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兽类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资料、问题讨论、实验方法、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 国际刊号:1000-1050
  • 国内刊号:63-1014/Q
  • 出版地方:青海
  • 邮发代号:56-11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
  • 综合影响因子:0.46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兽类学报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食源植物的分布和丰富度(英文)

摘要:温带地区分布的灵长类动物在食物匮乏的时候容易受到食物不足的胁迫。川金丝猴就是分布于温带区域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因此在不同的季节,食物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是川金丝猴分布的最东缘,该地区的研究对川金丝猴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神农架川金丝猴食源植物和栖息环境的植被调查,来探讨食物的分布和丰富程度对川金丝猴的影响。在神农架川金丝猴分布的核心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按照海拔梯度设置88个样方,基于优势树种和数据分析,我们把川金丝猴的栖息地划分为12个类型。阔叶林的食源植物种类要高于针阔混交林;而低海拔的类型中提供食源植物的种类要高于高海拔类型。尽管川金丝猴的食谱范围很广,但是它喜食的食物种类分布极不均匀,而且在其不同类型的栖息地内,食源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季节的变化和食源植物的分布不均衡都会影响川金丝猴的取食行为和时间分配。我们建议借助人为改造森林结构,增加食源植物的数量,进而达到保护和扩大川金丝猴种群的目的。
14-28

非优势顺位雄性黄山短尾猴的交配策略

摘要:在多雄多雌、顺位决定交配机会、雄性偏斜繁殖的非人灵长类社会中,低顺位雄性为提高自己的繁殖成功率,通常采取多样的交配策略以获得较多的交配机会。对非优势顺位雄性交配策略的研究可以增加对灵长类社会性行为复杂性的理解,对于深入探讨动物的婚配制度及繁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在2012年9-12月(交配期)记录了安徽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1群中4只成年雄性个体的交配及有关的行为。研究发现:(1)非优势顺位雄性个体在远离优势顺位雄性视野范围的交配频次和交配时间显著高于优势顺位视野范围内;(2)与优势顺位雄性个体相比,非优势顺位雄性的强行交配(forced copulation)和隐秘交配(clandestine copulation)比例较高;(3)就交配对象而言,对成功生育的雌性个体,优势顺位雄性在选择交配对象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非优势顺位雄性在选择时倾向性不显著;对未生育的雌性,优势顺位雄性更倾向于选择没有生殖经历的亚成年雌性个体,非优势顺位雄性则倾向于选择处于哺乳后期的成年雌性个体;(4)在具体交配策略上,优势顺位雄性选择跟随(follow)雌性,非优势顺位雄性则通过做鬼脸(grimacing)和性追求(sexual chasing)直接获取交配机会。本研究结果表明黄山短尾猴中非优势雄性个体形成了多变的交配策略,更多采取强制性方式,以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多数的交配都是机会性的。
29-39

基于PAE编码系统构建的半自然条件下长江江豚行为谱

摘要:识别和编制动物行为谱是深入研究动物行为及其与环境复杂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于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以栖息在铜陵淡水豚部级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的8头长江江豚为研究对象,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随机动物取样法观察记录了动物行为发生的过程、内容和环境,并以"姿势—动作—环境"(posture-act-environment,PAE)为轴心,以行为的功能为依据,构建了长江江豚的PAE行为谱。共分辨记录了半自然水域长江江豚的8种姿势、33种动作和46种行为,并定性描述了不同行为出现频率与年龄组、性别的关系。该行为谱综合了姿势和环境信息,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长江江豚的生态与行为、促进长江江豚的保护。
40-47

西藏金丝野牦牛的遗传分类地位初步分析

摘要:在西藏羌塘部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有种群数量约200头的全身被毛为金色的野牦牛。为探究该种金丝野牦牛与普通野牦牛(Bos grunniens mutus)和家牦牛(Bos grunniens)的遗传差异,本研究通过分析金丝野牦牛线粒体DNA中的细胞色素b(Cyt b)和D-loop区基因序列差异,初步探讨了金丝野牦牛遗传分类地位。结果表明:金丝野牦牛的这两个基因片段的序列结构特征、长度、核苷酸组成与其他牦牛相似;金丝野牦牛与普通野牦牛的遗传距离最小,在系统树中,它们聚集为一支,说明金丝野牦牛与普通野牦牛亲缘关系最近;但金丝野牦牛与普通野牦牛的遗传距离较普通野牦牛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大,加上毛色等形态区别,我们认为金丝野牦牛为野牦牛的一个亚种或者重要保护单元。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确定。
48-54

应用微卫星分型进行小熊猫亲子鉴定(英文)

摘要:小熊猫栖息于喜马拉雅与横断山脉,是亚洲濒危物种。中国的小熊猫谱系已登记圈养小熊猫个体968只,现有存活个体355只(2013年),然而,现有谱系中存在部分信息不明确的问题。为此,我们选择19对小熊猫特异性引物对41只圈养小熊猫进行微卫星扩增,并分析其亲缘关系。将获取的亲子鉴定结果,结合种群原始记录信息,利用Pedigraph软件构建福州圈养小熊猫的种群遗传谱系图。结果表明:在母子关系确实的情况下,19个基因座位的联合父权排除概率为0.99999968;利用6个已知双亲的后代检验19个基因座位的可信度,后代与双亲的基因型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表明19个基因座位能有效确认小熊猫的亲权关系。应用19个微卫星标记成功地为15个后代找到了生物学父亲。尽管一些雌性个体在繁殖期有多重交配的行为,亲子鉴定的结果显示同一窝小熊猫均来自单一父权。基因型比对结果表明7对双胞胎均属于异卵双生子。福州种群的后代中除#920和#921外,其余均源于#487或#898两只雄性,表明不同个体参与繁殖的机会不均等。因此,利用现代繁殖技术,加强濒危野动物种群管理,科学制定繁殖计划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55-64

