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兽类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资料、问题讨论、实验方法、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 国际刊号:1000-1050
  • 国内刊号:63-1014/Q
  • 出版地方:青海
  • 邮发代号:56-11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
  • 综合影响因子:0.46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兽类学报 201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人为疼痛刺激下金色中仓鼠幼鼠叫声的发育过程

摘要:金色中仓鼠幼鼠可以利用可听声和超声信号与母鼠进行交流,这些声音可以反映个体的寒冷、饥饿、疼痛等不同生理状态和需求。因疼痛诱发的叫声对于维持幼鼠的存活也有着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录制人为疼痛刺激下,不同日龄金色中仓鼠的叫声,分析并比较了5—30日龄金色中仓鼠不同发声信号特征(可听声出现频次、可听声持续时程、可听声主频率、超声出现频次、超声持续时程、超声主频率)的性别差异;同时记录了幼鼠的两种发声随日龄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幼鼠两种叫声的各种参数均未表现性二型现象。幼鼠超声发生频次随日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可听声却正相反,随日龄增加而逐渐上升,并在20日龄时达到最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可听声持续时程也随日龄而增加。综上,在人为疼痛刺激下,随着日龄增加,幼鼠更倾向于使用可听声而非超声与母兽进行交流。
1-7

被毛在黑线仓鼠能量代谢、产热和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摘要:为阐明小型哺乳动物被毛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在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中的作用,测定了季节性驯化,以及不同光周期和温度驯化的黑线仓鼠的被毛重量、体温和能量收支。结果显示:(1)冬季黑线仓鼠的被毛重量和产热显著高于夏季;(2)短光照(8L:16D)和低温(5℃)对被毛生长的影响不显著;(3)与室温组(21℃)相比,低温组(5℃)摄入能、基础代谢率(BMR)、非颤抖性产热(NST)、褐色脂肪组织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和热传导率显著增加,而暖温组(30℃)显著降低;(4)室温和低温下,剃毛导致摄人能、BMR、NST和热传导率显著增加;结果表明:被毛的作用与环境温度有关,低温下被毛降低了能量需求,增强了动物应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被毛的适应性变化是独居的野生小型哺乳动物应对环境温度季节性波动的主要适应策略之一,在其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8-16

滇金丝猴雌性个体间的理毛行为

摘要:相互理毛行为广泛存在于社会性群居灵长类动物中,通常具有清洁卫生和社会交往功能。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我们在云南白马雪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对一人工辅助投食滇金丝猴群,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收集了雌性个体间相互理毛的行为数据,包括理毛的部位、理毛的姿势、理毛的时间和回合数。研究结果表明:滇金丝猴雌性个体之间每次相互理毛的平均时间为5.7min。相互理毛部位较多的发生在自我理毛不能进行(达到)的部位(61.1%);在不能自我理毛部位的相互理毛行为持续时间长,平均9.7min;在个体能够进行自我理毛部位的相互理毛持续时间短,平均为3.2min。相互理毛的姿势以对坐为主(48.4%),不同理毛姿势的理毛时间差异显著。新迁人家庭单元的雌性个体为理毛的首先发起者,但其获得被理毛的时间却并不多。滇金丝猴雌性个体相互理毛部位、理毛姿势和理毛时间的差异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理毛行为符合卫生功能假说和社会功能假说。
38-45

察青松多白唇鹿部级自然保护区白唇鹿对夏季生境的选择

摘要:白唇鹿是青藏高原特有鹿种,人们对其生境选择与利用知之甚少。2009年6—8月和2011年7—8月,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研究了察青松多白唇鹿部级自然保护区内白唇鹿的夏季生境选择。在保护区内若当沟和麻绒沟两个白唇鹿集中分布区域测定了195个样方中的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坡位、坡度、坡向、离水源距离、隐蔽度和人类活动干扰8个生态因子。用Vanderloeg和Seavia选择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白唇鹿夏季生境选择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白唇鹿夏季倾向于选择海拔4000m以上中上坡位的高山草甸生境和离水源距离500nl以外的阳坡或阴坡生境;而回避坡度大于60度、裸岩生境、下坡位生境和半阴坡生境。除隐蔽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外,其余6个生态因子均对白唇鹿夏季生境选择有明显的影响。生态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量为68.8%,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9.76%,该主成分与坡位、坡度和海拔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大;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6.32%,与其相关系数绝对值较高的是隐蔽条件与植被类型;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2.71%,与其相关系数绝对值较高的是坡向。
46-53

高原鼠兔对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及恢复演替的影响

摘要: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采用围栏封育和去除法,对去除高原鼠兔的处理组和鼠兔扰动(对照组)区域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地上生物量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阐明高原鼠兔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高原鼠兔处理组和对照区域植物群落平均高度和种盖度逐年上升,均在2011年达到最大值,平均高度分别为6.5cm和4.2cm,二者差异极显著(F=127.80,df=1,10,P〈0.01),种盖度分别为126.5%和117.9%,差异不显著;植物群落组成中,处理区域禾草和莎草地上生物量比对照区域分别增加了1965.1%和33.2%,二者差异极显著(F=41.29,df=1,10,P〈0.001),豆科植物和杂类草分别下降了89.9%和30.7%;处理区域植物群落生态优势度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以杂类草为主改变为以禾草为主,而对照组均以杂类草为主,变化不明显。相似性指数2009—2011年在对照区域年间变化范围为0.7168—0.7550,在去除高原鼠兔处理区域年间变化范围为0.6464—0.6732;对照区域和处理区间变化范围为0.5354—0.8956。根据试验结果我们认为,高原鼠兔的扰动可以有效降低植物群落的平均高度和植物种盖度,但植物种类组成主要以杂类草为主,年间变化不明显,表明鼠兔的扰动延缓了植物群落的恢复演替。
54-61

