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兽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 63-1014/Q 国内刊号
  • 1000-1050 国际刊号
  • 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兽类学报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兽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资料、问题讨论、实验方法、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

兽类学报 200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藏羚和藏原羚的生境选择225-231

摘要:2000年和2001年初夏,在高海拔、低人口密度的阿鲁盆地内对同域分布的藏羚与藏原羚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以海拔高度、坡度、离山岗距离、坡向以及植被类型作为资源参数,利用Resource Selection Function对藏羚与藏原羚的潜在生态位分化进行检验。研究表明:藏羚和藏原羚对低海拔、相对平地、针茅-非禾本科群落以及北坡的资源选择具有相似性,但对低海拔苔草平地具有强烈的避开;藏原羚对山岗或斜坡生境的利用比藏羚大。以针茅-非禾本科群落为例研究,结果显示斑块植物群落可能是决定生境选择的主要原因。

云南无量山黑长臂猿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232-236

摘要: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对无量山一群黑长臂猿进行观察,研究黑长臂猿在植物种子传播中的作用。观察记录黑长臂猿一天的排便次数并收集粪便。通过直接观察和收集长臂猿粪便确定长臂猿取食的果实种类。以森林中采集的果实种子为对照标本,对粪便中的种子进行鉴定,并记录各种种子的数量,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重量。结果表明观察期间黑长臂猿共取食31种果实,其中有1种在被取食时尚未成熟,另有2种果实的种子在取食后遭到破坏,还有1种植物的种子不能被长臂猿吞食而得不到传播,黑长臂猿可为27种植物传播种子。黑长臂猿个体平均每天排便2次,粪便的平均湿重为22.7g,每份粪便平均含有1种植物的种子;在不包含小种子(直径〈3mm)的情况下,平均每份粪便中含有12粒种子。总的来说,黑长臂猿是有效的种子传播者。

《A Guide to the Mammal of China》出版236-236

云南塔城滇金丝猴掘食行为的初步研究237-241

摘要:2006年3月至2007年5月,我们对云南塔城一个滇金丝猴群进行了连续跟踪,旨在调查其生境利用情况。在此期间,我们发现滇金丝猴在地面有掘土行为。通过照片分析,发现滇金丝猴的这种掘食行为旨在获取某种植物地下球茎。后分别在两个地点采用焦点动物行为记录法对这种掘食行为进行了记录。通过比较单次掘食行为的持续时间、掘食行为的发生频次以及掘取成功率,我们发现这些指标在不同年龄-性别组个体间的差异明显。成年雄猴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在单次掘食行为的时间花费上,成年雄猴和雌猴之间无差别,而亚成年个体表现为用时短和变换挖掘地点频繁的特点。就雄猴而言,成年有助于掘食成功。同时发现,带新生仔的雌猴也会下地采掘,但尚无成功采食纪录。进食植物球茎的过程中未发现分享块茎行为,但有抢食表现。

青藏高原地区根田鼠脾脏重量及迟发性超敏反应的季节性变化242-249

摘要:动物的免疫功能不仅与外部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而且可能在种群调节中有重要作用。为探讨青藏高原地区根田鼠免疫功能的季节性变化,我们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从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逐月捕获根田鼠,测定其脾脏重量及二硝基氟苯诱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冷季1(2006年9-10月)个体的脾脏指数及迟发性超敏反应与暖季(2006年4-8月)个体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冷季2(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和冷季3(2007月2~4月)个体脾脏指数、以及冷季3个体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均显著低于冷季1和暖季个体,表明根田鼠免疫功能随冷季而显著降低。此外,冷季2不同年龄个体间的脾脏指数呈显著差异。我们认为,青藏高原冷季低温是影响根田鼠免疫功能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且冷季2不同年龄个体免疫功能的差异对根田鼠种群自动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围栏条件下母体社群应激对根田鼠子代免疫力的影响250-259

摘要:为探讨自然条件下母体社群应激对根田鼠子代免疫力的影响,在野栏建立高密度和低密度根田鼠种群,将围栏出生的F1代幼体在室内饲养至性成熟后,测定其血清抗匙孔血蓝蛋白抗体的IgG水平、血液学参数和脾脏指数,以及种群建群者的血浆皮质酮含量。结果表明,高密度种群建群者的皮质酮含量高于低密度种群建群者。子代个体的各类血细胞的数量无差异。高密度种群子代的IgG含量低于低密度种群的子代,但脾脏指数高于后者。上述不同免疫参数结果相互印证说明,高密度种群引起的母体社群应激对子代免疫力有抑制作用。此外,本文探讨了母体应激效应的概念和生态学意义及其在种群调节中的作用。

根田鼠幼体食物选择的社群学习260-265

摘要:社群学习为动物的一种可塑性表型行为,能使动物获得适应于栖息地的行为模式。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自助餐式食物选择实验,测定栖息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根田鼠断乳幼体间食物选择的社群学习模式。结果表明,同伴对其学习个体的食物选择具有显著的作用(P〈0.001)。学习个体对同伴已觅食食物的摄入量占其总摄入量的71%以上。在多同伴及单同伴与学习个体相互作用4h后,同伴对学习个体的食物选择的学习具有显著的作用(P〈0.01),而在24h后,同伴对学习个体食物选择的作用则消失。多同伴与单同伴对学习个体的食物选择作用的差异不显著(P〉0.05)。熟悉同伴对学习个体的食物选择具有显著的效应(P〈0.01),而陌生同伴对学习个体的食物选择则无显著作用(P〉0.05)。

