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兽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 63-1014/Q 国内刊号
  • 1000-1050 国际刊号
  • 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兽类学报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兽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资料、问题讨论、实验方法、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

兽类学报 200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围栏条件下岩松鼠对核桃的贮藏209-214

摘要:许多动物都能够贮藏食物以应对一定时期的食物短缺.岩松鼠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啮齿动物,主要分布于华北山地和丘陵地区,对于其食物贮藏行为还了解不多.我们在北京东灵山地区建立了半自然围栏,在围栏一角设置一木质巢箱供其休息,在围栏中心设一食盘(给食处),就岩松鼠对核桃(已预先标记)的贮藏特征进行了观察.每只受试动物在实验开始前6 h断食,于13∶00左右,随机选择1只岩松鼠,将其放入围栏中适应2~3 h.随后,在给食处放置20枚已标记的核桃.于第二天同一时间进入围栏,检查并记录岩松鼠对核桃的处理情况,将埋藏、取食和剩余的核桃全部移出,另置20枚新的核桃,继续实验.第三天,重复上述检查和记录,将岩松鼠及被其处理的核桃全部移出,清理巢箱、整理围栏.随后放入第二只岩松鼠,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如遇恶劣气候,则实验顺延,直至实验结束.结果表明:岩松鼠兼具集中贮藏和分散贮藏两种食物贮藏方式,并且分散方式是其主要的食物贮藏方式;岩松鼠在围栏中选择一定的位置贮藏食物;文中还讨论了可能影响岩松鼠食物贮藏的因素.

高原鼠兔家群空间领域的季节性动态格局215-220

摘要:为探讨高原鼠兔家群空间领域的季节特征,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的5~8月,在青海省玛沁县,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最小多边形面积法对其家群巢区和核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高原鼠兔巢区和核域面积存在显著差异.5、6月份,成体巢区面积显著大于幼体,但二者核域面积却无显著差异;7月份,成体与第1胎幼体巢区及核域面积均显著大于第2胎.5、6月份雄性成体巢区显著大于7、8月份,6、7月份雌性成体巢区显著大于5月和8月份.巢区及核域面积均与家群个体数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说明季节和家群结构均可对高原鼠兔空间领域产生重要作用.

高原鼠兔四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221-228

摘要:采用7个多态微卫星DNA标记分析了4个高原鼠兔地理种群(海晏种群、西大滩东种群、西大滩西种群和昆仑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采用多态信息含量(PIC)、期望杂合度(He)、观测杂合度(Ho)、基因流(Nm)和基因分化系数(Fst)对种群及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分析;计算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GD)、遗传相似度(GI)以及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系数,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原鼠兔的遗传多样性在小哺乳动物中处于较高水平,其He和Ho的平均值分别为0.5332和0.6003,其Fst为0.0975,即有9.75%的变异存在于种群之间,即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部.4个种群间的杂合度与多态信息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基本相当.海晏种群与其余3个种群的遗传分化均达到了中度分化水平(Fst= 0.1043),而另3个种群间几乎没有分化(Fst=0.0253).Mantel test结果表明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菲菊头蝠冬眠期的精子储存229-233

摘要:菲菊头蝠是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的翼手目种类,在中国大陆南部和海南岛有广泛分布.为探讨热带菲菊头蝠是否具有冬眠期(12月至翌年2月)储精现象及生殖腺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海南岛的菲菊头蝠成年雄蝠和成年雌蝠生殖系统在冬眠期间的变化进行了石蜡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成年雄蝠在冬眠期间附睾内储存大量精子,推测其储存时间超过2个月;冬眠期间曲细精管横截面积、精子细胞数量和间质细胞数量在冬眠期逐月显著性减少,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的数量在12月与翌年1月间均无显著性变化,而在冬眠末期的2月显著增多.在雌蝠子宫和卵巢内均未发现精子储存现象,但卵巢内具有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雄蝠在冬眠期间曲细精管逐月萎缩,但生精上皮精母细胞的数量在冬眠末期明显上升.

