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兽类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资料、问题讨论、实验方法、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 国际刊号:1000-1050
  • 国内刊号:63-1014/Q
  • 出版地方:青海
  • 邮发代号:56-11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
  • 综合影响因子:0.46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兽类学报 2013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秦岭川金丝猴的一种自发性双足姿势的脚偏好

摘要:与手偏好相比较,脚偏好被认为是研究大脑半球中语言功能偏侧性调控表达的一种更佳的行为预测指标。当前国际科学界对于人类大脑半球功能不对称性和肢体偏好进化起源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非人灵长类物种肢体偏好行为学研究,其中关于树栖灵长类物种的相关研究,对身体姿势在灵长类肢体偏好表达的理解有十分关键作用。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我国特有濒危灵长类物种,主要营树栖生活。本研究首次关注秦岭川金丝猴自发性非移动双足姿势(双足叠放)的脚偏好。研究发现在个体水平上每个焦点动物均表现出明显的脚偏好,在群组水平上表现出显著的右脚偏好,脚偏好表达无显著性别差异,其研究结果支持"姿势起源理论"。本文首次呈现野生旧大陆猴物种群组水平脚偏好的研究证据。
1-6

白尾鼹(鼹科:哺乳纲)下颌骨几何形态测量分析及地理分化研究

摘要:白尾鼹属为东洋界单型属,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山地、印度阿萨姆地区、孟加拉国、缅甸北部和老挝等地。由于白尾鼹分布区范围内地形、气候和生境十分复杂,很可能导致物种的地理分化。为此我们查看了分布区之内18个地区的49号标本的下颌骨,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所有的标本按照地理分布可分为3组(滇东北、横断山南段以及印度)。3组标本间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水平枝上,其中下臼齿齿列的长度、下颌骨水平枝下缘的弯曲度以及水平枝中部高度差异最为明显,而上升枝对3个地理居群的区分能力较弱。其中滇东北标本的下颌骨最为平直,下臼齿列长度最短;而横断山居群的下颌骨弯曲度最大,下臼齿列最长。根据以上结果,我们推测3个下颌骨形态有明显差异的地理居群可能代表了3个不同的地理亚种或是不同的种。但这仍需要结合上颌骨的形态差异和遗传结构分析加以证实。
7-17

福建平潭一头误捕灰鲸的部分形态学记录

摘要:2011年11月5日,福建省平潭县白青乡青峰村渔民出海作业时发现一头误撞定置刺网死亡的灰鲸,为福建省的首次灰鲸误捕案例,也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海域的首次灰鲸误捕记录。本文描述了该灰鲸的外形特征和骨骼系统,并报道外形和骨骼的测量数据。该灰鲸系雌性,体长1309cm,体重约21t,为目前本种在我国海域搁浅/误捕记录中的最大个体。头骨长281cm,宽128cm,重250kg;脊椎式为C7+T13+L13+Ca23=56;指式为Ⅰ1,Ⅱ3,Ⅲ7,Ⅳ5,Ⅴ3;肋骨14对,V形骨10枚。脊椎式、指式、肋骨和V形骨较之以前的报道存在差异,说明灰鲸的脊椎式、指式、肋骨和V形骨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此外,本文还综述了西北太平洋灰鲸目前所面临的主要致危因素。
18-27

圈养獐春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摘要:2008年3~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公园进行獐重引入试点,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圈养条件下24只獐(12雌,12雄)春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休息是春夏季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其次是摄食和运动。獐的昼间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以晨昏活动为主,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06:00~08:00和16:00~18:00。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 Aanalysis)和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在时间分配上,春、夏季休息、站立、排遗、梳理和运动行为差异极显著;雌雄间休息、站立、反刍、梳理和警戒行为差异极显著。雌性春、夏季站立、排遗、梳理、运动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摄食差异显著;雄性春、夏季休息、摄食、梳理、警戒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站立、反刍、排遗和运动行为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重引入獐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与野生种群相似,动物福利得到较好满足,对下一步在上海地区的种群复壮和迁地野放等具有重要意义。
28-34

