3类,玛沁县则为2类。实验室内驯化2-3个月后,两个地理种群个体行为特征聚为1类。两地理种群个体的观察、攀爬行为及边缘区域活动、移动累计时间均无显著差异,但静止累计时间存在明显地理差异。个体的中心区域活动累计时间在野外和驯化后均存在明显差异,且与地理空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两地理种群之间个体的温顺性无明显差异;心率亦无显著差异。高原鼠兔个性特征中主要行为参数无显著的地理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验证了限制性假说的相关预测。

红松结实量与松果可利用量对松鼠和花鼠贮食行为的影响124-130

摘要:植物通过每隔几年产生大量种子的丰年策略提高贮食动物传播种子效率,但人为采摘活动降低了种子的可利用量,从而影响贮食动物行为及种群动态。为研究红松球果采摘如何通过降低松果可利用量而影响贮食动物行为,我们基于黑龙江凉水自然保护区2003-2012年红松结实量和采摘量的变化,比较分析了结实大小年间松鼠贮点大小、贮点深度、贮食密度和贮藏量、松鼠和花鼠种群以及2010年和2011年花鼠洞穴贮藏量的差异。结果显示:结实大年松鼠的平均贮点大小显著高于小年,大贮点比例增加,贮食密度和贮藏量也明显高于结实小年,但随着结实量的增大,球果采摘量增加,使松果可利用量减少,由此,结实大年2011年松鼠贮食密度并未随结实量增加而增加,反而低于2003年和2008年,松鼠遇见率也没有在该结实大年有所增长。花鼠种群和洞穴松籽贮藏量在结实大年和小年间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红松球果采摘对松果可利用量和松鼠贮食行为有较大影响,应合理确定大年的采摘量以保证贮食动物的食物丰度,维系红松生态系统健康。

环境和社会因素对喀斯特石山猕猴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131-138

摘要: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以广西弄岗部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大群野生猕猴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的跟踪观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其食物组成、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数据,旨在探讨影响石山猕猴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的环境和社会因素。结果表明:猴群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以及中午的休息高峰,这与白天温度和日照强度的变化有关。日活动时间分配中,休息42.1%,移动34.5%,觅食15.1%,玩耍2.0%,理毛5.2%,其他行为1.3%。猴群依据食物的变化调整活动时间分配,其中用于移动的时间与食物中果实的比例成显著的正相关性。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表现出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成年雄性花费更多的时间休息,而成年雌性花费更多的时间觅食和参与社会性理毛,未成年个体则花费更多的时间玩耍。与同域分布的小群猕猴相比,本研究群花费更多的时间休息,较少的时间觅食。这些差异可能与盗食农作物有关。

云南西双版纳蝙蝠咬合力及生态位分化139-145

摘要:咬合力与动物咀嚼系统的形态特征以及食物硬度有关,是评价动物取食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于2012年4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对食果、食蜜和食虫3种食性的12种蝙蝠咬合力进行研究,使用咬合力探测仪测量蝙蝠手持状态下的咬合力,分析不同食性蝙蝠咬合力的差异,并与其体型(体重、前臂长、头长)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种食性蝙蝠的咬合力存在显著差异,食果蝙蝠咬合力最大,其次为食蜜蝙蝠,食虫蝙蝠咬合力最小;但是去除体重因素的影响之后,不同食性蝙蝠的咬合力则差异不显著。蝙蝠咬合力与体重、前臂长、头长均呈显著正相关。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体重是影响蝙蝠咬合力的主要因素,食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咬合力产生影响,食蜜蝙蝠吻部延长,头长上的特化导致其咬合力的减弱。

食物源距离对中华姬鼠贮藏策略的影响146-151

摘要:在围栏条件下,检验食物源距离对中华姬鼠贮藏策略的影响,并检验根据快速隔离假说和最优贮藏空间分布模型做出的两个预测:(1)3个释放点无论距离远近,种子均先被大量分散贮藏在各个释放点周围;(2)随着释放点远离巢穴,种子被集中贮藏的比例下降。结果发现:分散贮藏是中华姬鼠的主要贮藏方式,3个释放点种子被分散贮藏的数量无显著差异,这个结果支持预测(1);3个种子释放点(1m,5m,13m)被集中贮藏的比例分别为(1m:6.25%;5m:1.88%;13m:1.25%),说明被集中贮藏的种子数量随种子释放点与巢穴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少,这个结果支持预测(2)。本研究表明中华姬鼠应对捕食风险升高的策略是降低取食量和贮藏量。

