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兽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 63-1014/Q 国内刊号
  • 1000-1050 国际刊号
  • 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兽类学报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兽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资料、问题讨论、实验方法、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

兽类学报 200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苏格兰拉姆岛上野化山羊种群的取食生态学116-124

摘要:2000年6~11月对苏格兰拉姆岛上野化山羊(Caprahircus)种群的取食生态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山羊的觅食回合长度变化范围从1min到460min不等,平均觅食回合长度是103.1±15.0(SD)min,雌性动物的觅食回合长度较雄性的长(P=0.077)。野化山羊单位时间的取食频率平均为46.3±0.6H/min,取食频率随性别(P=0.023)和月份(P〈0.001)而显著变化。雄性山羊在繁殖交配之前(6~7月)和之后(10~11月)的取食频率比繁殖交配期中(9~10月)的快(P〈0.008),但雌性动物并没有这样的变化(P=0.327)。雄性动物在繁殖交配期中的取食时间显著减少。雌、雄两性动物在取食频次和取食时间方面的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该山羊种群在食物摄入量上的性别差异:雌性山羊的食物摄入量相对比较稳定,而雄性山羊的摄人量则变动很大。估计的食物摄人量随月份而下降(尽管9月份以后有一微小幅度的上升),这意味着拉姆岛上的山羊种群在食物匮乏而天气寒冷潮湿的冬季可能面临着能量收支不平衡的威胁。

贺兰山马鹿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133-141

摘要: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在贺兰山地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的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共测定了72个取食利用样方,59个卧息利用样方和131个对照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马鹿在冬季偏好的取食地为平滑起伏坡,以酸枣、柳为优势乔木、混合型树林或空地,乔木高大稀疏、间距较远,灌木密度大,草本盖度较高,位于〈15。的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距裸岩远,隐蔽度高;偏好的卧息地在山地疏林草原带的平滑起伏坡上,以酸枣、柳为优势乔木、混合型树林或空地,乔木高大稀疏,灌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草本盖度较高,位于〈15。阳坡的下坡位,远离裸岩,隐蔽程度高。马鹿冬季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草本盖度和隐蔽度上差异极显著。相对于卧息生境,马鹿冬季的取食生境对草本盖度和隐蔽度要求更低一些。马鹿冬季取食地的资源选择函数为1.155—0.149×乔木高度-0.066×草本盖度+0.190×坡度,模型的正确判别率为86.8%;马鹿冬季卧息地的资源选择函数为-30.936+0.494×乔木高度+0.257×坡度-0.002×海拔高度+0.387X隐蔽度,模型的正确判别率为95.8%。食物、隐蔽条件以及贺兰山的独特地形特征是影响马鹿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

凉水自然保护区松鼠的越冬行为策略142-151

摘要:在2006年冬季预观察的基础上,于2007年10月31日至2008年3月25日在40hm。范围内使用无线电颈圈和彩色塑料颈圈标记8只松鼠。结合无线电追踪技术和雪地痕迹技术,采用目标取样法对凉水自然保护区冬季松鼠行为进行了连续21周的定位观察,以研究松鼠行为节律、空间行为和重取行为对冬季低温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松鼠冬季的活动节律为单峰型,随着气温的下降显著延后出巢时间(Kendall τ test;n=21,r=-0.92,τ=-0.86,P〈0.0001),缩短活动时长(Kendall,τ test;n=21,r=0.80,τ=0.68,P〈0.0001)。松鼠冬季家域近似椭圆形(面积2.46±0.09hm^2),未见个体间家域重叠。秋季松鼠将红松种子分散贮藏于整个家域范围内,但重取行为相对集中于几个主要区域(重取区)。依据巢和重取区的位置特征及其利用率可将家域划分为3个部分:主区位于家域的中段,辅区靠近红松母树林,次辅区位于家域远离红松母树林一侧。贮藏的红松种子是松鼠冬季唯一的食物来源。在冬季的不同阶段,松鼠对不同重取区的利用率显著不同(初冬,Kruskal-Wallistest;df=2,χ^2=5.65,P=0.0594;隆冬,Kruskal—Wallistest;df=2,χ^2=14.24,P=0.0008;晚冬,One—WayANOVATest,df=2,18,F=7.00,P=0.0056),位于主区(初冬利用率37.8±7.7%,隆冬利用率80.5±9.2%,晚冬利用率40.5±2.7%)和辅区(初冬利用率41.8±5.9%,隆冬利用率14.8±9.2%,晚冬利用率37.8±4.9%)的重取区是松鼠的主要重取区。随着时间推移空取率显著提高(Kruskal-Wallistest;df=2,χ^2=16.60,P=0.0002)的现象提示松鼠很可能依靠空间记忆取回贮藏的食物。轮换利用多个巢(6±1)有助于降低松鼠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这些巢都分布在重取区附近,巢的利用与重取区的利用显著相关(KendalτTtest�

高原鼠兔贮草选择及其生物学意义152-159

摘要:本文采用观察法和样方法对不同栖息地类型高原鼠兔的贮草选择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高原鼠兔在不同栖息地类型中干草堆的放置方式、数量、植物种类组成以及与栖息地类型和冬季食物组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阐明高原鼠兔建立干草堆的生物学意义。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堆集干草堆的方式与其它鼠兔不同,它们将干草堆放置于独一味、甘肃棘豆等植物上,以减少干草堆植物的腐烂;不同栖息地类型干草堆数量有所不同,杂类草草甸中干草堆较多,平均为29.00±17.09个/hm^2,其次为垂穗披碱草草甸,干草堆数量平均为16.33±9.50个/hm^2,矮嵩草草甸中干草堆最少,平均为12.67±6.66个/hm^2。在矮嵩草草甸中,5个较大的干草堆由37种植物组成,其中10种植物选择水平在3级以上,而甘肃棘豆和铺散亚菊占有较大的比例,分别为23.6%和19.1%。不同干草堆间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第2个干草堆外,其余干草堆间相似性指数较高,最高为第3个和第4个干草堆之间,为0.907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干草堆主要植物组成与高原鼠兔冬季食物主要组成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7323,df=6,P〈0.05)。扣笼试验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冬季未取食扣笼内的干草堆。在综合分析高原鼠兔的贮草行为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高原鼠兔建立干草堆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冬季食物条件的不可预测性。

生境类型对啮齿动物扩散和贮藏栓皮栎坚果的影响160-166

摘要:在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地区,研究了次生林、灌丛、退耕地三个生境中啮齿动物对栓皮栎坚果的取食、扩散与贮藏情况。结果表明:1)在研究地区,取食栓皮栎坚果的啮齿动物主要有大林姬鼠、社鼠和黑线姬鼠;2)在次生林中,啮齿动物对坚果的搬运速率慢于在灌丛和退耕地生境中的搬运速率;3)次生林生境中,贮藏坚果占被扩散坚果的比例高于灌丛和退耕地,而灌丛生境中被取食坚果占被扩散种子的比例高于退耕地和次生林;4)栓皮栎坚果的中位存留时间在三个生境间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在人工造林时,可通过对栓皮栎坚果进行埋藏处理,以提高种子萌发率。

长爪沙鼠肠道5-羟色胺细胞密度的季节变化167-171

摘要:为探讨季节性环境对长爪沙鼠肠道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细胞密度动态的影响,于2003年11月(冬季)和2004年7月(夏季),采用卵白素一生物素一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peroxidasecorn-plex,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其肠道5-HT细胞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显示:5-HT细胞主要分布于肠上皮基底部和肠腺上皮中,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长棒状、锥体形或不规则形,其形态学特征无季节性差异。冬季在小肠密度最高,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其次,结肠最低;夏季在小肠和十二指肠密度最高,其它各段密度相似,这可能与其食物质量的季节性变化有关。除十二指肠和结肠外,冬季肠道各段的密度都高于夏季,这有利于提高处理和消化食物的能力,是对冬季食物质量和摄食量增加的适应。5-HT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季节动态说明,长爪沙鼠肠道在细胞水平上可对环境条件的变化产生反应,具有适应性调节的能力。

长爪沙鼠肠道生长抑素和P物质细胞密度的年龄变化172-177

摘要:胃肠激素对调节小哺乳动物的消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应用卵白素一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冬季幼年、成年和老年长爪沙鼠肠道生长抑素(Somtostatin,SS)和P物质(Substance P,SP)细胞进行了定位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两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相似,呈圆形、椭圆形、梭形、锥形或不规则形。SS细胞随年龄增加而分布范围缩小,主要分布于小肠和十二指肠,老年鼠的结肠和直肠无分布;盲肠段老年鼠高于幼年鼠和成年鼠,其余各段均无年龄差异。幼年鼠、成年鼠和老年鼠SP细胞分别以结肠、盲肠和直肠密度为最高,成年鼠结肠和直肠无分布;肠道各段的密度均有年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长爪沙鼠肠道SS和SP细胞的分布模式和发育特点有年龄差异,这可能与其生存环境的食物质量和两种内分泌细胞相互拮抗的消化生理功能有关。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变异178-184

摘要: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分析了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12个地理种群17项形态特征的变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分析构建的雄性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8.483%,而雌性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9.587%。对种群问形态差异分析贡献最大的指标为颅全长、基长、后头宽等反映头骨大小性状,以及顶嵴、额嵴最小间距体现的颧弓扩张程度指标。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12个地理种群分化构成两个大的地域性群体:一个由甘肃种群构成的甘肃群体;另一个由四川种群和青海种群构成的混合群体。两个地域性群体实际上反映出两个不同的分化方向:一个方向表现为头骨较小,顶嵴、额嵴相对分开即颧弓扩张程度小,如甘肃群体;另一个则表现为头骨较大,顶嵴、额嵴相对靠拢即颧弓扩张程度大,如混合群体。这种地域群体的形态变异可以解释为,地下洞道系统中环境因子选择作用对高原鼢鼠形态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DNA池结合DHPLC和直接测序技术在江豚SNPs检测中的应用185-190