长爪沙鼠种群繁殖的季节性特征

摘要:长爪沙鼠是分布于我国北方典型和荒漠草原及农牧交错区的优势鼠种之一。2000年10月至2004年10月通过标志重捕法研究了栖息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生境的种群动态。对其不同季节出生群性成熟特征和种群性成熟比率、繁殖个体比例、个体月补充率等繁殖参数的季节特征研究显示:冬季和春季出生的个体性成熟较夏季出生的个体快,尤雌鼠表现突出,其3个季节出生群的性成熟时间分别为4.6±0.2、4.4±0.8和7.7±0.4月龄。种群性成熟比率、繁殖个体比例和个体补充率月间差异显著,季节消长明显,即春季最高,秋季(9~10月间)最低。结果还显示,种群性成熟比率与气温和降水负相关。长爪沙鼠喜栖于植被稀疏、低矮的干燥沙质土壤环境。从初春到夏末,随降水和气温增加其栖息生境的植被由低矮稀疏变得高而稠密,土壤湿度和粘性亦随之提高,地面种子库因发芽贮量减少,适宜生境的减少可能加剧了社群竞争,抑制了种群的繁殖表现。长爪沙鼠种群繁殖的季节变化反映了其生活史对策中适应高纬度气候和食物的季节波动的重要特征。
35-46

剥夺食物对雄性长爪沙鼠贮食行为的影响

摘要:禁食导致一些啮齿动物的贮食量增加,但禁食处理后雄性长爪沙鼠贮食行为的变化则不一致。每天禁食22h,长爪沙鼠的一些个体表现出高水平的贮食行为(禁食贮食组),而另一些个体则没有表现出贮食行为(禁食无贮食组)。延长禁食(22h)持续的时间(连续重复3d和20d)和增加禁食时间(禁食48h),都没有使禁食无贮食组的动物表现出贮食行为。同样在自由取食条件下,长爪沙鼠的贮食行为也表现为二型性。在自由取食和禁食条件下,贮食量与体重、体脂含量和瘦素的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禁食是诱导雄性长爪沙鼠贮食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增加禁食的程度并不改变其贮食行为的表现。
47-54

食物限制对雄性大绒鼠能量代谢特征的影响

摘要:为探讨横断山区大绒鼠适应食物匮乏的适应对策,将成年雄性大绒鼠随机分为自由取食组和饲喂正常摄食量的80%限食组。测定了自由取食组和限食组雄性大绒鼠的体重、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以及体脂含量、血清瘦素含量、肝脏鲜重、褐色脂肪组织重量和消化道形态。结果显示:限食使雄性大绒鼠的体重、体脂含量、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褐色脂肪组织重量和大肠、小肠长度显著降低,使盲肠内容物重量显著增加。血清瘦素含量与体重、体脂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限食条件下,大绒鼠主要通过降低体重、基础代谢和产热的能量支出以及动用体内脂肪以应对食物资源短缺的环境条件,瘦素可能参与了能量代谢和体重的适应性调节。
55-62

高原鼠兔繁殖期攻击行为的动态格局

摘要:为探讨高原鼠兔繁殖期攻击行为强度的变化、检验进化博弈理论有关预测,本研究于2009年5~8月采用标志重捕和中立竞技场法测定了高原鼠兔自然种群斗殴及进攻等行为的发生频率及持续时间。结果表明:5月下旬及6月上旬高原鼠兔雄性斗殴行为发生频率及持续时间显著高于7月下旬和8月中旬;而雌性差异不显著。5月下旬和6月上旬,高原鼠兔雄性个体间的斗殴行为发生频率及持续时间显著高于雌性,其余时期两性间无显著差异。进攻发起者通常是该次殴斗的获胜者;自繁殖高峰期至末期,种群中雄性高原鼠兔鹰对策者比例逐渐下降,与进化博弈论的预测一致。
63-67

