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兽类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资料、问题讨论、实验方法、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 国际刊号:1000-1050
  • 国内刊号:63-1014/Q
  • 出版地方:青海
  • 邮发代号:56-11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
  • 综合影响因子:0.46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兽类学报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高体重布氏田鼠产仔数较多但繁殖输出及氧化损伤不受影响

摘要:体重可影响动物几乎所有的生物学变量。高体重双亲通常产生较大胎仔数。繁殖过程代价很高,可能伴随着氧化损伤。为比较双亲体重对繁殖期能量学特征、繁殖输出和氧化损伤的影响,检测了高体重组(雌性:51.5 g±1.6 g;雄性:60.4 g±2.5 g)和低体重组(雌性:35.5 g±1.2 g;雄性:49.6 g±2.8 g)布氏田鼠繁殖过程中母体的体重和摄食量,分娩时的胎仔数和胎仔总重,及后代断乳时母体的身体成分、激素含量(血清瘦素和催乳素)和氧化损伤(血清丙二醛、蛋白质羰基和肝脏丙二醛含量)。结果显示:(1)高体重组妊娠末期的母体体重增量显著高于低体重组;(2)高体重组母体的出生胎仔数显著高于低体重组,但出生及断乳时的平均胎仔重、胎仔总重和母体繁殖期间的能量摄入无显著差异;(3)血清激素含量、身体成分、身体脂肪重量及氧化损伤指标均无组间差异。结果表明,高体重布氏田鼠可产生较多的出生胎仔数,但母体并不通过摄入更多的能量来保证其繁殖输出,对氧化损伤也没有影响。这些结果对于理解不同体重的动物在繁殖期间的能量策略以及繁殖与生存之间的权衡等生活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329-339
兽类学报杂志消息

中国灵长类学会成立

摘要:中国灵长类学会是在中国兽类学分会灵长类专家组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灵长类专家组自成立后,在我国灵长类学研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近几年,随着我国灵长类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不断积累,研究团队不断增加,学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在此背景下,在几任专家组组长的领导下并经专家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339-339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高原鼢鼠越冬食物选择与营养成分的关系

摘要:为了解高原鼢鼠在越冬期的食物选择与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采集了67个高原鼢鼠的冬季粮仓及环境样方,分析高原鼢鼠对每一种植物的选择指数,将其分成3种食物类型:喜食、可变和不喜食。通过测定每一种植物的粗蛋白、粗纤维、水溶性糖和粗灰分的含量,比较分析了营养成分含量在3种食物类型间的差异,及其与各种植物选择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高原鼢鼠储存的食物种类多达67种,本文选取含量较高且样本量大于5的39种植物(占粮仓和样方总生物量的99%以上,其中喜食12种、可变16种、不喜食11种)进行分析。在3种食物类型之间,粗蛋白、粗纤维和水溶性糖含量均有极显著差异(P〈0.001),粗灰分含量则无明显差异(P=0.800)。喜食和可变类型的粗蛋白和水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不喜食类型(P〈0.01);喜食和可变类型的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低于不喜食类型(P〈0.01);喜食和可变类型之间这3个指标差异都不显著(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粗蛋白(R=0.547,P〈0.001)和水溶性糖(R=0.617,P〈0.001)含量与选择指数显著正相关,粗纤维与选择指数显著负相关(R=-0.707,P〈0.001),粗灰分与选择指数则无显著相关关系(R=0.032,P=0.846)。结果表明,高原鼢鼠总体上偏好粗蛋白和水溶性糖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植物,对无机盐的含量则不敏感。
340-347

