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兽类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资料、问题讨论、实验方法、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 国际刊号:1000-1050
  • 国内刊号:63-1014/Q
  • 出版地方:青海
  • 邮发代号:56-11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
  • 综合影响因子:0.46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兽类学报 2013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普氏原羚集群的群体决策过程

摘要:动物集群的群体行为决策是营集群生活的动物调节其群体活动、而获得集群生活收益的重要手段。受动物自身行为和需求的影响,动物集群的群体决策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过程。本研究以青海湖湖东地区的普氏原羚种群为对象,于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对普氏原羚集群的群体决策过程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并对所得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统计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普氏原羚集群的群体决策类型为不完全民主型,需要有一定比例的个体共同参与群体决策过程才能达成群体决策,而参与群体决策的个体比例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降低;2.参与决策的个体因性别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且在决策过程所需时间上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导致普氏原羚产生同性聚群现象的原因之一。这是在野外直接对大型有蹄类动物集群的群体决策过程进行的为数不多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野外研究来探究不同类型动物群体决策过程及其与同性聚群产生机理之间的关系。
293-299

基于卫星信标跟踪的斑海豹放流效果研究

摘要:利用卫星标记跟踪方法对斑海豹的野外释放效果进行了研究。2010年和2011年6月分别释放了4头和3头人工繁殖的2龄未成年斑海豹,2011年同时释放了3头野外出生的救助个体。标记斑海豹在释放后,7头人工繁殖斑海豹中的5头信标信号持续时间较长,在信号消失前,1头斑海豹一直在渤海海域活动,另4头沿辽宁沿岸、朝鲜西海岸到达辽东湾斑海豹的主要度夏海域韩国白翎岛附近。研究期间,1头人工繁殖的斑海豹在59d内运动的距离超过1250km。救助斑海豹中,2头个体的信标信号持续较长,并分别在山东半岛沿海和黄渤海活动。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繁殖的斑海豹在经过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海域后可以正常生活洄游。
300-307

西双版纳尚勇自然保护区野生印支虎及其三种主要有蹄类猎物种群现状调查

摘要:中国野生印支虎及其猎物种群状况的野外实地研究一直处于空白。本研究使用足迹鉴别法、粪堆计数法,首次对西双版纳尚勇自然保护区野生印支虎种群数量现状及该区域内的虎猎物种群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004—2009年间,确认西双版纳保护区存在3只成年印支虎个体(2雌1雄),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拥有比较丰富的有蹄类种群,其中虎的主要猎物:水鹿平均密度为7.63(7.40—9.23)只/km2;赤麂平均密度为17.39(11.33—24.94)只/km2,野猪平均密度为10.26(7.69~14.51)只/km2,该区域虎猎物生物量为1715.74kg,/km2。本研究还探讨了该区域印支虎种群的保护前景以及中国境内开展虎种群调查的适用办法等。
308-318

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影响

摘要:2010年和2011年8月在青海省果洛州矮嵩草草甸,采用样方法测定了不同密度高原鼠兔栖息地内杂草斑和秃斑植物群落特征及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与2011年相比,相同高原鼠兔密度的栖息地内杂草斑和秃斑植物总盖度、平均高度和总地上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同一年份不同密度栖息地间差异显著。高原鼠兔低、中、高密度栖息地植物总盖度、平均高度和总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无鼠兔对照组(P〈0.05),不同密度问元明显变化规律。低、中、高密度栖息地的莎草、禾草和豆科植物盖度、平均高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无鼠兔对照组(P〈0.05),秃斑上豆科植物消失;杂类草平均高度在低密度栖息地和无鼠兔对照组显著高于中、高密度栖息地(P〈0.05),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对照组最小,随高原鼠兔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2010年和2011年,高原鼠兔低、中、高密度栖息地内杂草斑面积分别占样地面积的4.0%、4.3%、13.3%和3.8%、4.3%、11.0%,秃斑面积分别占样地面积的0.2%、2.6%、4.O%和0.2%、2.2%、3.4%;植物损失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10.84kg/hm2、203.18kg/hm2、431.58kg/hm2和107.67kg/hm2、189.46kg/hm2、365.72kg/hm2。高原鼠兔的密度(x)与植物损失地上生物量(y)之间存在对数曲线关系,说明高原鼠兔的活动显著降低了植物总盖度、平均高度和总地上生物量,同时也改变了植物功能群组成。随高原鼠兔密度增加,栖息地内杂草斑、秃斑的面积和植物损失地上生物量呈增加趋势。
333-343