食物蛋白含量对雄性长爪沙鼠社会行为和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234-242

摘要:为确定食物蛋白对长爪沙鼠行为和生理特征的影响,我们采用两种不同蛋白含量(9%和27%)的食物饲喂不同年龄的雄性长爪沙鼠,测定了不同食物条件下长爪沙鼠的体重、睾丸重、脾脏重、血清抗体、社会行为和气味吸引力等指标.结果发现,食物蛋白含量没有影响长爪沙鼠的社会行为、生理特征及幼体气味的选择,但对成体气味的被选择程度影响显著,提示食物质量与其配偶选择过程相关联.

黑叶猴在喀斯特石山生境的觅食活动243-248

摘要:2002 年 8 月至2003 年 7 月,对一群生活在广西扶绥珍稀动物保护区内孤立石山中的黑叶猴进行观察,通过收集有关栖息地利用的数据,从中探讨栖息地的破碎化对其生态习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猴群的觅食活动在石山各个部位的分布存在着显著差异,它们更偏好在山腰觅食(66.1%),而较少利用山脚(18.6%)和山顶(15.3%).从横向水平来看,猴群的觅食活动主要集中在6个觅食斑块,总面积为7.94 hm^2,约占栖息地面积的18.9%.觅食斑快中黑叶猴喜食食物的植株密度明显高于非觅食斑块.虽然树叶在黑叶猴食物组成中占绝大部分,但其食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与之相对应,猴群对觅食斑块的利用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小熊猫觅食特征和营养对策249-256

摘要:2002年4~11月,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对小熊猫的觅食特征和营养对策进行了研究,并采用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Ei衡量小熊猫对竹笋和竹茎年龄的选择程度.结果表明,小熊猫食物由竹叶(70.5%)、竹笋(22.1%)、野果(7.2%)以及毛(0.2%)等组成.小熊猫几乎全以冷箭竹为食,未发现采食短锥玉山竹.春季食物主要由竹叶和竹笋组成,夏秋季主要由竹叶和果实组成,而冬季以竹叶为主.小熊猫对竹笋、竹叶的觅食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基径在3 mm以上被采食竹笋,Ei的值为0.071 9~ 0.094 4,竹高在10~70 cm未被采食竹笋,Ei的值为0.149 6~0.198 9.对不同年龄竹茎和竹叶的选择在各个月份间存在变化,4~6月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竹竹叶Ei分别为0.036 2 、0.224 8和0.487 6,7~8月三者Ei分别为0.007 1、0.002 7和0.009 8,9~11月特别喜食当年生老笋上的竹叶(Ei=0.552 1).此外,小熊猫在6~8月还特别喜食已展开(53.4%)和未展开的卷曲嫩叶(36.3%),不喜食较老的竹叶(10.3%).小熊猫的食性及其对食物的选择体现了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觅食对策的优化,可最大化觅食过程中的物质或能量摄入.

兽类学报杂志观点与方法
《中国麝科动物》出版256-256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小兴安岭南坡野猪家域分析257-262

摘要:采用笼式活捕野猪,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R2V、Arcview和SPSS软件技术,于2004年7月15日至2006年1月19日,对小兴安岭南坡野猪家域进行测定、计算和分析,以了解该地区野猪的家域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影响野猪家域面积,在春、秋季,野猪的家域面积显著大于冬季,而春、夏季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及年龄野猪家域大小也不同,成体雄性秋季发情期和亚成体春季分窝期家域面积显著增加;在冬、春季家族群野猪的家域面积显著大于独体野猪家域面积,说明家族群对家域面积有影响;亚成体家域大小主要受家族群家域的影响,家族群野猪面积大,相应地家族野猪中亚成体家域面积也大.

塔里木马鹿自然感染住肉孢子虫病的病理学观察263-266

摘要:对一例自然感染住肉孢子虫的塔里木马鹿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采集濒死期的塔里木马鹿心、肝、脾、肺、肾、骨骼肌、淋巴结、胃、肠等脏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作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各组织瘀血、出血,均有炎性细胞浸润,尤以嗜酸性粒细胞多见.在骨骼肌组织中观察到了住肉孢子虫包囊,在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内皮细胞中有裂殖子存在,其余各组织未见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