达乌尔黄鼠入眠准备期的体温、代谢率及能量特征

摘要:贮脂类动物在冬眠前大量积累脂肪来准备冬眠,并在入眠时迅速降低体温和代谢率。为探究入眠准备期达乌尔黄鼠体温、代谢率、呼吸商及能量代谢的变化,将其入眠准备期分为育肥期、体重高峰期、育肥后期和冬眠前的试降期,使用植入式半导体温度记录元件i Button、开放式代谢仪和改进的代谢笼,监测其体温、代谢率及呼吸商和能量摄入的变化。结果显示:(1)达乌尔黄鼠体温在冬眠前13-34 d开始下降,远早于冬眠但晚于体重高峰期;体重高峰期体温有降低的趋势,持续时间为1-3 d;育肥后期体温显著下降,体温日波动幅度增加。(2)体重高峰期的静止代谢率高于育肥期,育肥后期有降低的趋势,试降期最低。(3)呼吸商在体重高峰期先升高,之后迅速衰减;入眠准备期的能量摄入在体重达高峰期前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达乌尔黄鼠在入眠准备期,其体温和代谢率已开始降低,能源物质已开始转变;体重高峰期可能是达乌尔黄鼠入眠的一个转折点或启动入眠的开关。
348-355

西藏牦牛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摘要: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西藏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本研究测定了日多牦牛、类乌齐牦牛、丁青牦牛、错那牦牛、隆子牦牛、仲巴牦牛、聂荣牦牛、申札牦牛等8个西藏牦牛类群共328头牦牛mt DNA D-loop区序列,分析其多态性,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本次测定的西藏牦牛mt DNA D-loop区序列长度为887-895 bp,共检测到135个变异位点,其中单态突变位点52个,简约信息位点83个。在328个个体中共检测出91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平均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884、0.010 27,显示西藏牦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8个类群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11;日多牦牛与错那牦牛间遗传距离最小(0.006);类乌齐牦牛与隆子牦牛间遗传距离最大(0.015)。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西藏牦牛可分为两大类,错那牦牛是较纯的牦牛类群,其它牦牛类群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相互交流的情况。
356-365

韩国豹猫与其它豹猫及西表猫之间的遗传分化:基于IRBP、12S rRNA和Cyt b序列的分析(英文)

摘要:利用韩国豹猫的IRBP、12S rRNA和细胞色素b(Cyt b)序列,并将其与Gen Bank中的豹猫及西表猫的上述基因进行比较,以此来重新分析韩国豹猫和其它豹猫及西表猫之间的遗传分化情况。首先,我们从18只韩国豹猫的IRBP、12S rRNA和Cyt b序列分析中分别检测到6个等位基因、1个单倍型和3个单倍型,推测曾经发生在豹猫种群的瓶颈事件可能是本文发现的不同分子标记之间存在基因型丢失差异的原因。基于Cyt b序列分析,证实东亚的豹猫形成一个单独的进化枝,本文得到的Cyt b序列和之前结果支持一个分类理论,即认为东亚的豹猫就是东北森林猫。我们发现在IRBP、12S rRNA基因上,韩国豹猫和西表猫存在相同的序列,支持将西表猫和豹猫视为同一物种。
374-380

基于粪便DNA的藏狐微卫星位点筛选及个体识别

摘要:藏狐是我国青藏高原东部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最主要的野生动物终末宿主。棘球绦虫会导致一类称为棘球绦虫病的致死性人兽共患疾病,青藏高原东部牧区是该病重要的流行区。因此作为终末宿主,评估藏狐种群的棘球绦虫感染率对于该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意义明显。而要获取这方面信息,首先必须了解藏狐的种群数量。为此,我们基于非损伤取样的原则,使用藏狐新鲜粪便作为研究材料,从已的藏狐及近缘种的48个微卫星位点中筛选了11个用于藏狐粪便DNA多态性分析。对2011-2012年7-8月间收集的128份有效藏狐粪便样品(2011年68份,2012年60份)进行特异性PCR扩增,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荧光引物标记法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各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位点的基因型数(N),期望杂合度(H e)、观测杂合度(H o)、多态信息含量(PIC)以及不同个体基因型相同概率值(PI)。结果发现,各位点N介于4-7,H e为0.66-0.80,H o为0.17-0.68,PIC为0.5496-0.7623。11个位点的累积PI值满足个体识别的需要(PI biased=1.283×10-11;PIsibs=7.572×10-5)。但是,由于粪便DNA质量差异较大,不同位点的扩增成功率差异较大(0.176-0.926)。我们发现,按照扩增成功率由高到低排列,前6个微卫星位点(P03,CXX172,CPH6,CPH8,P01i,P08)的扩增成功率均超过0.6,且累积PI值小于0.004(PI biased=2.775×10-7;PI sibs=3.606×10-3),表明这6个位点可以对藏狐进行个体识别。因此,针对本研究的数据,制定了如下的个体识别原则:(1)只有粪便DNA至少成功扩增出前6个微卫星位点的样品可以进入下一步分析;(2)所有位点的信息均相同的两个样品被认为是来自同一个体;(3)保险起见,如果仅有一对位点信息不相等,此两个样品依然被判定来自同一个体。在此基础上,我们从2011年样品中识别出30个藏狐个体,从2012年样品中识�
387-392