褐家鼠挖掘活动对上海九段沙湿地植物群落与土壤水盐的影响

摘要:上海九段沙是长江口的新生岛洲,目前处于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阶段。为了探讨登岛褐家鼠的挖掘活动对九段沙湿地植物群落与土壤水盐的影响,我们调查了褐家鼠洞穴区的植物盖度、密度、高度、重要值、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物种多样性、表层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等与对照区的差异;同时,通过调查褐家鼠洞穴与潮沟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探讨了褐家鼠的栖息地选择策略。结果表明:在单一芦苇群落中,洞穴区芦苇的高度和盖度显著低于对照;在芦苇和海三棱蔗草混合群落中,洞穴区芦苇的密度、相对密度、重要值和群落总盖度显著低于对照,而洞穴区海三棱藤草的密度、盖度、相对密度、相对高度和重要值显著高于对照;在碱菀和互花米草优势群落中,洞穴区碱菀的相对密度、相对盖度、重要值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对照,而互花米草的密度和盖度、芦苇的盖度、高度和相对盖度以及群落总盖度显著低于对照。距洞穴区中心区域洞口不同距离梯度的表层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差异均显著。褐家鼠偏向于将洞穴营造在邻近潮沟处,这有利于提高褐家鼠在九段沙湿地的适应能力。褐家鼠的挖掘活动有利于增加碱菀和互花米草优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降低植物群落总盖度和表层土壤的水盐含量,对九段沙湿地植物群落的组成与演替具有重要影响。
62-70

藏羚与几种牛科动物成纤维细胞的特性比较

摘要:为研究高原低氧环境对哺乳动物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本文以高原低氧动物藏羚和同科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蒙古绵羊及鲁西黄牛的耳源组织细胞为材料,利用DMEM/F12培养液进行培养,建立了4种动物的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系,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绘制、凋亡检测、核型分析等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表明:4种动物的细胞经差异贴壁法联合消化排除法,可获得纯化的成纤维细胞,细胞形态一致且活力稳定,4种动物细胞的形态与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异;藏羚、绒山羊、绵羊、牛同代次细胞生长倍增时间分别为26h、22h、23h和22h;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5%、2.7%、8.6%和1.5%;藏羚、绒山羊、绵羊与牛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60、60、54和60。藏羚与绒山羊、牛染色体数目相同,且除性染色体外,其余均为端部着丝粒类型,而绵羊存在6条中着丝粒类型染色体。该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藏羚的体细胞生长特性与同科的其他物种的细胞生长特性存在明显差异。这为从细胞水平上研究藏羚对环境低氧适应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基础。
71-79

天山马鹿南山种群肠道寄生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为了解野生天山马鹿胃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和2012年9月,利用漂浮法和沉淀法,对分布于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山区天山马鹿的306份马鹿粪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天山马鹿寄生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主要有鞭虫卵、蛔虫卵、球虫卵、线虫卵和幼虫,总感染率高达85.6%。其中鞭虫卵、蛔虫卵、球虫卵及其他(未能鉴定分类的线虫卵和幼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78.1%、56.9%、0.7%和25.8%,感染强度(wee)分别为106.4、8.6、0.9和3.9,其中鞭虫卵占优势。混合感染情况比较严重,鞭虫卵和蛔虫卵的混合感染率为最高,可达44%。
87-92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夏季大熊猫食性与主食竹生物量的关系

摘要:竹子是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的主要食物,是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胡锦矗等,1985;胡锦矗,2001)。竹子生物量对大熊猫觅食乃至生存、繁衍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竹子生物量随竹子种类、竹株部位和龄级以及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可能具有明显差异(胡锦矗,1981;魏辅文等,1996)。
93-99

两头人工饲养南瓶鼻海豚的病理解剖及死因分析

摘要:南瓶鼻海豚(Tursiops aduncus)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的水生哺乳动物,属于鲸目(Cetacea),海豚科(Delphinidae),瓶鼻海豚属(Tursiops)(MollerandBeheregaray,2001;WellsandScott,2002)。南瓶鼻海豚是人工主要饲养的鲸类品种之一(刘仁俊等,2002;Zhangeta1.,2012)。2011年4月30日,厦门市小嶝岛休闲渔村从福建东山引进两头南瓶鼻海豚进行人工饲养。
100-104

《兽类学报》投稿须知

摘要:本刊为兽类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刊登兽类学各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主要包括生态学、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繁殖与发育、营养和生理学以及哺乳动物的进化等,也发表关于珍惜濒危兽类的饲养、疾病诊断与治疗和害兽的防治、经济兽类的开发利用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论文。本刊开辟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栏目,另外不定期报道新书评介、会议动态等。本刊兼收中、英文稿件,欢迎英文投稿。英文稿件建议作者请母语为英语的国外同行帮助修改。
I0001-I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