摘要:选取江豚基因组中的2个已知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通过PCR扩增,将PCR产物按基因频率不同制备成0~50%的11个DNA池(DNAp001),用于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和直接测序分析,以探讨DNA池中基因频率的最低要求。结果显示,当稀有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不少于5%时可在DHPLC检测过程中明显分辨;而利用DNA池进行直接测序时的基因频率则需达到10%。这提示,为保证DHPLC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备DNA池时等摩尔DNA混合的个体数最好不超过10个。DNA池结合DHPLC技术的高效性与准确性可在大规模的SNPs位点筛选中发挥作用。

海南坡鹿HSF1cDNA的克隆与表达191-197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方法扩增海南坡鹿热休克转录调节因子1(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1,HSF1)cDNA全长,将扩增产物与pMD20-T载体连接,重组质粒经PCR、酶切鉴定后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pET28a—hdHSF1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坡鹿HSF1cDNA全长为2036bp,含有1个1578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25个氨基酸。经生物信息学分析,HSF1是一个等电点为4.93的亲水性蛋白。经IPTG诱导表达后,得到一个带组氨酸标签的约62kD的融合蛋白,用抗His单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得到一条约62kD特异性抗体结合带,表明海南坡鹿HSFl原核表达载体成功构建并表达。

高原鼠兔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198-203

摘要:高原鼠兔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m的区域,具有极强的低温、低氧耐受能力。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一种由HIF-1α和HIF-1α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转录因子,在生物体的低氧适应性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低氧主要通过调节HIF-1α蛋白水平来影响HIF-1α的转录活性。本研究用DNA重组技术将高原鼠兔HIF-1α(pHIF-1α)(538/822)编码基因序列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并在大肠杆菌BL21菌株中进行高效诱导表达,获得可溶性表达产物。将纯化后的GST—pHIF-1α(538/822)融合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免疫印迹结果表明,制备的抗体能够识别高原鼠兔HIF-1α蛋白。进一步利用亲和纯化的方法对此多克隆抗体进行了纯化。免疫印迹和免疫染色的结果表明,纯化的抗体可以用于检测外源以及内源的高原鼠兔HIF-1α蛋白的表达和定位,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

犬瘟热病毒抗原表位T’TB和犬细小病毒VP2蛋白的共表达及免疫小鼠特异性抗体的测定204-209

摘要:应用PCR方法扩增犬细小病毒VP2基因,将其克隆至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转移载体pFastBacHTc上,命名为pFastBacHTc-VP2,将人工合成的犬瘟热病毒抗原表位基因T’TB克隆至VP2基因的上游,命名为pFastBacHTc-T’TB-VP2。进而转化含穿梭载体Bacmid的感受态细胞DHIOBac中,获得携带犬瘟热病毒T’TB细胞表位和犬细小病毒VP2基因的重组转染质粒Bacmid—BacHT—T’TB—VP2,将其转染昆虫细胞Sf-9后获得融合重组T’TB-VP2蛋白,大小约为70ku。经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表达的重组蛋白在无佐剂参与的情况下,按确定的免疫程序免疫6~8周龄的BALB/c小鼠.检测小鼠的体液免疫学指标。结果表明:表达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抗CDV和CPV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本实验为重组犬瘟热与犬细小病毒新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一只长江江豚妊娠期昼间行为及其时间分配210-215

摘要: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 Pillefi and Gihr,1972)属于哺乳纲(Mammalia)、鲸目(Cetacea),是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中的惟一且相对独立的一个江豚淡水亚种(高安利和周开亚,1995),也是中国水域中三个江豚种群中最为濒危的一个亚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也将其列为濒危级(汪松,1998)。

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果子狸栖息地选择的初步研究216-222

摘要:果子狸(Pagumalarvata)隶属于花面狸属(Paguma),灵猫科(Viverridae),主要栖息于季雨林、常绿或落叶阔叶林、稀疏灌丛或间杂石山的稀树裸岩地(高耀亭,1987)。有关果子狸的研究十分有限,主要见于分布、人工饲养(蒋志刚等,2003)、行为(贾志云等,2000)、生理生化(Nakakuki,1993;刘进辉等,1997;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222-222

摘要: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4月25日至29日在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96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的近260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半散放猎豹毛发微量元素含量比较223-226

摘要:许多微量元素与动物生理生化机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微量元素研究日渐得到重视,如Cu、Zn、Mn、Se、Pb等微量元素参与酶、激素和维生素代谢,影响动物生殖功能(Suchocki et al.,2003)。对生物体而言,微量元素有一个安全和适宜的范围(量),在此范围以外都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Ibs and Rink,2003)。

兽类骨骼标本制作新方法:碱性蛋白酶消化法227-230

摘要:兽类骨骼标本不但具有展示的功能,而且在传统的形态分类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种群遗传学的发展,我们往往希望能从形态和遗传两方面分析种群间的分化。这就需要有大量的骨骼标本,因此,骨骼标本的批量制作就显得非常必要。

《兽类学报》投稿须知231-231

摘要:本刊为兽类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刊登兽类学各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主要包括生态学、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繁殖与发育、营养和生理学以及哺乳动物的进化等,也发表关于珍惜濒危兽类的饲养、疾病诊断与治疗和害兽的防治、经济兽类的开发利用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