牦牛LIFR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繁殖周期卵巢中的表达

摘要: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与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结合,在排卵、胚胎发育及胚胎附植等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与哺乳动物生殖过程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研究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本研究对牦牛LIFR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并利用RT-PCR技术研究其在繁殖周期卵巢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克隆得到牦牛3 329 bp的LIFR基因c DNA序列,内含3 288 bp开放阅读框序列。与家牛的相应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99.5%),表明LIFR基因在进化过程中较为保守。实时定量RT-PCR检测LIFR基因在繁殖周期卵巢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卵巢中LIFR基因在妊娠期表达最强。表明LIFR基因在牦牛繁殖周期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93-398

鼩鼱科六个物种背部针毛的微观结构及其分类学意义

摘要:鼩鼱类动物多样性丰富,但因体型小、外形相似使其物种鉴定比较难。本文利用数码互动显微系统,对鼩形目鼩鼱科6个物种背部针毛的鳞片和髓质微观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6种鼩鼱鳞片结构类型分为花瓣型、椭圆型、斜长方型、长戟型、竹节型、草芽型、波浪型、平滑型、锯齿型9种类型,具有种的特异性,能够用来鉴定这6个鼩鼱物种;而髓质结构类型多数表现为条纹型,不能单独用来鉴定物种。鼩鼱针毛的鳞片微观结构作为鼩鼱科动物的分类指标,具有可行性。
399-405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圈养赤斑羚夏季日食量及表观消化率的探讨

摘要:野生动物营养学是野生动物生态学和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野生和圈养野生动物种群生存和繁殖的核心内容之一(Robbins,1983)。动物采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Van Soest,1994),同时受动物自身、环境和饲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还存在互作(NRC,1996)。采食量决定营养物质的摄入量,
414-418

半散放条件下普通斑马的种群特征

摘要:普通斑马又称平原斑马(Equus burchelli),隶属于奇蹄目马科,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大型哺乳动物。广泛分布于非洲,喜欢栖息在平原和草原,随季节和食物迁徙。普通斑马是社会性动物,习惯群体生活,规模较小的群体由1只雄性和2-6只雌性以及它们未成年的子女组成;或是由十几只未成年的雄性普通斑马组成;较大的群体则有几百只,它们通常是由若干个小规模的群体组成。
419-422

臭氧处理对圈养大熊猫食用竹笋的保鲜

摘要:竹笋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最为喜爱的天然食物。竹笋相对于竹叶和竹茎含水量更丰富,粗纤维含量更低,适口性更好;大宗养分、微量元素、必需氨基酸等含量丰富(周昂等,1996;唐平等,1997;周材权等,1997),而丹宁等具有微毒性的次生代谢物含量却最少(赵晓红等,2001),
423-428

《兽类学报》投稿须知

摘要:本刊为兽类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刊登兽类学各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主要包括生态学、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繁殖与发育、营养和生理学以及哺乳动物的进化等,也发表关于珍惜濒危兽类的饲养、疾病诊断与治疗和害兽的防治、经济兽类的开发利用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论文。本刊开辟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栏目,另外不定期报道新书评介、会议动态等。本刊兼收中、英文稿件,欢迎英文投稿。英文稿件建议作者请母语为英语的国外同行帮助修改。
I0001-I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