尿液气味刺激后棕色田鼠主嗅球和副嗅球的神经元活动266-273

摘要:本实验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FOS阳性反应作为神经元活动的标志,研究了棕色田鼠在受到同性和异性尿液刺激后主嗅球和副嗅球的神经元活动,表明两大嗅觉系统均有感知社会性化学信号的功能。通过比较棕色田鼠在同性和异性尿液刺激后副嗅球和主嗅球的嗅小球细胞层(GL)、僧帽细胞层(MIT)、颗粒细胞层(GRL)中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发现不同性别尿液刺激后棕色田鼠的副嗅球各细胞层FOS阳性神经元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棕色田鼠受到异性尿液刺激后其副嗅球各细胞层的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多于同性尿液刺激组。不同性别尿液刺激后棕色田鼠的主嗅球各细胞层FOS阳性神经元数量相较于对照组有增加或增加显著;异性尿液刺激组主嗅球各细胞层的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多于同性尿液刺激组。说明棕色田鼠的副嗅球和主嗅球均参与了通过尿液介导的性别个体的识别。

半散养状态下东北虎交配行为的观察274-279

摘要:在2006-2007年,采用行为取样法对泰山东北虎园7只(3雌,4雄)半散养状态下(园区占地面积20000m2)的东北虎的交配活动进行了为期22d的观察,旨在了解无人干扰下东北虎的交配过程及其交配模式。结果显示:东北虎在交配过程中无锁结现象,雄虎通常在一次爬跨多次抽动后即出现射精。在1h内出现2次射精次数的比例占总射精次数的74.0%。东北虎的交配模式属于Dewsbury分类系统中的第11种,即无锁结、有抽动、单次插入、多次射精。交配期内,每只雌虎平均日邀配28±3次,平均邀配持续时间为20.0±1.2s;每只雄虎平均日爬跨14±1次。平均抽动持续时间为20.9±0.5s,平均交配持续时间为45.2±1.3s。

新疆北部鹅喉羚的食性分析280-286

摘要:2006年10月至2007年8月,作者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鹅喉羚的四季食性以及冬季绵羊的食性。结果发现:鹅喉羚共采食16科47种植物;不同季节间鹅喉羚食性有明显变化,秋季采食7科24种植物,冬季采食6科17种植物,春季采食16科41种植物,夏季采食12科30种植物;藜科、禾本科植物是鹅喉羚全年的主要食物来源,占鹅喉羚总采食量的38.8~85.1%,非禾本科草本植物也在鹅喉羚食物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春季短命和类短命植物对鹅喉羚有重要意义,占春季采食量的27%。针茅在四季都是鹅喉羚采食的主要植物;春季和夏季鹅喉羚采食较多的驼绒藜,秋季和冬季梭梭被较多采食。由于干旱胁迫,春季、夏季和秋季鹅喉羚喜食含水量较高的多根葱、骆驼蹄瓣、粗枝猪毛菜等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冬季鹅喉羚与绵羊间的生态位宽度相近,食物重叠指数高达76.6%,绵羊与鹅喉羚之间食物竞争明显。

更正286-286

野生黄山短尾猴雄性睾酮的季节性变化287-292

摘要:本文研究了黄山短尾猴野生群体雄性睾酮的变化规律。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方法,对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2群成年雄性个体在交配期(2005年10月至2006年1月;2006年7月至9月)与非交配期(2006年2月至6月)的粪便睾酮水平进行了测定,共采集到5只雄性个体的新鲜粪便样品426个。结果表明:在群体水平,黄山短尾猴成年雄性睾酮浓度交配季节(12.283±5.745ng/ml)显著高于非交配季节(9.424±4.987ng/ml),季节性变化显著(P〈0.01);个体水平上,不同个体雄性睾酮均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P〈0.01);成年雄性睾酮分泌水平与生境温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在交配季节初期雄性睾酮浓度最高,交配季节末期降到最低。研究结果支持短尾猴季节性繁殖的结论,且环境温度是影响短尾猴雄性睾酮浓度的可能因素。

黑腹绒鼠的代谢产热特征及其体温调节293-299

摘要:为探讨东洋界华中区黑腹绒鼠的代谢产热特征及体温调节,本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对其代谢率、热传导和体温等热生物学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为5-25℃的范围内,黑腹绒鼠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36.5±0.1℃;热中性区为25-30℃;基础代谢率为2.99±0.09mlO2/(g.h);环境温度(Ta)在5-25℃范围内,代谢率(MR)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mlO2/(g.h)]=6.56-0.16Ta(℃),在此范围内,黑腹绒鼠的热传导率C最低,平均为0.26±0.01mlO2/(g.h.℃)。黑腹绒鼠的基本热生物学特征为:较高的BMR、热传导率和体温以及较宽的热中性区。