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采食洞道气体研究152-161

摘要:研究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洞道气体环境对了解其低氧适应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在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利用土壤原位气体测定仪,对高原鼢鼠采食活动洞道、非活动洞道、地表空气及无洞道土壤内的温度、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含量进行了连续12个月的监测。通过One-WayANOVA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1)高原鼢鼠活动洞道氧气含量,除10月、11月与非活动洞道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均显著小于非活动洞道、地表空气和无洞道土壤(P〈0.05);活动洞道二氧化碳含量,除7月、8月与非活动洞道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均显著大于非活动洞道、地表空气和无洞道土壤(P〈0.05);活动洞道内甲烷含量各月均显著高于地表空气甲烷含量(P〈0.05),与非活动洞道、无洞道土壤的月差异各异。(2)高原鼢鼠活动洞道内氧气含量的最小值和二氧化碳的最大值均出现在5月和9月,其它处理下氧气最小值和二氧化碳最大值均出现在6—8月;4个处理下甲烷含量最小值在1月与12月出现,最大值出现在5月和9月。(3)月份、处理以及月份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均对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可见,高原鼢鼠生存在低氧、高二氧化碳和较高甲烷含量的环境中,且洞道内部的气体环境会受季节和高原鼢鼠活动的影响。

暖温经历对雌性黑线仓鼠能量代谢、产热和体脂含量的影响162-171

摘要:能量代谢的生理调节是小型哺乳动物应对不同环境温度的重要策略之一,为探讨暖温下代谢产热在体重和体脂适应性调节中的作用和机理,本研究将雌性黑线仓鼠(Cricetulusbarabensis)分别暴露于暖温(30℃)1个月、3个月和4个月,测定体重、摄入能、代谢产热、体脂含量、褐色脂肪组织(BAT)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活性和解偶联蛋1(UCP。)mRNA表达等。结果显示,暖温对黑线仓鼠体重无显著影响,但使脂肪含量显著增加。与室温组(21℃)相比,暖温组消化率显著升高,但摄入能和消化能显著降低;暖温下非颤抖性产热(NST)显著降低,脑、肝脏和心脏COX活性,BATCOX活性和UCP,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结果表明,暖温下降低代谢产热补偿了能量摄入的减少,机体处于正能量平衡状态,是脂肪含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脑、肝脏、心脏和BAT代谢活性降低是代谢产热降低的主要机制,与脂肪累积有关。

实验室条件下达乌尔黄鼠的越冬繁殖172-178

摘要: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dauricus)是国内研究冬眠生理学的主要模式动物,且日益为医学研究所关注。实验室条件下繁殖种群具有明确生活史特征,是相关研究的理想对象,但以往研究中,达乌尔黄鼠实验室条件下繁殖成功率及后代成活率均很低。本研究通过采取丰富饲料种类、雄性出眠后的暖温暂养、“双笼配对”等措施,对实验室条件下越冬达乌尔黄鼠进行配对,从21对动物中成功繁殖出18窝子代,繁殖成功率85.7%。78只子代饲养至3月龄,仍有67只存活,存活率为85.9%。通过本实验,得出改进达乌尔黄鼠实验室条件下繁殖的主要措施如下:(1)繁殖期母鼠及发育期幼鼠,除饲喂标准大鼠饲料外,适量添加幼犬粮、胡萝卜,以补充营养;(2)出眠的雄性达乌尔黄鼠放入18℃房间暂养2周,有助于其性腺发育,促进繁殖成功;(3)“双笼配对”能有效地降低外界干扰,减少动物的杀婴行为。

黑线仓鼠的BMR个体差异及其应对高脂食物的能量学对策179-188

摘要:为探讨高脂食物对小型哺乳动物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与基础代谢率(Basalmetabolicrate,BMR)的关系,将成年雌性黑线仓鼠(Cricetulusbarabensis)分为高、低BMR组,每组再随机分为低脂、高脂食物组,驯化6周后,测定体重、摄入能和代谢率,以及消化酶活力、褐色脂肪组织(Brownadiposetissue,BAT)和主要内脏器官与肌肉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Coxidase,COX)活性、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protein,UCP)mRNA表达等。结果显示,高脂食物对高、低BMR组动物体重均无显著影响。与低脂食物组相比,高脂食物组的摄食量、摄入能和消化能显著下降,小肠脂肪酶活力显著增强,消化率明显增加,但高、低BMR组的组间差异不显著。夜间代谢水平显著高于昼间,高脂食物使高BMR组的夜间代谢率显著升高。BAT、肌肉和内脏器官COX活性不受高脂食物的影响,高、低BMR组的组间差异也不显著。高脂食物组仅肝脏UCP:表达显著上调。结果表明,能量摄入和消化系统形态及功能的可塑性调节是黑线仓鼠应对高脂食物的主要策略;黑线仓鼠的代谢率具有显著的昼夜节律,既受高脂食物的影响,也与动物自身的BMR水平有关,但UCP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这可能不是导致BMR个体差异的因素。