大绒鼠在不同驯化温度下产热和能量代谢的变化

摘要:为研究不同温度驯化条件下大绒鼠体重、体温和能量代谢水平的可塑性变化,本实验测定了热驯化(30℃;12L:12D)转脱热驯化(5℃;12L:12D)和冷驯化(5℃;12L:2D)转脱冷驯化(30℃;12L:12D)条件下,大绒鼠体重、体温、能量收支、静止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的变化。结果表明:大绒鼠在热驯化转脱热驯化过程中,随着热驯化时间的延长,大绒鼠体重和体温增加,摄入能、静止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逐渐降低,在28d时降到最低;转到脱热驯化条件下,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冷驯化转入脱冷驯化过程中,随着冷驯化时间的延长,大绒鼠的体重和体温降低,摄入能、静止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逐渐升高,28d时达到最高;转移到脱冷驯化条件时,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以上结果说明大绒鼠在不同温度驯化条件下,其体重、能量代谢和产热具有可塑性变化,即通过调节体重、体温和能量代谢来适应不同温度变化。
344-351

卡麦角林处理哺乳期小鼠对子代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摘要:哺乳期是兽类繁殖成功的关键阶段之一,本实验以不同浓度卡麦角林油溶液对哺乳早期雌性小鼠连续灌胃3d,检测雌性小鼠体重和幼鼠存活及体重变化,以此确定卡麦角林对哺乳雌性小鼠繁殖成功的影响。结果发现,卡麦角林对雌性小鼠在哺乳期的体重相对增长率无显著影响,但处理组幼鼠出现部分死亡,0μg/kg、50μg/kg、100μg/kg、200μg/kg、400μg/kg组幼鼠死亡率分别为1.30%、3.85%、4.08%、7.38%、21.19%,幼鼠死亡数和剂量呈正相关,400μg/kg组幼鼠成活率显著下降到78.8%,其他剂量组幼鼠成活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给药后7d存活幼鼠的生长发育显著被抑制,之后处理组幼鼠体重变化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卡麦角林处理哺乳早期雌性小鼠可降低幼鼠成活率并抑制存活幼鼠的生长发育,进而有可能降低雌性小鼠及其子代的繁殖成功率。
361-366
兽类学报杂志综述

哺乳类早期亲本缺失对子代行为及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摘要:亲本投资作为一种早期社会环境对个体发育产生显著的影响。而某些原因会导致哺乳类亲本缺失,造成亲本投资改变。最近有关亲本缺失对子代的影响有较多的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早期母本剥夺、父本剥夺和早期隔离分别对子代成年后情绪、认知及攻击行为、育幼行为和配偶关系的建立等多种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总结了这些早期发育的社会环境对神经内分泌的效应,并指出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有助于正确认识哺乳类不同亲本投资对后代行为的影响及相关神经内分泌机制。以上研究可为哺乳类异常行为的发生机制的理解提供重要线索,也为野生动物和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提供重要启示。
367-376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塔里木兔肾脏水通道蛋白在适应干旱环境中的作用

摘要:塔里木兔(却泌yarcandensis)属兔形目(Lagomorphs)、兔科(Leporidae).、兔属(Lepus),在世界范围内仅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周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内一些不连续的小块绿洲中,为塔里木盆地特有物种(高康军等,1996),其生存环境为极度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不足100mm,大多在50mm以下,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空气十分干燥。由于长期生活在干旱缺水的环境中,其体型较小,是中国所有野兔中个体最小的一种(夏霖和杨奇森,2004)。通过生化指标的比较发现,
377-382

东北地区棕背瓣种群遗传结构及亚种分类

摘要:棕背孵(Myodes rufocanus)隶属于啮齿目、仓鼠科、孵属,是全北区大陆森林的优势物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北部地区(杨春文和金建丽,2003)。Ellerman和Morrison-Scott(1951)认为棕背爵全球共10余个亚种,
383-388

猪尾鼠(Typhlomys cinereus)广东省新纪录

摘要:猪尾鼠(Typhlomys cinereus Milne-Edwards,1877)隶属于啮齿目(Rodentia)刺山鼠科(Plat-acanthomyidae)猪尾鼠属,是一种形态特殊且较为稀有的小型哺乳动物。由于其形态独特性,猪尾鼠属仅有猪尾鼠这一个物种(Musser and Carleton 2005)。猪尾鼠为洞居型物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山地森林(黄文几等,1995;张荣祖等,
389-392

《兽类学报》第33卷总目录

I0003-I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