不同繁殖状态雌性黑线仓鼠对植物血凝素的反应模式

摘要:由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诱导产生的肿胀反应是生态免疫学中被广泛使用的免疫学参数,通过注射部位的肿胀程度大体上可反映细胞介导的免疫和天然免疫的综合变化情况。为探讨小型哺乳动物不同繁殖状态对PHA的反应模式,以非繁殖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断乳期的雌性黑线仓鼠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注射PHA和生理盐水前(0 h)及注射后6 h、12 h和24 h注射部位皮肤组织的增厚程度。结果显示:(1)黑线仓鼠对PHA的反应有两种模式:非繁殖期、妊娠期和断乳期对PHA的反应模式相似,都在注射后6 h最高,12 h和24 h后逐渐下降;哺乳期对PHA的反应在注射后6 h、12 h和24 h接近,彼此间的差异均不显著。(2)哺乳期黑线仓鼠的PHA反应高峰值有下降趋势,但与非繁殖期、妊娠期和断乳期高峰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黑线仓鼠在哺乳期对PHA的反应模式不同于其他繁殖阶段,且反应的高峰值被延迟,这对其存活可能有害,但有助于繁殖进程的延续和后代的生长发育。
74-79

炔雌醚对布氏田鼠繁殖的抑制效果

摘要:明确炔雌醚对鼠类繁殖抑制最适剂量及持续有效作用时间,对其后续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基础性作用。本研究以0.5 mg/kg、1.0 mg/kg、2.0 mg/kg、3.0 mg/kg、6.0 mg/kg浓度炔雌醚分别连续灌胃雄性和雌性布氏田鼠7 d后,与正常异性配对观察90 d10按繁殖启动期、繁殖率和繁殖力等最直观的指标综合评价了5个浓度炔雌醚对雌雄布氏田鼠的不育效果。室内条件下,炔雌醚能够延迟雌雄布氏田鼠的生殖启动,但可能由于样本量小,未达统计显著性。90 d内,一定浓度的炔雌醚能够降低雌雄个体的繁殖率和平均每窝产仔数,同样未达统计显著性。一些浓度的药物能够显著降低布氏田鼠的繁殖力,其抑制效果无剂量相关性。推断炔雌醚对雄性布氏田鼠的最适不育作用浓度为2.0 mg/kg左右,对雌性的最适不育作用浓度为1.0 mg/kg左右。实际综合应用剂量2.0 mg/kg左右,能有效降低布氏田鼠产仔总数,其持续时间可达90 d10。
87-94

急性冷应激对牦牛乳腺上皮细胞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急性冷应激对牦牛乳腺上皮细胞热休克蛋白70(Heat stress protein,HSP70)表达量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急性冷刺激10℃为典型研究环境,分析了HSP70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乳腺上皮细胞在10℃分别冷处理2 h、4 h、6 h和8 h,其HSP70 mRNA的表达量变化均不显著(P〉0.05);分别在10℃冷处理2 h、4 h、6 h和8 h,再复温培养4 h,HSP70 mRNA的表达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于6 h达到峰值;在10℃先冷处理4 h,然后分别复温2 h、4 h、6 h和8 h,HSP70 mRNA的表达量亦均显著增加(P〈0.01),并于4 h达到峰值。结论:急性冷应激诱导牦牛乳腺上皮细胞HSP70表达量的增加不是发生在冷处理过程中,而是发生在复温过程中,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随冷处理时间的增长表达量增高。
95-101

水貂肠炎病毒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根据Gen Bank登录的水貂肠炎病毒(MEV)VP2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出146bp的目的片段,并克隆到pMD 18-T载体上,提取重组质粒经PCR及测序鉴定正确后,以10倍梯度稀释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绘制荧光定量标准曲线,以此建立一种基于SYBR Green荧光染料的定量PCR特异性检测水貂肠炎病毒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MEV有很好的特异性,检测灵敏度为34拷贝/μL,且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2%。临床检测中,在80份样品中检测到30份阳性样品,高于普通PCR和电镜观察方法的检出率。该方法的建立实现了对MEV临床早期快速诊断和定量分析,为毛皮动物MEV的防控提供了可靠的检测方法。
102-109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非损伤采样提取DNA技术在猫科动物调查中的应用

摘要:猫科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Johnson et al.,2006),全球现存37种猫科动物,其中25种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和易危,86%以上的种群数量处于下降或未知状态(IUCN Red List,2011)。我国有13种猫科动物,占世界种类的35%(王应祥,2003),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4种,二级保护的有8种,然而,对这些珍稀物种的生态学研究并不充分(高耀亭,1987;国家林业局,2009)。
1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