双峰驼睾丸和隐睾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组织化学特征及超微结构比较189-199

摘要:为探索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在隐睾双峰驼的分布情况及其组织化学特征,应用电镜技术和多种组织化学方法比较了隐睾和正常睾丸的超微结构,组织化学特点及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olⅣ)和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HSPG)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与正常睾丸间质结构相比,光镜下隐睾生精小管发育不全,间质内胶原纤维稀疏,网状纤维分布明显,间质血管及生精小管固有膜PAS及AB阳性反应较弱。电镜下,隐睾生精上皮基膜明显增生,Ⅰ型胶原纤维较少,管周肌样细胞不典型;间质毛细血管及Leydig细胞周围纤维细胞多见,而正常睾丸在间质毛细血管及Leydig细胞周围多分布有成纤维细胞。(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睾丸组织的ColⅣ、LN及HSPG在Leydig细胞内均为强阳性表达,ColⅣ和LN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强阳性表达,后者在Sertoli细胞的表达尤为明显,HSPG在精原细胞无表达;隐睾时ColⅣ、LN及HSPG在Leydig细胞内阳性表达均明显减弱,ColⅣ、LN在管周肌样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也减弱明显,HSPG在精原细胞较强阳性表达,且在精子细胞呈强阳性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双峰驼正常睾丸组织中ColⅣ和LN的分布显著高于隐睾组织(P〈0.05),HSPG检测结果在正常睾丸与隐睾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该研究表明,双峰驼隐睾生精小管发育异常,间质组织中合成胶原纤维的能力下降,睾丸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ColⅣ、LN与正常组差异显著,其与生精小管及Leydig细胞异常发育有关,而HSPG在隐睾生精上皮的强阳性表达与精原细胞发育不成熟密切相关。

利用微卫星研究普洱亚洲象种群的遗传多样性200-206

摘要:本文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获得普洱地区亚洲象粪便样品113份,试剂盒法提取粪便基因组总DNA,利用9对微卫星引物对DNA进行特异性扩增,CERVUS3.0软件基因分型得到49个独特的基因型。利用GenAlExv6.5与Arlequinv3.5进行位点遗传信息检测和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采用的所有微卫星位点均未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111,平均香农信息指数为0.804,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68,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76。比较相同位点上不同地区亚洲象的遗传杂合度,表明普洱地区亚洲象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

牦牛SND1基因特征序列分析及其蛋白在乳腺的表达207-214

摘要:Staphylococcalnucleaseandtudordomaincontaining1(SNDl,Tudor-SN)是一种参与基因调控的转录共激活因子蛋白,本研究意在克隆牦牛泌乳相关基因SNDl,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其蛋白在乳腺的表达。采集牦牛泌乳期乳腺组织,胰蛋白酶消化法得到原代乳腺上皮细胞,纯化到3代,采用RT-PCR扩增克隆SND1基因,测序并拼接,用相关生物信息软件分析牦牛SND1基因特性;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对牦牛SND1基因编码蛋白进行定位分析。获得如下结果:牦牛SND1基因全序列为3294bp,含有2733bp的ORF,共包含20种氨基酸。SND1基因编码蛋白为非分泌蛋白,非跨膜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牦牛SND1基因与野牛、家牛、藏羚羊、山羊、猪、野骆驼、马、黑猩猩、人、褐家鼠的同源性分别为99%、98%、96%、94%、91%、90%、90%、89%、89%、85%;系统进化树表明牦牛与野牛和家牛的进化水平较近,与人和鼠的进化水平较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ND1蛋白在分泌上皮细胞(乳腺上皮细胞)和导管上皮细胞呈阳性高表达,在肌上皮细胞呈弱表达。免疫荧光显示,SND1蛋白在乳腺上皮细胞胞核高表达,胞质弱表达。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SND1对牦牛泌乳机能的调节提供了相关依据,也为高寒哺乳动物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兽类学报》投稿须知I0001-I0002

摘要:本刊为兽类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刊登兽类学各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主要包括生态学、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繁殖与发育、营养和生理学以及哺乳动物的进化等,也发表关于珍惜濒危兽类的饲养、疾病诊断与治疗和害兽的防治、经济兽类的开发利用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论文。本刊开辟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栏目,另外不定期报道新书评介、会议动态等。本刊兼收中、英文稿件,欢迎英文投稿。英文稿件建议作者请母语为英语的国外同行帮助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