成年牦牛心室壁微血管的形态特征300-304

摘要:用ABS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法和血管炭素墨水灌注、组织切片法研究了成年牦牛心脏微血管的构筑特征,首次对各级微血管的管径和毛细血管的密度进行了测量,并对成年牦牛心室壁的微血管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成年牦牛心脏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管径平均值分别为为78.50±10.23μm,16.24±2.27μm,6.57±2.28μm。其管径范围分别为12.5-100μm,12.50~19.99μm,6.25-12.50μm。成年牦牛心脏微动脉一般经3-4级分支才发出毛细血管,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级分支的管径平均值分别为87.64±4.87μm,69.46±6.67μm,48.52±5.77μm,30.45±5.44μm。其范围分别为79.55-95μm,59.31~79.55μm,37.50~59.31μm,19.99~37.50μm。成年牦牛心肌层毛细血管的密度为2528±263根/mm^2,靠近心外膜处毛细血管的密度为1864±179根/mm^2,心内膜毛细血管的密度为1636±235根/mm^2。成年牦牛心脏微动脉铸型表面呈典型的"树皮样"结构,偶尔可见卵圆形的内皮细胞核压痕。成年牦牛心脏毛细血管前微动脉铸型形态呈锥状,铸型表面有环行缩窄。成年牦牛心脏的毛细血管铸型表面光滑,有环形缩窄,无内皮细胞核压痕。成年牦牛心肌层中毛细血管与心肌纤维平行,并形成"H"形或"Y"形的广泛吻合,而在靠近心内膜处毛细血管形态较为扭曲,毛细血管多形成平面或立体的吻合。成年牦牛心脏微静脉管径多在300μm以下,管腔扁且不规则,微静脉铸型呈"树根"样结构。

雷公藤制剂对雄性长爪沙鼠繁殖功能的影响305-310

摘要:为了检测雷公藤制剂对长爪沙鼠繁殖功能的影响,根据预实验结果,将40只雄性长爪沙鼠分为40mg/kg连续用药4周组(n=16)、100mg/kg一次给药组(n=10)和1% CMC灌胃对照组(n=14)处理,6周后剖检,比较睾丸、附睾的脏器系数、精子密度、精子活力、精子形态和繁殖率等指标。结果表明40mg/kg连续用药组鼠的睾丸、附睾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精子密度、精子活力和活精子百分率显著下降;精子畸形率显著上升;繁殖率显著下降(df=1,P〈0.05)。100mg/kg一次给药组除附睾脏器系数显著下降、精子畸形率显著上升外,其它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该药对长爪沙鼠连续作用4周后不育效果明显,并且具有致畸性,在药物有效范围内,高浓度一次性给药方式不如较低浓度连续多次给药效果显著。

狐源犬瘟热病毒H基因和F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311-315

摘要:根据GenBank发表的犬瘟热病毒(CDV)核酸序列[CDV5804(AY386315)、CDV01-2689(AY649446)、CDV A75-17(AF164967)、CDV 00-2601(AY443350)、CDV 98-2645(AY445077)、CDV 98-2654(AY466011)和CDV Onderstepoort(AF378705)],分别设计合成扩增CDVH基因和F基因的引物。采用RT-PCR技术扩增狐源CDV泰安株(CDV-FOX-TA)H基因和F基因,分别将H基因与F基因克隆进pMD18-T载体,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DV-FOX-TA株H基因有1个ORF,全长1824bp,编码607个氨基酸,与CDV Onderstpeort、CDV Convac的同源性分别为89.2%和90.6%,与CDV A75-17的同源性为98.6%,与CDV LP的同源性为98.7%。CDV-FOX-TA F基因有1个ORF,全长1889bp,编码662个氨基酸,CDV F蛋白信号肽区域易发生突变,但F0蛋白裂解点(RRQRR)、13个半胱氨酸残基、4个潜在的天冬氨酰糖基化位点和2个疏水区都高度保守。CDV H基因和F基因系统发生分析表明,CDV-FOX-TA与CDV A75-17和CDV LP亲源关系较为密切。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海南、贵州和四川三省翼手类新纪录——褐扁颅蝠316-320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对翼手目动物的调查和研究取得较为突出的成就,发现3种蝙蝠新种(Zhanget al.,2007;Fenget al.,2008;Wuetal.,2008),5种中国新纪录(何晓瑞和杨白仑,1991;赵辉华等,2002;吴毅等,2004;张礼标等,2004。2005;张劲硕等,2005;冯庆等,2006),

大熊猫NADH-辅酶Q氧化还原酶铁硫蛋白亚基6基因(NDUFS6)的序列分析321-324

摘要:NADH-Q还原酶是线粒体内膜上氧化呼吸链的复合体I。在哺乳动物中,它结构十分复杂,由不少于45个亚基组成,分为以黄素单核苷酸为辅基的黄素蛋白和以铁硫族(Fe-S)为辅基的铁硫蛋白。其中,铁硫蛋白部分包含7个亚基,在呼吸链中起到电子传递的作用(Emahazion et al.,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