雌性布氏田鼠对不同共居时间雄性气味的识别与记忆

摘要:啮齿动物的社会识别包括对化学信号的辨别、学习和记忆。田鼠属动物雌雄成年个体共居一定时间后,可以利用气味信号来识别配偶。本研究将成年雌雄布氏田鼠配对饲养12h、18h、24h,确认发生交配行为形成配对关系后,分开单独饲养6h,取配偶雄鼠和陌生雄鼠巢垫物作为个体气味,在气味选择箱中观察雌鼠对配偶雄鼠和陌生雄鼠气味信号的探究和选择行为,从而探讨不同共居时间雌性布氏田鼠对配偶气味信号的识别与记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共居时间影响雌性布氏田鼠对配偶气味的识别与记忆;共居时间越长,雌鼠在气味探究和选择时间上对配偶气味偏好越明显;共居24h后,雌性布氏田鼠能够识别出配偶雄鼠的气味信号并形成记忆,这样的记忆维持时间至少是6h。
68-73
兽类学报杂志资料

“安徽省鸟兽研究历史回顾与展望暨纪念先生诞辰8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摘要:为深切缅怀著名鸟类和兽类学家、安徽大学教授先生对我国动物学特别是在鸟兽研究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在先生诞辰80周年之际,安徽省动物学会、安徽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和安徽大学于2012年12月26日在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联合举办"安徽省鸟兽研究历史回顾与展望暨纪念先生诞辰8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安徽省林业厅、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池州师范学院、安徽升金湖部级自然保护区、安徽铜陵淡水豚部级自然保护区等近20多家单位、先生的学生代表,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与生命科学学院的部分师生共150余人出席了会议。
73-73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雌性小鼠繁殖的影响

摘要:为确定米非司酮抑制害鼠繁殖的效力及适宜剂量,每2周对雌鼠灌服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1次,检测给药期间和停药后小鼠繁殖及幼鼠的生长状况。结果发现,给药期间米非司酮抑制小鼠繁殖效果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按体重小于1.25mg/kg剂量的米非司酮对小鼠繁殖无显著抑制作用;2.5mg/kg以上剂量能降低小鼠的产仔率;5mg/kg剂量能显著降低产仔率和胎仔数;10mg/kg以上剂量能使小鼠完全不育。停药后雌鼠繁殖能力的恢复与之前用药剂量负相关,给药组第一胎平均胎仔数仍显著少于对照组,且第一胎分娩时间也被延迟;至第二胎时平均胎仔数趋于恢复。该结果表明多次给予米非司酮能够有效抑制雌鼠繁殖,停药后仍有一定的持效期,因此具有作为害鼠不育剂的良好潜力。
74-81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二郎山小型兽类区系及分布格局

摘要:动物种类和数量在不同的山地或同一山地的不同垂直高度有很大的差异,正因如此,国际上和国内的研究者们一直在努力探讨动物在山地的分布规律和产生差异的原因(Merriametal.,1890;鲍毅新等,1984;Heaney,2001;Rickart,2001;Sánchez-Cordero,2001;张云智等,2002;李义明等,2003;马俊等,2010)。横断山是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通常为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横断山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其生物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My-ers et al.,2000)。
82-89

幼龄华南虎三种哺育方法结果初报

摘要: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又称中国虎,为我国特有虎亚种,是现存5个虎亚种中最濒危的一种。它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以南至珠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现仅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和湖南交界的南岭山地林区,野外数量不足30只(韩宗先,2004),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濒危等级划分为极危(CR),亦被认为是"最优先需要国际保护的动物"(IUCN,2010)。圈养华南虎种群数量稀少,其种群存在遗传多样性丧失、繁殖率降低等问题,甚至有部分个体呈现出异常行为(沈华伟等,2003;
90-93
兽类学报杂志资料

《兽类学报》投稿须知

摘要:本刊为兽类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刊登兽类学各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主要包括生态学、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繁殖与发育、营养和生理学以及哺乳动物的进化等,也发表关于珍惜濒危兽类的饲养、疾病诊断与治疗和害兽的防治、经济兽类的开发利用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论文。本刊开辟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栏目,另外不定期报道新书评介、会议动态等。本刊兼收中、英文稿件,欢迎英文投稿。英文稿件建议作者请母语为英语的国外同行帮助修改。稿件的投寄:
I0001-I0001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I0002-I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