圈养大熊猫同时哺育双胞胎行为观察267-273

摘要:2003年,圈养大熊猫“梅梅”首例哺育成活一胎二仔,通过对其近半年的育幼行为观察,结果发现:1)母兽主要以同时衔2仔、同时衔和抱2仔二种方式将幼仔抱入怀中哺育;60 d内,育幼姿势以坐位为主,倦卧其次,其它姿势更少,其中坐位随日龄增加逐渐减少,倦卧变化不大.2)母兽活动时间在产仔当天最多,之后显著下降并维持在35.2±0.6%的低水平,47 d后再缓慢上升到108 d后的54.8±0.9%.3)双胞胎幼仔间哺乳的日均次数和时间无显著差异.4)7 d内2幼仔“仔在母身上”的时间占100%,21~23 d后显著减少,而“母体盖仔”、“仔在母身边”和“母仔自然分离”的时间显著增加,但“母体盖仔”的时间在32 d左右后又显著减少;双胞胎分别在与母兽的此四种位置变化的时间上无显著差异.5)母兽的活动、幼仔哺乳日均次数、“母仔自然分离”在全天的日均时间分布有峰、谷变化.6)随幼仔活动能力的逐渐增强,幼仔离“育幼窝”的距离也逐渐增加,双胞胎幼仔离“育幼窝”的远近也有差别.7)母兽分别与其雄性双胞胎幼仔玩耍的时间有显著差异,而两幼仔自玩的时间无差异,此两双胞胎自玩和一起玩耍所用时间远大于分别与母兽玩耍的时间.该研究丰富了大熊猫育幼行为内容,并为以后的大熊猫双胞胎育幼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行为资料.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四川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多样性调查274-279

摘要:四川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和稻城县境内,东经99°33′00″~100°31′48″, 北纬29°06′36″~30°06′00″,保护区总面积459 161 hm2,区内海拔3 160~6 204 m.主要以山原和丘状高原地形为主.属寒温带,海拔高,属高原气候,年均气温3.0 ℃,年均降水量600~750 mm,雨季为6~8月.全年日照时数为2 637.7 h.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和热量下降,降水量增加.在四川植被区划中属川西山原植被地区、沙鲁里山北部植被小区.保护区植被大致可分为以下7种类型:

兽类学报杂志观点与方法
第四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在西宁市胜利召开279-279

摘要:由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共同协办的“第四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7月8-12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本届研讨会受到了全国广大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来自全国55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的近17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

第四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在西宁召开279-279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饶阳地区三种农田啮齿类头骨形态比较及性二型280-283

摘要:关于动物头骨形态方面的研究报道曾受到了较多的关注(Cesani et al., 2003).头骨形态是动物形态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存在着种间、性别和地理差异(张焱等,1999).头骨的形态特征不仅是动物生理上的一个基本解剖指标,同时也是动物分类(李晓晨和王廷正,1992)和年龄鉴定(张洁,1989)的重要依据,是动物生态研究的重要指标.对头骨形态的研究,不仅对动物的种间、种内关系(Yom et al.,1999)和生态特征(Barlow et al.,1997)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动物的地理演化、发育生物学以及进化生态学的研究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黑腹绒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284-287

摘要:能量获得与分配的效率和速率是决定动物能量收支的主要因子,对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是至关重要的(Karasov, 1986;Weiner,1992).动物的消化道容纳和处理食物的能力,以及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是限制其能量收支的重要因素,也是理解生活史进化和最优资源分配理论的关键(Derting and Bogue,1993;Derting and Noakes,1995).

利用Cyt b基因由未知鲸骨鉴定出大村鲸288-292

摘要:作者于2005年2月从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一位渔民手中采集到一块鲸类的脊椎骨,据渔民对该搁浅鲸类的外形描述推断该骨骼属于一种大型须鲸.为了鉴定该脊椎骨所属的种类,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中提取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特异性扩增Cyt 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物种鉴定.

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犬瘟热病毒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293-297

摘要: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CD)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CDV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成员,宿主谱很广,可感染犬(Canis familiaris)、狐狸(Vulpes vulpes)、貉(Ussuriensis)、狼(Canis lupus)、雪貂(Lepus zibellina)、虎(Panthera tigris)、狮(Panthera leo)、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小熊猫(Ailures fulgens)、黑熊(Selenarctas thibetanus)等动物,严重危害养犬业、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以及野生动物的生存.